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220.23.20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近代史与边疆史地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文献详情

中国近代史与边疆史地学科前沿研究报告

台湾史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来 源
中国近代史与边疆史地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
摘 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台湾史学科建设主要依托台湾史研究室。围绕清代以来直至当代的台湾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两岸关系等领域内的历史问题,在清代台湾史、近代台湾殖民地史、台湾民众反抗侵略史、 “二二八”事件和光复后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革。编辑出版了4种台湾史研究论文集: 《割让与回归— —台湾光复六十周年暨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林献堂、蒋渭水与台湾历史人物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台湾光复。该丛刊已出版台湾史研究著作4种: 《台湾简史》 、 《台湾史稿》 (二卷本) 、 《美国对台湾地区援助研究( 1950 —。
关键词

台湾

台湾史

概况

学术研讨会

研究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界

政治

两岸关系

近代史

论文集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台湾史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字体:

一 概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台湾史学科建设主要依托台湾史研究室。2002年4月,近代史研究所台湾史研究室正式成立。同年9月,以台湾史研究室为依托,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

台湾史研究室在开展台湾史学科建设过程中,力图打通荷据时期、清代时期、日据时期与光复后的台湾史研究。围绕清代以来直至当代的台湾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两岸关系等领域内的历史问题,在清代台湾史、近代台湾殖民地史、台湾民众反抗侵略史、“二二八”事件和光复后台湾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变革,以及近代中日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等重要历史课题方面开展基础性、前瞻性研究。

台湾史研究室成立10年以来,聚集了一批专业研究人才,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结合的年龄梯次合理、职称与学历层次较高的学科研究团队。现有在职研究人员9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3人,有2人为博士生导师,7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3人为博士后)。这个团队承担和完成了10余项重要研究课题,包括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院重大课题、院重点课题、所重点课题及国台办等机构委托课题,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论著,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已在国内外台湾史学界产生一定影响。

除了研究人员个人学术研究以外,研究室集体工作主要有如下4项:

1.承担重大课题。2005—2011年,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台湾历史研究”,出版《台湾简史》(2010)与《台湾史稿》(两卷,2012)。

2.举办学术研讨会。台湾史研究室积极推动海峡两岸台湾史的学科建设与学术联系,与中国台湾史学界及日、美等国学界保持着密切的学术联系。曾以台湾史研究中心名义举办了6次大型学术会议“海峡两岸台湾历史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学术研讨会(2004)”,“纪念台湾光复60周年暨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2005)”,“林献堂、蒋渭水——台湾历史人物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2008)”,“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2009)”,“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2010)”,“孙中山与台湾学术研讨会(2011)”。编辑出版了4种台湾史研究论文集:《割让与回归——台湾光复六十周年暨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林献堂、蒋渭水与台湾历史人物及其时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3.编印《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简报》。《简报》不定期编印,主要是就有关台湾问题的重大事件提供信息,发表评论,提出对策及建设性意见,同时提供有关台湾史研究的学术资讯。截至2012年年底,已编印76期。

4.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丛刊》。这是一个公开的学术园地。凡台湾史研究中心组织的台湾史研究的成果,以及其他学者所撰写的台湾史专著,经丛刊委托的三名资深专家审定,认为达到出版水平者,即入选丛刊,由江苏凤凰出版社出版。该丛刊已出版台湾史研究著作4种:《台湾简史》、《台湾史稿》(二卷本)、《美国对台湾地区援助研究(1950—1965)》、《日据时期台湾米糖经济史研究》。还有几种著作已交付出版社,即将出版。

台湾史研究室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近代史所以此为基础的台湾史学科已然成为海峡两岸台湾史学界具有鲜明特点和优势、有一定影响和地位的新兴学科。

二 学科前沿动态

2010—2012年国内外台湾史研究论著颇多,涉及面广。大陆与台湾学界比较,在研究选题方面有一个明显的区别:大陆学界仍然重视政治史研究,尤其战后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仍是研究重点;台湾学界则重视社会文化史研究,对于台湾本土社会研究深入。以下拟就若干重要问题的研究,简要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一)政治史与经济史

