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216.73.216.4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哲学与宗教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文献详情

哲学与宗教学科前沿研究报告

一 学科发展概况

来 源
哲学与宗教学科前沿研究报告2012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2
摘 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是国内从事宗教研究实力最为雄厚的机构,但是在道教研究方面却起步较晚。从宗教所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本所没有专门从事道教研究的机构和专家学者。这不仅落后于同在北京地区的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而且也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内的哲学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1978年,任继愈先生招收本所第一届,也是国内最早一批道教专业的研究生, 1981年又在本所设立道教研究室,开始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存在的问题是道教的课题及成果仍比较集中在历史传统的研究方面,民间宗教研究则受到政策环境的制约,二者都欠缺以田野调查为主的实证性研究,目前情况已经有所变化。
关键词

道教

历史沿革

民间宗教

西沙

研究室

中国道教

道藏

宗教

中国民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改革开放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一 学科发展概况

字体:

(一)历史沿革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是国内从事宗教研究实力最为雄厚的机构,但是在道教研究方面却起步较晚。从宗教所成立至改革开放之前,本所没有专门从事道教研究的机构和专家学者。这不仅落后于同在北京地区的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而且也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内的哲学研究所和历史研究所。1978年,任继愈先生招收本所第一届,也是国内最早一批道教专业的研究生,1981年又在本所设立道教研究室,开始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

(二)队伍建设

道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研究室现有7人,学科带头人1人,科研骨干6人,国际交流骨干4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2人,助理研究员2人,6人拥有博士学位,1人拥有硕士学位。该室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内道教研究学科和民间宗教研究学科成立最早的研究机构。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由朱越利、陈兵、王卡、羊化荣主撰。扼要介绍《道藏》所收1400多种典籍的内容,尽量考订其成书年代和作者,并附录《编撰人索引》、《道藏书名索引》,以便读者检索经书。此后朱越利《道经总论》以及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道教典籍》(王卡撰写),对《道藏提要》的讹漏有所补正。自1997年开始,以中国道教协会张继禹会长为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道家道教研究中心王卡为副主编组织全国各地道教专家,历时7年,完成了《中华道藏》的编纂工作。这一工作的完成对未来促进道教的发展必定有重要的影响。《中华道藏》的顺利完成更开启了教内,人士和学者通力合作的良好开端。王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敦煌道教文献研究》,全面搜索考察现已公布或者部分未公布的敦煌抄本,著录道教文献800多件。不仅数量超过以往学者的研究,在文献分类、经名考订、内容提要、缀合残片、核查《道藏》文本等方面,也较以往研究更为完善。《中国道教史》由马西沙组织编写,由王卡、陈兵、吴受琚、金正耀、马西沙、韩秉芳主撰。该书是国内第一部比较完整的道教通史,分5编19章,介绍了道教从东汉发展至近代的历程,道教的教义、方术和科仪等内容,以及道教与民间宗教的关系。

1986年马西沙与韩秉芳开始国家“七五”时期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民间宗教研究》课题的写作。1991年4月此书完稿,200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1998年马西沙独立完成《民间宗教志》,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5年该志书以《中国民间宗教简史》为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2012年马西沙主编的《中华珍本宝卷》第一辑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马西沙先生是国际上民间宗教与宝卷研究的领军人物。

(三)优势与问题

道教研究室成立30多年来,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尤其在文献整理、道教史以及思想教义的研究方面,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成果。在道教内丹养生、道教与易学、斋醮科仪、符咒法术等方面亦卓有建树。

与国内其他同行机构(如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相比,在人员数量上虽不占优势,但近年来道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研究室在文献整理、宗派历史、哲学思想、内丹学说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不少,其民间宗教研究在某些史实的梳理考辨和与国外开展合作研究等方面亦相当引人注目,因此,该室这两个学科在国内外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无法取代。存在的问题是道教的课题及成果仍比较集中在历史传统的研究方面,民间宗教研究则受到政策环境的制约,二者都欠缺以田野调查为主的实证性研究,目前情况已经有所变化。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