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191.28.129,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二 道教艺术领域

来 源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70年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9
摘 要
石窟与佛寺近十年来佛教艺术研究突飞猛进,一方面石窟考古的范围不断扩大,很多隐藏在僻静之处的中小型石窟不断被发现。赵晓星的《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密教研究》 [ ※注] ,杨郁如著的《敦煌隋代石窟壁画样式与题材研究》 [ ※注] ,张元林著的《北朝—隋时期敦煌法华图像研究》 [ ※注] ,王惠民著的《敦煌佛教与石窟营建》 [ ※注] ,张景峰的《敦煌阴氏与莫高窟研究》 [ ※注] 。沿着丝绸之路,长安地区的佛教艺术研究兴起,王敏庆的《北周佛教美术研究:以长安造像为中心》 [ ※注] ,杨效俊所著的《武周时期的佛教造型— —以长安光宅寺七宝台的浮雕石佛群像为中心》 [ ※注] ,于薇的《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 [ ※注] 。
关键词

佛教艺术

佛教

道教

艺术

石窟

音乐

宗教艺术

佛教造像

图像

宗教

基督教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道教艺术领域

字体:

道教艺术研究进入到繁荣阶段,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著述都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形成道教艺术研究的繁荣景象。期刊论文数量很多,但研究主题并没有很大突破,还是集中于道教音乐、建筑、书画等较为传统的研究点。此时期的道教艺术相关学位论文,有向书画艺术集中的趋势。吴端涛的《蒙元时期山西地区全真教艺术研究——以宫观、壁画及祖师形象为对象》[※注],通过对蒙元时期山西全真教建筑壁画的考察,揭示出全真教在山西地区至尹志平等第三代继任掌教之时,凭借强大的教团势力对该地区的区域社会与文化施加了巨大的影响力;无论是宫观建设的形制与规模,还是其中壁画制作的结构及技巧,以及对祖师形象的宣传与塑造等方面,都体现出了宗教介入视觉艺术的勃勃雄心。谢琼芳的《以道家思想视角论倪瓒绘画艺术》[※注] 指出,倪瓒的生活和艺术创作都受到了隐逸文化的影响,换而言之是受到了道家思想影响,他的画道和道家自然之道有很多想通之处。道教隐逸文化成就了倪瓒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性格、独特的艺术思想、开创性的创作手法、杰出的艺术成就。道教书法领域的学位论文有多篇,既包括对普通书法家道教内涵的研究,如《道教思想视阈下的颜真卿书法研究》[※注],也包括对道教人士书法成就的研究,如《杜光庭书法艺术研究》[※注]

道教艺术专著方面有王宜峨的“道教艺术三部曲”:《卧游仙云》《玉宇琼楼》和《陶铸永恒》[※注],分别对道教绘画、道教建筑和道教塑像三个主题进行了历史和类型考察,是道教造型艺术的重要参考文献。李俊涛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完成的专著《道教图像艺术的意象与思想研究》[※注],梳理界定了道教图像的基本类型、主要特点、功能,以及在中国美术史中的发展和影响,该书重点探讨了道教图像的沿革问题、道教云篆天书的图像造型问题等;朱尽晖的《西部道教造像艺术研究》[※注] 一书,对关中、巴蜀等地隋唐道教造像艺术的文脉起源和类型样式做了审慎考证和艺术梳理,通过图像学分析和文献学引证,利用二重证据法及多元方法论,将道教造像艺术置于整个社会人文的大背景下,揭示其艺术源流、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道教建筑方面的专著有:续昕的《道教建筑的艺术形式与美学思想》[※注],李星丽的《四川道教宫观建筑艺术研究》[※注],分别从统合与个案两个角度对道教建筑艺术的内涵与形式进行了阐述。聂清的《道教与书法》[※注] 是道教书法研究领域的第一本专著,该书将道教从功能上分为萨满与祭司两类,从宗教功能差异角度分析了道教对于中国书法艺术风格的形成、分化与融汇所起到的作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淞的《中国道教美术史》(第一卷)[※注] 终于问世。作者试图展开“道教”“美术”和“历史”相统一的思考,对道教艺术涉及的不同领域做结构层面的重组。目前出版的第一卷,叙述了前道教美术史和南北朝时期的道教美术,期待其后续卷册的早日问世。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