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道教研究的创新与转型(2010—2019)
来 源
: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5 | ||
摘 要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道教研究大致可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即前30年( 1949 —。在前30年中,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和“左”的思潮影响,道教学术研究受到一定的冲击,发展缓慢,但还是有一些学者继续从事道教研究,取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成果。先后出版了樊光春的《西北道教史》 ,黎志添等的《香港道教:历史源流及其现代转型》 ,赖保荣的《罗浮道教史略》 ,孔令宏等的《江西道教史》 《浙江道教史》 ,林正秋的《杭州道教史》 ,吴国富的《庐山道教史》 ,朱封鳌的《天台山道教史》 ,佟洵主编的《北京道教史》 。总之,道教与当代社会的研究是21世纪以来道教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范式的创新,并在未来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 ||||||
关键词
:
|
道教 出版 道教研究 道家 道藏 成果 中国道教 道教文化 道教思想 整理 养生 |
在线阅读
五 道教研究的创新与转型(2010—2019)
字体:大中小
进入改革开放后的第四个10年,也就是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道教研究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面对新时代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变化,主要表现为研究领域的深度拓展,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研究范式的逐步转型。近10年来,道教学研究在研究平台、人才培养、课题申报和刊物创办上,都有所创新和发展,为道教学术的繁荣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首先是道教研究机构、研究中心和学会的不断创立,为道教研究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如2010年,四川大学成立老子研究院,创办《老子学刊》;西南大学于2010年成立宗教音乐研究所,2012年开始招收宗教学博士研究生;2016年,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和中央民族大学道教与术数学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同年,山东师范大学成立全真道研究中心,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武当研究院更名为“武当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2018年,中国宗教学会道教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同年,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道家与中国思想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成立;2019年,四川大学成立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道教断代史研究中心、西南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等五个中心,西南交通大学成立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宗教研究中心。这些研究中心、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有力地促进了道教学术研究的繁荣。
另外,各种学术刊物在此期间不断创办,为道教研究提供了发表和交流的平台。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机构相继创办了一些学术集刊,以刊登道教研究的最新成果。如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于2010年创办了《老子学刊》,每年出版一辑,自2017年改为半年刊,主要刊登道家道教思想和传统国学类文章;山东师范大学全真道研究中心于2010年创办了学术辑刊《全真道研究》,每年出版一辑,自2017年开始,每年出版两辑;华东师范大学明道道教研究所于2012年创办了学术集刊《正一道教研究》,每年出版一辑;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与民间宗教研究室创办了学术集刊《中国本土宗教研究》,每年出版一辑;中国人民大学道教研究中心于2018年创办了学术集刊《道教学刊》,每年出版两辑。总之,这些学术集刊的持续出版,极大地推动了道教学术的发展。
