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来 源
:
|
哲学与宗教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 | ||
摘 要
:
|
2010 — 2012年,大陆基督教研究界出版有关于基督教研究著作约300部,发表有关基督教的文章近3000篇。研究领域涵盖基督教史、基督教思想、经典著作翻译、工具书出版、与基督教相关的交叉学科、基督教现状调研等各个方面。在中国基督教史方面,教育史、医疗史的研究在继续推进,同时,又有了新的拓展与深入,有人专门研究传教差会,有人研究基督教与不平等条约的关系,有人从基督教角度研究太平天国.有关基督教研究的交叉学科还在继续升温,特别是对基督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涵盖面有所拓展,以前很少涉及的东亚基督教文学领域也开始有人耕耘。在基督教现状调研方面,从正面来描述基督教社会功能的文章逐渐增多。 | ||||||
关键词
:
|
基督教 圣经 学科发展 基督宗教 传教士 中国基督教 宗教 出版 社会科学 概况 东正教 |
在线阅读
基督教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0—2012)
字体:大中小
一 学科发展概况
2010—2012年,大陆基督教研究界出版有关于基督教研究著作约300部,发表有关基督教的文章近3000篇。2010年共1006篇; 2011年961 篇; 2012年925篇。研究领域涵盖基督教史、基督教思想、经典著作翻译、工具书出版、与基督教相关的交叉学科、基督教现状调研等各个方面。总的来看,各方面研究还是延续了近年来的研究方向与势头,在深度与广度上略有拓展,在个别领域有所突破。(一)在基督教史研究方面,著作与论文数量都不少。在世界基督教史方面从古代到当代都有所涉及,特别还拓展到拜占庭的精神与社会生活;在中国基督教史方面,教育史、医疗史的研究在继续推进,同时,又有了新的拓展与深入,有人专门研究传教差会,有人研究基督教与不平等条约的关系,有人从基督教角度研究太平天国;而基督教与回教的关系、传教士在藏区的传教等方面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对重要历史人物如王韬、蒋介石等人信仰的研究也开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刘国鹏的《刚恒毅与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引人注目。(二)在基督教思想研究方面出现几部力作,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董江阳的《预定与自由意志:基督教阿米尼乌主义及其流变》,杨克勤、赵敦华的《圣经文明导论:希伯来与基督教文化》等。(三)有关基督教研究的交叉学科还在继续升温,特别是对基督教与文学关系的研究,涵盖面有所拓展,以前很少涉及的东亚基督教文学领域也开始有人耕耘。开始有人对中国基督教文学予以跟踪,最新出版的小说很快得到了评论。(四)在基督教现状调研方面,从正面来描述基督教社会功能的文章逐渐增多。社会对此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强,《中国宗教报告》一出版,关于基督教部分就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田野调查更加专业细致,关注到基督教在教育、禁毒、网络等具体领域中所起的作用。田野调查的领域也进一步扩展,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学者们,足迹遍及东北、内蒙古、川藏藏区、河北、河南、宁夏、云南、福建、浙江等地,进行抽样及重点调研的活动。国家宗教事务局研究中心也对福建、四川、重庆等地展开调研,以了解基督宗教在中国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中国人民大学在周口市的调研活动,以及山东大学在济南市的调研活动等,均为进一步研究基督宗教在中国的存在形式与发展态势提供了最新的数据资料。对大学生信仰状态的调研在继续,对农村中学生、青少年这一群体的关注也开始了。目前,农村还是调研重点,而城市基督教也逐渐进入研究视野。(五)在以往研究的一些薄弱环节,还是出现了一些新气象。在圣经注释和研究方面,从文化角度深入发掘出现了一批成果,如梁工、卢龙光主编的“圣经文化解读书系”,舒也的《圣经的文化阐释》等书;在东正教研究方面,出现了徐凤林的《东正教圣像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石衡潭的《自由与创造——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导论》,杨翠红的《俄罗斯东正教会与国家政权关系研究(9—18世纪末)》,宫景耀的《相濡以沫:希腊、罗马与拜占庭的精神世界》等书;在中国基督教思想史方面则尚无新突破。
二 学科前沿动态
(一)基督教史方面
对世界基督教历史的研究不再追求出通史,做大而全的研究,而比较集中于断代史,或进行某一个专题的研究,并且逐渐重视东方基督教。这方面的重要著作有林中泽编著的《早期基督教及其东传》(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朱孝远的《宗教改革与德国近代化的道路》(人民出版社2011),王加丰的《西欧16—17世纪的宗教与政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安徽大学出版社2010),宫景耀的《相濡以沫:希腊、罗马与拜占庭的精神世界》(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张志刚的《当代宗教冲突与对话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在东正教研究方面,徐凤林教授所著的《东正教圣像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一书可谓中国学者研究东正教圣像艺术的首创之作。