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日本哲学研究
来 源
:
|
新中国哲学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7 | ||
摘 要
:
|
一日本哲学研究的开创期中国的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北京大学哲学系朱谦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及辰为首的系列研究开拓了我国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这一领域,他们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的时代烙印,但仍是毋庸置疑的奠基之作。其《神道文化与思想研究》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及其关于神道思想与文化的系列论著[ ※注]着重剖析神道教与日本人国民性的关系问题,指出神道教塑造和规约了日本国民的共有意识及行动特质,分析了日本人国民性的内涵和表征。 | ||||||
关键词
:
|
哲学 哲学研究 儒学 哲学思想 学派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徂徕 近代哲学 神道 思想史 思想研究 |
在线阅读
第三节日本哲学研究
字体:大中小
一日本哲学研究的开创期
中国的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北京大学哲学系朱谦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及辰为首的系列研究开拓了我国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这一领域,他们的研究成果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特定的时代烙印,但仍是毋庸置疑的奠基之作。
1958年,北大哲学系东方哲学教研组成立,学科带头人朱谦之(1899—1972年)的三部代表作《日本的朱子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8年版)、《日本的古学与阳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日本哲学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4年版)是中国的日本哲学研究最初的通史性研究。同时该教研组还编有《东方哲学史资料选集日本哲学(一、古代之部)》(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和《东方哲学史资料选集日本哲学(二、德川时代之部)》(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两部资料集,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了文献资料上的便利。
与之同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刘及辰(1905—1991年)也是我国日本哲学研究的先驱之一。他致力于西田哲学、京都学派哲学以及日本近代哲学的研究,出版了《西田哲学》(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京都学派哲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两部代表作,此外还有关于日本唯物论哲学家户坂润的论文《户坂润的科学世界》(《哲学研究》1982年第12期)、《户坂润在哲学战线上奋斗的记录—— 〈日本意识形态论〉》(《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以及关于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三木清的《三木清的批判性格及其对日本思想界的积极贡献》(《外国问题研究》1985年第3期)等系列成果。
二日本哲学研究的勃兴期
(一)综合性研究及日本近现代哲学的专题研究
20世纪80年代,我国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王守华、卞崇道编著的《日本哲学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成果。作为新一代研究者,在继承朱谦之和刘及辰等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图摒弃僵化的教条主义,从史料出发,努力对日本哲学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考察。
这一时期还有卞崇道、铃木正共编的《日本近代十大哲学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东方哲学研究室方昌杰的《日本近代哲学思想史稿》(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卞崇道主编的《战后日本哲学思想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年版)等一批综合研究著作出版。特别是继刘及辰之后,卞崇道以几部力作继续保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日本近现代哲学研究领域的学术优势。
卞崇道的《现代日本哲学与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一书强调日本的现代化模式突破了欧美的既有定式,但又具有与自身文化传统相结合的独创性。换言之,“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正是日本现代化模式的本质特征和意义所在。卞崇道的《日本哲学与现代化》(沈阳出版社2003年版)一书以丰富的历史和哲学文献资料,首次对近百年来日本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日本现代化进程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融合与共生——东亚视域中的日本哲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一书指出,日本近世后期开始涌现出有本民族特色的思想学说,明治维新以后以西方哲学的移植为契机与介质,日本近代哲学开始形成,以西田哲学为代表的京都学派哲学是其成熟的标志,可以说融合与共生是日本哲学思想的基本特征这一论点始终贯穿于卞崇道的研究之中。
(二)中日哲学思想的比较研究
日本现代化成功的精神文化根源究竟是什么,一直是中国的日本思想研究者的重要课题之一,从这个思路出发,王家骅的《日中儒学比较》[六兴出版社1988年版(日本)]、《儒家思想与日本的现代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和《日本的近代化与儒学》[东京农文协出版社1998年版(日本)]等系列成果,以实证主义为方法,辨析了日本儒学不同于中国儒学的民族特色,并论证了儒学推动日本现代化成功的历史作用。