从2010年至2019年的十年,道教研究成果突出,数量庞大。据初步统计,此期间共出版道家道教类著述400 余种,平均每年新增40余种;在各类刊物上发表的道教学术论文在2000 篇以上,平均每年在200篇左右。从成果的数量和研究的深度来说,应该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以下将主要以出版的学术著作为线索,从八个方面初步梳理最近十年间的道教研究状况。
(一)道教历史研究
道教历史研究是百年来道教研究永恒不变的主题和重点,在此期间的热点主要集中于道教区域史的研究,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先后出版了樊光春的《西北道教史》,黎志添等的《香港道教:历史源流及其现代转型》,赖保荣的《罗浮道教史略》,孔令宏等的《江西道教史》《浙江道教史》,林正秋的《杭州道教史》,吴国富的《庐山道教史》,朱封鳌的《天台山道教史》,佟洵主编的《北京道教史》,赵芃的《山东道教史》,刘庆文等的《河北道教史》,刘固盛等的《湖北道教史》等。
区域道教史还应包括域外道教的研究,近年来亦有不少研究著作出版,如孙亦平的《东亚道教研究》《道教在日本》《道教在韩国》,宇汝松的《道教南传越南研究》等,都是有分量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些著作都体现了新时期学者们学术视野的扩大和研究的深化。
除了区域道教的研究之外,在道教通史、断代史、教派史方面也出版了不少成果。断代史方面,有刘屹的《神格与地域:汉唐间道教信仰世界研究》,向仲敏的《两宋道教与政治关系研究》,姜守诚的《出土文献与早期道教》,姜生的《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寇凤凯的《明代道教文化与社会生活》,田茂泉的《清代道教“龙门中兴”研究——以秦陇鄂蜀及东北为中心的考察》,刘康乐的《明代道官制度与社会生活》,张方的《明代全真道的衰而复兴——以华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白照杰的《整合及制度化:唐前期道教研究》等。
教派史方面,有吴亚魁的《江南全真道教》,赵卫东的《金元全真道教史论》,李志鸿的《道教天心正法研究》,晏安宁的《道教全真派宫观、造像与祖师》,程越的《金元时期全真道宫观研究》,盖建民的《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论》(上、下册),汪桂平的《东北全真道研究》,尹志华的《清代全真道历史新探》,丁培仁的《元前道派研究》,张广保的《全真教的创立与历史传承》,刘莉的《道教天心派北极驱邪院研究》,曹群勇的《明代天师道研究》,李大华的《香港全真教研究》等。应该说,关于全真道的研究,是此阶段的热点,成果较多。除了上述专著外,山东师范大学赵卫东教授,于2010年与香港青松观合作,创办了学术集刊《全真道研究》,至今已出版七辑,刊载了大量关于全真道研究的最新学术论文。
与此同时,正一道、净明道的研究,也受到较多的关注,并出版了不少成果。华东师范大学明道道教文化研究所,与上海城隍庙合作,编辑出版了学术集刊《正一道教研究》,自2012年至2018年,已出版六辑,刊载了大量关于正一道研究的论文;而净明道方面,亦有不少成果,如许蔚的《断裂与建构——净明道的历史与文献》,许蔚校注的《净明忠孝全书》等。
(二)道教文献整理、典籍研究
道教文献整理与研究也是道教学永恒的主题和持续的热点。这十年来,学术界在道教文献整理方面更上一层楼,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明《正统道藏》作为唯一现存的《道藏》,是从事道教学术研究最基本、最必备的资料,中华民国上海涵芬楼曾对明《道藏》进行了缩版影印,发行数百部,有力地推动了道教研究。此后随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推进,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台湾、日本和中国大陆又相继对涵芬楼影印版进行了重新影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资料需求。到了21世纪初年,关于明《道藏》的点校整理本《中华道藏》出版。21世纪10年代,对于明《道藏》的影印出版又掀起热潮——2015年,九州出版社以涵芬楼本为底本,重新影印了明《道藏》,名《涵芬楼本正统道藏》(全60册);2017年,何建明主编的《道藏集成·第一辑》(全108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该辑影印的明《道藏》,其文字部分以涵芬楼本为底本,而插图部分则扫描了国家图书馆藏的明版《道藏》,是更为清晰、更为完整的《道藏》影印本。
作为道教的基本经典《老子》,历代注释家众多,传世版本不可胜数,2011年,熊铁基主编的大型道教文化丛书《老子集成》(全15卷)出版,收录自战国至1949年关于《老子》的传本和注疏本,共265种,全部加以标点、校勘,重新整理,形成规范的、便于现代人使用的文本,是新时期道家道教文献整理工作的重大成果。另外,2018年,方勇主编大型丛书《子藏·道家部·老子卷》(全120册)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共收录《老子》白文本、节选本、稿抄本、批校本及研究著作共457 种,影印出版,集《老子》各种版本及研究资料之大成。