而陈志强的《拜占庭史研究入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一书亦为中国学界展开对东正教的研究提供了可贵的背景资料。此外,还有杨翠红的《俄罗斯东正教会与国家政权关系研究(9—18世纪末)》(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对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仍然注重地区的研究,也开始着手对差会的研究,对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关系的研究,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关系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而研究的时间段也扩展到了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这方面重要著作有王美秀的《中国基督教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吕实强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反基督教问题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中心,但以前一直少有专著论及,李传斌的《基督教与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对此作了突破。该书以时间演进为序,从基督教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之间的关系发展及演变入手,分别论述了基督教传教特权的获取与废除,传教条约与传教事业发展的关系,中外政府对待传教条约的态度和政策,各团体和各方人士对传教条约的态度。关于教育史的研究有王树槐的《基督教与清季中国的教育与社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周东华的《民国浙江基督教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关于差会与差传的研究有林美玫的《追寻差传足迹:美国圣公会在华差传探析(1835—1920)》(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林美玫的《妇女与差传: 19世纪美国圣公会女传教士在华差传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等。其他方面重要研究有刘国鹏的《刚恒毅与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陶飞亚的《中国的基督教乌托邦研究:以民国时期耶稣家庭为例》(人民出版社2012),殷小平的《元代也里可温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章开沅的《贝德士文献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左芙蓉的《民国北京宗教社团:文献历史与影响(1912—1949)》(宗教文化出版2011)。
研究世界基督教史的论文还是以研究基督教早期及中世纪的居多,对日本基督教传播与发展状况的研究也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这方面重要论文有林中泽的《公元1—3世纪基督教与犹太人关系辨析》[※注],董晓佳的《试析4—6世纪基督教修道运动对拜占廷社会的影响》[※注],王向鹏、徐家玲的《简论基督教世界视角下的第一次十字军武装——从安条克之战谈起》[※注],王红国的《基督教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探略》[※注]。研究中国基督教史的论文还是以研究教育为重点,此外涉及中国人信教原因和传教士传教方式的研究,而对太平天国信仰研究也逐渐升温,对重要历史人物信仰情况的研究、对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关系的研究也开始了。这方面重要论文有王玉松的《明末清初部分华人皈依天主教原因分析》[※注],赵晓兰的《传教士中文报刊办刊宗旨演变分析》[※注],周伟驰的《传教士的末世论与洪秀全的弥赛亚主义》[※注],《〈太平天日〉与〈启示录〉的对应关系》[※注],韩磊的《洪秀全的上帝观》[※注],董丛林的《清末地方官员在教案中的难堪处境——以署江西永新知县阎少白死事为例》[※注],段怀清的《试论王韬的基督教信仰》,刘维开的《作为基督徒的蒋中正》[※注],杨剑龙的《论“五四”时期陈独秀对基督教的复杂态度》[※注],许淑杰的《明清之际的伊斯兰教与基督教》[※注],崔华杰的《传教士与中国历史研究:以〈教务杂志〉为中心的量化考察》。
(二)基督教思想文化方面
神学思想研究集中于重要思潮和重要神学家思想研究,也出现了一些力作。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哲学家的雅典基督徒的罗马:教父时期与中世纪神学研究》(梅谦立、张贤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这本书是在中西方专家就古代西方基督教哲学系列讲座的基础上编辑而成,介绍和分析了西方基督宗教从教父学到中世纪(即13世纪前)的思想发展,主要侧重描述和分析基督宗教形成时期的状况,对丰富我国宗教哲学领域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这方面重要著作还有杨克勤、赵敦华的《圣经文明导论:希伯来与基督教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杨克勤的《夏娃大地与上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曾庆豹的《上帝关系与言说:批判神学与神学的批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濮荣健的《阿奎那变质