有关台湾政治史研究,尤其是关于战后台湾政治转型、党派等研究,依然是大陆学界台湾史研究的热点。相对而言,荷据、清代、日据时期的台湾政治史研究则比较少。这方面的研究者不局限为专业史学工作者,政治学、法学等领域内的学者也有涉及。

杨久华著《台湾政治转型过程中表达自由问题研究》[※注]主要从政治转型角度,以1949年后的台湾为案例,分析了威权政体政治转型过程中表达自由发展的理论问题。张文生著《台湾政治转型与分离主义(1988—2000)》[※注],从李登辉分裂主义政治路线的根源、背景、表现、危害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分析,揭示李登辉分裂主义路线的政治本质、表现形式和严重后果。林冈著《台湾政治转型与两岸关系的演变》[※注]认为台湾政治转型的启动,带有明显的外生型发展特点,与台湾经济的外向型发展模式相映成趣。沈惠平《美国与台湾民主化进程》[※注]一文指出,台湾地区所谓的民主政治本质上是一种植入性、依附性甚至是功利性的民主,具体而言是在美国压力之下强加进来并依附于美国的民主。林震著《东亚政治发展比较研究:以台湾地区和韩国为例》[※注],则从批判性角度对台湾地区和韩国民主化进程进行了全面比较研究,以分析民主化带来的问题,探讨东亚社会民主化的规律。

朱云汉等著《台湾民主转型的经验与启示》[※注]一书,主题部分由台湾学者撰写,专题讨论部分则是大陆学者与台湾学者的对话。该书对台湾民主转型过程的经验从各个角度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在肯定台湾民主经验的同时,对其不足也提出了批评,对于美国式民主的局限与“假民主”的弊病也进行了批判、分析与探讨。

陈星著《民进党权力结构与变迁研究》[※注]一书,是研究民进党权力博弈及其政党势力更迭演变的学术性著作。全书以“美丽岛事件”为切入点,按事件发展顺序论述了民进党的成立过程、与国民党的权力博弈、上台执政后的权力结构变迁,以及执政后的发展困境等,从一个侧面展现了近30余年来台湾政治发展的复杂面相。

沈惠平著《台湾地区审议式民主实践研究》[※注],对台湾地区近10年的审议式民主进行专题研究,认为通过审议式民主实践经验显示,只要提供适当的参与管道,对公民进行知能的赋权,公民有能力对于政策议题进行理性的讨论,在政府职能提升及公共参与意愿等面向皆有显著的增长。

关于日据时期台湾政治研究。宋帮强著《日据时期台湾共产党研究》[※注]一书,对台共诞生的历史背景、台共的成立、台共政治纲领焦点问题、台共败亡的原因、台共与日共和中共及共产国际的关系、台共对台湾社会运动的影响等问题,作了深入、缜密的论述。宋帮强还专门发表《日据时期台湾共产党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研究》[※注]一文,进一步探讨台湾共产党历史。李跃乾的《日据时期台湾留日学生与战后台湾政治》[※注],把留日学生这个社会阶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全面考察了他们对战后台湾政治的重大作用与影响。

关于台湾光复与接收问题研究。邓孔昭发表《陈仪与台湾光复初期的文化重建》[※注]一文,对于学界以往对陈仪接收台湾后所搞“文化重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二二八”事件爆发基本上和“文化重建”没有太大关联。杨荣庆则以罗宗洛、陈仪之争为中心,对国民政府对台北帝国大学接收及改制的困境进行了考察,指出光复初期,负责台湾接收的陈仪与衔国民政府教育部之命接收台北帝国大学的罗宗洛有关主张差距巨大,最后演化为二人的意气之争,直接影响了台湾大学的改制及发展。[※注]陈在正发表《李友邦领导的台湾“三青团”与台湾光复》[※注],认为李友邦领导的台湾义勇队奉命组建的“三青团”,为光复初期维持台湾社会治安和协助接管作出了较大贡献。

