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43,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三 僧尼研究

来 源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5
摘 要
21世纪的中国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社会文化在此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国内的藏传佛教研究也迈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各个专业领域人才辈出,硕果累累,研究范围之广泛、涉及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这一时期,国内的藏传佛教历史研究囊括断代史、宗派史、域/地域史以及通论性。藏传佛教的教理研究涵盖佛教哲学思想、藏传因明量论和密宗要义等专题。在新时代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一历史主题,也渐渐走入研究领域。同时,在学科交叉和大批不同领域的学者的推动下,诸如藏汉佛学(教)比较研究、女性视域下的藏传佛教研究以及藏传佛教与现代科学的交叉研究(如藏传佛教与心理学)等成果也涌现出来。
关键词

藏传佛教

密宗

因明

佛教

藏传佛教寺院

论著

宗教

成果

历史研究

西藏

寺院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三 僧尼研究

字体:

藏传佛教出家僧尼,被誉为“佛教三宝”(佛、法、僧)之一,即“僧宝”,是藏传佛教研究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学者一直在这一研究领域默默耕耘。在国内这段时间将研究重心依然放在活佛、高僧和尼僧三大专题方面,问世了不少重要学术论著。

(一)活佛研究

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独有的传承方式。活佛,藏语称“珠古”(Sprul Sku),是根据大乘佛教法身、报身、化身之说而命名,意为佛、菩萨之“化身”。藏传佛教认为:法身不显,报身时隐时显,唯有化身随机显现,有成就的正觉身前在各地“利济众生”,圆寂后可以有若干个“化身”。所以,活佛在信奉藏传佛教的群体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宗教地位,且在藏蒙地区普遍具有政教双重影响。蔡志纯、黄颢的《藏传佛教中的活佛转世》(华文出版社2000年版),周炜的《佛界——活佛转世与西藏文明》(光明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陈庆英等编著的《历辈达赖喇嘛生平形象历史》(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版),华旦朋措的《水晶明镜——却西仁波切传记》(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陈新海的《明成祖与德银协巴》(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秦永章的《乾隆皇帝与章嘉国师》(青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陈庆英、陈立健的《活佛转世及其历史定制》(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年版),星全成、陈柏萍的《藏传佛教四大活佛系统与清代治理蒙藏方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这些论著成果从不同角度研究和论述了重量级活佛的生平事迹,同时,也描述和解析了活佛转世这一藏传佛教特有的神秘文化现象。

(二)高僧研究

藏传佛教高僧的研究,近年来亦发表或出版了很多论著,如陈庆英的《雪域圣僧——帝师八思巴传》(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陈楠的《明代大慈法王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拉科·益西多吉编译的《藏传佛教高僧传略》(青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白玛措的《藏传佛教的莲花生信仰》(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益喜桑格、曲甘·完玛多杰的《藏传佛教顶级密宗高僧——热译师传》(青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等。这些著作对藏传佛教高僧大德的生平事迹,作了系统研究和历史评价,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尼僧研究

藏传佛教尼僧,自公元8世纪产生以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生活价值取向和宗教行为模式,具有鲜明的宗教个性和文化特征。而且,僧团组织已遍布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藏区和内蒙古等信奉藏传佛教的广大地域。大众尼僧作为藏传佛教出家僧尼的主体,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系统的关注与研究。德吉卓玛的《藏传佛教出家女性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首次全面、系统地梳理了藏传佛教出家尼僧的演进历史,既揭示了藏传佛教出家尼僧的神秘面纱,又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长期缺失的学术空白。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