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佘碧平的《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哲学》(人民出版社2011),董江阳的《预定与自由意志:基督教阿米尼乌主义及其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唐晓峰、熊晓红、卓新平编著的《夜鹰之志:“赵紫宸与中西思想交流”学术研讨会文集》(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李韦的《吴雷川的基督教处境化思想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许志伟主编的《基督教思想评论》(第1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石衡潭的《自由与创造——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是近年来研究20世纪最具世界影响的俄国东正教思想家别尔嘉耶夫的一部力作,从基督教神学神义论问题来展开对别氏思想的剖析,并说明他对后世的影响乃至对中国神学发展的借鉴意义。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李秋零、杨熙楠主编的三卷本《现代性、传统变迁与汉语神学》,其中汇集了十多年来对“汉语神学”这一主题思考的精华文章。这方面重要论文有:翟志宏的《早期基督教与古希腊哲学的相遇》[※注],王耘的《论尼撒的格列高利的灵魂观》[※注],姜雪的《简论基督教对中世纪西欧思想领域的影响》[※注]。
圣经注释与研究方面出现了一批丛书和成规模的成果: 2011年,梁工、卢龙光在宗教文化出版社推出了“圣经文化解读书系”,由6卷构成,第一卷综述圣经形成的背景、其正典化过程、内部结构、在后世的传播和阐释,及其对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第二卷至第六卷将圣经卷籍分成5种类型依次评述。全书的理论深度和文字风格力求做到雅俗共赏,既从基本常识谈起,又尽量体现西方学术界的最新成就和作者的研究成果,使一般读者和学者都能从中受益。包括梁工的《圣经解读》,刘光耀、孙善玲合著的《四福音书解读》,梁工、郭晓霞的《诗歌书智慧文学解读》,赵宁的《先知书启示文学解读》,梁工的《律法书叙事著作解读》等。对中国释经传统与基督教释经传统的比较研究也开始了。田海华主编了《经典与诠释》(四川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2011)。编者认为:应该珍视中华历史带给我们的宝贵文本财富,积极地、有意识地使用这些文本,它们将如同钥匙一样,开启在圣经研究中其他文化群体看不到的新图景,从而让圣经文本呈现出不同的层次。这种跨文本的诠释方式,有助于让圣经在新的文化土壤中焕发勃勃生机。同类研究还有:舒也的《圣经的文化阐释》(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刘洪一的《圣经叙事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常俊跃、李文萍、赵永青的《〈圣经〉与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陈贻绎的《希伯来语〈圣经〉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这方面重要论文有孙毅的《〈新约〉约翰作品中的世界观念》[※注]。对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关系的研究还在继续,研究文章有不少,且由对比研究进而发展到了对中国经典的重新诠释与理解,一些在传统国学中不那么受重视的历史人物,因为他们与基督教的关联而重新被挖掘出来,显示出崭新的意义。201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迄今最完整的《徐光启全集》。这套《全集》由复旦大学学者朱维铮、李天纲主编,此次整理在原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徐光启集》、《徐光启著译集》、《农政全书》等书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近年海内外新发现的佚著佚文,吸收了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毛诗六帖讲意》、《徐氏庖言》、《测量法义》、《灵言蠡勺》等十多种专书是首次点校排印出版。这方面重要著作有杨克勤的《孔子与保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赵建敏的《二思集:基督信仰与中国现代文化的相遇》(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杜小安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中华书局2010),袁益娟的《生生神学:汪维藩神学思想研究》(金城出版社2010),肖安平的《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李志刚、冯达文主编的《文明对话:儒学与基督教》(巴蜀书社2009),罗秉祥、谢文郁主编的《耶儒对谈:问题在哪里?》(上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杨庆球的《中国文化新视域》(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林滨的《儒家与基督教利他主义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等。