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117.244.233,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三 主要研究成果

来 源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6
摘 要
这一时期相应地已经有了人类学与宗教、心理学与宗教、社会学与宗教、实用主义宗教观、现象学对宗教的研究、存在主义与宗教等。尊孔复古还是文化革新1892年,康有为在其《孔子改制考》中,就儒教的发生、发展和儒教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作了详尽的考论,之后又撰写了《孔教会序》等系列文章,提出了“儒教为孔子所创” “孔子创儒教改制” “六经皆孔子改制所作” [ ※注]等观点。在挖掘传统儒学的宗教精神时,梁漱溟认为,在整个儒家思想中,包含着道德信仰的特质,但前提必须是道德自身成为一种信仰,因此提出“以道德代宗教” ,陈独秀提出“以科学代宗教” ,之后,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 ,冯友兰则提出“以哲学代宗教” 。
关键词

儒教

宗教

儒学

机遇

儒家

孔子

中国文化

儒家思想

西方

欧洲

彼岸世界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三 主要研究成果

字体:

这一时期,儒教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有牟宗三的《作为宗教的儒教》(载《人生杂志》1960年第20卷第1期),唐君毅的《儒教之能立与当立》(载《新儒家》1972年第3卷第1 期),周予同的《有关讨论孔子的几点意见》(载《学术月刊》1962年7月30日),陈申如的《外国基督教在华传播及其与儒教的关系》(载《山东大学学报》1962年12月31日)。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