徐晓望在《台湾光复与钓鱼岛的法理回归》[※注]一文中,回顾了钓鱼岛历史,指出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失败后,钓鱼岛列屿在法理上已经回归中国。自日本政府2012年非法实施钓鱼岛“国有化”闹剧上演后,钓鱼岛问题一时成为国际舆论焦点,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中华书局及时重印郑海麟专著《钓鱼岛列屿之历史与法理研究》(增订本)[※注]。钓鱼岛问题近期还将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问题。

2010—2012年度台湾经济史研究论著比较缺乏。曾纯纯发表《日据时期台湾香蕉产业与客家经济精英》[※注]一文,通过考察日据时期台蕉出口及其发展状况,观察六堆客家商绅发展过程及他们之间如何建立起蕉贸网络,并通过这些客家精英的生命史与网络来重新解释香蕉产业的型构。台湾光复初期遭遇了粮食、肥料短缺等实际问题。黄磊磊撰文指出,光复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先是沿用日据时期的食粮配给制度,后放弃配给制度,允许粮食自由流通,但采取各种措施加以控制,有利于缓解粮荒。[※注]郭小燕指出,二战期间,台湾农业由于肥料匮乏导致农产品产量急剧下跌。光复后,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一方面努力恢复台湾肥料工业生产,另一方面向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申购了大批救济肥料,以解决当时台湾“肥荒”问题,提高了台湾农产品尤其是稻米产量,但效果有限。[※注]胡艳君的《海峡同根 情寄农桑——两岸农业比较与合作研究》[※注]一书,主要研究了海峡两岸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异同,以及在合作模式方面的新发展。通过两岸的比较,作者针对大陆农业,提出了一些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有益经验和可资借鉴的方法。

台湾学者林玉茹编《比较视野下的台湾商业传统》[※注],是2010年9月召开的“黄富三教授荣退暨第二届台湾商业传统国际学会议”的论文集,主要由台湾学者撰写,也有个别大陆学者和日本学者,共收集论文16篇,分旧议题新思考、在农业与商业之间、市场制度与商贸网络、商品流通与消费文化四部分,涉及从荷据、清代到日据时期台湾商业贸易历史的诸多方面。

(二)两岸关系与台湾对外关系

两岸关系史研究向来为学者所重点关注。黄洁琼的《论清廷对台军事政策视域下的岚台关系》[※注]一文,具体考察班兵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认为班兵制带动了福建人民移垦台湾的浪潮,在开发台湾及促进两岸人民的交往及文化的交融方面发挥了特殊的作用。陈忠纯的《张之洞“援外保台”思路演变及其与“台湾民主国”关系考论》[※注]重新检讨张之洞与台湾关系的研究,认为学界对于张之洞在反割台问题上所扮演角色的描述与评价,似有夸张不实之处。陈忠纯的《报刊舆论与乙未反割台斗争研究——以〈申报〉为中心》[※注]一文,则专门研究《申报》反割台舆论,认为《申报》站在台民和中华民族立场上,同情支持台民抗战,是大陆支持台湾抗日的舆论中坚。

李松林、祝志男著《中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历史考察》[※注]专门研究中共对台问题,详细论述了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张万余《毛泽东在涉台问题上的“联蒋抗美”》[※注]一文,认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台湾问题上“联蒋抗美”的策略方针,是毛泽东对台工作的思想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宏强《“二战”后影响台湾问题解决的掣肘因素剖析》[※注]一文,探讨了战后两岸关系的国际背景。刘大禹《蒋介石对1958年炮击金门的应对——以〈蒋介石日记〉为中心》[※注]一文,利用《蒋介石日记》作“金门炮击”研究,这是老问题利用新材料。