这方面重要论文有:许苏民的《明清之际儒学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对话》[※注],杨慧林的《中西“经文辩读”的可能性及其价值——以理雅各的中国经典翻译为中心》[※注],伍玉西的《“孔子为耶稣”——丁韪良论耶儒关系》[※注],王利红的《儒家与基督教孝文化对比》[※注],黄保罗的《汉语索隐神学——对法国耶稣会士续讲利玛窦之后文明对话的研究》[※注],王树人的《最高价值的失落与追寻——兼评上帝的爱与儒家的爱》[※注],林滨的《在世俗与神圣之间: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之比较》[※注],肖清和的《清初儒家基督徒刘凝思想简论》[※注],袁邦建的《耶儒对话与传教策略——〈训真辨妄〉探析》[※注],刘聪的《利玛窦〈交友论〉与阳明学友谊观之关系》[※注],彭淑庆、崔华杰的《晚清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上古神话研究——以〈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为中心》[※注],范大明的《耶老对话——张亦镜的道教观》[※注],《耶墨对话——张亦镜的耶墨观》[※注],张晓林的《神伦与友道——基督教如何影响了谭嗣同〈仁学〉平等观》[※注],石衡潭的《赵紫宸论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会通及其实践》[※注]。《文史哲》2011年第4期刊载了3篇中美学者的文章来讨论儒耶对话主题:谢文郁的《〈中庸〉君子论:困境和出路》[※注],谢大卫的《“善”与“善的生活”:孔子与基督》[※注],白诗朗的《儒耶之间对话的可能性》[※注]。
(三)经典著作译介
对基督教经典的翻译介绍也不限于个别神学大师的经典著作,也涉及他们不太为人所知的著作和其他许多重要神学家的重要著作。2009年,何光沪为北京三联书店主编的“基督教经典译丛”,2010年,推出了加尔文的《基督教要义》等书; 2011年,又推出了G.K.切斯特顿的《回到正统》和《异教徒》,前者为作者的属灵自传,后者为作者对同时代一些藐视正统信仰的著名人物思想和观点的批判。宗教文化出版社引进了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的“基督教历代名著集成”系列,2011年继续出版了《基督教早期文献选集》,圣伯尔拿、肯培多马等的《中世纪灵修文学选集》等书。其他基督教经典著作也由各个出版社推出,如: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继王晓朝、吴飞的两个译本问世后,又推出了庄陶、陈维振的新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中世纪神秘主义神学家吕斯布鲁克(Ruusbroec)著陈建洪等译的《七重阶梯:吕斯布鲁克文集(卷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被誉为近代自由派先驱的德国神学家施莱尔马赫的《论宗教》(人民出版社2011),荷兰改革宗重要神学家赫尔曼·巴文克(Herman Bavinck)的《我们合理的信仰》(南方出版社2011),威廉·詹姆士著唐钺译的《宗教经验之种种》(商务印书馆2011)。
对神学家和神学思潮的经典研究著作继续引进。《道成肉身:基督教思想史》(玛格丽特·迈尔斯,杨华明、李林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这本书介绍了基督宗教历史上容易为人忽视的非主流因素,从而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研究的视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由章雪富、孙毅、游冠辉主编的“历史与思想研究译丛”,在2011年,又出版了D.H.威廉姆斯的《重拾教父传统》,威尔肯的《早期基督教思想的精神》等书。东方教会与神秘主义思想也得到介绍。如《论〈创世纪〉》(斐洛,商务印书馆2012),《论隐秘的上帝》(库萨的尼古拉,商务印书馆2012),《神秘神学》(伪迪奥尼索斯,商务印书馆2012),《护教篇》(德尔图良,商务印书馆2012)。其他神学与思想类的著作有英国学者大卫·福特(David F.Ford)著的《基督教神学》(译林出版社2011),卡斯培著的《现代语境中的上帝观念:耶稣基督的上帝》(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在圣经注释与研究方面,2011年,上海三联书店推出了“摩根解经从卷”,已经出版的有《以赛亚书》、《路加福音》、《希伯来书》、《哥林多书信》等,还出版了华理克(Rick Warren)的《华理克读经法》。其他重要书籍还有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的《加尔文文集:罗马书注释》(华夏出版社2011),W.克莱恩等著《基督教释经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巴刻、卡尔·亨利、康福特等的《圣经的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基督教历史著作有:毕尔麦尔编著,雷立柏翻译的《中世纪教会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近代教会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俄国学者谢·亚·托卡列夫著魏庆征译的《世界宗教简史》修订版(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约翰·福克斯的《殉道史》,约翰·维持的《权利的变革:早期加尔文教中的法律、宗教和人权》(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玛戈·托德(Margo Todd)的《基督教人文主义与清教徒社会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谢和耐、戴密微等著的《明清间耶稣会士入华与中西汇通》(东方出版社2011),托马斯·H.赖利(Thomas H.Reilly)的《上帝与皇帝之争:太平天国的宗教与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狄德满的《华北的暴力和恐慌:义和团运动前夕基督教传播和社会冲突》(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在传记类书籍中,2011年,华夏出版社的“新教著名人物传记译丛”继续出版了钟马田(D.Martyn Lloyd-Jones)的《清教徒的脚踪》。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也继续出版了吉瑞德(Norman J.Girardot)的《朝觐东方:理雅各评传》(2011)、伟烈亚力著倪文君译的《1867年以前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列传及著作目录》(2011)。
