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2.124.13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一 印度佛教历史研究

来 源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6
摘 要
研究所、学会、杂志的成立与创办为中国后来的印度佛教研究提供了人才、组织与平台保障,很快就促使国内的印度佛教研究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此期间,季羨林、金克木、黄心川等人成为从事印度佛教的领军人物,各自取得许多开创性的成果,同时也共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在印度佛教历史、哲学、语言文化,以及印度佛教的跨文化传播与比较诸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与突破。高华和黄超在《从印度古代文化看早期汉译佛经中妇女观和禁欲观的变异— —兼论中国早期菩萨像男性化的原因》 [ ※注]中提出,中国早期佛像全是男性形象这一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印度佛教的妇女观和禁欲观改造的结果。
关键词

佛教

印度

印度佛教

宗教

因明

哲学

佛教哲学

印度教

南亚

婆罗门教

佛学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印度佛教历史研究

字体:

197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吕澂的《印度佛学渊源略讲》,该书是吕澂1961年在佛学班授课时的讲稿,采用历史和哲学的研究方法,将印度佛教分为“原始佛学”“部派佛学”“初期大乘佛学”“小乘佛学”“中期大乘佛学”和“晚期大乘佛学”六个阶段,其内容翔实、丰富,在重点关注印度佛教史时,也旁及印度思想史与文化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系统讲述印度佛学历史的力作,至今仍是印度佛学研究的经典之作;杜继文师从吕澂,对佛教经典与教义有精审的研究,他主编的《佛教史》[※注] 是一部佛教通史著作,地域上涉及印度、中国、日本、朝鲜、东南亚、欧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内容上包括佛教的历史、教义哲学、典籍艺术等,作者秉持唯物主义的客观态度进行研究,内容翔实、深入浅出,是一部兼具学术性与普及性的印度佛教史研究著作。

杨曾文的《佛教的起源》[※注] 论述了佛教从原始佛教的产生和教义到部派佛教再到大小乘佛教这一发展过程,思路清晰明确,言简意赅;西北大学学者高扬等的《佛教起源论》[※注] 是一部以“原始佛教”为核心,系统论述原始佛教思想的作品;崔连仲的《从佛陀到阿育王》[※注] 讲述了佛教兴起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的历史,内容涉及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这是一本佛教史,更是一本印度断代史,该书资料丰富,立论新颖,视野开阔,将国内对佛教史和印度史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高度。另外还有韩廷杰的《印度佛教史》,[※注] 周叔迦的《印度佛教史》[※注] 等著作也颇受读者关注,显示出此时期印度佛教历史研究的良好状况。王镛的《印度美术史话》[※注]介绍了印度孔雀王朝、笈多王朝、莫卧儿王朝时期的雕塑、绘画、建筑等艺术的发展与消亡,佛教美术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除上述佛教史著作外,《南亚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法音》等宗教学期刊,也刊发了不少印度佛教史的论文。如郭良鋆在此期间发表了多篇以梵语和巴利语文献学解读为基础的学术论文,其中《佛教神话中的摩罗》[※注]《印度教三大主神的形成》[※注]和《帝释天和因陀罗》[※注] 是对印度教和佛教中神灵的研究,《梵语佛教文学概述》[※注]《佛教譬喻经文学》[※注]和《〈因明入正理论〉梵汉对照》[※注](上、下)是对佛教相关文献的翻译和研究,其在1994—1997年陆续发表了《佛教神通观》[※注]《佛陀的无我说》[※注]《佛教涅槃论》[※注]《佛陀的社会观》[※注]和《佛陀的神话观》[※注],这一系列文章都是借助文献和语言学的考察,从而解析佛教教义,展现出作者扎实的语言学功底。葛维钧在《阿育王法与佛教的法不应混同》[※注] 一文中否定了“阿育王的法即佛法”诸如此类的观点,并且从语言、历史等多角度论证,阿育王的“法”是对当时印度诸多宗教思想的吸收和发展,而非仅仅是佛教思想。

朱锡强的《佛教在印度兴起与衰落的原因——兼谈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的关系》[※注]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去分析佛教兴衰的原因,同时,他提出“耆那教,佛教,是由吠陀教和它的支派决裂出来的宗教”[※注],就本质而言,佛教、耆那教和印度教三者之间并没有区别,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许鸿棣在《论古代印度商人的起源及其与佛教的关系》[※注] 中指出,印度佛教对于古代商人阶级的兴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朱明忠在《印度教与佛教问题》[※注] 中认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说,吠陀教、婆罗门教、印度教是同一宗教的不同发展阶段,因为它们的本质,即经典和信仰的神灵都没有发生改变,而印度教与佛教之间是一种“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关系,二者相互斗争,相互影响,最后趋于统一;刘欣如在《贵霜时期东渐佛教的特色》[※注] 中认为,在贵霜王朝时期,印度佛教艺术和文学中的世俗主义倾向,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市民文化的一种映射。

庄万友在《拉杰普特时代印度宗教的发展与变化》[※注] 中叙述了印度7世纪中叶到13世纪这一混战割据时期各宗教的情况,婆罗门教转变为印度教,发展出毗湿奴、湿婆和性力派三大教派,迅速超越佛教成为印度占据统治地位的宗教,而佛教则逐渐衰落,转变为密教,后因13世纪穆斯林的入侵和毁坏,在印度本土几近消亡,与此同时,伊斯兰教传入印度,拉杰普特时代宗教的发展和变化,为印度今日宗教之局面奠定了基础。

1992年,段晴的《戒日王的宗教信仰》,[※注] 综合运用了中印文献对戒日王个人的宗教信仰进行研究;如吉的《印度佛教瑜伽学之纲要——〈显扬圣教论〉结构试析》,[※注] 对瑜伽行派纲要典籍《显扬圣教论》第十一品的内容进行分析,认为其整体上是按照教、理、行、果的顺序进行安排。

在这一时期,关于印度佛教历史研究的译著比较丰富,翻译质量颇高,为人们了解与研究印度佛教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198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印度教与佛教史纲》,[※注] 该书从全球文化背景去考察东方宗教和西方宗教的区别,对印度教和佛教的起源发展、教义思想等作了详细的介绍。诚如译者李荣熙所说:“(这本书)引用资料相当丰富,治学态度严谨客观,对东方宗教的研究作出了可贵的贡献。”[※注]

张建木译自藏文的多罗那它所著《印度佛教史》,[※注] 在教义思想等方面多有独到见解,是研究印度佛教史的经典之作;王世安译、渥德尔著《印度佛教史》,[※注] 佐佐木教悟等人所著的《印度佛教史概说》,[※注] 皆堪称教科书式的经典之作,出版后即成为众学者赏读之作。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