战后日台关系、美台关系也比较受关注。孙立祥著《日本右翼势力与“台独”——台湾问题中的日本因素研究》[※注]一书,系统梳理了日本右翼势力支持“台独”的历史轨迹,全面分析了日本右翼势力支持“台独”的真正原因,深入探讨了排除日本右翼势力干扰和弱化其作用的具体对策。管颖的《回顾与展望:冷战后的台日关系》[※注]一文,立足于冷战后台湾当局的对日政策,分析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背景下的台日关系,总结了最近日台关系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蒋小波的《费正清的两岸关系论述及其台湾效应》[※注]一文,则以费正清的学术论述为视角,具体考察冷战时期美国两岸政策演变及台湾的反应。何子鹏著《利益的纠结:美国涉台政策解读》[※注]一书,主要以国际格局和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界,描述美台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孙逊著《美国华侨华人与台湾当局侨务政策》[※注],以美国华人社会存在的“合法代表”和“统独之争”这两个核心政治问题为背景,重点分析了台湾当局40多年间的侨务政策发展和演变,并对中国大陆的侨务工作提出建设性的观点和建议。曹云华、蔡秋燕的《台湾的侨务政策:嬗变与延续》[※注]一文,阐述了1949—2011年间台湾侨务政策的嬗变与延续。

陈孔立的《走近两岸》[※注]一书,是其关于海峡两岸关系问题研究的最新著作。陈孔立通过到台湾实地考察以及与台湾民众特别是学者、政治人物的长期接触,提出对台湾的深刻认识,注重台湾民意、台湾同胞的政治心理,对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进行全面而客观实际的解读,其中包括了台湾岛内的政治体制及其运作特点,两岸对“一个中国”及一国两制的不同解读,对国民党治台的评价、对民进党的评价、渐进式“台独”与“法理台独”等两岸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

(三)族群与社会文化史

台湾的族群问题与少数民族史向来研究者众多,学者多倾向于民族学与社会史方向的研究。吴月刚著《台湾地区少数民族政策研究》[※注]一书,着眼于不同历史时期台湾地区的民族政策及原住民社会发展状况,以历史的眼光考察台湾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民族政策的发展演变。在清代台湾开发史的研究中,汉“番”土地关系已有不少人有过论证,而“熟番”社际的土地纠纷则为学界忽略,李凌霞指出“熟番”不同社群以守界名义争夺界外荒埔地权,此过程推动了清政府汉“番”隔离政策的变化,促进了国家行政力量在原住民社会的深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台湾实现的由经济而政治的历史逻辑。[※注]张崇根的《日据时期的台湾民族学调查与研究》[※注]一文,认为台湾总督府“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及后来的“蕃族课”或“蕃族调查会”,在组织民族学田野调查和研究成果的成功出版方面也取得了大量成果,建构了泰雅、赛夏、布农、邹、鲁凯、排湾、卑南、阿美和雅美九族历史。当然,日据时期民族学调查的根本目的,是为殖民统治服务。

关于台湾的科举考试。刘一彬《清代福建乡试对台应试保障制度及其历史影响》[※注]一文,认为清政府为安抚孤悬海外的台湾士子,在福建乡试的对台优待办法促进了台湾士子更加热衷于渡海到福建参加乡试,增强了台湾士子对科举考试的向心力,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加强。李祖基的《冒籍——清代台湾的科举移民》[※注]一文指出,清康熙中叶至嘉庆年间闽粤有一批冒籍赴台参加科举考试的发展型移民,这些冒籍者在中式后不少人并未返回原籍,而是定居台湾,为台湾的开发作出了贡献,反映了海峡两岸人民之间除了地缘、血缘的关系之外,在文化教育等方面也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毛晓阳通过文献考订,综合各家的统计标准,认为清代台湾进士总人数应是33人,其中有17名台湾进士的原籍是福建或广东相关州县,这与台湾社会的移民历史相吻合。[※注]

内地向台湾的人口流动是大陆学界关注较多的课题。除了上述李祖基有关科举移民的研究外,邓孔昭撰文讨论了女性移民。由于清政府曾经奉行禁止赴台者携眷政策,学界认为清代台湾在某一时期某一地区出现妇女稀少的状况,甚至认为台湾历史上只有大陆男性移民,而没有女性移民。邓孔昭从清代实行禁止赴台者携眷政策的概况、官方查获“偷渡”案中的女性移民、族谱资料中的女性移民、女性移民与清代台湾人口性比例的分析等几个方面入手,指出清代向台湾的大陆移民中,性别比例的失调很有限。[※注]