与基督教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有:约翰·艾兹摩尔(John Eidsmoe)的《美国宪法的基督教背景:开国先父的信仰和选择》(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罗德尼·斯达克(Rodney Stark)《理性的胜利——基督教与西方文明》(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威廉·席崴克(William Schweiker)《追寻生命的整全:多元世界时代的神学伦理学与全球化动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等。
(四)与基督教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
从政治、经济、外交、法律、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多个角度来研究基督教的著作与文章继续不断出现。郑顺佳的《天理人情——基督教伦理解码》(团结出版社2011),汪琴的《基督教与罗马私法:以人法为视角》(法律出版社2011),杨卫东的《信仰的构建与解读:宗教与美国外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罗丰的《丝绸之路上的考古宗教与历史》(文物出版社2011),谢家树的《圣经中的食物》(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研究基督教与法律关系的论文有不少:柴荣的《基督教进入英国法律的路径》[※注],陈太宝的《中世纪西欧法律观念下的王权》[※注],徐爱国的《基督教教义与现代法律制度》[※注];研究基督教与政治、思想、社会、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文章有:谢荣谦的《基督教传统对美国政治、社会的认知及影响》[※注],李志雄的《剑与十字架——人文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与基督教之比较》[※注],白玉广的《美国基督教锡安主义及其对美以关系的影响》[※注],何宗强的《基督教福音派与美国外交》[※注],黄瑾的《复合文化:基督教背景下的彝族文化变迁》[※注]。
在基督教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方面有区应毓、权陈、蒋有亮等合著的《中国文学名家与基督教》(九州出版社2011),杨剑龙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文化思潮》(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旅居海外的刘再复也在2011年推出了其力作《罪与文学》(中信出版社2011)。在圣经、基督教与世界文学关系方面的研究著作还有李正栓的《邓恩诗歌研究:兼议英国文艺复兴诗歌发展历程》(商务印书馆2011),任光宣等的《俄罗斯文学的神性传统: 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与基督教》(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王春雨的《基督教与精神分析学——西方文化的一种理解》(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郭玉生的《西方文化与悲剧精神:古希腊维度与基督教维度》(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秦海鹰主编的《法国文学与宗教》(第6 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梁工主编的《圣经文学研究》(第5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艺术类有杨超的《人文主义的辉煌:文艺复兴艺术》(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刘光耀、杨慧林主编的《神学美学》(第4辑)(上海三联书店2011),苏喜乐的《中国基督教艺术》(五洲传播出版社2011),褚潇白的《圣像的修辞:耶稣基督形象在明清民间社会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崇秀全的《耶稣图像的象征艺术研究:以意大利12—15世纪被钉十字架耶稣图像为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临风的《绘画大师的心灵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等。
