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和美国学派
来 源
:
|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1986 \ 国外比较文学 |
作 者
:
|
杨绮 印敏丽 |
浏览次数
:
|
20 | ||
摘 要
:
|
年鉴的宗旨是“为所有有志于探讨比较文学的范围和任务等问题的比较文学学者开辟园地”,它为引导和推动比较文学在美国的展开起了积极的作用。更可喜的是,耶鲁大学和印地安纳大学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带头开始了战后的比较文学研究工作,不久在全国范围内空前未有地出现了一个比较文学的研究热潮,教育界不断传来各大学设立比较文学系或专业的消息,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院都将比较文学列为研究课题。1983年夏天,十位美国比较文学家应邀来我国参加比较文学讨论会,提交了多篇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论文,在这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成绩。 | ||||||
关键词
:
|
比较文学 文学 学派 作品 文学作品 文学界 文学批评 法国学派 美国学者 学者 民族文学 |
在线阅读
杨绮 印敏丽 比较文学和美国学派
字体:大中小
一 历史
美国比较文学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不过,早期的比较文学研究仅仅是一种零星的、自发性的学术探讨。沙克福德(Schackfold)大约是美国第一位涉足比较文学领域的学者,1871年他在康奈尔大学作了《总体文学还是比较文学》的学术报告。另一位比较文学先驱盖利(Charles M.Gayley)曾在1887—1889年间在密执安大学开设了以“文学批评的比较”为专题的讲座。在从事比较文学的研究方面,盖利不仅重视个人的作用,而且注重发挥集体优势。1394年在致《日晷》杂志的公开信中,他积极倡议成立比较文学协会。虽然这一倡议没有及时得到响应,但是在一些大学中,比较文学的学术研究气氛日趋活跃、浓厚,教学工作开始展开。1890—1891年间,哈佛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由马什(Arthur Richmond Marsh,又译马旭)教授担任首席讲师,共开设了四门中世纪文学课程,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是,从整个比较文学领域来看,这门新兴的学科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在理论上尚未得到发展,而且,这方面的实践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注]
1903年美国比较文学界出现了生气,标志之一是全国第一本专刊《比较文学杂志》的创刊。著名法国比较文学家巴登斯贝格和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参加了杂志的编辑工作。
美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系在伍德贝里(George E.Woodberry)的领导和斯宾加恩(J.E.Spingan)及弗莱彻(J.B.Flectcher)的同心协力下于1899年创立于哥伦比亚大学。五年后,哈佛大学也设立了比较文学系。萧菲尔(Schofield)蝉联系主任达十五年。1910年他创办了《哈佛比较文学研究》杂志。与他共事的有“新人文主义”领袖白璧德教授。
在美国比较文学发展史上,伍德贝里的学术见解曾对别的比较文学学者产生过影响。他认为,所谓比较文学,主要是对作品的来源、主题、体裁、环境和艺术手法上的雷同现象作研究,这种研究包含了社会学的因素。然而,从方法论上看,他这个概念局限于单一文学体系内的文学作品的研究,是不尽确切的。
另一位较有影响的比较文学学者是钱德勒(Frank W.Chandler)。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纯文学,而应作为比较社会学与比较心理学的辅助学科。它的任务是遵循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通过划分阶段或从文学运动入手研究主题、类型、环境、渊源、影响及传播,探讨文学的美学问题,寻求国别文学的发展规律。这无疑是一种颇有见地的主张。但是,在当时学术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钱德勒未免把研究目标定得太高,范围太广,使人望而生畏,不敢问津。
事实上,比较文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当时的美国学术界和教育界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而且,在比较文学领域内,由于对比较文学缺乏一个统一、准确的定义,曾一度出现概念的混乱。不少人把比较文学、总体文学和世界文学混为一谈。这样,就一些基本概念进行讨论和阐述已成为形势的需要。
1906年坎贝尔(Campbell)发表了“什么是比较文学”一文。文章指出,比较文学旨在独创性地研究文学,这一术语本身就鲜明地突出了它的研究特点,指明了一条以文学欣赏的眼光去理解文学的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海外书刊》杂志曾围绕“谁是比较文学的开山祖师”的问题展开了一场学术辩论。虽然问题本身并没有获得结果,但这场论战却使比较文学的讨论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使一度陷于低潮的比较文学研究活动有了生机。194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教授克里斯蒂(Arthur E.Christy)的倡导下,“全美教师理事会”中产生了“比较文学委员会”。它的成立具有积极的意义,使那些对比较文学持有怀疑态度的人逐渐树立了信念。同年,克里斯蒂又创办了《比较文学通讯》,该杂志的三大宗旨是回顾历史、反映现状和展望前景,它引起了学术界的普遍兴趣和关注。(1946年克里斯蒂逝世,杂志停刊。)
在美国比较文学史上,弗里德里契(W.P.Friedrich)被看作是美国比较文学的救星。1945年他在《论比较文学问题》(The Cas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文中提出了改革比较文学课程设置使之适合整个教育界的周密设想。弗里德里契高瞻远瞩,竭力呼吁培养比较文学专业人才,并积极倡议设立广泛的研究社团。由于弗里德里契等人的努力,1948年“现代语言协会”原有的七个比较文学小组的规模都扩大了。
