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来 源
:
|
中国历史与考古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5 | ||
摘 要
:
|
中国史前考古学也即现代考古学的产生是以1921年10月瑞典学者安特生发掘河南渑池仰韶遗址为标志的。本学科以发掘和研究中国史前时期的各种遗迹和遗物为手段,以揭示中国史前社会发展的面貌和规律,研究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宗旨。60余年来,围绕着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中国史前史和文明起源与形成的课题,史前考古研究室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北地区以及华南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先后发掘了近百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 ||||||
关键词
:
|
新石器时代 学科发展 考古学 起源 发掘 旧石器时代 文明起源 文化 遗址 考古 黄河流域 |
在线阅读
研究成果
字体:大中小
自史前考古学诞生至今,围绕着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及其相互关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田野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初步建立起中国主要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年代和区系类型,为建立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时空框架做了大量工作。
本学科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即:一是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渊源,解决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问题;二是探索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构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系统和架构;三是中国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1.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期研究是史前考古学一个重要的前沿课题。旧石器时代是何时在何地首先结束的?新石器时代又是何时在何地首先开始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是怎样过渡发展到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以及作为新石器时代标志特征的磨制石器、农业产生、家畜饲养和畜牧业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这些都是史前考古学必须回答的问题。
要回答以上问题,首先就要寻找和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和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遗存。目前在中国南、北方都发现和发掘了这一时期的遗址和遗存。北方地区有河北徐水南庄头,北京怀柔转年、门头沟东胡林,山西吉县柿子滩,陕西宜川龙王辿,河南新密李家沟等遗址;南方地区有浙江浦江上山和嵊州小黄山,福建漳平奇和洞,江西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湖南道县玉蟾岩,以及广西桂林甑皮岩、临桂大岩、柳州白莲洞、鲤鱼嘴,广东阳春独石仔、封开黄岩洞、英德牛栏洞,海南三亚落笔洞等遗址。通过深入研究,可以初步认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年代大约在距今12000—9000年之间,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遗存的年代还要更早。特别是对上山、仙人洞、吊桶环、玉蟾岩发现的野生稻和栽培稻硅酸体及炭化颗粒的研究表明,可能早在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人们就已经开始采集野生稻为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已经培育出了原始的栽培稻。
2.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类型及相互关系研究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区系类型及其相互关系研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另一个重大课题。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最初仅在黄河流域发现了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经数十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现在全国各地已经确立了数十个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的考古文化。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有多少个区、系、类型?各地区文化的发展演变及传承关系到底是怎样的?这些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热点问题。搞清楚上述问题,可以清晰阐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演变,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界热烈讨论的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和“一元说”或“多元说”,就是在考古文化的区系类型基础上出现的。这个问题的研究也牵涉到考古学文化的概念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3.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
中国文明的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是中国史前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大前沿课题。中国史前考古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搞清楚中国文明是在何时和怎样起源的,又是在何时和如何形成的。以此为目标,中国考古学界多年来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邻近地区做了大量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发现了一批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和文化遗存,并初步确定了这些史前文化的年代序列、时空框架和发展演变关系,为深入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中国文明究竟是在何时和怎样起源的,又是在何时和如何形成的,这些重要学术问题仍然没有取得科学的答案。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成果表明,一些文明因素,如城址、大型祭祀遗址,也许还有文字和青铜冶炼技术等,都是在大约同一时期在不同地区出现的,文明因素的起源可能是多元的。目前正在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等重大学术课题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