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217.248.230,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 > 文献详情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

比较文学和法国学派

来 源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 \ 国外比较文学
作 者
王坚良
浏览次数
18
摘 要
在比较文学的历史上,法国学派是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而且,比较文学能够兴旺发达,是与法国学者的努力分不开的。著有《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1968年)的热纳(Simon Jeune)认为,比较文学不应该排斥文学理论和美学问题,也不能排斥分析作品的形式。法国学派为全世界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经验,但是,由于它过于偏重考证,把比较文学局限在有直接影响的文学之间,无形中束缚了自己的手脚。如果比较文学只是随心所欲地比附,毫无事实根据,那就不成其为科学了。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学派

文学

法国学者

讲座

作家

大学

实证主义

文学史

作品

文学家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王坚良 比较文学和法国学派

字体:

在比较文学的历史上,法国学派是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而且,比较文学能够兴旺发达,是与法国学者的努力分不开的。

一 实证主义对文学研究的影响

比较文学是在十九世纪末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在这个过程中,它象文学研究的其他领域一样,受到当时流行的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实证主义是法国哲学家孔德(Comte,1798—1857)创立的一个唯心主义哲学流派。这种学说把科学和哲学研究局限于现象之内而否定它们需要研究现象后面的本质。它只研究具体的事实和现象,研究现象间的外部联系,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无法认识的。法国文艺批评家泰纳(Taine,1828—1893)就是孔德实证主义哲学的继承人之一。他认为文学批评、美学和心理学都是和化学一样精确的科学,并且试图用种族、环境、时代这三个固定不移的标准来解释文学和艺术作品。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有影响的法国文艺批评家布吕纳提埃尔(Bruntiere,1849—1906)就试图用进化论的观点来解释文学体裁的诞生、演变、衰亡的过程。所有这一切对比较文学的发展是极为有利的,因为这几种研究方法势必都要涉及外国文学,在客观上促进了比较文学的发展。由于比较文学和文学史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法国的比较文学家强调考证,着重研究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力图用实际材料证明这种关系是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这种倾向以后就成了法国学派的特征。

二 法国比较文学的先驱

在法国,从十九世纪初开始就有人使用“比较文学”这个词,1818年出版的一本书就叫作《比较文学教程》。1829年,维尔曼(Villemain,1790—1870)曾把自己的一部著作称为《比较文学研究》。1836年,基内(E.Quinet,1803—1875)将他在里昂大学主持的讲座命名为“比较文学”(littératures,comparées)。早在1800年,斯达尔夫人就在她的《论文学》一书中将不同国家的文学作了比较,提出南方文学和北方文学之分的理论。她的研究工作无疑是属于比较文学范畴的。然而,对比较文学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当推维尔曼和安培(Jean-Jacques Ampére,1800—1864)。维尔曼于1827—1830年在巴黎大学用比较的方法讲授中古时期和十八世纪的法国文学,开设了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1830年,安培讲授“各民族的艺术和文学的比较史”;1832年,他又开设名为“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的课程。1848年,他被接纳为法兰西学院的院士,他在欢迎会上发表演说,强调必须进行“比较文学研究”。但是,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些讲座都不是经常性的,而且,大多数论文只是罗列不同国家文学的知识,粗枝大叶地泛泛而谈,缺乏一套系统的方法,不能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比较文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三 戴克斯特的历史功绩

戴克斯特(J.Texte,1865—1900)的学术活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比较文学正式成为一门有条理、有系统的学科。这是比较文学界一致公认的。他的老师布吕纳提埃尔对他的学术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布吕纳提埃尔有很强的比较文学意识。由于他用进化论的观点研究文学,因此他认识到孤立地研究一国文学是不能够圆满地解决问题的。他的思想对比较文学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他把他的观点传授给他的学生,启发他们去思考,为比较文学培养了人才。他的得意门生中成就最大的就是戴克斯特。

现在,学术界公认戴克斯特是法国第一位从现代意义上说的比较文学专家,他的博士论文《让—雅克·卢梭和文学世界主义之起源》(1895年)是第一篇科学的比较文学专著。戴克斯特最重要的贡献是使比较文学成为大学的一门学科。从1892年起,他就在里昂大学开设比较文学性质的讲座,名称是:“日耳曼诸文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对法国文学的影响”。在这个讲演中,他已经明确地提出比较文学的纲领性特征,把比较文学研究同一般的国别文学研究截然分开。1896年,他在里昂大学开设了正式的比较文学讲座。这个讲座是第一个经常性的讲座,以后一直没有中断。

