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引言

来 源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8
摘 要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传统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是将道教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方式,得到普遍认同,出现了几部具有开拓意义的道教史著作,如许地山的《道教史》 (上编) ,傅勤家的《道教史概论》 《中国道教史》 ,刘鉴泉的《道教征略》等。以下将对70年来道教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进行简要总结,以此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关键词

道教

研究成果

道藏

道教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文化

陈国符

许地山

成果

源流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引言

字体: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传统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认为,道教形成实体,大约始于东汉后期,是在汉代黄老道家理论基础上,吸收古代神仙家的方术和民间巫术、鬼神信仰而形成的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信奉“道”,主张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道教有其独特的教理教义、经典科书、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还有其独特的道派传承、教团组织、活动场所、教戒制度等,具有中国本土宗教的典型特征。道教实体形成后,随着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的变更和文化潮流的演进而不断发展,至今绵绵不绝,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曾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民族关系等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道德、人格理想、审美情趣以及风俗民情等,无不烙印着道教文化的痕迹。因此,要想全面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就不能不深入研究和了解道教。

近现代学术界对道教的研究,大约起始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早在1911年,刘师培先生发表《读道藏记》;1914年,黄季刚先生发表《仙道平话》;1921—1922年,陈教友先生发表《长春道教源流考》等,这些可以说是近现代道教学术研究最早的成果。与此同时,一些学者和文化人士对道教的起源和文化地位进行了思考,如鲁迅于1918年提出“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的断语,尽管没有详细论证,但这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道教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思考的开始。

1923—192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以其图书室“涵芬楼”的名义,借用北京白云观藏明代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进行影印出版,缩为六开石印线装本,装订为1120册,共印350部。这一整理道教典籍的举措,改变了长期以来《道藏》深藏宫观、鲜为人知的状况,使一般学人能够利用与研究,从而吸引了学术界的注意和兴趣,此后道教研究成果逐渐丰富起来。

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道教研究呈现上升趋势,出现了不少学术水平较高、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首先是将道教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方式,得到普遍认同,出现了几部具有开拓意义的道教史著作,如许地山的《道教史》(上编),傅勤家的《道教史概论》《中国道教史》,刘鉴泉的《道教征略》等。上述几部有关“道教史”的著作,具有填补空白和开创性意义。同时,道教的专题研究也出现了一些重要成果,如陈寅恪的《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胡适的《陶弘景的〈真诰〉考》,汤用彤的《读太平经书所见》,翁独健的《道藏子目引得》,吕思勉的《道教起源杂考》,陈垣的《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王明的《论太平经钞甲部之伪》《周易参同契考证》《黄庭经考》《论老子与道教》,陈国符的《道藏源流考》,等等。总之,这些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都是道教研究的名作,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近代道教界还有一位著名学者陈撄宁先生(1880—1969),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创建中华仙学院,撰写了不少关于道教仙学的文章。他还主编了《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这是两份关于道教研究的早期刊物。

从20世纪初到1949年之前,属于道教研究的奠基阶段,在这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道教研究开始纳入现代学术的视野,并形成了一些开创性成果,奠定了后世研究道教的学术基础。这个阶段的道教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是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据初步统计,在这段时间发表的论文大概有200篇,专著十余部。无论是从研究力度,还是从成果数量来看,都比较薄弱。

二是研究成果多为名作。虽然此时研究道教的学者大都不是以道教作为其主要研究领域,属于附带性地研究道教文化,但这些学者又都是文史哲领域的学术大家,如刘师培、胡适、汤用彤、陈寅恪、许地山、陈垣、王明、陈国符等,故他们的研究成果,眼界高远,考证扎实,很多都是道教研究的名作,影响深远。

三是研究人员多为自发。据初步统计,这段时间涉足道教研究的人员大约有160人,他们的研究全都是自发的、分散的,并非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研究。[※注]

四是奠定了后来的研究范式。后世中国学者研究道教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大体于此时奠定。主要就是重视历史学和文献学的方法,善于发现新资料,能够广泛搜集、运用《道藏》和碑刻、方志等教外文献,进行道教历史的分析和研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19年,正好70 周年。在这70年间,道教学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道教研究也出现了颇多新局面新气象,成就斐然。以下将对70年来道教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成果进行简要总结,以此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祝愿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