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3.59.180.183,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 文献详情

新中国哲学研究70年

参考文献

来 源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5
摘 要
-
关键词

哲学

哲学史

社会科学

哲学研究

商务印书馆

学报

美学

人民

书店

新知

北京大学出版社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参考文献

字体:

一 中文文献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列宁全集》第五十五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江泽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胡锦涛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第2版。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二)专著

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本刊评论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民日报》1978年5月11日。

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一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

曹俊峰:《康德美学引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陈昌曙:《技术哲学引论》,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陈凡:《技术社会化引论——一种对技术的社会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陈昊:《情感与趣味——休谟经验主义美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陈来:《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陈来:《仁学本体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

陈少明:《做中国哲学——一些方法论的思考》,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版。

陈先达、靳辉明:《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北京出版社1983年版。

陈晏清、王南湜、李淑梅:《现代唯物主义导引》,南开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陈忠梅:《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康德美学的现象学阐释》,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邓晓芒、易中天:《黄与蓝的交响——中西美学比较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

邓晓芒:《冥河的摆渡者——康德的 〈判断力批判〉》,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刁榴主编:《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

范景武:《民族文化与国民性研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范景武:《神道与日本文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冯契:《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1980年修订本)》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二卷,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册,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高清海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下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葛晨虹主编:《新中国60年·学界回眸:伦理学与道德建设卷》,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

龚育之:《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郭贵春:《科学哲学的新趋势》,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郭连友主编:《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韩庆祥主编:《哲学理论创新丛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2003年版。

韩水法主编:《北京大学哲学学科史》,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

胡乔木:《关于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胡适:《胡适学术文集·中国哲学史》,中华书局1991年版。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耿云志等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奥义书》,黄宝生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14页。

黄楠森、林利、庄福龄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北京出版社1989—1996年版。

黄遵宪:《日本国志》,载《续修四库全书》第74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季羡林、张光麟主编:《东西文化议论集》(上册),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版。

季羡林:《季羡林文集第三卷:印度古代语言》,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蒋孔阳、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通史》(七卷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金吾伦:《生成哲学》,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金宜久:《王岱舆思想研究》,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金岳霖、王宪钧、胡世华:《数理逻辑》,载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主编《十年来的中国科学·数学:1949—1959》,科学出版社1959年版。

《金岳霖全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李达:《〈实践论〉〈矛盾论〉解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

李德顺主编:《价值论译丛》(12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993年版。

李家莲:《道德的情感之源——弗兰西斯·哈奇森道德情感思想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景源:《史前认识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李景源主编:《中国哲学30年(1978—200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李甦平:《中国、日本、朝鲜实学比较》,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李甦平:《石田梅岩》,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7年版。

李甦平:《东亚与和合——儒释道的一种诠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李秀林等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哲学述评》,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李泽厚:《批判哲学的批判——康德哲学述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

林美茂、郭连友主编:《日本哲学与思想研究(2015)》,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版。

刘兵:《克里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刘大椿:《从中心到边缘——科学、哲学、人文之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旭光:《海德格尔与美学》,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

刘一虹:《当代阿拉伯哲学思潮》,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年版。

刘一虹:《回儒对话——天方之经与孔孟之道》,中国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

卢春红:《情感与时间——康德共通感问题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罗嘉昌:《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牟钟鉴:《新仁学构想——爱的追寻》,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潘知常:《中西比较美学论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彭修银:《中西戏剧美学比较研究》,武汉出版社1994年版。

齐振海:《认识论新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乔清举:《当代中国哲学史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邱仁宗:《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璩鑫圭、唐良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汝信、杨宇:《西方美学史论丛》,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汝信主编:《西方美学史》(四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汝信主编:《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全3册),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沙宗平:《中国的天方学——刘智哲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宋文坚:《逻辑学的传入与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孙晶:《近现代中国印度哲学研究概况》,载李景源主编《东方哲学思想与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孙小礼主编:《现代科学的哲学争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孙正聿、杨晓、丁宁:《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中国哲学史(1978—2009)》,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孙周兴:《说不可说之神秘》,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谭忠诚、程少峰:《伦理学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汤一介:《郭象与魏晋玄学》,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童天湘、林夏水主编:《新自然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王国维文集》第三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