日据时期的台湾籍民问题也受到学界关注。陈小冲发表《日据时期台湾移民问题初探》[※注]一文,认为日据时期台湾的殖民地地位及殖民当局实施“将台湾拉开中国而与日本相结合”的两岸隔离政策,使得台湾移民问题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即从历史上自西往东的单向度移民,朝着多维方向移民的态势发展,且随着日本在台殖民统治的终结,移民群体又各归原位,终点重回起点。黄俊凌的《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注]一书,运用心态史学的研究方法,重点研究了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台湾籍民的聚居缘由,生产、生活状况及其心态变化,认为“亚细亚孤儿”意识确实存在,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就是其主要的历史原型,但他们多数人最终克服了迷惘、失落的“孤儿”心态,义无反顾地参加了台湾义勇队的抗日活动。

社会文化史研究是近年来台湾学界台湾史研究的重要趋向。此类研究涉及范围广泛,往往多学科交错,即便是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史也注重比较研究,时间跨度大。近年清代台湾史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台湾史研究》发表了一系列颇有新意的清代社会文化史研究论文。洪丽完的《族群互动与迁徙、扩散:以清代哆啰嘓社人迁徙白水溪流域为中心》[※注]一文,从地域史与族群关系史的观点,具体考察了清代哆啰嘓社人迁徙白水溪流域,并形成以熟番为主体的社会的历史。李信成的《清代宜兰猴猴人迁徙与社会文化的考察》[※注]一文,则研究了猴猴人在清代移居宜兰的历史及其社会文化。简宏逸的《从Lamcam到南崁:荷治到清初南崁地区村社历史连续性之重建》[※注]一文,用语言学方法分析荷兰档案及汉人地契资料中的蛛丝马迹,整理出荷兰人与汉人对桃园平地地区的命名与认知,再进一步重建此处的原住民村社从荷据到清初的连续性,以衔接前人对此地平埔族群的研究。李文良的《立大清旗,奉万岁牌:朱一贵事件时的“皇上万岁圣旨牌”与地方社会》[※注]、林玉茹和畏冬的《林爽文事件前的台湾边区图像:以乾隆49年台湾番界紫线图为中心》[※注],则详细考察了朱一贵事件与林爽文事件时台湾地方社会的复杂面相。

日据时期的台湾史研究依然是台湾学界研究的重点。范燕秋著《疫病、医学与殖民现代性》[※注]一书,以几个有关传染病与医学的主题,贯通日据时期台湾医学史。全书涉及的范围甚广,包括殖民者日本人如何在台湾维持健康的优越性,台湾医师如何运用社会医学争取台湾人的政治权力;日本帝国中央掌控台湾殖民行政的动态,以及殖民地基层卫生行政的运作动态。卞凤奎著《日治时期台湾留学日本医师之探讨》[※注]一书,透过学术与人文之间的互动关系,对日治时期留学日本的医师背景,进行深入的探讨。分别讨论台湾总督府对于留学生的态度,留学日本的医师家族在政权转换后的因应,留学日本的医师在日本的生活状况及与日、台朋友的互动情形,以及这些留日医师返台后对台湾的具体贡献。谢国兴的《1940年代的兴南客运:日治后期到战后初期的转折》[※注]一文,论述了“兴南自动车”如何重组过渡到“兴南客运”,认为这反映了战后初期台湾人企业面对新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变迁,如何调适与应变的过程。陈文松的《日治时期台湾“双语学历菁英世代”及其政治实践:以草屯洪姓一族为例》[※注]一文,以草屯地域与抗日运动领导者之一的洪元煌同属洪姓一族的三位双语学历精英——洪清江、洪深坑和吴万成为例,具体论述三人在日据时期从事政治实践的历程。许雪姬的《在“满洲国”的台湾人高等官:以大同学院的毕业生为例》[※注]一文,探讨了在“满洲国”的台湾人群体的特殊经验。黄唯玲的《日治时期“平埔蕃人”的出现及其法律上待遇(1895—1937)》[※注]一文,讨论了日据时期统治当局对于“平地蕃人”的特殊统治模式。吴奇浩的《喜新恋旧:从日记材料看日治前期台湾士绅之服装文化》[※注]一文,以《灌园先生日记》、《水竹主人日记》、《黄旺成先生日记》为基本史料,研究日据前期台湾士绅的服装文化。

