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的整理和发现
来 源
:
|
中国历史与考古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2 | ||
摘 要
:
|
二是私家所藏甲骨整理公布,如张世放、朱孔阳、郭青苹、焦智琴等整理出版了本人或他人所藏的甲骨。如清华大学所藏甲骨目前正由李学勤、刘风华、任会斌等整理,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正由贾双喜、胡辉平等整理,近年亦有望出版。还完成了甲骨缀合总表和本室藏甲骨拓片资料的统计整理,为开展历史研究所藏拓本的进一步整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正在进行先秦室藏甲骨拓本、旧著录书的整理工作,多种罕见甲骨著录书将于近期整理出版。金文释文整理也取得重大成果,张桂光主编《商周金文摹释总集》 [ ※注]出版,汇集了全部商周铜器铭文16000余件,加以考释整理,为学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
关键词
:
|
整理 甲骨 出土 铭文 学界 甲骨文 铜器 学者 出版 金文 清华大学 |
在线阅读
新材料的整理和发现
字体:大中小
1.考古资料


《湖北襄阳楚王城西周城址调查简报》[※注]对襄阳楚王城遗址的布局、城垣结构、城内文化层堆积和整体文化内涵作了初步介绍,认为该城或许就是西周晚期楚熊渠征伐和封王之鄂王城,对于认识西周时期楚文化的分布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安徽六安白鹭洲战国墓为夫妻双墓穴,规格高,出土器物丰富,是近年关于战国楚墓的重要发现。[※注]
《湖北随州市叶家山西周墓地》[※注]公布发掘西周时期墓葬65座,车马坑1座,出土铜器、玉器、原始瓷器、陶器等700余件。部分铜器上有“曾”、“曾侯”、“曾侯谏”等铭文,是曾侯的家族墓地,其中斗子鼎铭与西周早期的盟誓相关,十分重要。
2.甲骨材料
2010—2012年,甲骨文整理成果丰硕。综合三年以来的甲骨文资料的整理,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各收藏单位将所藏甲骨文整理出版,如上海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旅顺博物馆等。二是私家所藏甲骨整理公布,如张世放、朱孔阳、郭青苹、焦智琴等整理出版了本人或他人所藏的甲骨。
《上海博物馆藏甲骨文字》[※注]刊布甲骨文5002片,并介绍了所藏甲骨的来源、征集、著录等有关情况,是近年公布甲骨较多的著作。但在资料编号、分类等方面,尚有改进余地。
台湾李宗焜等编著《史语所购藏甲骨集》[※注]收录史语所早年购藏的全部甲骨338版,著录彩色照片、拓片、摹本,并有释文、来源表,多数材料为第一次发表。
宋镇豪、赵鹏、马季凡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注],著录甲骨2023片,其中700多片为新材料,并收入10余组新缀。该书上册为甲骨彩版,中册为甲骨拓本,下册为释文和著录表等内容。本书所附各种表格,尤其便于读者进行学术研究。
《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注]于2012年4月出版,发表甲骨500余片,是近年来继《花园庄东地甲骨》之后又一次重要发现。其中不乏新字、新人物、新事件及重要内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为甲骨学和殷商史研究提供了又一批宝贵资料。
此外,还有许多甲骨材料正在整理中,即将出版。如清华大学所藏甲骨目前正由李学勤、刘风华、任会斌等整理,国家图书馆所藏甲骨正由贾双喜、胡辉平等整理,近年亦有望出版。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先秦史研究室承担的《甲骨文合集三编》是社科院重大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计划对《甲骨文合集》、《甲骨文合集补编》未收录的传世甲骨及拓本做全面的收集整理。目前,课题进展顺利,旧著录书中甲骨材料的选片、校重工作已基本完成。还完成了甲骨缀合总表和本室藏甲骨拓片资料的统计整理,为开展历史研究所藏拓本的进一步整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正在进行先秦室藏甲骨拓本、旧著录书的整理工作,多种罕见甲骨著录书将于近期整理出版。
除原有甲骨文资料的整理公布外,已刊布甲骨文资料的再整理也取得重要成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甲骨缀合。
林宏明《醉古集——甲骨的缀合和研究》[※注]收录缀合382组,其中不乏学术价值较高的材料。黄天树主编《甲骨拼合集》[※注],收录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师生缀合成果共316组,该书序言系统阐述了甲骨缀合工作的方法,并附黄天树《甲骨形态学》一文及莫伯峰等编《甲骨缀合总表》(有遗漏),对今后的甲骨缀合工作很有促进作用。黄天树主编《甲骨拼合续集》[※注]收录甲骨缀合595组,成果引人注目。台湾史语所蔡哲茂也已编辑《甲骨缀合汇编》[※注],收录《合集》出版之后的缀合1036组。
对缀合成果的统计是进一步整理的前提,统计已有的全部甲骨缀合成果是该领域最迫切的基础工作。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学科赵鹏已制成《甲骨缀合总表》初稿,史语所蔡哲茂、南开大学蒋玉斌也均制有《甲骨缀合总表》,各机构和学者的工作略有重复,如果能够及时向学界公布,一方面可以互相协助订正讹误、拾遗补阙,另一方面能极大帮助有志于甲骨缀合工作的学者提高效率,避免重复,加快补缀的速度。