除此之外,此阶段在道教碑刻资料的挖掘整理上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学者们下功夫对地方道教碑刻进行持续的整理,并陆续发表了大量的成果。如赵卫东主持的山东道教碑刻的搜集整理,现已出版三辑,包括赵卫东主编的《山东道教碑刻集·青州昌乐卷》《山东道教碑刻集·临朐卷》《山东道教碑刻集·博山卷》等;又有樊光春主持的西北道教碑刻调查项目,也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如《山西道教碑刻》已出版四册,包括阳泉卷二册、晋中卷一册、长治卷一册。此外,其他地区的道教碑刻也在陆续整理和出版,如萧霁虹的《云南道教碑刻辑录》,黎志添等的《广州府道教庙宇碑刻集释》,潘明权等的《上海道教碑刻资料集》等。其他省份如甘肃省、湖北省、河北省、东北三省等的道教碑刻,亦有学者在搜集整理,有的已经立项为各级课题,有的正在出版中。
关于藏外文献的整理研究,碑刻是近年来最大的热点,除此之外,在地方志、档案、出土文献等方面,也受到关注和挖掘,如何建明主编的《中国地方志佛道教文献汇纂》(全1200册)分寺观卷、人物卷和诗文碑刻卷三大系列,分类搜集了全国各地历代六千余种地方志中的佛道教资料。
关于道教典籍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特别是对重要道教经典的点校整理和研究,不断推出新成果。如武峰的《葛洪〈抱朴子外篇〉研究》,刘永海的《元代道教史籍研究》,刘屹的《经典与历史:敦煌道经研究论集》《敦煌道经与中古道教》,王卡主编的《中华大典·宗教典·道教分典》,汪桂平等点校的《齐云山志(附二种)》,陈文龙的《王契真〈上清灵宝大法〉研究》,周作明点校的《无上秘要》,王岗点校的《茅山志》,王皓月的《析经求真:陆修静与灵宝经关系新探》,夏先忠的《六朝上清经用韵研究》,刘祖国的《魏晋南北朝道教文献词汇研究》,张阳的《〈道枢〉研究》等。
(三)道教思想与哲学研究
关于道家与道教思想、哲学的研究,也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不断有新的成果出版,不断有新的理论构建。关于《老子》及道家思想的诠释研究,旧有的成果不断再版,而不少新成果也相继出现,如刘晗的《〈老子〉文本与道儒关系演变研究》,许抗生的《老子与道家》(上、下卷)等;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也有多个版本,2015年再次出版,其《庄子今注今译》于2016年又出版了最新版;詹石窗的《道德经通解》亦于2017年出版最新版。
此外,乐爱国的《中国道教伦理思想史稿》,何立芳的《道教社会伦理思想之研究》,罗中枢的《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与认识论研究》,程乐松的《即神即心:真人之诰与陶弘景的信仰世界》,岑孝清的《李道纯中和思想及其丹道阐真》,隋思喜的《三教关系视野中的陈景元思想研究》,伍成泉的《道教的道德教化研究》,黄新华的《四海无波——道教的和平思想》,王闯的《清代老学研究》,陈霞的《道家哲学引论》,程乐松的《中古道教类书与道教思想》,吴根友的《道家思想及其现代诠释》,陈明的《全真道道德修养论研究》,杨普春的《汉魏南北朝道教身体哲学思想研究》,魏胜敏的《道藏传统生命观研究》,吴晓华的《章太炎道家思想研究》等,亦是道教思想研究的重要成果。2019年1月,王卡先生的遗著《道家与道教思想简史》出版,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专业严谨的文风,勾勒出了从先秦道家到近现代约两千年的道家思想通史,是道教思想研究的最新重要成果。
(四)道教科仪与法术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道教制度、仪式和法术等领域,逐渐引起学者的重视和关注,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多。最近十年来,主要研究著述有:张泽洪的《道教礼仪学》,李远国的《道教法印秘藏》,刘仲宇的《符箓平话》,吴羽的《唐宋道教与世俗礼仪互动研究》,任宗权的《道教手印研究》,刘仲宇的《道教授箓制度研究》,张振国等的《道教符咒大观》,姜守诚的《中国近世道教送瘟仪式研究》,王承文的《汉晋道教仪式与古灵宝经研究》,高丽杨的《全真教制初探》等。另外,劳格文(John Lagerwey)、吕鹏志合作主编的《道教仪式丛书》计划首批出版15种,从2014年起陆续问世,目前已经推出的有:戴礼辉口述,蓝松炎、吕鹏志的《江西省铜鼓县棋坪镇显应雷坛道教科仪》;吕永升、李新吾的《师道合一:湘中梅山杨源张坛的科仪与传承》;叶明生的《闽西南永福闾山教传度仪式研究》。
(五)道教内丹养生与道教医学研究
道教内丹与医学养生研究,仍然是持续不断的热点,如胡孚琛的《丹道法诀十二讲》自2009年出版后,2013年、2018年又多次重印。此外,还有多本内丹养生学著作出版,如于德润的《长生久视:中华传统内丹学的现代转化》,杨玉辉的《中华养生学》,陈禾源的《武当丹道修炼》(上、下册),张义尚的《丹道薪传》,戈国龙的《道教内丹学溯源》,张钦的《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丁常春的《道教性命学概论》,孔德的《道家内丹丹法要义》,陈兵的《道教修炼养生学》,霍克功的《道教内丹学》,徐刚的《生命哲学视域下的道教服食研究》,魏燕利的《道教导引术研究·东晋南北朝隋唐卷》等。