李甦平则对中日儒学展开了比较研究[※注],《转机与革新——论中国畸儒朱之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圣人与武士——中日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比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是其代表作。前者论述了朱舜水对日本朱子学派、古学派和水户学派的影响;后者就中国与日本的儒学基本概念范畴如“理”“气”“知行”等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了中日儒学各自的特点,突出了现代化必须以传统为基础,传统必须以现代化为目标加以变革转型的思想主题。
(三)中华日本哲学会的创立
1981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刘及辰先生和延边大学朱红星先生、东北师范大学华国学先生等发起成立了全国性学术团体——中华日本哲学会。该会由全国各地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中日本哲学、思想与文化的专业研究人员组成,自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开展日本哲学与思想方面的研究活动,并多次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组织召开学术研讨会,交流中日两国哲学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为中国日本哲学与思想的研究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日本哲学会成立近四十年来,积极开展日本哲学与思想的研究。自2015年开始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组织会员交流学术成果,把握学术发展动态。中华日本哲学会还于2015年起每年出版会刊(以书代刊)《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注],集中展示中日两国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和科研力量,内容涵盖日本哲学、思想、宗教、政治、历史、文化,是了解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前沿动态的重要文献资料。
中华日本哲学会自成立以来积极组织并推动中日两国哲学思想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自2006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日本学术振兴会两国间学术交流协议资助下,筹划组织中日哲学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日本全国性哲学研究学术团体日本哲学会共同主办、中华日本哲学会协办,隔年在中日两国轮流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迄今已成功举办了五届论坛。中日两国学者从东亚的视角出发,围绕全球化背景下东西方思想的沟通与融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哲学的思考与对话深化中日交流,共同努力回应现代亚洲和世界的问题。中日哲学论坛已成为中日两国学术界在哲学领域进行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窗口。
三日本哲学研究的全面发展期
进入21世纪后,中国的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批留日归国博士成为新一代研究主力,不仅研究领域大大拓宽,研究方法也逐渐摆脱了僵化的教条主义,取得了空前丰硕的研究成果。
(一)概论性研究成果
日本近世是封建社会的成熟期,在中国、西方、日本多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下,各种学说异彩纷呈,在思想上进入了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王青的《日本近世思想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在充分吸收先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突破了我国学术界以往只重视日本儒学的局限性,将石门心学、农民的思想、水户学、兰学与洋学以及近世宗教等也纳入分析的视野之中,将个案剖析与宏观梳理结合起来,比较客观地呈现了日本近世哲学思想史的全貌。
关于日本近代思想史,刘岳兵的《日本近代儒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中日近现代思想与儒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日本近现代思想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三部曲以日本固有的传统思想以及日本化的儒学、佛教与近现代西方思想之间的冲突与融合为主线,着力梳理日本近现代思想史的主要发展脉络。
在徐远和等主编的《东方哲学史》中,日本哲学部分由卞崇道、王守华、王青共同执笔,将日本哲学史放在东方各个历史时期和各种哲学思想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分析和阐述,更立体地展现了日本哲学思想的独特内容和性质。
(二)日本近代哲学研究
林美茂近年来发表了《“哲学”抑或“理学”——西周对Philosophy的误读及其理论困境》(《哲学研究》2012年第12期)、《中日对“哲学”理解的差异与趋同倾向》(《北京大学学报》2014年第4期)、《对和辻伦理学“人間の学”概念的辨析》(《哲学研究》2014年第3期)、《从“物·事论”看和辻伦理学的“间柄”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论西田“场所”逻辑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相关性》(《哲学研究》2017年第6期)等论文,都体现出他力图通过考察日本如何从思想到哲学的发展与演变,寻求与日本学界确立一种对话性的学术立场。
西田几多郎(1870—1945年)是日本近代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他及其同事或弟子田边元、和辻哲郎、三木清、高坂正显、西谷启治等为中心形成了京都学派,该学派致力于以西方近代哲学的逻辑和概念对东方以及日本的传统思想进行重构。林美茂从西田哲学的文本出发,通过考察其核心概念从“纯粹经验”到“场所逻辑”的发展脉络,分析西田哲学对于亚里士多德以及德国古典哲学的吸收与转化,从而把握西田哲学中东西方文化元素的契合与拓展的独创性内核。
