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主理论研究与发展
来 源
:
|
新中国政治学研究70年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 | ||
摘 要
:
|
政治学意义上的民主概念是一个“舶来品” 。在中国,民主政治的实践同样受制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总是伴随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任务的变化而变化,民主理论也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民主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和完善。在这70年里,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为指导领导人民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中国当代重大政治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总结、概括和反思,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至此, “三统一” “四制度”的中国式民主理论体系,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被正式确认。该书是目前研究中国民主、中国政治制度学术书籍中被翻译语种最多的著作。 | ||||||
关键词
:
|
民主 民主政治 民主理论 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民主政治 学术界 民主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 白皮书 实践 |
在线阅读
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民主理论研究与发展
字体:大中小
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举民主旗帜,致力于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人民民主革命理论:这些理论一方面确立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要求走群众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实行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民主形式,这些都是人民主权思想中国化的表达;另一方面形成了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国家制度和政权组织形式提供了理论构想和制度框架。中国的民主实践也激发了学术界对民主政治学术研究探讨的热情。据统计,1949—1956年,国内有近30本有关“民主”的书籍问世。除去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1949年)、《论人民民主专政》(1950年)、《新民主主义的宪政》(1953年)等系统阐发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著作之外,陈仁炳的《走向民主社会》(1949年)和《论人民民主》(1950年)、张东荪的《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1949年)、邓初民的《民主的理论与实践》(1956年)等著作进一步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尤其是毛泽东的人民民主思想;吴铁峰的《论资产阶级的民主》(1951年)、丁德纯的《如此美国民主》(1951年)、金鸣盛的《两种选举制度的比较研究》(1955年)等著作则将研究视角转向国外,以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毛泽东民主理论为标准对西方民主制度进行批判,凸显和赞誉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外部环境以及国内形势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出现失误。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中也出现一系列错误,最后终于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错误理论的误导下,在“文化大革命”中,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现代化事业遭遇严重挫折。物极必反,一系列理论错误和实践挫折,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民主理论发展提供了经验教训,成为未来重新出发的新起点。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