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宝卷与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新视角
来 源
: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5 | ||
摘 要
:
|
马西沙指出:所谓道教,尤其是“所谓正一派,其多数支派的存在状态实即民间宗教的存在状态” 。在研究道教与民间宗教时,应该充分关注二者的“教法”问题,法术仪式是道教与民间宗教的核心,研究道教、民间宗教应该“注意教派与教法两者之异同,以教派与教法相配合,教派无法打通透,则以教法继之。任继愈主编的《中国道教史》就把民间宗教收录其中。侯冲教授在《早期宝卷并非白莲教经卷— —以〈五部六册〉征引宝卷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指出,在民间宗教研究视角、文学研究视角无助于宝卷研究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将宝卷与变文、科仪等仪式文本一样放在斋供仪式的背景下研究,可能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新视角。 | ||||||
关键词
:
|
民间宗教 道教 宝卷 学术 仪式 民间 教派 经典 大乘 宗教 教法 |
在线阅读
二 宝卷与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新视角
字体:大中小
目前,学术界已经有众多宝卷的影印出版,打破了以往宝卷分藏于各家图书馆,以及私藏于个人之手,学者难以窥见宝卷全貌的局面,为研究民间宝卷提供了扎实的文献基础。
宝卷与明清民间宗教的宗教实践。现有大量的宝卷中,至少有二三百种是明清民间宗教的相关经典、科仪。[※注] 近年来一些民族音乐学学者也涉及了宣卷仪式研究,对赣南“斋公”“做佛事”讲唱五部六册宝卷的仪式音乐进行了调查,但由于专业差异,仪式音乐研究并未触及历史上赣南民间教派传承、演变情况。[※注] 2013年7月,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主办的“新发现黄天道帛书与写经”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此次公布的明清黄天道文献,是该所研究人员在田野调查中的最新发现,包括9种罕见的大型彩绘帛书手卷和40多种珍贵的明清刊本和精抄本,另外还有大量符箓疏表、零散抄本、家谱等稀见史料。
民间宗教宝卷的重新流传与文本转化。时至今日,在广大的农村社会,中国民间宗教各教派都出现了对传统经卷的整理与重新流传。在民间宗教历史上,罗祖教的五部六册宝卷对后世有着重大的影响。现今流行于福建闽西地区的罗祖教徒,仍然刊印罗祖五部经典。[※注] 黄天教内传有“九经八书”之说。在现今河北易县一带,皇天教的《太阴生光普照了义宝卷》《太阳开天立极亿化诸神宝卷》仍然是民间音乐社的艺人们讲唱的文本,与《后土宝卷》一同流传。[※注] 流传于当今河北、天津地区的天地门教,也整理出不少的本教经典。如《董祖立道根源》《根源记》《老祖经》等[※注]。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弘阳教、金幢教、天地门教、大乘天真圆顿教中的当家师傅,还编写了一批新经卷。这些经卷通俗易懂,为民众所喜闻乐见。[※注] 除了重新刊印传统的教门经卷外,在当代活跃于民间的弘阳教徒还经常念诵《千佛歌》,以及《人性图》。《千佛歌》是在韩祖庙庙会上,信徒念诵得最多的经典,是弘阳教的教理总集,综合了五部经的基本内容,其念诵有一定的仪式。《人性图》则为弘阳教传法者代代相续的秘典,载有教内内丹修炼所需的方寸位置,不轻易示人。[※注] 现在莆田民间的金幢教除了流传《九莲经》等历史上已见记载的文献外,亦传行一些新的经典,如《宝忏一藏白话问》《大忏解》等[※注],这些经卷不仅叙述了金幢教的本门发展史,而且是该教门为广大民众提供仪式服务的重要典籍。
正因为仪式生活的鲜活性,大量教门的新科仪本也正在不断的创造中。此堪为当代民间宗教复兴的一重要特征。同时,在活态的宣卷仪式中,许多传统的宝卷文本出现了新的形式,文本出现了转化的现象。作为文本的宝卷,其变异与转化也存在于华北的民间信仰中。当代民俗学者运用主题分析的方法,发现了定县秧歌和民间宝卷互为文本的现象,并对其意义进行了研究。[※注] 另外一些学者指出,宝卷和民间叙事文本存在着相互借用、传递、标准化、地方化的动态影响过程。[※注] 赣南闽西活跃的罗祖教,其五部六册宝卷衍生出了《大乘经开香本》《大乘经解经本》等一系列新文本,《销释金刚科仪》等宝卷也频繁地被采用。《大乘经开香本》《大乘经解经本》等新文本是五部六册宝卷仪式化、术数化的产物。宝卷不仅是书写的文本,更是活态的仪式文本。宣卷仪式倡导的是一种“吃斋”“念佛”的宗教生活。[※注]
宝卷与斋供体系。侯冲教授在《早期宝卷并非白莲教经卷——以〈五部六册〉征引宝卷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指出,在民间宗教研究视角、文学研究视角无助于宝卷研究深入开展的情况下,将宝卷与变文、科仪等仪式文本一样放在斋供仪式的背景下研究,可能是一个值得尝试的新视角。[※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