五十年代是美国比较文学迅速发展的时期。
1952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问世。年鉴的宗旨是“为所有有志于探讨比较文学的范围和任务等问题的比较文学学者开辟园地”,它为引导和推动比较文学在美国的展开起了积极的作用。更可喜的是,耶鲁大学和印地安纳大学在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带头开始了战后的比较文学研究工作,不久在全国范围内空前未有地出现了一个比较文学的研究热潮,教育界不断传来各大学设立比较文学系或专业的消息,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院都将比较文学列为研究课题;全国各地各种比较文学书刊相继出版。在这种浓厚的学术气氛中,美国比较文学协会于1960年宣告成立。盖利在1894年提出的建立比较文学协会的设想,经过众多的比较文学学者六十余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
二 学派形成
随着五十年代比较文学在美国的兴起,比较文学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和发展。法国学派那种拘泥于实证、考据,注重“影响研究”的方法论遭到了美国学者的激烈挑战。1953年,雷内·韦勒克(René Wellek)在《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第二卷中发表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概念》的短文,对法国学派提出批评,就此开始了同法国学派的论争。韦勒克在文章中指出,法国学派过于重视“事实关系”,他们对比较文学定义的狭隘解释,“……永远不允许我们分析艺术的个别作品,甚至不能探讨它的总的起源,因为这些东西永远不会仅在它的对外关系中发现。”[※注]富有大胆革新精神的美国比较文学家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创立了“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逐渐形成了以韦勒克、亨利·雷马克(Henry Remak)和艾德礼(Aldridge)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学派。他们著书立说,同法国学派展开论战。1958年,韦勒克在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大会上作了著名的《比较文学的危机》的报告,对法国学派狭隘陈旧的方法论进行了尖锐的批评,毫不客气地指出法国学派在比较文学研究方面的实证主义、文化民族主义已使比较文学工作如同一潭死水,陷于危机之中。呼吁要摆脱实证主义的束缚,扩大研究的范围。这个报告在比较文学界的反响很大,被公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1962)一文中更为全面地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进一步指出了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局限性。他说:“影响研究如果主要限于找出和证明某种影响的存在,却忽略更重要的艺术理解和评价问题,那么对于阐明文学作品的实质所做的贡献就可能不及比较互相并没有影响或重点不在于指出这种影响的各种对作家、作品、文体、倾向性、文学传统等等的研究。”[※注]雷马克还对“跨学科研究”的定义作了详细的解说。艾德礼则在1969年发表的《比较文学论文选集》中明明白白地提出了“平行研究”的主张,指出比较文学应该包括“没有任何关联的作品的平行的类同比较”。此外,美国学者对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的划分也提出疑义,认为把比较文学规定为限于两个国家的比较研究,而两国以上的研究则为总体文学,未免武断和机械。雷马克发问道:“为什么理查逊和卢梭的比较算是比较文学,而理查逊、卢梭和歌德的比较就算是总体文学呢?难道‘比较文学’这个术语就不能包括任何数目的国家文学的综合研究吗?”[※注]他建议避免使用“总体文学”这个概念模糊的术语。
长期来,在比较文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法国学者把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局限在不同民族文学间的事实关系上,一方面使得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本身以外的东西(如文字的翻译、作品的外国来源、作家在外国的声誉等)上而忽视对作品本身的美学分析;另一方面则大大限制了研究的范围,使比较文学面对多如繁星、不断发展的世界各民族文学不知所措。这种唯事实主义、唯科学主义的保守观点遭到反对是理所当然的。但它之所以首先遭到美国学者的激烈挑战,则同美国的具体情况有关。首先,美国是个种族大熔炉,居民来自世界各地,他们把各自的文化传统带进了这个“新世界”,相互影响,相互了解,因而眼界比较开阔,在那里没有产生狭隘的民族情感的土壤和气候。其二,美国是个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年轻国家,其早期的一些文学作品又只能算是英国文学在美国的翻版。因此,在文学传统上无法同早在美国诞生之前就拥有拉伯雷、高乃依、莫里哀、拉辛、伏尔泰、狄德罗、卢梭这样一支蔚为壮观的文学巨匠队伍的法国文学相比拟。如果局限于“影响研究”,它只能被动地研究欧洲文学对美国的影响,除此之外就无多大施展余地。美国学者认为法国学者在这方面奉行的是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韦勒克指出,在民族与民族文学的关系中不存在债主和欠债人的问题。为了改变这种被动局面,美国学者产生了开创无实际接触的民族文学间的平行比较的迫切愿望。其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新批评派思潮的影响。我们知道,法国学派那套实证主义批评方式来源于在泰纳理论影响下形成的十九世纪传统批评法。泰纳认为研究文学的目的是为了认识过去时代的历史或创作文学作品的作者本人。在他的理论影响下,作者生平、社会历史背景成了十九世纪后半期文学研究的中心。正是在这样的文学研究风气下产生了法国学派重事实考证的“影响研究”。