(四)思想史与人物研究

民族国家认同的异化与分裂是当前台湾社会所面临的最大危机,也是影响两岸最终走向统一的主要障碍之一。目前台湾民众在民族国家认同问题上为何会发生严重混淆,结合台湾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及政治结构演变来进行深入探讨,找出其中的根源,对于重新导正台湾民众的民族国家认同,消解“台独”势力的社会民意基础,并最终达成两岸的和平统一,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胡文生、徐博东的论文[※注]对此进行了系统探讨。陈孔立在《台湾研究集刊》发表一系列论文:《台湾社会的历史记忆与群体认同》[※注]、《台湾民意的三个层次》、《自尊需求与“台湾人认同”》、《“台湾人”群体对中国大陆的刻板印象》[※注],具体探讨台湾的民意、历史记忆及群体认同问题。雷玉虹的《戴国辉的台湾人身份认同研究视角》[※注]一文,也是研究台湾民意的论文,认为戴国辉对台湾人身份认同的探索,是贯穿其毕生研究生涯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的一个课题。

在人物研究方面。严如平、贺渊著《陈仪全传》[※注]记述了光复后台湾首任行政长官陈仪传奇的一生。蒋介石在台湾复任“总统”事件,不仅是蒋介石政治生涯中起死回生的一步,而且对当代台湾史与两岸关系也影响甚巨。陈红民、傅敏《蒋介石1950年在台湾之“复职”研究》[※注]一文,通过对该事件的梳理、研究,有助于了解1950年初台湾政治的基本状况,以及蒋介石在国民党内进行政治斗争时的基本立场、心路历程与政治手段。蒋介石与胡适的关系为学术界所乐道,甚至被赋予诸多象征意义。陈红民、段智峰的《差异何其大——台湾时代蒋介石与胡适对彼此间交往的记录》[※注]一文认为,蒋介石与胡适日记均记载了他们交往的经过与彼此观感,但相异甚大,往往是“一个事件,各自表述”。蒋介石在日记中痛骂胡适与在公开场合下对胡的“礼遇”形成鲜明对比,背后玄机,令人深思。林怡的《严复与台湾》[※注]一文,论述了严复与台湾深厚的情缘。周游、何卓恩的《傅斯年对台湾大学精神的塑造》[※注]一文,是对傅斯年晚年贡献的研究。

三 学科建设状况

台湾史研究室是近代史研究所最年轻的研究室,台湾史学科也是近代史研究所最年轻的学科。自2002年台湾史研究室成立以来,经过台湾史研究室同仁十年来的努力,台湾史学科建设从起步到发展,已经在学界具有一定影响。2010—2012年台湾史学科主要致力于基础建设。

(一)研究室集体成果与科研工作

1.完成集体课题,出版集体著作。2011年,在学科带头人张海鹏带领下,台湾史研究室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台湾历史研究”顺利结项,最终完成两部台湾史研究的通史性著作:一是学术普及读物《台湾简史》(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一是学术著作《台湾史稿》(上下两卷,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这两部著作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贡献:第一,全面记述从远古至2010年台湾历史的基本轨迹,平实客观地反映台湾历史的全貌;第二,传播正确的台湾历史知识,正确解释有关台湾历史的观点,使读者了解台湾真实的历史,这便在理论上和历史事实上驳斥了“台独”谬论;第三,说明台湾经济起飞的成因;第四,研究西方列强侵略与台湾发展的关系,客观叙述美台关系及日台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有助于认清“台独”势力的国际背景,更有利于学术领域里的反“独”促“统”工作。2012年,还与外文出版社签订合同,拟出《台湾简史》英文版,这将有助于大陆学界将台湾史研究成果推向国际。《台湾简史》与《台湾史稿》两书,是近代史所台湾史学科建设中的重要阶段性研究成果,也是台湾史学科建设的开拓之作和奠基之作。

2.编辑出版会议论文集。(1)《日据时期台湾殖民地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2)《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3.启动新的集体课题。2012年,近代史所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合作项目“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综述丛书”之《当代中国台湾史研究》卷,由张海鹏、李细珠主编,已正式启动课题组工作;同时启动《台湾史研究著作与资料书目提要》课题。

