您的IP是216.73.216.243,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一 历史研究

来 源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7
摘 要
21世纪的中国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文化在此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国内的藏传佛教研究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各个专业领域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研究范围之广泛、涉及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这一时期,国内的藏传佛教历史研究囊括断代史、宗派史、域/地域史以及通论性。藏传佛教的教理研究涵盖佛教哲学思想、藏传因明量论和密宗要义等专题。在新时代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一历史主题,也渐渐走入研究领域。同时,在学科交叉和大批不同领域的学者的推动下,诸如藏汉佛学(教)比较研究、女性视域下的藏传佛教研究以及藏传佛教与现代科学的交叉研究(如藏传佛教与心理学)等成果也涌现出来。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密宗

因明

佛教

藏传佛教寺院

论著

宗教

成果

历史研究

西藏

寺院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历史研究

字体:

藏传佛教历史研究,既是一个传统的课题,又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在此之前不乏重要的论著问世,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至今尚未出现全面系统的藏传佛教通史类著作。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前辈时贤在这一学术研究进程中勇于探索,继往开来,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推动我国藏传佛教历史研究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随着新文献资料的发现和考古学的新发现,解决了以往研究中遗留的很多难题和错讹现象。可以说,藏传佛教历史无论在断代史、宗派史,还是在通论性、区域性等研究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断代史研究

藏传佛教的断代史研究具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不仅要搜集、整理和翻译第一手藏文文献资料,同时,还要投入相应的人力和财力支撑。所以问世的相关研究成果不算很多,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虽覆盖了自吐蕃直至元、明、清时期,但其研究重点多侧重于前弘期和后弘期两个节点,学者们先聚焦于前弘期(吐蕃时期的佛教),后逐渐向各个时期展开。其中尕藏加的《吐蕃佛教——宁玛派前史与密宗传承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以新的研究视角、翔实的史料为这一领域的工作开辟了先河;此后问世的黄明信的《吐蕃佛教》(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版)也是这方面的力作;尕藏加的《清代藏传佛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对清代藏传佛教发展史做了全景式的梳理,从宗教史学的角度对清代西藏地区的藏传佛教发展、流布、演变做了细致的论述,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对清代藏传佛教的仪轨制度、政教合一制度、活佛转世制度、金瓶掣签制度、册封赏赐制度、度牒制度、僧团管理方式等,都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以翔实的藏汉文史料将各教派重要的人物、事件逐一还原,刻画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清代藏传佛教历史图景;李德成《藏传佛教史研究:当代卷》(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研究分析了当代藏传佛教的发展过程,同时也论述了当代藏传佛教的教义思想、文化艺术,并附以当代藏传佛教大事记、当代藏传佛教管理法规索引等,这些论著充分展示了近年来在藏传佛教断代史上取得的创新性成绩。

(二)宗派史研究

藏传佛教拥有众多宗派,诸如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派、噶举派等。从历史上看,各宗派的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宗派流行时间很短,有些宗派经改宗而融入他宗,有些宗派则支脉繁盛。同时,中国历代王朝对各宗派所持立场或关注度有较大差异,元代推崇萨迦派高僧及其帝师,明朝青睐噶玛噶举派的大宝法王,清代尊崇格鲁派及其活佛世系。因此,研究藏传佛教各宗派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这一时期,在宗派史研究方面问世了数部著作,包括唐景福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史略》(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诺日尖措的《藏传佛教萨迦派》(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古格·次仁加布的《藏传佛教噶举派》(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达尔查·琼达的《藏传佛教宁玛派》(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项智多杰的《藏传佛教格鲁派》(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蒲文成、参看加的《藏密溯源——藏传佛教宁玛派》(青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等。这些成果主要讨论了藏传佛教各个宗派的历史源流、教法义理、仪轨制度、文化艺术等内容。此外,德吉卓玛的《藏传佛教觉域流派探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版)一书,讨论了觉域派教法在其他宗派中流传,以及觉域派教法等内容;同期,她的另一著作《藏传佛教觉域派通论——一个藏族女性创立的宗派》(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年版),则讨论了觉域派立教、源流、教理、修行特点,是系统研究觉域派的重要著作。作者同时也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对觉域派作了全面深刻的研究,在这一领域产生较大影响。

(三)通论性研究

随着藏传佛教成为一门显学,藏传佛教通论性的研究成为近来藏传佛教研究中的热门,因而问世的相关论著数量也比较多,如尕藏加的《西藏宗教》(五洲传播出版社2002年版)和《雪域的宗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才让的《西藏佛教》(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克珠群佩主编的《西藏佛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版),吴均的《藏传佛教面面观》(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版),弘学的《藏传佛教》(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王尧的《藏传佛教丛谈》(中国藏学出版社2012年版),孙悟湖的《藏传佛教》(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尹邦志的《藏传佛教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王尧的《走近藏传佛教》(中华书局2017年版)等。这些论著成果对藏传佛教各宗派的演进历史、高僧大德的人生轨迹、藏族百姓的信仰模式,以及宗教仪轨、建筑艺术、政治文化、寺院教育等,作了全景式的宏观描述和个案式的微观论证,具有一定的学术含量。

特别是随着藏传佛教历史研究的深入,各领域理论和资料的完善,藏传佛教通史的研究也逐渐被大家所关注,而尕藏加的《中国藏传佛教(从佛教传入至公元20世纪)》(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堪称开辟了先河,该书以两卷本的篇幅,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藏传佛教的形成、发展流变过程,尤其广泛引用藏汉文及国外最新成果,详细论述了藏传佛教在吐蕃时期、复兴时期、宗派形成与发展时期、萨迦达钦法王时期、帕主第悉法王时期、噶丹颇章政权时期、噶厦政府时期和近现代的发展演进历史。总之,该书资料丰富、理论准确,在藏传佛教通史研究中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另有王尧的《中华佛教史》(西藏佛教史卷),对西藏佛教发展的历史做了简明的介绍。

(四)区域性研究

在区域性藏传佛教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较高,成为藏传佛教历史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绩。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蒲文成的《青海佛教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金成修的《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丹曲的《卓尼藏传佛教历史文化》(甘肃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乔吉的《蒙古佛教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李德成的《藏传佛教与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年版),赵改萍的《元明时期藏传佛教在内地的发展及影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嘉木杨·凯朝的《中国蒙古族地区佛教文化》(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等。此外,张保见的《康区藏传佛教历史地理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于洪所的《北京藏传佛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年版),胡日查、乔吉、乌云的《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杨学政的《藏族、纳西族、普米族的藏传佛教》(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王佳的《东北藏传佛教历史源流和发展现状研究》(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昂巴的《安多藏区藏传佛教实地研究》(甘肃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这些论著成果涉及内容广泛、应用资料丰富、研究思路清晰,有着很强的学术性、知识性和可读性,大大加强了国内的藏传佛教区域性研究。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