和辻哲郎(1889—1960年)致力于把东方道德精神与西方伦理思想结合起来,林美茂对和辻哲郎的核心概念“间柄”所包含的伦理学意义的阐发,论述了和辻伦理学思想基础的“间柄”所具有的东方文化特征。
龚颖有关日本近代哲学史的系列论文[※注]详细论证了在近代西方哲学(以伦理学为代表)东渐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日本环节的具体作用”问题。孙彬则对近代日本在译介西方哲学时所使用的东方传统概念进行了研究。其代表作《西周的哲学译词与中国传统哲学范畴》(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一书对西周译名中的“哲学”“性”“理”等重要概念展开了深入分析,阐明了中国传统思想范畴在西周译介西方哲学概念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关于西田哲学与京都学派,廖钦彬的《京都学派与现象学:以田边元的哲学为例》(《现代哲学》2017年第4期)以批判地继承了西田哲学的田边元为分析对象,考察了田边哲学体系从战前的“种的逻辑”到战后的“忏悔道哲学”“死的哲学”的转变,指出田边在批判胡塞尔的纯粹意识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解释学现象学(即存在哲学)后,提出了异于两者的“绝对无即爱”的实践哲学。此种欧洲哲学与日本哲学,特别是现象学与京都学派哲学的交涉史,是审视近现代东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主轴。
佛教哲学家井上圆了的中文译著对于近代中国知识界影响深远,为中国接受西方近代哲学提供了一种媒介的作用。近年来,以井上圆了为切入点对中日近代哲学进行比较研究已现开展趋势。王青在《井上圆了与蔡元培宗教思想的比较研究》中,认为蔡元培早期在关于哲学与宗教、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等问题上深受井上圆了的启发。井上圆了以“科学”的方法和“哲学”的逻辑来论证“宗教”特别是佛教的意义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独特的“纯正哲学”或“综合哲学”的体系,他的根本出发点是要论证在物和心之上有绝对的实在,并把这个“绝对”作为最高的本原来统一物质和精神。
关于明治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贺雷的系列研究[※注]表明福泽的政治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并对其进行了转换。日本传统的“实学”思想使日本知识人更为顺利地摆脱以道德教化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政治思想,转而接受以制度约束为核心的西方近代自由主义政治思想。但相较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认为自由本身即是目的,福泽却认为个人的自由是实现国家强盛的手段,国家的利益才是最终的目的。
九鬼周造是日本近代实存主义哲学的开创者,他的代表作《“粹”的结构》和《偶然性问题》二书的宗旨都是阐释自己与他者的二元关系和探究个体实存生命的哲学。徐金凤的《九鬼周造的哲学思想研究——以自他关系为主线》[※注]一书以自他关系为主线,从九鬼周造的哲学思想形成过程、关于“粹(いき)”的审美意识、偶然性问题三个方面对九鬼周造的哲学思想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填补了九鬼哲学研究的空白。
(三)日本近世思想史研究
日本思想史研究的里程碑可以说是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丸山主张近世朱子学批判者荻生徂徕的古文辞学把人情人性从朱子学道德主义下解放出来,同时徂徕学强调“道”的人为性是对朱子学把政治、道德等视为普遍性权威的解构,因此徂徕学已具有近代思维萌芽的性质。
王青的《日本近世儒学家荻生徂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从语言哲学、人性论、政治论等多层面的视野中对荻生徂徕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审视,揭示出丸山真男把徂徕学对朱子学的批判视为日本近世思想史从封建向近代的关键性转折点,实际上是通过把徂徕学塑造为日本内生的近代思想萌芽来对抗西方中心的近代史观,所以有必要从剖析丸山的徂徕论中隐含的日本中心的近代史观入手,对朱子在日本思想史上的意义进行重新评价。
龚颖专著《“似而非”的日本朱子学——林罗山思想研究》(学苑出版社2008年版)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指出:林罗山思想从表面上看与朱熹思想很相似,但林氏对朱熹思想中的本源性存在(太极=理)的重视和依存程度减低,而看重朱子学在现实中的应用效果。这一结论在林罗山思想研究的学术史上具有原创性和重要地位。
町人是日本江户时代城市中的工商业者,虽然他们身份最低,但在江户时代中期,经济实力日益提高,并开始形成独特的町人文化。刘金才的《町人伦理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日前近代商人思想及伦理价值取向的差异——兼论中日近代化进程出现落差的思想原因》(《日本问题研究》2012年第3期)等系列研究对日本近世町人阶级生成发展的历史轨迹、町人价值伦理的内涵和精神指向以及在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深入的研究。
石田梅岩是日本近世町人学者的典型,他的思想被称为“心学”。吴震指出,梅岩心学的核心命题是“由形之心”“形直是心”,与中国心学重在揭示良心本体的理路有很大不同;通过考察《心学入门手册》《讲学日志》等民间文书,可以了解到石门心学在民间的讲学活动以及心学运动中存在的中国因素[※注]。而正是儒学融入日本文化的所谓“儒学日本化”,在近代被利用为构建“国民道德”的思想资源[※注]。
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最能反映日本社会的精神特质。继王守华以《日本哲学史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一书中关于神道思想的阐述和《日本神道的现代意义》[东京农文协出版社1997年版(日本)]等系列研究开创了中国的神道思想研究领域后,其弟子范景武从探源日本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基因和思想动因出发,其《神道文化与思想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及其关于神道思想与文化的系列论著[※注]着重剖析神道教与日本人国民性的关系问题,指出神道教塑造和规约了日本国民的共有意识及行动特质,分析了日本人国民性的内涵和表征。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