研究基督教与文学关系的文章非常多,重要论文有:郭晓霞的《莎士比亚剧作中的基督教妇女观》[※注],王立明的《基督教文化视野下的托尔斯泰研究——以〈复活〉为例》[※注],周来顺的《俄东正教的特点及其对白银时代宗教哲学的塑造》[※注],刘建波的《试析〈红字〉中蒂姆斯代尔的“罪”》[※注],刘建军的《当代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兴盛与西方文学的转型》[※注],高漌的《浅析远藤周作〈深河〉中的神学宗教思想》[※注],季玢的《中国基督教文学的文化传播》[※注],宋莉华的《传教士汉文小说与中国文学的近代变革》[※注],杨剑龙的《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与基督教文化思潮》[※注],齐宏伟的《论鲁迅“幽暗意识”之表现及由来》[※注],高帆的《鲁迅作品中的耶稣形象》[※注],王永剑的《论〈雷雨〉的基督教结构模式》[※注],季小兵的《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基督教文学的死亡书写》[※注],马玉红的《从信仰观念的阐释到信仰生命的呈现——谈北村神性小说转型》[※注],杨剑龙的《灵魂拯救的文学——论灵性文学小说集〈新城路100号〉》[※注],胡乃宽的《海子诗歌对〈圣经〉意象的借用及其艺术效果》[※注],季玢的《新时期以来基督教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述评》[※注]。
在基督教艺术研究方面,出现了王蓓的《偶像、圣像与形象——论基督教审美立场的转变》[※注],包霞、周晨阳的《西方绘画中圣母像的演变过程》[※注],李云鹏的《浅谈基督教对凡·高艺术人生的影响》[※注],陈牧川的《神圣的空间——教堂建筑中“光、暗空间”的建筑美学解析》[※注],周小静的《从信仰和仪式角度研究基督教音乐》[※注],侯柯的《基督教音乐中的受难曲——试分析巴赫以及他的〈马太受难乐〉》[※注],赵庆文的《圣诗的传唱:〈普天颂赞〉出版述论》[※注],李晓庆的《论基督宗教爱与救赎精神的电影表达》[※注],陈雷的《〈黑客帝国〉中的圣经元素》[※注],刘岩的《从电影〈七宗罪〉解析当代美国文化中的宗教情结》[※注],王万尧的《论韩国电影中的基督教现象与特征》[※注],赵玲洁、代俊艳的《浅谈基督文化对西方电影的影响》[※注]。
(五)现状研究及研究综述
在对当代中国基督宗教现状的社会学调查与描述方面,出的书籍不多,但论文不少。自2008年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了由金泽、邱永辉主编的中国宗教蓝皮书《中国宗教报告》(含光盘)。《中国宗教报告(2011):宗教蓝皮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论述了中国各大宗教在2010年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讨论了各大宗教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其中黄海波写的基督教报告《走向建构中的公民社会——2010年中国基督教的责任与反思》和王美秀写的天主教报告《2010年中国天主教观察与分析》都引起了广泛关注。此外,有黄剑波的《乡村社区的信仰、政府与生活——吴庄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中华书局2010)、王莹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融合:中原地区基督教会个案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调查与研究基督教现状的重要论文出现了不少。这些文章的视野更加开阔了,海外的基督徒情况也有人开始着手了解。如涂怡超的《契合与冲突:美国基督教福音派的全球扩展与全球公民社会》[※注],杨恕、王静的《基督教在中亚的现状研究》[※注],谢实秋的《非洲基督徒的文化差异》[※注],朱峰的《当代东南亚华人基督教浅析》[※注]。应该说,中国东北地区仍然是一个调查研究的重点。这个地区的信徒人数相对而言比较多,且主要是在近二十年内发展起来的。一些论文在进一步探讨原因并寻求对策,如王校楠的《论转型期东北农村基督教组织发展现状和问题对策》[※注],马英霞的《东北地区基督教快速传播的影响》[※注]。其他农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督教现状继续受到关注,不再满足于泛泛而论,而深入到基督教在乡村治理与社会保障、禁毒等多方面功能,涉及基督教在文化教育习俗等方面的贡献,不少文章对基督教有比较正面的评价。这方面重要文章有王莹的《基督教本土化与地方传统文化——对豫北地区乡村基督教的实证调查》[※注],胡展耀的《基督教在巴拉河流域苗族社区的传播历史考——基于对南花村的调查研究》[※注],陶朝英的《基督教影响下的农村丧葬习俗——以河北新乐承安镇地区为例》[※注],王冬的《不断发展中的融合——新农村建设中基督教的功能分析》[※注],潘薇的《发挥农村基督教正功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以河南为例》[※注],王鑫宏的《当前河南农村基督教现状研究》[※注],张雍德、古文凤的《昭通市农村基督教问题实证研究》[※注],王丽娟的《浅析赞美诗演唱在农村教会中的发展及作用——以豫中某教堂为例》[※注],郭艳的《当前散杂居地区基督教传播中新问题的反思——以河北省为例》[※注],闫玉峰的《基督徒的信念与体验:以甘肃省农村某教会为例》[※注],张霜的《贵州石门坎苗族教育人类学田野考察》[※注],邓杰的《基督教与川康民族地区的禁毒努力(1939—1949)》[※注],杨宝琰、万明钢的《乡村中学生基督徒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基于甘肃W村的田野调查》[※注],黄剑波的《伏羲的多重形象与乡村基督徒的信仰实践》[※注]。城市基督教现状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而大学生的信仰状况又是一个重中之重。这方面重要文章有高师宁的《城市化过程与中国基督教》[※注],王万轩的《豫东Z市基督教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趋势分析》[※注],孟繁英、王勇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趋向及成因探析——以吉林市四所大学学生信仰情况调查为例》[※注],吉玉娇、施丽娜的《关于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分析研究——对西安市13所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注],陈卫平的《网络生活中的宗教情感——基于基督徒网络聊天的内容分析》[※注],李锐的《基督教在高校传播的现状、原因及对策分析》[※注]。讨论比较宏观问题的文章有赵志、梁家贵的《对基督教在华发展现状的理性思考》[※注],李向平的《“宗教生态”还是“权力生态”——从当代中国的“宗教生态论”思潮谈起》[※注]等。
