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222.132.10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四 印度佛教的跨文化研究

来 源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1
摘 要
研究所、学会、杂志的成立与创办为中国后来的印度佛教研究提供了人才、组织与平台保障,很快就促使国内的印度佛教研究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此期间,季羨林、金克木、黄心川等人成为从事印度佛教的领军人物,各自取得许多开创性的成果,同时也共同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在印度佛教历史、哲学、语言文化,以及印度佛教的跨文化传播与比较诸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与突破。高华和黄超在《从印度古代文化看早期汉译佛经中妇女观和禁欲观的变异— —兼论中国早期菩萨像男性化的原因》 [ ※注]中提出,中国早期佛像全是男性形象这一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印度佛教的妇女观和禁欲观改造的结果。
关键词

佛教

印度

印度佛教

宗教

因明

哲学

佛教哲学

印度教

南亚

婆罗门教

佛学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四 印度佛教的跨文化研究

字体:

朱谦之《印度佛教对于原始基督教之影响》[※注] 一文,从宗教传布、宗教教义和宗教仪式三个方面考察了印度佛教和基督教的关系,认为印度佛教对基督教有极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综合运用文献学、民俗学和考古学等方法,资料翔实,考据有证。同时作者还在每个翻译名词之后附上原文,方便读者查阅,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朱锡强在《略论罗马基督教兴盛与印度佛教衰落原因之比较》[※注]中通过对比,分析了印度佛教的衰亡和罗马基督教的兴盛,认为宗教的兴衰不仅与外在的社会阶层,统治阶级息息相关,还与宗教自身的教义和组织活动有关;另外,他还考虑到宗教斗争方式和人民群众的态度对宗教兴衰的作用。他的另一篇文章《印度佛教与中国道教历史命运之比较》,[※注] 则是对印度佛教和中国道教的兴衰状况进行比较研究;何乃英的《印度佛教与亚洲文学》[※注] 详细论述了佛教对印度本土、南亚、东南亚和东亚各国文学的影响,作者认为不同国家所受影响程度之深浅与各国接收佛教之程度成正比,作者还采用辩证法对这种影响作了积极和消极之分,认为佛教在增加了文学的创造性、丰富了内容形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悲观主义和束缚性;复旦大学陈允吉教授在《论佛偈及其翻译文体》[※注] 中,对“佛偈”在印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作了说明,并且比较了佛偈的汉译版和梵本,认为汉译佛偈虽失去了音乐性,但增加了文辞美,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深远影响。

常青和李志坚在《印度佛教塔堂窟概述——兼谈对中国石窟的影响》[※注] 一文中,主要论述了印度佛教塔堂窟这一建筑类型的发展演变情况,该文图文并茂,可读性较强;1994年,韩廷杰发表《婆罗门教神话和佛教神话比较研究》,[※注] 从神话学的角度对婆罗门教和佛教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婆罗门教的神灵是对吠陀教的继承和创新,而佛教为了自身的发展,也对婆罗门教的神灵进行直接继承和改造,表现了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复杂关系;高华和黄超在《从印度古代文化看早期汉译佛经中妇女观和禁欲观的变异——兼论中国早期菩萨像男性化的原因》[※注] 中提出,中国早期佛像全是男性形象这一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印度佛教的妇女观和禁欲观改造的结果。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