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南传佛教研究的快速发展(1990—1999)
来 源
: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6 | ||
摘 要
:
|
进入20世纪90年代,南传佛教研究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十年。1991年,邓殿臣的《南传佛教史简编》 (中国佛教协会1991年版)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南传佛教史的专著,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该书以国别和地区分类,详细介绍了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以及我国傣族地区的佛教简史。如贺圣达《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几个问题》 ,杨学政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文化经济交流中的作用》 ,傅增有的《小乘佛教对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的影响》 ,邓殿臣的《佛教与僧伽罗民族文化》 ,钟智翔的《试论小乘佛教对缅甸文化的核心作用》 。 | ||||||
关键词
:
|
佛教 南传佛教 上座 佛陀 斯里兰卡 东南亚 傣族文化 云南 西双版纳 传播 小乘 |
在线阅读
第三节 南传佛教研究的快速发展(1990—1999)
字体:大中小
进入20世纪90年代,南传佛教研究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十年。在研究方法上,由概观性、零散性研究向系统性、自觉性研究转变;在研究内容上,南传佛教与其传播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研究成为新的热点;从研究成果上看,这一时期相关论文、专著的数量、质量都有提升,许多领域的研究空白被填补,显示了南传佛教研究的不断深入。
这一时期南传佛教历史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1991年,邓殿臣的《南传佛教史简编》(中国佛教协会1991年版)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南传佛教史的专著,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该书以国别和地区分类,详细介绍了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以及我国傣族地区的佛教简史。
在南传佛教哲学思想研究方面,郭良鋆陆续发表了一系列介绍南传佛教思想内容的文章,如《佛陀形象的演变》《佛教涅槃论》《佛教神通观》《佛陀的无我说》《佛陀的神话观》等。1997年,其又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补充整理,出版了《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依据巴利文原典资料,系统介绍了南传佛教的文献与典籍、佛陀的生平,以及原始佛教的主要思想,是这一时期南传佛教哲学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
20世纪90年代,又有一批重要的南传典籍完成了汉译工作。1996年,韩廷杰翻译的《岛史》[※注]和《大史·斯里兰卡佛教史》[※注]两部著作出版。其中《岛史》成书于公元4—5世纪,是斯里兰卡最古老的编年史诗,记录了南传佛教早期的重要历史;《大史》号称斯里兰卡国宝,是以佛教发展为主线的王朝史,二者都是南传佛教研究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同年,邓殿臣与斯里兰卡维摩拉拉特纳合译《长老偈·长老尼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巴利三藏《小部》中的两则偈颂体篇章,记载了佛陀时代佛弟子修行证道的体悟和感受。1997年,巴宙翻译的《南传弥兰王问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出版,此经是南传上座部佛教非常重要的藏外经典,[※注] 与我国东晋时期汉译的《那先比丘经》同源,但非属同一部派,对南北传佛教典籍比较研究提供了便利。
这一时期,南传佛教在南亚、东南亚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与传承中的意义与作用问题受到特别关注。如贺圣达《关于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几个问题》,杨学政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各国文化经济交流中的作用》,傅增有的《小乘佛教对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的影响》,邓殿臣的《佛教与僧伽罗民族文化》,钟智翔的《试论小乘佛教对缅甸文化的核心作用》,宋立道的《佛教与现代化的关系考察——以南传佛教国家为案例》等。而张英的《东南亚佛教与文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一书,详细梳理了南传佛教在东南亚传播的历史以及发展演变的现状,论述了南传佛教对东南亚各国历史、文化及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教界及学界有关人士对云南上座部佛教研究的现状,以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一次系统反思,呼吁继续加强云南上座部佛教研究,[※注] 深入挖掘这一文化资源宝库。这一时期,很多研究仍然聚焦上座部佛教传入云南这个热点问题。如刘岩的《南传佛教入滇历史简述》提出“十四世纪南传佛教从老挝或清迈传入西双版纳为上限,公元十五世纪从景东传入是下限”的论点;罗廷振的《从出土文物看小乘佛教在西双版纳的传播》运用出土文物与史料相结合,论述了南传佛教在西双版纳的传播情况;段玉明的《南传佛教入滇考》对汉唐之际、南诏时期,以及大理时期佛教在云南的传播发展进行了一番考察。另一个研究热点则集中在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方面,如王懿之、杨世光编的《贝叶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收录了不少有关云南上座部佛教与傣族文化的研究论文;刘岩的《南传佛教与傣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对傣族南传佛教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介绍。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