甲骨缀合是材料整理方面值得注意的领域。以首都师范大学黄天树为首的甲骨研究队伍,不仅富有实际缀合的成果和经验,而且提出了“甲骨形态学”等缀合理论,促进了甲骨缀合的进展。《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发表莫伯峰、王子扬、李爱辉、李延彦、何会等数篇甲骨缀合文章,发表甲骨缀合20组。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网站发表甲骨缀合数百组,成为目前发表甲骨缀合成果最多的网站。随着甲骨缀合的进展,相关的学术总结与理论探讨也随之展开,王宇信《新追求新境界 新进步——甲骨文断片缀合不断取得新成果》[※注]发表,对近百年来的甲骨缀合进展和缀合方法与理论进行了总结。甲骨缀合已经形成有较固定的研究团队,有集中发表成果的刊物和网站,有自身经验和理论的研究分支。相信随着《甲骨文合集三编》及其配套课题的进行,新材料的进一步公布,缀合将进一步发展。
3.金文资料
金文资料大体可分为考古出土和私家所藏两类。
金文新材料,备受学界关注的是山西翼城大河口村西周霸国墓地。该墓地发掘简报已在《考古》2011年第7期上发表,新出气盉(鸟形盉)、霸伯盂(尚盂)、霸伯簋铭文,十分重要,李学勤、董珊、苏建洲、曹建敦、黄锦前、张新俊等海内外众多学者已撰文讨论。其中,霸伯盂、霸伯簋因记载周王对霸伯的赏赐及举行宾礼而受到学者的重视。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陈庄西周早期遗址出土的齐国铜器引簋[※注],也吸引众多学者目光。引簋铭文揭示了周王命“引”这个贵族掌管齐国军队的历史,李学勤撰文对该铭做了论述。
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曾侯”铜器,备受瞩目。其中M2出土的斗子鼎铭记载“王赏多邦伯”是研究周初制度的难得材料。《文物》2011年第11期刊载了该墓地发掘简报及专家笔谈。
2012年8月17日湖北省文物局和宜昌市联合主办“万福垴遗址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公布宜昌万福垴西周遗址发现一处青铜窖藏,出土12件青铜器(编钟11件、鼎1件),其中一件铜钟刻有16字铭文,是为“楚季钟”,对于认识西周时期楚国历史极有价值。

2010年10月,朱凤瀚公布了一对国博收藏的西周晚期铜壶,作器者名为“射”,其铭文记载“尹叔”命射司贮,射追念其前人蔡公子兴用天尹之宠,并为其考作器。该铭对探讨“貯”字含意,以及考察尹氏家族均有禆益;邓佩玲公布了一件叔颂父铺(因为杜孟祁作器,似应称杜孟祁铺)。因海外私人收藏家手中还有国内流失的铜器,一两年内新出铜器材料应还会继续发表。
综合性的金文资料收集著作有刘雨、严志斌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注]与《近出殷周金文集录》[※注],所收材料始于《集成》截稿时,止于1999年5月底,所有材料止于2007年底,编1346号(中间缺1142号、1202号,实收1344器)。
吴镇烽《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注]出版,全书共35册,收录商周有铭青铜器16704件,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用器等类。其中700余件系首次著录。该书既收录青铜器铭文拓本,又收录图像,同时将释文、出土的时间地点、收藏单位、尺度重量、行制纹饰说明等资料编排在一起,非常便于查阅使用。
此外,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藏商代青铜器,由史美德(Mette Siggstedt)与陈芳妹合作整理出版(BMFEA,2010年)。
金文释文整理也取得重大成果,张桂光主编《商周金文摹释总集》[※注]出版,汇集了全部商周铜器铭文16000余件,加以考释整理,为学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4.简帛资料
近年来,简帛资料出土很多,其中清华大学、上海博物馆、北京大学、岳麓书社等藏简尤其引人注目,而先秦史领域以清华简、上博简最受学者关注。
清华大学简自入藏以来,即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已经出版3册。
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注]包括《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9篇文献,与史籍可以相参证,学术价值极高,引起学界讨论的热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注]收录讲述周初至战国初期史事的编年体史书《系年》,全篇约4000字,有些篇目可与史籍相校勘,是珍贵的研究资料。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叁)[※注]6种8篇文献,分别是《傅说之命》三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及《赤鹄之集汤之屋》,是历史学、文献学、文学史、思想史等领域的重要资料。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九)[※注]刊布了《成王为城濮之行(甲、乙本)》、《灵王遂申》、《陈公治兵》、《举治王天下》(五篇)、《邦人不称》、《史蒥问于夫子》、《卜书》7种竹书。既有关于楚国历史的佚文,又有关于古公、文王与太公望,齐吏之子史蒥与孔子进行的问答,诸篇所记可与史籍相参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曹锦炎《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注],其中有的篇章可能即《左传》抄本。但有学者对浙大藏简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如邢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文章称其为伪品,曹锦炎在《光明日报》上回应加以辩驳。此批楚简,由于真伪难辨,短时期内难以成为研究的资料。简帛真伪的争论在清华简发现时即已出现。真伪的争论,一方面是因为学术眼光和认识以及鉴定标准的不同,另一方面还与目前收藏渠道和鉴定程序的不透明有关。希望学界关注学术资料的收藏和整理问题,为文物管理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避免伪品进入研究领域以及不必要的争议,影响研究的正常进行。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