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12,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 > 文献详情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

孙悟空形象原型研究综述

来 源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 \ 比较文学论文选摘
作 者
朱迎平
浏览次数
20
摘 要
孙悟空是我国影响最大,最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象之一。他是根据什么原型塑造出来的?这成了《西游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二十年代开始, 《西游记》的研究者们对孙悟空形象的原型问题不断进行着探索、论争,取得了不少成果。”据此,陈寅恪考证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是由两个故事拼凑而成:一个即是《罗摩衍那》中猴神哈奴曼的故事,一个则是佛教经典《贤愚经》中“顶生王升仙因缘”的故事。”肖文详细引述了吴晓铃、赵国华等提供的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说明中国佛典,尤其是《六度集经》和《杂宝藏经》中,有相当完整的罗摩故事的记述,因此, “中国人民是熟悉《罗摩衍那》故事的”。
关键词
-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朱迎平 孙悟空形象原型研究综述

字体:

孙悟空是我国影响最大,最为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象之一。那么,这个典型形象是怎样产生的?他是根据什么原型塑造出来的?这成了《西游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从二十年代开始,《西游记》的研究者们对孙悟空形象的原型问题不断进行着探索、论争,取得了不少成果。以下分三个阶段概述这个课题的研究情况。

(一)二、三十年代

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加以研究的是鲁迅和胡适。

鲁迅在1922年8月21日致胡适的信中说:“再《西游》(指题为吴昌龄撰的《西游记杂剧》)中两提‘无支祁’(一作‘巫枝祇’),盖元时盛行此故事,作《西游》者或亦受此事影响。其根本见《太平广记》卷467《李汤》条。”可见鲁迅认为孙悟空形象与无支祁神话有关。

胡适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在《西游记考证》(1923年2月,载《中国章回小说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中一方面说“猴行者的故事确曾从无支祁的神话里得知一点暗示,也未可知”,一方面又提出;“我总疑心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我依着钢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纪事诗《拉麻传》(今译《罗摩衍那》)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大概可以算齐天大圣的背景了。”胡适引述的猴子国大将哈奴曼的神通有:“能在空中飞行”;“一跳就可从印度跳到锡兰”,“能把希玛耶山拔起背着走”,曾被吞入一老母怪肚中,在里面伸缩变化后又从耳朵里钻出,等等。胡适认为:“中国和印度有了一千多年的文化上的密切交通,印度人来中国的不计其数。这样一桩伟大的哈奴曼故事是不会不传进中国来的。所以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

鲁迅不同意胡适的假说,坚持原说。他在《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10月)中详细征引了唐人李公佐小说《古岳渎经》(即上述《李汤》条)的材料,其中的“淮涡水神名无支祁,善应对言语,辨江淮之浅深,原隰之远近,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被大禹制服后,“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鲁迅明确提出:“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1924年7月,鲁迅在西安讲学时,进一步说:“我以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但北大教授胡适之先生则以为是由印度传来的;俄国人钢和泰教授也曾说印度也有这样的故事。可是由我看去:1.作《西游记》的人,并未看过佛经;2.中国所译的印度经论中,没有和这相类的话;3.作者——吴承恩——熟于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的影响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还以为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的。”(《见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三讲)

这以后,郑振铎和林培志发表了与胡适相似的观点。郑振铎在《西游记的演化》中说:“孙悟空的本身似便是印度猴中之强的哈奴曼。”(见《中国文学研究》,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林培志则说:“至于人人都晓的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却宛然是哈奴曼的化身。”(《〈拉马耶那〉与〈陈巡检梅岭失妻记〉》载《文学》杂志《中国文学研究专号》2卷6期,1934年)

1930年,陈寅恪发表了《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载《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他认为:“印度人为最富于玄想之民族,世界之神话故事多起源于天竺。”他又说:“佛教经典之体裁与后来小说文学,盖有直接关系。”据此,陈寅恪考证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是由两个故事拼凑而成:一个即是《罗摩衍那》中猴神哈奴曼的故事,一个则是佛教经典《贤愚经》中“顶生王升仙因缘”的故事。这个顶生王神通广大,“张弓扣弹”,天宫“千二百门一时皆开”;天帝与他平起平坐;后来,他剿灭了进犯天帝的阿修罗王,遂生夺天帝之位、“独霸为快”的念头;因生此恶心,堕地而死。此即闹天宫的由来。陈寅恪以为,中国多有猿猴故事,“然以吾国昔时社会心理,君臣之伦,神兽之界,分别至严。若绝无依藉,恐未必能联想及之”。

总之,二、三十年代前辈学者的探索,虽未形成一致意见,但他们从中国神话传说、印度史诗和佛经故事中去探寻孙悟空形象的原型,为这个课题的研究开辟了门径。

(二)五、六十年代

建国以后,在批判胡适唯心主义的运动中,胡适关于孙悟空形象源出于哈奴曼的假设,被作为典型的民族虚无主义观点受到讨伐,这样,五、六十年代关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就很少有人敢于问津,北京大学《中国小说史稿》等论著,都只是沿袭鲁迅的意见,没有什么新的发展。整个“文革”期间,这个话题当然就更无人提起。

(三)七、八十年代

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思想学术界的解放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孙悟空形象的原型问题,又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兴趣,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前辈学者探索的基础上开拓了视野,产生了一批新的研究成果。近五、六年来的研究,大致形成了三种观点。

1.进口说

1978年,长期研究东方文学并翻译出版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的季羡林再次提出:“中国著名的长篇小说《西游记》里那个神猴孙悟空,据我看,就是哈奴曼在中国的化身。”(《印度史诗〈罗摩衍那〉》,载《世界文学》1978年2期)

