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印度佛教文学研究
来 源
: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0 | ||
摘 要
:
|
2000 — 2009年的十年间,印度佛教研究进入了繁荣发展的阶段,涌现出一大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与论文。从研究内容来说,除了传统领域的研究内容进一步深入、丰富外,一些崭新的课题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讨论,可谓百花齐放。从研究方法来说,除了一贯的历史学和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也被广泛运用到宗教研究中。不同研究方法的运用,大大拓宽了印度佛教研究的面向,对于整个学科的发展而言都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作者在对悉陀文学的挖掘中,发现了众多的闪光点,包括以社会边缘人物为中心对象、对保守主义的反抗、对印地语的贡献等,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 ||||||
关键词
:
|
佛教 印度 大乘 唯识 印度佛教 哲学 信仰 佛学 佛教哲学 观音 大乘佛教 |
在线阅读
四 印度佛教文学研究
字体:大中小
印度佛教文学研究在这一阶段涌现出了众多论著,除了文本分析、文学评论外,中印文学比较研究也是其中的热点,如侯传文的《〈阿含经〉的文学意义》[※注] 一文,从文学的角度出发,审视佛教重要的经典文献《阿含经》,归纳出了其所具有的几大文学特点,包括写实性、传奇性、艺术性。文学理论与宗教文献相结合,使文本的内在价值呈现出了更为丰富的特征,也进一步揭示了宗教同文学间的密切关系。
在汉译佛经中有许多不同类型的诗诵,包括重颂、讽颂、赞颂,而这些概念极易混淆。陈明于2007年撰写的《汉译佛经中的偈颂和赞颂简要辨析》[※注] 就是对这些概念进行初步的辨析,从而突出佛教赞颂诗与其他诗体的差异,作者以诗颂为考察对象,在宗教文献研究中算是一个较为独特的选题;萨尔吉的《摩咥里制吒及其〈四百赞〉》[※注] 考察了印度佛教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佛赞作者——摩咥里制吒,以及他的作品《四百赞》。在该论文中,作者参照了相关的梵文残卷和藏文译本,第一次完整地将该佛赞翻译为汉文。这一译本不仅有助于作者本人对其进行研究,也丰富了佛教赞颂文学作品的文献材料,具有一定的学术贡献。
2009年,薛克翘发表了《印度佛教金刚乘诗歌浅谈》,[※注] 其内容首先对印度密教的产生和发展加以回顾,而后着重介绍了8世纪以后金刚乘成就师们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被统称为“悉陀文学”。作者在对悉陀文学的挖掘中,发现了众多的闪光点,包括以社会边缘人物为中心对象、对保守主义的反抗、对印地语的贡献等,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