4.关注现实热点问题。2010—2012年共印发《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简报》13期(总第64—76期):《与许信良、林浊水、邱进益等人的谈话纪要》(张海鹏)、《日台关系新变数》(王键)、《日台关于与那国岛上空防空识区域的冲突及我们的对策》(王键)、《当前钓鱼岛问题之对策与建议——警惕日台关系的借机提升》(王键)、《日台渔业谈判:干扰钓鱼岛局势及提升日台关系的一个突破口》(王键)、《台湾大选观感》(冯琳)、《察言观色看日方对于中日美关系的态度——从钓鱼岛渔船事件说起》(冯琳)、《从日本国内政治看钓鱼岛撞船事件的本质》(羽根次郎)、《“尖阁问题”内在的法理矛盾——旨在驳斥“固有领土”论》(羽根次郎),等等。

(二)研究室个人成果与科研活动

1.出版重要学术著作。张海鹏著《书生议政:中国近现代史学者看台湾的历史与现实》(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王键著《日据时期台湾米糖经济史研究》(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李理著《另一个视角看台湾史》与《教育改造与改造教育——教育部审定高中台湾史课程纲要及教科书研究》(均为海峡学术出版社2010年版)、杜继东著《美国对台湾地区援助研究(1950—1965)》(凤凰出版社2011年版)、褚静涛著《二二八事件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2.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王键的《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台湾的历史探析》(上、下)(《东北亚研究》2010年第4、5期)、《抗战时期台湾拓殖株式会社对广东、海南的经济侵掠》(《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2期)和《辜显荣在近代中日关系史充当的角色——以辜显荣的部分信函为例》(《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褚静涛的《收复台湾辨析》(《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4期)、《国学大师与〈台湾通史〉》(《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和《析〈台湾通史〉对原住民的书写》(《现代台湾研究》2012年第1期);李理的《日据台湾时期警察对原住民的绥抚与镇压》(《抗日战争研究》2010年第4期)、《日本对钓鱼岛的踏查与窃取》(《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4期)和《“琉球返还”中的美国因素与钓鱼岛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冯琳的《台湾光复前国民党对台胞的宣传及其缺失》(《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1期)和《国民党退台初期向下扎根的尝试》(《当代中国研究》2011年第5期);程朝云的《1960年代台湾农会业务经营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1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汪小平的《构想同盟:1950年前后远东“太平洋公约”问题与美国对台政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 201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赵一顺的《宋斐如的抗日思想述论》(《台湾光复六十五周年暨抗战史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2年版)。

3.完成与在研重要课题:张海鹏、李细珠完成国台办交办课题《张学良晚年活动事迹(1949—2011)》;王键完成院重点课题《战后美日台三边关系史研究(1945—1995)》;褚静涛完成所重点课题“国民政府收复台湾研究”。张海鹏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与重庆市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合作的“台湾光复史料汇编”课题,褚静涛与冯琳分别负责台调会档案与政府文件的收集整理;张海鹏、李细珠主持集体课题“当代中国台湾史研究”;李理主持社科基金项目《日据台湾时期鸦片制度研究》与院重点课题《琉球处分与出兵台湾》,均按计划进行。

(三)近代史所台湾史学科发展规划

近代史所台湾史学科继续致力于基础建设。在研究室人员正常进行科研工作的同时,研究室主要开展以下六项工作:

1.开展两项创新工程课题研究:(1)张海鹏主持“台湾光复史料汇编”;(2)李细珠主持“台湾历史与现状研究”。

2.推进研究室集体课题“当代中国台湾史研究”,以及“台湾史研究著作与资料书目提要”研究工作。

3.每两年举办一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年与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合作举办“纪念康熙统一台湾3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4.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合作,创办以书代刊的台湾史研究学刊《台湾历史研究》,每年出版一辑,为台湾史研究成果发表开辟新的园地。

5.继续编印《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究中心简报》。

6.引进1—2位优秀青年研究人员,加强清代与日据时期台湾史研究。

(近代史所 李细珠)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