研究综述有刘家峰的《近代中国基督教与伊斯兰教互动关系的研究回顾与前瞻》[※注],黑龙、王晓辉的《满铁资料东北基督教史文献概述》[※注],张荣良的《近20年近代东北基督教研究》[※注],杨莎的《近二十年来国内天津教案研究综述》[※注],牛汝极的《近十年海外中国景教研究综述》[※注],李淑环的《倡导对话共生和谐——“文明的交融:第二届伊斯兰教与基督教对话”学术研讨会综述》[※注],丁锐中的《历史与现状——“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关系与对话”国际研讨会综述》[※注],陈才俊的《“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的教会与社会”学术研讨会综述》[※注]龚敏律的《“文学与宗教:清末民国时期汉语语境中的基督宗教”学术讲座与学术研讨会综述》[※注]。
(六)工具书编写及期刊发行
雷立柏的《简明拉丁语教程》(商务印书馆2010),丁光训、金鲁贤、张庆熊主编的《基督教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吴慕迦、高天锡合著的《圣经旧约原文:希伯来文课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田雨三、胡君倩的《圣经典故与用法实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基督教辞典》(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1)。
以论集在陆续出版:《基督教文化学刊:经文辩读》(第25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其中发表了两篇比较圣经与中国经典的文章:《〈雅歌〉与〈诗经〉的比较研究》、《道家、道教对基督教的启发》;许志伟主编的《基督教思想评论》第13、1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2012);卓新平、许志伟主编的《基督宗教研究》第13、14辑(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2012);徐以骅、张庆熊主编的《基督教学术》第9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梁工主编的《圣经文学研究》(第5、6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2012);刘光耀、杨慧林主编的《神学美学》(第4辑)(上海三联书店2011)。
三 学科建设状况
在2010—2012年大陆学界有关基督宗教的研究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及基督教研究中心继续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平台及某种程度上的引领作用。2010年12月11—13日,在北京召开“基督宗教与中外关系——从利玛窦到司徒雷登”研讨会。来自国内和香港地区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围绕基督教与中外关系、基督宗教与近代中国、基督宗教与当代中国、传教士与中国文化、在华传教士思想评论、中国本土信徒及其组织研究、中国基督宗教文献研究、基督宗教理论研究、基督宗教思想评论、基督宗教与西方文化等多项议题展开了讨论。2011年5月21—22日,举办了“基督宗教与中美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邀请众多海内外知名学者和政府要员参加。与会的外方代表有爱丁堡大学传教史教授安德鲁·沃兹(Andrew Walls),富勒神学院系统神学教授卫理-马蒂·卡凯恩(Veli-Matti Karkainen),美国大使馆一等秘书莫琳·哈格德等。2011年10月20—22日,中国宗教学会与浙江大学全球化文明研究中心联袂于泰山之麓举办了“泰山综观: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学术座谈会。此次座谈会恰逢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成功召开、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全会公报和《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际,其宗旨在于认真学习全会精神,在中国宗教学研究领域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以学术的敏锐、思想的睿智来为中华文化全面发展、积极走向世界这一宏伟事业集思广益、建言献策,努力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弘扬中华文化并推动中华文化以其伟姿自立于人类文化之林而作出学术界的新贡献。与会学者经过讨论,基本达成如下三大“共识”:共识一: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纠偏对传统文化的过激反应和处理态度,倡导尊重传统与理性回归;共识二:传统文化中包含有深刻和普遍的宗教性;共识三: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入协和、共融的各大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可以起到积极作用。这一共识在泰山之巅宣读,被称为“泰山共识”。这一会议被一百多家媒体报道与转载,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会议论文后结集为《思源探新——论宗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卓新平、王晓朝、安伦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一书出版。
