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243,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二 道教艺术领域

来 源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3
摘 要
石窟与佛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佛教美术研究进入全面开花阶段。另一方面,丝绸之路佛教艺术、西夏佛教艺术、佛教绘画等之前并未重视的研究领域得到了拓宽,特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研究视野的开阔,如中印佛教艺术的交流,犍陀罗佛教艺术等出现在研究的视野之中。音乐、舞蹈与戏剧这一时期主要汉传佛教音乐研究成果有:田青的《中国佛教音乐研究的历史与未来》[※注] ,谢立新的《中国佛教音乐之初》 [ ※注] ,田青的《从“金瓶梅”看明代佛教音乐》 [ ※注] ,袁静芳的《中国佛教京音乐中堂曲研究》 [ ※注] 。
关键词

佛教艺术

藏传佛教

道教

艺术

佛教

佛教造像

音乐

雍和宫

石窟

中国佛教

造像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道教艺术领域

字体:

在此时期,道教艺术研究开始进入到增长阶段,除了传统上对道教音、戏曲和造型艺术的具体研究外,还出现了对道教艺术原理的反思性考察。贺玉萍的《论道教对元代杂剧的影响》指出,神仙道化剧与写梦戏的产生,就是因剧中出现大量描写道法道术的内容,而对元杂剧艺术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注] 延保全的《现实的异化与艺术审美的回归——试论道教对古代戏曲作家的影响》一文中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道教通过影响士大夫的思想从而间接影响了戏曲的艺术风格;[※注] 蒲亨强对道教音乐的研究开始深入到细节,其《全真道法器音乐艺术特点探微》一文,从文化内涵、配器与运用和艺术表现指出道教信仰体现了以至简形式体现至深含蕴的道家哲学美学观念,[※注] 此外,他还有《道教声乐艺术研究漫谈》一文,对道教仪式中的歌颂艺术进行了分析。[※注] 此时期道教艺术的原理性反思主要来自潘显一的研究,他的观点集中体现于《道教艺术美论三题》一文,[※注] 文中提出“大巧若拙”是道教从道家继承下来的艺术美学观点;“忘笔知书”是道教在此基础上创造的艺术技巧论;“不能者听”是道教提出的艺术鉴赏技巧论。它们从三个不同角度和层面阐述了道教艺术美学技巧观点,对古代艺术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时期对道教艺术进行综述的著作是王宜峨所著的《道教与艺术》[※注],对道教艺术的多个方面进行了综合性概述。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