继戴克斯特开设的比较文学讲座以后,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法国有不少大学相继开设了正式的比较文学讲座。这些学校中除了里昂大学外,还有巴黎大学(1910年)、斯特拉斯堡大学(1919年)、法兰西公学(1925年)、里尔大学(1930年)。1930年,巴黎大学又成立了“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从此,比较文学终于在大学里站稳了阵脚,成为一门独立的大学学科。

四 法国学派的形成

法国学派的形成是和巴登斯贝格(Fernand Baldensperger,1871—1958)的工作分不开的。很难确切地说法国学派是何年何日形成的,但是,我们有种种理由可以相信,这个学派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形成的。因为在这一时期,在法国形成了以巴登斯贝格为中心的比较文学研究,巴登斯贝格及其先驱者的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上升成为系统化的理论。同时,法国学者的研究工作得到了国际上的承认,许多国家的学者都到法国来从事研究工作,攻读学位,或者在自己的国家里用法国的方法进行工作。法国实际上成了全世界比较文学的中心。

巴登斯贝格是第一个系统地采用严密的考证方法研究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影响的学者。他眼光远大,知识广博,不但写了许多重要的著作,而且指导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和撰写论文。比较文学能在不长的时间里相继成为法国几所重要大学的正式学科也是和巴登斯贝格的工作分不开的。1900年戴克斯特逝世后,他接任了里昂比较文学讲座的职位。1910年他离开里昂大学,前往巴黎大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又要求暂时调往斯特拉斯堡大学。该校于1919年也设立了比较文学讲座。三十年代初,巴登斯贝格在阿扎尔和梵·第根的协助下,创立了巴黎大学的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使巴黎大学成了比较文学的中心。1921年,他和阿扎尔一起创办了法国的《比较文学评论》,这份杂志成了法国学派的喉舌。

巴登斯贝格一生著述丰富,他的研究课题主要是外国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他强调不同文学之间的关系研究,以及一些以接受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问题的研究。他认为学术研究应该言出有据,不能牵强附会。他说:“仅仅对两个不同对象同时看上一眼就作比较,仅仅靠记忆和印象的拼凑,靠主观臆想把一些很可能游移不定的东西扯在一起来找类似点,这样的比较决不可能产生论证的明晰性。”他的治学态度十分认真,总是用充分的实际材料来支持他的结论。他曾花了五年多的时间来查阅、分析1770—1880年间在法国出版的主要报刊、杂志、书籍,从中捕捉最细微的迹象,追踪言论的动向。他的许多重要著作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写成的,其中有:《歌德在法国》(1904年)、《文学史研究》(论文集,1907年,1910年,1939年)、《1787年—1815年间法国流亡贵族中的思想动向》(1925年)、《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1927年)等。他的学术成就为他赢得了声誉,使他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典范。

和巴登斯贝格一起创办《比较文学评论》的阿扎尔(Paul Hazard,1878—1944)也是法国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最初在巴黎大学讲授比较文学。1925年,他受聘前往法兰西公学开设比较文学讲座。阿扎尔是在巴登斯贝格的指导下成为比较文学家的,但他的研究方向与巴登期贝格不同,巴登斯贝格主要以法国文学为中心,而阿扎尔则把着眼点放在总的欧洲文学上,主要是十八世纪欧洲文学。他一生写的专著、论文以及其他文章共有五百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两部著作是《1680年至1715年间的欧洲信仰危机》(1935年)和《十八世纪的欧洲思想》(1946年)。这是两部研究欧洲启蒙运动全貌的专著。阿扎尔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成功地研究了思想史上的问题。

五 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

梵·第根(Paul Van Tieghem,1871—1948)是第一个全面阐述法国学派观点的人。虽然另一位法国学者罗力耶(Loliée)的著作《比较文学史:自滥觞至二十世纪》出版的年代更早,但这部书只是追述二十世纪以前的历史,谈不上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梵·第根的《比较文学论》比较全面,从比较文学的历史到方法和成果都一一作了系统的论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该书于1931年在巴黎出版,1937年我国学者戴望舒将它译成中文。这部著作分“比较文学之形成与发展”、“比较文学之方法与成绩”、“总体文学之原则与任务”三个部分。