在道教医学方面,有盖建民的《道教医学精义》,何振中的《内丹医学思想研究》,崔仙任的《〈东医宝鉴〉道教医学思想研究》,张其成主编的《〈道藏〉医方研究》,金权的《中医运气学说与道教关系研究》等。
(六)道教与文学艺术研究
道教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进入21世纪,有更多不同领域的学者参与道教文学艺术的研究,热度不减,成果众多,如张成权的《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学》,苟波的《道教与明清文学》,张泽洪的《道教唱道情与中国民间文化研究》,倪彩霞的《道教仪式与戏剧表演形态研究》,陈国学的《〈红楼梦〉的多重意蕴与佛道教关系探析》,申喜萍等的《玄风道韵:道教与文学》,孙昌武的《道教文学十讲》,雷文学的《老庄与中国现代文学》,陈耀庭的《全真道诗欣赏:全真道士的思想、生活和艺术》,张振谦的《道教文化与宋代诗歌》,成娟阳的《三界津梁:道教科仪文献的文学研究》,刘彦彦的《〈封神演义〉道教文化与文学阐释》,王志军的《南岳道教文学思想概论》,何江涛的《唐代丹道文学简论》等。
关于道教图像艺术的研究,近年来也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日益丰富。2012年,北京大学李凇教授的《中国道教美术史》第一卷出版;王宜峨也推出了道教艺术研究的系列成果,包括《卧游仙云:中国历代绘画的神仙世界》《玉宇琼楼:道教宫观的规制与信仰内涵》《陶铸永恒:道教神像的塑造工艺与经典造像》《道像庄严:壁画水陆画版画的神仙世界》等。此外,李俊涛的《道教图像艺术的意象与思想研究》,朱尽晖的《西部道教造像艺术研究》,张鲁君的《〈道藏〉图像研究》,谢波的《画纸上的道境: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阳志辉的《道教与书法关系研究》等,都是道教图像艺术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
在道教音乐的研究方面,持续有一些新成果涌现,如黄剑敏的《明清以来江西道教与地方音乐文化研究:以宜春、南昌、鹰潭为中心》,蒲亨强的《道乐探奥》(上、下册)、《道书存见音乐资料研究》,蒋燮的《畲客共醮,乐以相通:赣南道教节日祈祥法事科仪音乐研究》,胡军主编的《道教音乐研究文集》等。
(七)道教外丹与科学技术研究
关于道教外丹与科学技术的研究,此阶段的成果相对较少,主要有谢清果的《道家科技思想范畴引论》,蒋朝君的《道教科技思想史料举要——以〈道藏〉为中心的考察》,张中平的《〈淮南子〉气象观的现代解读》,刘芳的《道教与唐代科技》,韩吉绍的《道教炼丹术与中外文化交流》等著作出版。
(八)道教与当代社会的探讨
进入21世纪以来,关于当代道教的研究大大加强,关于道教与当代社会的关系,以及道教文化的现实状况,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于是人们加强了对道教现状的调查,加强了对道教当代价值的挖掘,出版了不少相关的研究成果。
2008年,《中国宗教报告》(宗教蓝皮书)开始出版,此后每年一辑,到2017年已编纂出版十辑,每辑都有当年的各大宗教报告。其中每辑都至少有一篇道教报告,对当年的道教大事及热点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如李刚的《新生态、新问题、新挑战下道教文化的角色功能》,王卡的《道教发展的新气象和新机遇》,李志鸿的《2010年中国道教的发展与思考》,陈文龙的《现代社会中的道教及其未来》,詹石窗的《2012年道教发展与养生问题考察》,汪桂平的《2013年道教发展与走向世界》,王皓月的《2014年传统文化复兴背景下的道教发展》,盖建民的《2015年中国道教发展及道教医学养生文化报告》等,这些报告以其现实性、及时性和连续性,成为道教现状研究的最新前沿成果。
此外,还有不少专著或论文集也在探讨道教的现代价值和当代发展状况,如陈霞主编的《道教生态思想研究》一书,对道教与当代生态保护问题进行多方位探讨;黄永峰的《道教在当代中国的阐扬》,对道教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及其未来趋势进行了专题考察;袁志鸿的《凝眸云水:关于道教文化的思考与阐扬》,对于道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传承和适应现状进行了多方位思考;王卡、汪桂平的《洞经乐仪与神马图像》,是对云南腾冲地区道教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成果;李延丰、隋玉宝主编的《融合创新发展:2016 中国“温州”新媒体和道教文化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董中基主编的《道教教义建构与文化传扬——第六届长三角地区道教论坛文集》,均探讨了道教文化发展问题。
总之,道教与当代社会的研究是21世纪以来道教研究领域的拓展和研究范式的创新,并在未来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