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史料:蒋介石研究方兴未艾
来 源
:
|
中国近代史与边疆史地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9 | ||
摘 要
:
|
2011年是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关于辛亥革命和清末民初政治转型的研究成为近三年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王建华博士的《夭折的合法反对:民初政党政治研究》一书,借用政治学概念中的体制内政党“合法反对”的研究视角,以1912年至1913年间合法政党的生成与实践为线索,运用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等方法,分析了作为“部分”的政党应对现代国家建设的困境所在及其对制度成长的影响。刘建军的专著则集中研究北洋政府时期的直隶地方议会政治,从省级议会的角度来观察民国初年的政治制度转型和社会变迁。旧派和政府部门,甚至包括国民党中央,都希望维护社会稳定,限制乃至反对民众运动,而新派和地方党部则希望通过民众运动来进行社会改造,获得政治认同。 | ||||||
关键词
:
|
政治 鼎革 蒋介石 历史延续性 统治权 革命 军阀 民众 学界 国民党 权力 |
在线阅读
(四)新史料:蒋介石研究方兴未艾
字体:大中小
蒋介石是近代中国历史上非常关键的领导人物,他在1949年之前统治中国22年,在1949年以后又统治中国台湾26年。长期以来,由于国共之间意识形态的对立,两岸学界对蒋介石的研究呈现出非黑即白的两极化评价取向。近年来,随着台湾“国史馆”自2003年以来陆续出版《蒋中正总统事略稿本》,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所藏的《蒋介石日记》对外开放,在大量新史料与转化中的研究新视野的冲击下,海峡两岸学界关于蒋介石的研究与书写都在发生悄然的改变。蒋介石的历史形象,由过去简单的两极化脸谱,逐渐向色彩斑斓的多元化形象演化。
《蒋介石的人际网络》一书是海峡两岸学界共同努力,[※注]将过往或“圣”或“鬼”的蒋介石研究,还原为“凡人”式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蒋介石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政治领袖人物,蒋介石在其政治生涯中有着复杂多面的人际关系,由此构建起纵横上下左右的立体人际网络,在其执政过程中起着或隐或显的重要作用。海峡两岸的民国史学者,首次将各自的蒋介石研究成果熔为一炉,共同探讨蒋氏在政治、党派、军事、亲缘、爱情、地缘等方面的人际关系,深度解析了蒋的为人处世与精神世界,努力形塑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蒋介石。
陈铁健和黄道炫两位先生合著的《蒋介石:一个力行者的思想资源》一书,是在1992年由香港中华书局出版的《蒋介石与中国文化》一书基础上,根据学界最新公布的《蒋介石日记》和台湾“国史馆”的“蒋中正总统档案”等档案资料,重新设计修改完成的面貌全新的著作。该书在原著着重阐释蒋介石力行哲学的基础上,新增蒋介石的政治与社会文化统治资源和作为军人的蒋介石的权术、信仰、情感等部分,旨在验证蒋氏力行哲学的实践效用,更加立体地呈现蒋氏的知与行。[※注]
由汪朝光、王奇生、金以林三人合著的《天下得失:蒋介石的人生》一书,集结了三人最近几年利用蒋介石日记和其他历史档案文献资料所撰写的有关蒋介石研究11篇论文。[※注]该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把对民国政治的结构性思考与蒋介石这一核心人物的经历贯通起来,从而超越个别历史人物的视阈,带领读者进入尺度更大更广的历史大趋势中去。比如金以林写的第三章“关键的一年”,讲述了蒋介石在1932年经过第二次下野对执政理念和策略的反思和调整,从这一貌似平淡的一年中看到政治组织结构上的巨大变化。王奇生写的第四章“从倚重元老到闲置元老”谈的是蒋介石在羽翼未丰时先利用借重国民党元老,在权力稳固后又疏远架空这些元老的经过,他提示这一过程并非简单地用蒋介石翻脸无情就能解释,更反映了国民党代际更替的结构性变化。汪朝光写的第十章“最后的改革:金圆券发行”详述了这一公认对蒋介石政权威信危害极大的金融改革,同时又在更大的历史视野中指出,蒋介石及其政权在金圆券改革过程中从民间搜刮的硬通货成为其后来成功退守台湾的经济保障。历史的吊诡之处,不免让人掩卷叹息。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