首先,梵·第根对比较文学的性质下了定义。他认为比较文学象一切历史科学一样,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对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比较”这两个字应该摆脱全部美学的涵义而取得一个科学的涵义。他说,毫无目标地把属于不同文学的类似的书籍、典型人物、场面等并列起来,从而证明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除了得到一种好奇心的兴味,美学上的满足,有助于培养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外是没有意义的。他认为应该对这些共同点和相异点进行考查,来发现影响、借鉴等现象,并局部地用一个作品解释另一个作品。梵·第根把考证当作比较文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他说:“如果没有这种精细和准确的考证,那么,比较文学便只能给人一些近似之说和空泛的概论了。”因此,他认为比较文学只能研究一件作品在哪一方面和另一些作品有情感上、内容上、形式上、体裁上的关系,或证明作家所受的外来影响。梵·第根说,比较文学是本质地研究各国文学作品的相互关系。他把关系分为三类:希腊、拉丁文学之间的关系;中世纪以来近代文学对于古代文学的关系;近代各国文学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最后一类关系最广泛、最复杂,一般所说的比较文学指的就是对于这类关系的研究。他把研究对象分为三种类型:输出者、接受者、传递者。“输出者”就是对于其他国家的文学产生影响的作家、著作、思想;“接受者”是接受影响的作家、作品、思想或情感;“传递者”指的是沟通“输出者”和“接受者”的媒介,包括翻译和模仿。梵·第根把比较文学的各种领域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他称之为“物质”的部分,包括体裁、风格、题材、主题、典型、传说、思想、情感等。他把体裁的研究称为“体类学”(génologie),把题材、主题、典型、传说等德国人称为“题材史”(Stoffgeschichte)的研究项目叫作“主题学”(thématologie)。第二类是关于文学交流的研究。可以研究作家、作品在外国的影响及其传播和被模仿。梵·第根把这种研究叫作“誉舆学”(doxologie)。也可以研究作家和作品的“渊源”,梵·第根给这种研究起名叫“源流学”(crénologie)。关于“媒介者”的研究也属于这一类,叫作“媒介学”(mésologie)。梵·第根认为这第二类研究对象是最重要的,法国学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尤其出色的贡献。但是,他把比较文学局限在两国文学之间,认为超出这个范围就应属于“总体文学”的范畴。在今天看来,梵·第根的有些观点已经陈旧,但总的来说,他代表了当时法国学派的观点,他的《比较文学论》在比较文学史上是很重要的。

六 卡雷和基亚:法国学派研究范围的扩大

让—玛利·卡雷(Jean-Marie Carré,1887—1958)是巴登斯贝格的学生,曾主持里昂大学的比较文学讲座。1935年,巴登斯贝格去美国,卡雷去巴黎大学主持比较文学讲座并领导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的工作。同时,他应阿扎尔的邀请,成为《比较文学评论》的主编之一。卡雷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巴登斯贝格去美国,阿扎尔去世,他成了法国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51年,基亚的《比较文学》出版时,他为该书写了一篇纲领性的序言。他认为比较文学不是文学的比较,它研究的是关系,是“事实联系”,没有关系的地方不属于比较文学的领域。他对比较文学中大规模的综合性研究表示怀疑。不过,他自己似乎是不受这一理论约束的。他的著作《歌德在英国》(1920年)就是比较文学综合研究的一个出色典范。而且,他以一个法国人的身份比较研究德国文学和英国文学,这在法国学者中也是罕见的。他对于精细的考证工作不象巴登斯贝格那样津津乐道,而着重于探讨作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他对影响研究不以为然,认为影响有时可能是难以估量的,而研究作品的成功、作家的际遇、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看法、旅行、幻象等则比较可靠。因此,他以后的兴趣便转移到上述几个方面上来了。他写了许多研究作家生平的书,其中有歌德、兰波、斯蒂文森的传记,还有研究米什莱的书。1928年,他去开罗大学讲学,开设了一门名叫“法国旅行家和作家在埃及”的课程,并于1933年将讲课的材料整理成书出版。1947年,他出版了《法国作家和德国幻象》。卡雷的著作和观点扩大了法国学派的研究范围。

