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2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三 语言—文化之路

来 源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1
摘 要
1999年至2009这十年间,较之前两个阶段,这一时期当代中国伊斯兰教学术研究的特点是逐渐步入成熟期。这一时期,学科意识明确化与研究理论多样化,在前人打下的坚实基础上,中国的伊斯兰教研究在21世纪结出了累累硕果,呈现出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景象,特别是近年来培养出的一批青年学者,逐渐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研究的骨干力量,他们大都拥有博士学位。这一举措表明,该次研讨会借鉴第一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学术研讨会的经验,开始注重如何促使学界的理论,探讨与政界、教界的实际经验相融合,并致力于将关于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的理论探讨转化为两教共同构建和谐宗教关系的积极实践。
关键词

伊斯兰教

伊斯兰

学报

宗教

教派

回族

西北

社会科学

民族

新疆

宁夏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三 语言—文化之路

字体:

(一)世界伊斯兰教通史与概论研究

一些学术质量上乘的通史著作,如马明良的《简明伊斯兰教史》(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年版)等代表性著作陆续出版。断代史研究方面的代表之作当属由吴云贵、周燮藩合作撰写的《近现代伊斯兰教思潮与运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该书实际上是一部近现代伊斯兰教史,此书抱着以史为鉴的初衷,力图通过追溯近代以来在殖民主义背景下伊斯兰世界产生的种种思潮和运动,找出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从而为深刻理解当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倾向和特点提供参照。

国少华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研究——文化语言学视角》(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借助作者的语言优势,从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将语言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历史的、系统的考证和比较研究;通过语言这个文化的核心要素,展开了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研究,对凝结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进行描写、分析和阐释。

(二)世界伊斯兰教专题研究

1.经训、典籍研究

除了古兰经译本外,还有注释古兰经的学科,即古兰经注释学。主要译著有马金鹏的《古兰经译注》(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马仲刚的《古兰经简注》(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自从康有玺翻译的《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于1999年出版以后,圣训翻译逐渐增多,比如,祁学义翻译的《布哈里圣训实录全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余崇仁翻译的《穆斯林圣训实录全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年)等。

2.伊斯兰教法研究

迈入21世纪,伊斯兰教法学研究出现了一些具有理论深度和时代特点的论著。其中,论文可分为以下三类。

(1)第一类是关于伊斯兰教法本身的理论探讨,如教法的渊源、派别、内容、特点等。这些文章占较大比例,如马明贤的《伊斯兰法渊源的整合机制》(载《西亚非洲》2002年第2 期),杨经德的《伊斯兰法与伊斯兰教法关系辨析》(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刘云的《伊斯兰法源探微》(载《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耿龙玺的《浅谈伊斯兰法的法源理论》(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5 期),敏敬的《伊斯兰法的早期特征与作用》(载《中国穆斯林》2004年第3期),周忠瑜、马旭东的《罗马法与伊斯兰法比较初探》(载《青海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2)第二类是关注与伊斯兰教法相关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此类文章多集中于探讨近现代以来伊斯兰教法的改革与现代化,其中,一些文章属于理论探索,如吕耀军的《“伊智提哈德”与伊斯兰教法的形成、发展及变革》(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马进虎的《伊斯兰法创制困难的思想渊源》(载《长安大学学报》2005年第2 期),马明贤的《当代伊斯兰法的复兴与改革》(载《西亚非洲》2005年第1期)等;另一些文章则紧密联系现实,总结分析各国的伊斯兰教法改革经验,如马明贤的《传统规则的现代化尝试:伊斯兰法律的法典化》(载《回族研究》2004年第3期),冯璐璐的《近现代土耳其伊斯兰教法的世俗化改革》(载《新疆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洪永红、贺鉴的《伊斯兰法与中东伊斯兰国家法律现代化》(载《阿拉伯世界》2002年第1期),朱虹的《面对法律全球化的伊斯兰法形态》(载《人权》2003年第4期),等等。

(3)第三类是探讨伊斯兰教法在中国社会中的本土化历程。代表文章包括:邱树森的《唐宋“蕃坊”与“治外法权”》(载《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第5 期),王东平的《明清时代汉文译著与回族穆斯林宗教法律文化的传布》(载《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2期)、《元代回回人的宗教制度与伊斯兰教法》(载《回族研究》2002年第4 期),马宗正的《宗教法文化中的神学法治理念——兼及伊斯兰教法中国本土化对法治理念建构之影响》(载《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等。

著作方面,张秉民主编的《伊斯兰法哲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尝试从法哲学的角度解读伊斯兰教法,从伊斯兰法的外在个性入手,探索蕴含于其中的哲学共性;吴云贵的《当代伊斯兰教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是结合当代伊斯兰教复兴论述伊斯兰教法的一部力作,其突出特点是述源与论流、言史与议变相结合,从当代伊斯兰教世界的实际发展中解析伊斯兰教法的变革,以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出一个全新的学术思考。这两部著作的接踵而至,可以说为“发展—转型”时期的教法研究开了一个好头,但新的著作问世还要等到十年之后。

3.伊斯兰教派与宗教运动研究

2002年相继问世的两部专著为唐孟生的《印度苏非派及其历史作用》(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和张文德的《中亚苏非主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两者都是这个学术领域中的新突破。关于什叶派的研究专著有程彤的《正统观念与伊朗什叶派——从旭烈兀到阿巴斯一世之间的伊朗》(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版)等。

4.伊斯兰教与国际政治研究

2000年,刘靖华、张晓东合著的《现代政治与伊斯兰教》,采用国外流行的前沿学术观点,对伊斯兰教与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传统、政治文化、政治合法性、政治体制、政治权威、政治参与的关系,以及当代伊斯兰复兴主义、原教旨主义作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新颖的见解;陈德成主编的《中东政治现代化——理论和历史经验的探索》于2000年出版,该书在“中东主要政治现代化思潮”一章中,将伊斯兰主义列入其中进行探讨,并将其视为当代中东最有力量的两种政治意识形态之一,并详细论述了霍梅尼、图拉比、埃尔巴坎的政治现代化理论。在讨论伊斯兰教对中东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后,又分别探讨了土耳其、埃及、伊朗、沙特、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和伊拉克等个案。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