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学科前沿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来 源
:
|
中国近代史与边疆史地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8 | ||
摘 要
:
|
该书运用增长经济学理论,在世界经济的视野范围内观察中国经济史,深刻地勾勒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线索,其中GDP的估算对中国经济史学界影响深远。该书以现代化为视角,论述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经济,主要特点是从总体性研究中体现早期现代化线索,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做了相当多的创新,是对近代经济史研究的现代化视角总结。该书通过对近代前后中国地权形态与多样化交易、地权市场的融通功能,地权交易与生产要求组合,地权结构与经济效益,佃户农场经营与收入的比较,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经济以地权为轴心的资源配置与运行机制。对于现实土地制度有很强的启发性。 | ||||||
关键词
:
|
中国经济 gdp 地权 经济史 学派 资源配置 影响 视角 加州 经济史学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
在线阅读
三 学科前沿的主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字体:大中小
当下在国际经济史学界影响最大的无疑当属加州学派。加州学派的主要特点在于两点,其一是全球化视角,其二是区域比较研究。该学派对国内近代经济史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代表人物有彭慕兰、李伯重等人。
1.彭慕兰著、史建云译:《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该书虽然是早在2003年就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付梓出版,但其影响至今不衰。
2.李伯重:《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中华书局2010年版)。该书以1823—1829年华亭—娄县地区的GDP为对象,对19世纪初期中国的经济状况进行了个案研究,既从生产增加值的角度对GDP进行了估算,又通过收入法、支出法与之相印证,认为华娄的第二产业产值与就业的比例甚至超过了同期的荷兰。评论者对此书的评价较高,认为该书的目的在于将华娄地区和荷兰地区进行对比,从中国内部寻找中国经济发展演变的轨迹,再置于世界史的范畴内进行对比,这使得该书的研究真正达到了和世界对话的目的。
3.刘巍:《近代中国50年GDP的估算与经济增长研究(1887—1936)》(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该书以其对近代中国GDP的估算而产生较大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史学界运用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对近代经济进行了研究,也出现了两部代表作。
1.安格斯·麦迪逊:《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该书运用增长经济学理论,在世界经济的视野范围内观察中国经济史,深刻地勾勒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线索,其中GDP的估算对中国经济史学界影响深远。
2.罗斯基:《战前中国经济的增长》(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长期以来,大多数的学者都认为由于外国入侵、战乱频发等原因,近代中国的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然而作者通过考察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间中国在制造业、农业、金融业、交通通信,以及固定投资等方面的状况,并研究了私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生产和消费、货币和存款等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之后,有力地反驳了这个被普遍认同的观点。作者认为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前的数十年间,尽管中国的经济发展稍落后于当时的日本,但也获得了不可忽视的巨大的进步。
国内学者近年来对于20世纪前半期关注较多,也在不同的领域产生了几本重要的著作。
1.刘克祥、吴太昌:《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该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自新中国成立以后即承担撰写的《中国近代经济史》工程组成部分。此前,严中平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汪敬虞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相继于1989年、200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得到社会高度评价。该书历经十余年终于完成,堪称1927—1937年中国经济状况研究成果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学术界对这一时段经济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2.虞和平:《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经济卷1900—1949)》(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该书以现代化为视角,论述了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经济,主要特点是从总体性研究中体现早期现代化线索,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做了相当多的创新,是对近代经济史研究的现代化视角总结。
3.龙登高:《地权市场与资源配置》(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该书通过对近代前后中国地权形态与多样化交易、地权市场的融通功能,地权交易与生产要求组合,地权结构与经济效益,佃户农场经营与收入的比较,系统阐述了中国传统经济以地权为轴心的资源配置与运行机制。对于现实土地制度有很强的启发性。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