王俊荣:《天人合一物我还真——伊本·阿拉比存在论初探》,宗教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王柯平:《〈理想国〉的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王柯平:《流变与会通——中西诗乐美学释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王奎:《康德论美的演绎》,经济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王青主编:《日本哲学思想研究论文集——卞崇道纪念特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王希:《安萨里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年版。

王小锡等:《中国伦理学6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魏常海:《中华佛教史·中韩佛教交流史卷》,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巫白慧:《印度哲学——吠陀经探义和奥义书解析》,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

吴国盛:《让科学回归人文》,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吴彤:《生长的旋律——自组织演化的科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夏甄陶:《认识论引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肖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肖萐父、李锦全主编:《中国哲学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辛敬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实践的唯物主义》,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邢贲思主编:《中国哲学50年》,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徐碧辉:《美学何为——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徐金凤:《九鬼周造的哲学思想研究——以自他关系为主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徐远和:《儒学与东方文化》,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徐远和、李甦平等主编:《东方哲学史》(中古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薛华:《黑格尔与艺术难题——一段问题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阎国忠:《古希腊罗马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阎国忠:《美是上帝的名字——中世纪神学美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杨春贵主编:《中国哲学四十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杨国荣:《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殷鼎:《理解的命运——解释学初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殷瑞钰、汪应洛、李伯聪等:《工程哲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余敦康:《宗教·哲学·伦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于光远:《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版。

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袁贵仁:《价值学引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张岱年:《张岱年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张海涛:《澄明与遮蔽——海德格尔主体间性美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张立文、李甦平主编:《中外儒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张汝伦:《意义的探究——当代西方释义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张祥龙:《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版。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赵修义、张翼星等编:《守道1957——1957年中国哲学史座谈会实录与反思》,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编:《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室成立四十周年纪念》(1956—199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内部资料。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编:《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讨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研究》编辑部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讨论集》(第1、2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周黄正蜜:《康德共通感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

周晓亮:《休谟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朱狄:《当代西方美学》,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朱刚、刘宁主编:《欧阳修与宋代士大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朱志荣:《康德美学思想研究》,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德]第·博尔:《伊斯兰哲学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57年版。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苏联]日丹诺夫:《在关于亚历山大洛夫著“西欧哲学史”一书讨论会上的发言》,李立三译,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印度]乔荼波陀:《圣教论:蛙氏奥义颂》,巫白慧译释,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三)报刊论文

艾思奇:《关于几个哲学问题》,《新建设》1950年第1期。

奥伦:《备受瞩目的东方哲学研究》,《哲学动态》1999年第1期。

蔡德贵:《关于宗教和哲学之间的一致性》,《文史哲》1993年第4期。

蔡德贵:《中世纪阿拉伯人对哲学和科学的贡献》,《阿拉伯世界》2008年第3期。

陈来:《世纪末“中国哲学”研究的挑战》,《中国哲学史》1999年第4期。

陈来:《关于“中国哲学”的若干问题浅议》,《江汉论坛》2003年第7期。

陈来:《中韩朱子学比较研究的意义》,《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3月12日。

范景武:《神道—日本民族の国民性の思想的動因》,《人文科学論集》2007年第81号。

冯今源:《中华文明史上的伊儒会通》,《人民政协报》2019年5月30日第8版。

丰子义:《拓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天津社会科学》1993年第1期。

龚颖:《“哲学”、“权利”、“真理”在日本的定译及其他》,《哲学译丛》2001年第3期。

龚颖:《〈自由之理〉与 〈自由之权利〉——密尔 〈论自由〉两种日文译本的比较研究》,《哲学动态》2010年第6期。

龚颖:《接受与转化:近代日本伦理学史上的人格观念》,《哲学动态》2013年第7期。

龚颖:《蔡元培与井上哲次郎“本务论”思想比较研究——兼论中国近代义务论形成初期的相关问题》,《中国哲学史》2015年第1期。

郭齐勇:《中国哲学:问题、特质与方法论》,《中国哲学史》2018年第1期。

贺雷:《简论福泽谕吉对西方古典政治思想的接受与转换》,《世界哲学》2014年第3期。

贺雷:《简论“实学”作为日本近代政治转型的思想基础》,《世界哲学》2015年第6期。

何萍:《如何书写1949年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年第3期。

李存山:《中国哲学的系统及其特点》,《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李甦平:《中日阳明学之比较》,《中州学刊》1986年第3期。