基亚(Marius-Francois Guyard,1921— )是卡雷的学生。他在1951年出版的《比较文学》一书的观点和梵·第根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两书写作的年代间隔了二十年之久,比较文学在这一时期内,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展很快,因此,基亚所代表的法国学派的观点与三十年代法国学派的观点相比,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基亚认为,比较文学实际上是国际文学关系史。他把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七类:媒介、体裁、主题、作家、渊源、思想动向、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他认为,研究作家及其作品对外国文学的影响是法国学派最喜爱的课题。他对梵·第根的总体文学的提法持不同意见,认为梵·第根的总体文学实际上就是他所说的“思想动向”。基亚的“思想动向”指的是重大的国际潮流,包括思想、学说、情感。在比较文学中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这是卡雷和基亚提出的新观点。他们认为,影响研究往往是靠不住的,不足以说明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影响,而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固有看法则能加深两国之间的了解。这种观点反映了法国学派的发展。

七 法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发展

自基亚的《比较文学》出版以来,比较文学又有了新的发展。且不说美国学派的兴起,就是法国学派对比较文学也有了新的认识。基亚本人也承认这一点。1969年《比较文学》出第五版的时候,他以自己写的序言代替卡雷写的序言。法国学派的观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接近美国学派的观点。我们可以从一些法国学者的言论和著作中看到这种变化。著有《总体文学和比较文学》(1968年)的热纳(Simon Jeune)认为,比较文学不应该排斥文学理论和美学问题,也不能排斥分析作品的形式。1967年出版的比梭瓦(C.Pichois)和卢梭(A.M.Rousseau)合著的《比较文学》一书对比较文学所下的定义是:“比较文学:运用历史、文艺批评和哲学的方法,对不同语言或不同文化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性的描写,有条理的和区分性的比较、综合的比较,以期更好地理解文学这一人类精神的特有功能。”他们认为比较文学的目的是描述、理解、欣赏一切文学的作品,以及通过考虑文学作品与艺术作品的关系来描述、理解、欣赏它们。我们看到,这些观点跟梵·第根、基亚的理论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另外,在实践上,法国学者已经意识到比较文学以欧洲为中心的弊病,开始重视欧洲以外文化传统的文学。1970年,巴黎第三大学,威尼斯大学和契尼(Cini)基金会联合创办了一个“欧亚文化关系研究中心”。基亚在《比较文学》(1978年版)的结论中说:“(比较文学)长期以来局限在从雅典、罗马、耶路撒冷脱胎出来的世界,现在向非洲和亚洲的文化开放了。”法国学派的发展还表现在研究领域的革新和扩大上。例如,1964年,特鲁松(Trousson)在《比较文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题材史研究的文章,对这一领域提出了新的观点,使这个一向不为法国学派重视的问题重新受到了重视。此外,还有埃斯卡比(Escarpit)提出“文学的社会学”;艾金伯勒(Étiemble)主张研究“比较诗学”。今天,法国比较文学界依然人才济济。除了目前还健在的老一辈比较文学家,后起之秀层出不穷。这些新老学者中有:巴塔伊翁(M.Bataillon,1895— )、伏瓦齐纳(Voisine,1914— )、比梭瓦(1925— )、卡多(M.Cadot,1926— )、布吕奈尔(P.Brunei,1939— )、蒙特阿诺(B.Munteano)等。新一代的法国比较文学家在老一代学者开创的道路上作出了新的成绩。

比较文学能够在法国经久不衰,而且越来越发达,不是偶然的。法国学派的研究方法严谨,它把比较文学同文学史研究结合起来,取得了文学史家的信任和合作。不少法国比较文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文学史家。因此,比较文学在法国文学研究界和大学里占据了不可否认的地位。我们可以从这个事实中得到启发。比较文学如能结合本国文学史的研究,就比较容易得到社会和学术界的承认,促进比较文学本身的发展。法国学派为全世界的比较文学研究提供了经验,但是,由于它过于偏重考证,把比较文学局限在有直接影响的文学之间,无形中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以欧洲为中心,轻视历史更悠久的其他文化系统的文学则更是不可取的。近年来法国比较文学界开始重视这个问题,这是可喜的现象。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艾金伯勒。他很早就呼吁比较文学必须包括东方文学。他本人写了大量与中国、日本、阿拉伯文学有关的比较文学著作,作出了榜样。随着美国学派的兴起,比较文学的范围更广了。但是法国学派的传统研究项目并没有失去其现实意义,考证的方法也是不可废弃的。如果比较文学只是随心所欲地比附,毫无事实根据,那就不成其为科学了。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