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题为主的科研工作
来 源
:
|
中国历史与考古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7 | ||
摘 要
:
|
中国社会科学院夏商周考古学科依托于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而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是考古研究所的主干研究室之一。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学科,在中国考古学学科建设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主要是对夏商周时代都城遗址的持久发掘和研究。安阳殷墟是中国学术机构独立主持发掘的第一个遗址,是中国考古学的圣地,也是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此后,围绕夏商周时期考古研究,在大面积田野考古调查的基础上,夏商周研究室先后选定山西襄汾陶寺、夏县东下冯、河南偃师二里头、偃师商城、河南安阳洹北商城、安阳殷墟、陕西岐山周原、长安沣西、北京琉璃河等古代都城或大型聚落遗址,进行长期发掘。 | ||||||
关键词
:
|
遗址 殷墟 考古 发掘 历史沿革 考古学 偃师 城址 洹北商城 安阳殷墟 都城 |
在线阅读
以课题为主的科研工作
字体:大中小
在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三阶段)”的研究中,除了前述的陶寺、二里头两遗址的聚落形态研究外,本室研究人员还主持和参与了“精神文化研究”课题以及GIS与VR技术课题中的应用研究子课题并顺利结项;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的编写。自2011年度开始,本室全员进入了院创新工程,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2010—2012年,本室同仁主持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成果《偃师二里头(1999—2006年田野考古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成果《偃师商城》第一卷,重点课题成果《偃师二里头(1999—2006年田野考古报告)》、《2004年安阳殷墟大司空发掘报告》、《殷墟白家坟东地的居址与墓葬(安阳黑河路)》、《郭家湾商代墓葬》、《安阳殷墟孝民屯》等多项田野考古报告,以及院重大课题“殷墟布局探索与研究”、院重点课题“2002—2007年陶寺遗址发掘资料研究报告”、“商周族氏铭文的整理和研究”的结项报告。多部报告即将出版。“殷墟布局探索与研究”课题组编写了《E—ARCH考古信息系统编码与结构》一书。
本室同仁主持或参与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国家起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吸纳与融合:殷墟外来文化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陶寺史前天文台的考古天文学研究”,院创新工程项目“殷墟手工业遗存调查、保护与初步研究”、“殷墟制陶工艺研究”、“商金文编”、“小屯南地甲骨的整理与研究”等,院青年学者研究基金项目“中原龙山文化城址的聚落形态研究”、“殷墟时期贞人家族墓地研究”、“殷墟陶范的复原试验研究”,院青年中心调研项目“中国早期都城保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以及南水北调工程考古发掘项目“辉县路固墓地发掘报告”、“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发掘报告”和文物保护项目“丹淅流域西周时期遗存与早期楚文化研究”,已结项或即将结项。此外,还参与了福特基金资助项目“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社会”、多处大遗址保护研究和规划编修工作,均已完成。
本室编著的《三代考古》系列文集,系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经费支助,以本室科研人员成果为主的夏商周考古学专题研究文集,旨在打造整合三代研究,展现团队风貌,增进学界交流,推进学科发展的学术平台。目前已出版的4辑,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好评。
正在编写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偃师商城宫城遗址、中美豫东考古项目、洹北商城遗址、殷墟孝民屯遗址、山东龙口归城周代城址、辉县路固汉墓群等田野考古报告。这些报告的编写,分属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院创新工程、所级对外合作考古项目以及南水北调工程考古专项等课题。
2010—2012年,本室同仁共出版文集2部、考古报告与学术资料集成2部、科普读物1部,发表考古简报和中型报告9篇、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近百篇。此外,还发表若干译文和其他文章。主要学术成果如下:
1.文集
有《三代考古》(四)[※注],《殷墟与商文化——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纪念文集》[※注]。
2.考古报告与学术资料集成
有《殷墟小屯村中村南甲骨》[※注],《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二编》[※注]。
3.科普读物
有《曹操墓真相》[※注]。
4.考古简报和中型报告
有《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宫殿区二号基址发掘简报》[※注],《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遗址2005—2007年勘察简报》[※注],《河南淅川县下王岗遗址西周遗存发掘简报》[※注],《2005年陕西扶风美阳河流域考古调查》[※注],《2004年秋季周原老堡子遗址发掘报告》[※注],《周原庄李西周铸铜遗址2003与2004年春季发掘报告》[※注],《山东龙口市归城两周城址调查简报》[※注],《江苏苏州市木渎春秋城址》[※注]等。
5.调研报告
有《中国早期都城类遗址保存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注],《考古学科“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河南偃师商城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河南洛阳汉魏故城遗址》[※注]。
6.论文
除收入《三代考古》(四)和《殷墟与商文化——殷墟科学发掘80周年纪念文集》两部文集者以外,还在其他杂志、文集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择其要者,有《洹北商城宫殿区一、二号夯土基址建筑复原研究》[※注],《高度与情结——夏鼐关于夏商文化问题的思想轨迹》[※注],《二里头遗址文化分期再检讨——以出土铜、玉礼器的墓葬为中心》[※注],《京当类型商文化与郑家坡类遗存关系再检讨》[※注],《承前、创新、突破、展望——三代主要中心性城址考古30年》、《改革开放30年来的殷遗民问题研究》[※注],《原始艺术考古理论与方法刍议》[※注],《符号系统考古理论与实践》、《殷墟陶范的施纹方法》、《殷墟近出刻辞甲骨选释》、《论琉璃河遗址殷遗民墓的陶簋》、《泗水流域出土青铜礼器的历史地理考察》[※注],《二里冈文化至殷墟文化时期青铜器范型技术的发展》[※注],《殷墟花园庄东地M60的葬俗及其性质》[※注],《殷商铭文青铜斝的时代》[※注],《老堡子遗址商代遗存的年代及性质研究》[※注]、《2010年陶寺遗址群聚落形态考古实践与理论收获》[※注],《陶寺圭尺补正》[※注],《二里头时代洛阳盆地环境考古的实践与思考——以孟津寺河南、大阳河剖面的研究为例》[※注],《周原庄李铸铜遗址陶范的考古学观察》[※注],《田中古城背后的楚与百越》[※注]、《楚王领探讨》[※注],《洹北商城十年之回顾》[※注],《公元前2000年:中原大变局的考古学观察》、《东周时期秦齐殉人墓的比较研究》[※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铜器群及其相关问题初探》[※注],《二里头文化聚落动态扫描》[※注],《始创期的高度:20世纪上半叶中国城市考古述评》[※注],《谈谈殷墟都城的毁灭原因》[※注],《殷墟青铜器铭文的制作方法》[※注],《殷墟青铜器铸造技术相关问题》[※注],《殷墟花园庄东地五十四号墓墓主之谜》[※注],《商金文中所见的诸子共同作器现象》[※注],《论圆顶山秦早期墓地车马坑之殷文化因素》[※注],《论殷墟发掘出土的三方铜印章及相关问题》[※注]等。
此外,本室同仁还积极参与多学科合作研究,有一批与自然科学和科技考古学者合作的成果问世。本室同仁还参与了《中国考古学大词典》的编写、校正和编辑协调工作。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