除了召开学术会议外,基督教室研究人员还在上述各领域均出版有重要专著及相关论文,刘国鹏出版了《刚恒毅与中国天主教的本地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获胡绳青年学术奖),董江阳出版了《预定与自由意志:基督教阿米尼乌主义及其流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石衡潭出版了《自由与创造——别尔嘉耶夫宗教哲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卓新平出版了《当代中国宗教学研究(1949—200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这些书都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获得了良好反应并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基督教研究中心成员,参与针对基督宗教的国情调研活动,2010—2012年的调研重点是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督教发展现状。深入到吉林、甘肃、云南、河北、四川、西藏等地区进行了调研,撰写了多篇相关调研报告,目前已经出版的有《基督教调研集》,还有的正准备结集出版。2011年,中心成员还筹备完成多项集体项目,进而发挥中心成员集体协作、学科互补的优势,巩固中心在国内基督教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 学科发展前景
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呈现这样一些新趋向:一是打通中国古代和近代史并开始触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基督教史;二是从世界史视野来看中国基督教的历史;三是开始研究基督教附属事业之外的基督教思想与中国文明等核心问题;四是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学科结合带来新的突破;五是重要历史人物与基督教的关系以及他们的信仰生活会继续受到关注,如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等。对基督教在中国传播历史的研究会扩展到更多地区,更注重中文与外文的档案、书信、方志中的一手材料。对基督教大学的研究会保持一定势头。近年来,有关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史料在一些图书馆不断发现,其中一些重要的被结集整理出版。上海徐家汇的明清传教士文献由台湾辅仁大学神学院编为《徐家汇藏书楼明清天主教文献》5册(台北,1996年)出版,随后,台北利氏学社又出版了《耶稣会罗马档案馆明清天主教文献》12册(台北,2002年)和《法国国家图书馆明清天主教文献》26册(台北,2009年)。由大陆学者黄兴涛、王国荣编的《明清之际西学文本: 50种重要文献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13)也已经问世。不久前,宁夏图书馆又发现收藏有17世纪至20世纪西方传教士携带至我国的西方教会文献,极具史学和学术研究价值。这些都可能会给学术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的扩大,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关系的研究会继续成为热点、基督教的中国化问题会被提上议事日程。面对历史人物与事件,会更倾向于个案研究。不仅着眼于传教士个人对中国文化的接触与接受,对西学的传播与宣扬,也会做神学与义理方面的平行比较,还会涉及基督教对传统儒家代表人物的影响,如黄宗羲、康有为等。基督教与佛教的对比研究也会逐渐升温。面对现实,对基督教如何融入中国文化的研究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都使得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并对社会现实产生一定影响。
基督教与文学艺术的关系以及基督教文学的研究会更加拓展,会更加关注其当下的发展,如传教士的小说,穆旦、陆志韦的诗歌,当代作家北村、施玮、余华的小说,朱春林、朱久洋的绘画等会有更多论者提及;也会涉及电影、电视、戏剧等新门类,如《贝奥武甫》、《魔戒》、《纳尼亚传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九四二》等电影都会进入研究者的视野,《阿甘正传》、《拯救大兵瑞恩》、《肖申克的救赎》、《印度之行》、《2012》、《悲惨世界》等好莱坞电影中体现出的宗教性因素也会受到关注。
随着中国基督教中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在对基督教现状的调研中,城市基督教的特征与形态、对社区与社会的作用、大学生的信仰状况等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会学调查与宏观分析报告都会不断出现。这方面调研从简单地提供基本信息会逐渐向提出深入思考问题转变。
翻译著作还是会保持一定的数量。圣经注释、神学经典著作和对经典著作的研究会占相当比重,基督教通史与断代史也会不断出现,传教士的亲历与观察也会成为新的增长点。
总之,中国的基督教研究在不断拓展新的领域,也在追求深度与细致,但总的社会认同度还不够、利用西语文献不足、对重大理论问题缺乏深入探讨、部分研究者的宗教文化知识尚不充分,还没有达到融会贯通,学术国际化程度还不高。这都有待学术界的继续努力与提升。
(世界宗教研究所 石衡潭)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