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结语
来 源
:
|
新中国哲学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7 | ||
摘 要
:
|
- | ||||||
关键词
:
|
美学 学科 美学学科 人文关怀 普遍性 误译 常识 核心命题 精神价值 美学理论 美学研究 |
在线阅读
第六节 结语
字体:大中小
70年的美学学科,无论是在学科体系建构,还是学科内容探索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美学原理层面,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哲学基础、以“自然的人化”和“自由的形式”为核心命题的中国实践美学理论体系,在审美特征和审美活动层面,意境/意象/境界论获得了普遍的认同,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以及现当代美学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审美教育自80年代以来,更呈现出所谓爆发式地增长。
看到成绩固然重要,但提出问题对于一门学科的发展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就目前来说,美学学科与其他人文学科一样,并非没有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带有普遍性,比如整个社会重理轻文的前提下,美学学科在研究编制、招生名额、经费投入等方面与其他学科相比明显没有受到重视,甚至被边缘化和有意无意被打压。在普遍性的语言水平低下走势之下,一些研究人员语言基础修养欠缺,文句不通。所以,看起来论文和专著数量不少,但真正逻辑自洽、表达清晰、语言流畅的著作或论文并不多见。更遑论真正的原创性和个性化的创作!
所以,作为人文研究工作者,我们以为,美学学科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些条件。第一,美是具有超越性的精神价值。作为美学研究者,也需具有一定的超越的玄心。在谋取生存和发展的同时,不要那么急功近利。我们不可能完全远离功利,但至少可以淡化一些。否则,真正的“美学”与我们是无缘的。第二,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需要研究者本身也具有人文关怀。众所周知,Aesthetica原本意为“感性学”,译为“美学”不仅使它本身的意义发生偏转,也使整个美学学科研究的重心在20世纪发生了偏移,由“感性学”变成为“美学”,研究对象由“情”变成了“美”。由Aesthetica到“美学”虽是“误译”,却是一个美丽的误译,它使得我们关注到“美”“善”“真”这类价值对象在人类生活中的位置。第三,美学研究需有一点风骨。当今世界,波乱纷纷,大潮之下,很容易迷失自我。美学研究的是关涉人类生存的根本问题,具有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作为美学的研究者,不跟风而倒,守护人文关怀的价值立场,秉持良知与理性,坚持中国士人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这本是应有之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人民做学问。第四,从管理的角度说,尊重美学本身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尊重历史和常识,不为了某种一时一地的风潮而违背常识,曲解理论,生造概念。为美学学科提供宽松从容的研究条件。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