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化大革命”期间否定按劳分配
来 源
:
|
中国经济学60年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 | ||
摘 要
:
|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在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和按劳分配理论基础上,对传统按劳分配理论认识的某些变化。大致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引进、“大跃进”时期的否定、“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取消、拨乱反正时期的肯定和思考是否影响生产力发展四个阶段。至此,按劳分配成了主要分配形式,按劳分配理论已经成为我国分配理论的基础。”[※注]及时地纠正了否定按劳分配和取消工资制实行供给制的观点,但《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思想》一文引起的争议仍在继续,并出现了按劳分配的大讨论。经过讨论,人们熟悉了经典作家关于按劳分配的论述,明确了社会主义阶段贯彻按劳分配的必要性,同时加深了对按劳分配的理解和认识,并提出一些值得注意的观点。 | ||||||
关键词
:
|
按劳分配理论 供给制 资产阶级法权 大跃进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模式 工资制 工资制度 总路线 国营经济 生产力 |
在线阅读
三、“文化大革命”期间否定按劳分配
字体:大中小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对中国可能复辟资本主义忧心忡忡,看到了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离共产主义相距甚远,于是发表理论指示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我国现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注]他察觉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但不是调整生产关系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在脑子里设想的“平等观”的支配下,进一步限制本来差别就不大的工资制度,结果更加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王洪文、张春桥、江青、姚文元“四人帮”接过“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指示,把按劳分配与复辟资本主义联系起来,说: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则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分子的重要的经济基础。[※注]“四人帮”控制的舆论工具说:“工资范畴及其具体形式,不论是计时工资还是计件工资,都是资本主义社会遗留下来的”;奖金“没有跳出‘做事为了拿钱’这个资产阶级的框框”。[※注]上述观点起码有三点错误:一是强调政治挂帅,否定按劳分配、物质利益原则,使政治挂帅失去物质基础,成为空洞的口号;二是用供给制代替按劳分配,使低水平的平均主义泛滥;三是使本来已经超前的生产关系还要向“空想的共产主义”过渡。错误的理论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混乱,也为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危害。但极“左”思潮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传统的分配理论,以及旧的计划管理体制本身的缺陷,即它们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结果。同时,物极必反,极“左”思潮迫使人们反思中国到底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以及分配制度的问题。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