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5.7.19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第五节 南传佛教研究步入成熟(2010—2019)

来 源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27
摘 要
2010年以来,经历了多年的研究积累,我国南传佛教研究从繁荣向成熟迈进。宋立道的《南传佛教的历史地位与现实社会意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论述了南传佛教在整个佛教史上的地位,探讨了南传佛教的社会政治功能,考察了南传佛教在当代社会现代化潮流中适应问题。伍琼华、彭多意的《中国南传佛教资料辑录》 (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从中国南传佛教的历史沿革、典籍研究、组织结构、僧侣教育、建筑艺术、音乐艺术、僧俗庆典与民俗、民众社会生活,以及国际交流九大部分对中国南传佛教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
关键词

佛教

南传佛教

巴利

区位优势

上座

佛教文化

云南大学

三藏

巴利语

通史

著作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第五节 南传佛教研究步入成熟(2010—2019)

字体:

2010年以来,经历了多年的研究积累,我国南传佛教研究从繁荣向成熟迈进。2016年,首届南传佛教高峰论坛在云南举办,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几部南传佛教研究通史著作的问世,标志着教史研究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巴利三藏经典的研究和汉译工作稳步推进,显示出南传佛教研究的功力越来越深厚。在南传佛教与社会政治、文化研究方面,学者们的视野更开阔,格局更广大,开始在全球化的视野中审视南传佛教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问题。传统的热点领域——中国南传佛教研究也硕果频出,出现了不少高水准的研究成果。

在这一时期,南传佛教史研究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几部极具分量的南传佛教通史著作问世。201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佛教世界通史著作《世界佛教通史》编辑出版。郑筱筠完成了其中南传佛教史的部分,包括第8卷《中国南传佛教》和第12卷《斯里兰卡与东南亚佛教》两部著作。对中国云南地区以及南亚、东南亚佛教的发展史进行了最全面、最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勾勒出南传佛教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发展的过程。张公瑾、杨民康、戴红亮参编的《中华佛教史·云南上座部佛教史卷》(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也在这一时期完成,该书以三章的篇幅介绍了南传佛教传入云南、宋元明清时期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以及近现代的分布与变异等历史。

在南传佛教思想研究方面,释永仁的博士学位论文《佛陀的教学方法研究——以巴利语三藏为基础》,以巴利三藏文献为基础,探讨了佛陀的教育方法及其所蕴含的教育哲学思想;萧贞贞的《巴利佛典〈长部〉中有关“梵”的思想研究》探讨了南传佛教对梵天的看法和观点;宋立道的《南传佛教的义理和特色》按照境、行、果的思路,介绍了南传佛教的认识论和以止观禅修为特色的解脱实践;何石彬的《法舫法师所译〈阿毗达摩摄义论〉之法相学体系初探》梳理了《阿毗达摩摄义论》的法相体系。在这一时期,一些作者还尝试以现代哲学概念诠释南传佛教思想,如冯天春、吴正容的《南传佛教的“新人文”视域》,吴远稳、吴正容的《南传佛教的生态实践关怀》等。

在南传佛教典籍汉译方面,这一时期学界与教界均独立开展了巴利三藏汉译工作,显示了南传佛教典籍研究方面的长足进步。在段晴等译的《汉译巴利三藏——经部·长部》(中西书局2012年版)一书中,翻译采用从巴利文直译的方式,经文底本来自泰国法身寺法胜大学提供的巴利圣典协会最新精校版,同时参考了其他语言的译本,并由法身寺方面“证义”,以提升译文的忠实性。[※注] 同时,佛教界也在进行南传三藏的汉译工作,2015年以来,由杭州佛学院光泉、智圆统筹,慧音、慧观依据缅甸第六次集结版的巴利语本陆续将南传三藏的《长部》和《中部》译出。在南传典籍研究方面,黄宝生的《巴汉对勘〈法句经〉》(中西书局2015年版)详细考察了《法句经》的多种语言版本以及多种汉译本,将南传巴利语《法句经》与维祇难汉译的《法句经》进行对勘,并添加了详细的注释。

这一时期,学者们从区域文化和国家战略的层面对南传佛教问题展开思考。如贺圣达的《东南亚上座部佛教文化圈的形成、发展及其基本特点》指出,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圈在11—15世纪逐渐形成,其重要原因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逐渐成为与缅、泰、柬、老等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王权巩固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宋立道的《南传佛教的历史地位与现实社会意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论述了南传佛教在整个佛教史上的地位,探讨了南传佛教的社会政治功能,考察了南传佛教在当代社会现代化潮流中适应问题;郑筱筠的《试论南传佛教的区位优势与文化战略支点作用》将对南传佛教的研究纳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大格局之中,提出南传佛教的区位优势这一概念,阐述了其在地缘—跨地缘政治层面、民族关系层面、宗教源流层面、国际文化交流层面的不同含义,并指出发挥南传佛教区位优势的文化战略支点作用,因势利导,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积极开拓多渠道宗教外交,以南传佛教的文化区位优势与经济合作交流机制相互配合,形成文化与经济交流互补的深度融合机制。

这一时期的中国南传佛教研究仍然继续其热度。郑筱筠的《中国南传佛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对中国南传佛教独特的政教关系模式,金字塔形的佛寺、佛塔乃至波章组织管理模式的论述,以及中国南传佛教在寺院教育、寺院经济、节庆活动的社会记忆、佛塔艺术、佛教文学及慈善公益事业等方面展开的社会实践成为研究的亮点和突破;伍琼华、彭多意的《中国南传佛教资料辑录》(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从中国南传佛教的历史沿革、典籍研究、组织结构、僧侣教育、建筑艺术、音乐艺术、僧俗庆典与民俗、民众社会生活,以及国际交流九大部分对中国南传佛教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黄凌飞的《中国南传佛教音乐的人类学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对中国南传佛教的音乐文化及生态系统进行了梳理;田玉玲的《供奉与表达——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与“赕”的关系解析》(云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剖析了“赕”与南传佛教艺术的密切关联。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