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中国南传佛教研究的发展历程
来 源
: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6 | ||
摘 要
:
|
- | ||||||
关键词
:
|
ānasatisutta 佛教 南传佛教 大藏经 第四阶段 佛教典籍 佛教国家 改革开放 特殊领域 外部环境 研究成果 |
在线阅读
引言 中国南传佛教研究的发展历程
字体:大中小
20世纪初,我国佛教界与南亚、东南亚南传佛教国家的交流日益活跃,僧俗两界的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南传佛教在世界佛教发展中的地位和在佛教学术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开始了对南传佛教的关注和研究。
学界较早关注南传佛教研究的是汤用彤先生。1924年,在其《佛教上座部九心轮略释》一文中介绍了南传阿毗达摩的一些名相概念及特色之处;1928年的《南传〈念安般经〉译解》一文将南传经藏《中部》的《念安般经》(Ānāpānasatisuttaṃ)译为汉文。[※注] 教界对南传佛教的关注以太虚法师为代表,他曾积极筹建世界佛学苑巴利三藏院,并数次派员留学锡兰(现称“斯里兰卡”)、暹罗(现称“泰国”)等国研习交流,培养了一批熟悉和了解南传佛教的人才。此外,南传佛教典籍的汉译工作也有所开展,在1943年《普慧大藏经》编修过程中就从日译南传《大藏经》转译了部分南传经典。
事实上,上述南传佛教研究尚在萌芽状态,中国真正全面系统的南传佛教研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起来的。可以说,南传佛教研究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1949年后南传佛教研究大概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是南传佛教研究的奠基阶段,这一时期研究数量虽然不多,但得益于一些著名学者对南传佛教的关注,取得了一些成绩。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也留下许多遗憾。第二阶段从1979年到1989年,南传佛教研究逐渐从沉寂中复苏,中国云南地区的南传佛教受到重视,中国南传佛教研究这一特殊领域开始形成。从1990年到1999年是第三阶段,南传佛教研究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十年,填补了一些研究空白,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也就是2000年到2009年是第四阶段,这一时期南传佛教研究迈出了走向繁荣的脚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新的突破。第五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的十年,南传佛教研究进入成熟期。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