顾子欣也认为:“根据文学史的资料来看,我们这位猴王不是先从中国去印度,倒是万里迢迢,从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孙悟空与印度史诗》,载《人民日报》1978年11月13日)

此后,季羡林又说:“《西游记》这部长篇小说本身受到印度民间文学强烈的影响……为什么孙行者就不能是《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的化身?”(《〈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载《文学遗产》1981年3期)

2.国产说

梵语文学研究专家金克木认为:“我国有人以为这个神猴(指哈奴曼)和《西游记》的孙悟空有什么关联,这只是揣测,并无证据。这两个神猴的形象是不同的,而且汉译佛经中没有提到这个神猴和他的大闹魔宫,加以史诗这一段闹宫又是晚出成份,所以两个神猴故事还不能证明有什么关系。”(《梵语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刘毓忱在《关于孙悟空“国籍”问题的争论和辨析》(载《作品与争鸣》1981年8期)和《孙悟空的演化》(载《文学遗产》1984年3期)二文中认为:《罗摩衍那》至今没有全部译成我国语言;汉译佛经中没有提到哈奴曼的名字,玄奘取经回国后的记载中也没有哈奴曼故事;吴承恩在他的作品中也从未提及哈奴曼;因此,“在《西游记》成书的之前,哈奴曼并没有通过什么渠道,万里迢迢从印度来到中国”。刘文认为:从世界艺术发展史上看,各民族的文学艺术作品有相似之处并非是罕见;孙悟空与哈奴曼有相似之处,并不能说明就是哈奴曼在中国的化身。刘文提出:吴承恩在塑造孙悟空形象时,是继承了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在我国丰富的神话宝库中,有四种类型的神话,给吴以启示:一是“石中生人”的出身,如《淮南子》所记大禹之子启“石破而生”的故事,《瀛涯胜览》所载石中产英雄的故事;二是“形若猿猴”的外貌,如无支祁、《补江总白猿传》和《陈巡检梅岭失妻记》中的白猿;三是“铜头铁额”的特征,如与黄帝争位的蚩尤的兄弟;四是“与帝争位”的战斗精神,如与天帝抗争的刑天。因此,“从孙悟空的演化历史看,他的‘形’既在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孕育,他的‘神’又立在明代中叶现实生活之上。他决不是从外国传来的“舶来品”,更不是某个外来形象在中国的‘化身’!”“我们的美猴王是具有中国民族的气质、民族风格、民族精神的神话英雄。”

龚维英在《孙悟空与夏启》(载《学术月刊》1984年7期)中将大禹之子夏启诞生灵石的出身(据洪兴祖《楚辞补注》引《淮南子》佚文),上天作客偷窃天乐的事迹、珥蛇乘龙的外形(均据《山海经·大荒西经》)等同孙悟空作了详细的对照比较后提出:“孙悟空和夏启之间定有形象的继承、发展和再创造的关系。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在塑造神通广大的猴王形象时,借鉴了夏启的古神话,应是毋庸置疑的。”比较起来,“无支祁出现得太迟,……时间是公元九世纪前期,哈奴曼虽出现于古老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但传入中华则是在佛教东来以后”,因此,“夏启是孙悟空形象的最古老的渊源。由这个意义上说,孙悟空大致称得上老牌的‘国货’。”

3.混血说

与“进口说”和“国产说”都不同,蔡国梁提出了“混血说”,认为孙悟空是既继承无支祁形象,又接受哈奴曼影响的“混血猴”(见《孙悟空的血统》载《学林漫录》2辑,中华书局1981年版)。

肖兵在《文学评论》1982年5期发表《无支祁哈奴曼孙悟空通考》的长篇论文。文章提出:“到吴承恩手里才最后完成的孙悟空,既是一个综合的典型,又是一个独立的形象;在这个典型形象身上,既有传统的、继承的、移植的、外来的因素,更有创造的、本土的成分。”肖文详细引述了吴晓铃、赵国华等提供的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说明中国佛典,尤其是《六度集经》和《杂宝藏经》中,有相当完整的罗摩故事的记述,因此,“中国人民是熟悉《罗摩衍那》故事的”。肖文又从助人历难而取胜、身分、英雄事迹、文化教养、技能、善负重、钻腹战术、对待妇女之行为等方面把哈奴曼和孙悟空进行了全面比较,说明两个形象之间的继承关系。同时,肖文又认为:“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猿猴传说,它应该溯源于氏族社会的猿猴图腾崇拜,这是孙悟空形象‘基础之基础’。”肖文详细考索了无支祁神话故事的演变过程,说明它对孙悟空形象的影响。此外,孙悟空的形象还可能受到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劫女妖猿,华光大帝、二郎神等的影响。肖文认为:“孙悟空形象的创造并不象许多专家说的那样和哈奴曼毫无关系,也不是说这个独特的典型全然是抄袭的、舶来品。一个伟大的文化即令是在尽情吸收移植其他文化的因素之时,也会显示出其强大的鉴别力、消化力和改造作用。……孙悟空身上果然有哈奴曼色彩,但这色彩已被融化、改变、调谐,重新焕发出绚丽和辉煌。”

此外,近年来日本学者太田辰夫、矶部彰等对这个课题的研究也用力甚深,并有新的开拓。如矶部彰提出,孙悟空形象在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佛教密宗护法神将、福建民间故事中的野猿及古代传说中的雷公形象的影响。(见徐允平《日本近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述略》,载《文学评论》1981年5期)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