然而本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一个文学批评新流派——新批评派,反对以作者生平、文学传统、社会背景为研究中心的传统批评方式,认为文学作品决不是为研究历史提供线索的文献,它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学研究的中心应是文学作品本身,主张通过对作品本身的精读、细读来理解、解释它。新批评派在与其他文学批评的论争中迅速发展、巩固,到四五十年代已成为美国大学里文学教学的主导力量,对美国的现代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当然也影响到了比较文学界。事实上,许多比较文学家本人就是新批评派的倡导者、追随者。美国学派的代表人物雷内·韦勒克就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一位。早在四十年代,他与奥斯丁·沃伦合著了《文学理论》一书,书中的新批评派观点十分鲜明。在书中,作者把对作品的作者生平、社会背景等外在因素的研究称为“外在研究”,而把对作品本身,包括形象、隐喻、象征、文体等形式结构的研究称为“内在研究”,认为“内在研究”才是文学研究的重点。他们指出,引起人们对作者生平、社会背景感兴趣的正是作品本身,但奇怪的是,长期来,人们对作品的背景、产生的环境不遗余力地加以研究,对作品本身反不予重视,因而许多学者真正要分析、评价作品时,往往束手无策。正是基于新批评派这种重作品本身的观点,韦勒克在声震比较文学界的《比较文学的危机》中发出了比较文学研究要注意作品的“文学性”的呼吁。
三 美国学派新学说的意义
过去的“影响研究”过于注重追溯影响的来源,对作品本身缺乏美学分析,因而忽略了一些有意义的实质性问题。而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往往帮助人们理解和欣赏作品,将人们引上认识文学内在规律的道路。人类的共性决定了各民族文学中存在着不局限于某一国家、某一社会形态的普遍现象;同时,各国、各民族的文学也会因本国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本民族的文化、习俗和道德的制约以及心理上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文学现象。美国学派倡导的“平行研究”通过对相互间没有实际接触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比较分析,发现其异与同,对探讨其间的内在联系、共同规律及各自的民族独特性具有很大的意义。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相互间并无关联的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这就打破了欧洲文化中心论的框框,为比较文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在文学方面接触甚少,如拘泥于“影响研究”,就很难展开比较,这必然要影响比较文学的国际性。
文学同艺术和科学有密切关系。譬如历史小说是文学与历史结合的产物,歌剧、舞剧则是文学与音乐、舞蹈的结晶。文学与天文学的结合产生了科幻小说,文学与心理学结合的例证是意识流小说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在文学批评上的运用。至于文学与语言学、与哲学的关系更是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对这种种关系的研究是很有意义也很必要的。美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作为“一个非常必要的辅助学科”,应当是“把人类创造活动本质上有关而表面上分开的各个领域联合起来的桥梁。”比较文学应当把“跨学科研究”列入它的范畴。美国学派这一学说的创立又进一步扩大了比较文学的范围,促进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美国学派同法国学派的论争活跃了比较文学界的空气,使比较文学又向前迈了一步。但它的学说、论点也不尽完善。它对法国学派的批评是有力的,但对自身理论的建设尚欠细致周密。如它对研究范围界限的划分比较含糊等等。它受形式主义美学的影响,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而将文学作品中一切不能以美学的研究方式解决的东西简单地排斥在研究范围之外。事实上,要完全排开社会,政治等外界因素来谈文学的审美问题是根本不可能的。有一位德国学者就曾指出,照美国学派的这种观点,世界上一大批文学巨匠的创作也将被比较文学拒之门外,因为他们的许多著作只是部分地在美学范围内完成的[※注]。
近年来,美国的比较文学又有了新的变化。随着美法两国学者相互理解的加深,他们开始取长补短,观点相互渗透,由于两个学派间的争论已经平息,美国学派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逐渐销声匿迹,两派之争已成为历史陈迹。随着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不断变更,从六十年代起,新批评派的势力开始衰落,叙事学、结构主义、诠释学、符号学、神话式批评等逐渐取而代之。新的文论五花八门,名目繁多,但总的倾向是更重视作品的形式,重视读者的作用,与其他学科的结合(如与语言学、哲学、心理学等)更频繁密切。这必然也影响到比较文学界。美国学者已开始运用这种新理论、新方法来比较分析不同民族文学中的现象,结果如何,尚待观察。
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课,从事比较文学教学工作的教授学者为这门学科在大学内蓬勃发展而写下一些有份量的教学用书。如弗朗斯瓦·约斯特教授的《比较文学导论》,罗伯特·J·克莱门茨教授的《大学比较文学》等等。
另一方面的进展是对中西比较文学的重视。美国比较文学界代表人物,哈佛大学现任比较文学系主任克劳迪奥·纪延(Claudio Guillén)就宣称:“只有当世界把中国和欧美这两种伟大的文学结合起来理解思考的时候,我们才能充分面对文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不少美国学者对中国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1983年夏天,十位美国比较文学家应邀来我国参加比较文学讨论会,提交了多篇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论文,在这方面作出了可喜的成绩。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