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36.37.101,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第一节 南传佛教研究的奠基与起伏(1949—1978)

来 源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3
摘 要
受多种因素影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的南传佛教研究主要集中在1949年到1966年这段时间。在南传佛教历史与现状研究方面,叶均的《锡兰佛教杂谈》 ,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锡兰佛教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番概略考察,而其《锡兰佛教的传播及其宗派》一文,则深入探讨了锡兰佛教的传入、发展、宗派、影响、衰落、复兴的历史过程。吕澂的《略论南方上座部佛学》 ,以南传佛教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宏观把握,从部派、典籍、学说、实践四个方面对南传佛教的主要特色,以及研究价值给出了简明而深刻的评判,成为南传佛教研究的经典之作。以这些研究为开始,南传佛教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 —中国南传佛教研究开始形成。
关键词

佛教

南传佛教

巴利

语言问题

佛典

佛学

典籍

原始语言

上座

语言

季羡林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一节 南传佛教研究的奠基与起伏(1949—1978)

字体:

受多种因素影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一时期的南传佛教研究主要集中在1949年到1966年这段时间。此一时期的研究数量不多,成果展示平台也极其有限,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发表在《现代佛学》[※注] 杂志上,就研究性质而言,也多以介绍性、概观式的研究为主。得益于吕澂、叶均、季羡林等佛学造诣深厚的名家参与,这段时间我国南传佛教研究在某些领域也达到了较高水准。

在南传佛教历史与现状研究方面,叶均的《锡兰佛教杂谈》,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对锡兰佛教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番概略考察,而其《锡兰佛教的传播及其宗派》一文,则深入探讨了锡兰佛教的传入、发展、宗派、影响、衰落、复兴的历史过程。吕澂的《谈南传的佛灭年代》,立足佛灭年代这个重要问题,围绕《慈恩传》所载的四种佛灭年代,参照西藏所传的资料,以及《善见律毗婆沙论》中“圣众点记”的说法,分析了南传佛教中存在的公元前544年和公元前 486年两种佛灭年代的说法,探讨了其差异及其可能的原因。[※注]

这一时期,南传佛教思想研究方面成绩最突出的是吕澂和从锡兰留学归来的叶均。吕澂的《略论南方上座部佛学》,以南传佛教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宏观把握,从部派、典籍、学说、实践四个方面对南传佛教的主要特色,以及研究价值给出了简明而深刻的评判,成为南传佛教研究的经典之作。叶均的成绩主要来自他关于南传阿毗达摩的一系列论文,《南传的八十九心》《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与心识活动》介绍了南传阿毗达摩思想体系中最为繁复的“心法”的名称、分类、结构及其在心识活动中的作用;《南传的五十二心所法》总结了与“心法”相对应的52种“心所法”。《南传上座部的色蕴》,探讨了“色法”的有关内容,对了解南传阿毗达摩思想奠定了基础。

在南传佛教典籍研究方面,谷响的《巴利语系三藏典籍》,对巴利三藏及藏外典籍的形成过程做了较为全面介绍,详细说明了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主要作品。叶均的《觉音清净道论的简介》介绍了觉音论师的生平、造论的原因以及《清净道论》的结构和主要内容;《阿耨楼陀及其〈摄阿毗达摩义论〉》则对中世纪著名论师阿耨楼陀的论书《摄阿毗达摩义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进行了总结。在经典汉译方面,叶均在锡兰留学期间,曾将南传《法句经》进行了汉译,后经印顺法师润文匡正,1953年在香港出版。[※注]

这一时期,语言学被应用到南传佛教研究当中,对澄清一些疑难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1956年季羡林发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介绍了后世对于此巴利文文献中关于“sakāya niruttiyā”[※注]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引发的关于原始佛教语言问题的种种争议。文章认为南传佛教圣典语言巴利文并非摩揭陀语,而是一种古印度西部方言,也不是佛陀本人使用的语言。1958的《再论南传佛教的语言问题》,主张“原始佛教有一种用所谓‘原始语言’写成的佛典,这种语言就是印度古代东部的方言,所谓古代半摩揭陀语”[※注],指出巴利文并不是这种原始语言,并对巴利文的性质做了进一步阐释。这两篇论文虽然并非专门研究南传佛教,但却对南传圣典语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从研究地域来看,这一时期学者们对云南地区的南传佛教进行了初步探讨。如义方的《佛牙在边疆》,记述了其护送佛牙到云南德宏、耿马等地的见闻,并介绍了当地南传佛教的有关情况;张天幼的《西双版纳佛教长老升级纪略》介绍了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举行的一次南传佛教升级典礼活动,是一份生动的现场记录和田野资料;无忧的《谈谈我国的傣文佛典》,对我国傣文佛典的源流和基本构成情况做了概述,1962年他又发表《我国傣族和布朗族僧阶名称语源》一文,从语言的角度探讨了两族七级僧阶的名称来源及其与巴利语的关系。以这些研究为开始,南传佛教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中国南传佛教研究开始形成。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