李甦平:《中、日、朝实学比较》,《哲学研究》1995年第4期。

李甦平:《中日心学比较——王阳明与石田梅岩的思想比较》,《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3期。

李振中:《法拉比哲学思想简介》,《回族研究》2002年第1期。

李振中:《回儒、回回理学及其他》,《伊斯兰文化研究》2009年第2期。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研究的困境》,《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刘笑敢:《反向格义与中国哲学方法论反思》,《哲学研究》2006年第4期。

刘一虹:《阿拉伯伊斯兰哲学研究在中国——问题与特性》,全球哲学论坛论文,阿联酋,2019年4月。

彭国翔:《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再反思——“援西入中”及其两种模式》,《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任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范式图谱》,《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汤一介:《论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体系的诸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

汪楠:《百年中国佛教量论因明学量式研究述评》,硕士学位论文,贵州大学,2017年。

王俊荣:《苏非思想与中国哲学》,《回族研究》2012年第3期。

王中江:《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如何可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

魏常海:《21世纪的东方哲学研究——评五卷本 〈东方哲学史〉》,《哲学动态》2011年第12期。

吴晓明:《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

吴震:《德川日本心学运动中的中国因素——兼谈“儒学日本化”》,《中华文史论丛》2013年第2期。

吴震:《德川儒者荻生徂徕的经典诠释方法论初探》,《中山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

吴震:《从伊藤仁斋“道论”的重构来看德川儒学“反朱子学”之特色》,《河北学刊》2015年第4期。

吴震:《19世纪以来“儒学日本化”问题史考察:1868—1945》,《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5期。

吴震:《德川日本心学运动的“草根化”特色》,《延边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徐崇温:《应该怎样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求是》1993年第20期。

徐金凤:《试论九鬼周造的偶然性哲学》,《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年第11卷第1期。

徐金凤:《江户时代“粹”的审美意识形成的社会背景》,《日本问题研究》2016年第5期。

杨国荣:《具体的形上学》,《哲学分析》2011年第4期。

杨国荣:《再思中国哲学》,《船山学刊》2017年第6期。

张立文:《中国哲学的“自己讲”、“讲自己”——论走出中国哲学的危机和超越合法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张汝伦:《邯郸学步,失其故步——也谈中国哲学研究中的“反向格义”问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张世英:《尼采与老庄》,《学术月刊》1989年第1期。

张世英:《程朱陆王哲学与西方近现代哲学》,《文史哲》1992年第5期。

张志强:《时代·传统·中国哲学——时代课题与中国哲学史研究三十年来的演进逻辑》,《中国哲学史》2008年第3期。

朱明忠:《〈印度近现代哲学〉评介》,《南亚研究》1990年第4期。

朱七星:《中国的韩国哲学研究概况及其特点》,《当代韩国》1995年第2期。

[比]戴卡琳:《究竟有无“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2期。

二 外文文献

Barwise,Jon(ed.),1977,Handbook ofMathemati cal Logic,North-Holland Publishing Company.

Blackburn,Patrick,Johan van Benthem and FrankWolter(eds.),2006,Handbook of Modal Logic,Elsevier.

Gabbay,Dov and Franz Guenthner(eds.),1983-1989,Handbook of Philosophi cal Logic,volumes 1-4,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Gabbay,Dov and Franz Guenthner(eds.),2001-2018,Handbook of Philosophi cal Logic,volumes 1-18,Springer.

Wang,Lu,1997,“Logic in China”,in M.L.D.Chiara,K.Doets,D.Mundici and J.van Benthem(eds.),Structures and Norms in Science:Volume Two of the Ten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Logic,Methodology and Philosophy of Science,Florence,August 1995,Springer.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