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5.138.21,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年鉴

延安文艺研究年鉴2015-2016卷

The Yearbook of the Research of Yan’an’s Literature and Art 2015-2016

所属类别
延安文艺研究年鉴
年鉴卷次
拼接阅读

提示:点击上方[拼接阅读]按钮可在同一文件中阅读,最多可拼接4个。

  • 2016
    • 第一篇 研究述评

      收起

      延安文学研究的还原性特征
      延安戏曲改革研究:大众化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2015—2016年延安文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
    • 第二篇 访谈与对话

      展开

      被颠倒的历史的再颠倒
      什么是深入生活
    • 第三篇 论文选粹

      展开

      现场·问题及其特点
      延安戏曲改革理论
      延安美术意识形态批评模式的形成
      论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文艺政策的分与合
      启蒙·想象·理性
      延安文艺政策与现代长篇小说新格局的形成
      民歌之“用”
      延安时期解放区革命歌谣:社会记忆与时代“共名”
      革命文艺与社会治理:以延安时期新秧歌运动为中心
      延安时期的戏剧运动
      1940年代社会转型与新中国文学形态的建构
      延安女作家群创作中集体与边缘的双重叙事
      论延安文学中劳动英模形象的创构
      论解放区前期文学中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
      抗战时期延安版画家作品个性与民族化的探索研究
      “反现代”的现代性
      20世纪40年代“国统区”的延安文艺
      奖励机制的转型与延安文艺体制的确立
      左翼知识分子与延安文学体制建构
      出版延安的“知识”与“政治”
      延安文艺整风与“鲁艺”的教育体制变革
      抗战文学的分野与联动
      复调语境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女性立场、革命想象与文学表述
      《我在霞村的时候》的版本与修改
      土改运动的心灵史诗和复杂书写
      丁玲的逻辑
      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隐蔽力量”
      红色文艺光环下的丁玲解读
      一类故事的两种写法
      回到“事情”本身:重读《邪不压正》
      乡村变革的文化权力根基
      “赵树理方向”与《讲话》的历史辩证法
      “民间伦理”与现代文学的雅俗互动及其分野
      地方色彩与解放区文学
      赵树理的话本实践与“民族形式”探索
      寻找“能说话”的人
      《白毛女》与诉苦传统的形成
      《白毛女》:从民间本事到歌剧、电影、京剧、舞剧
      意象的革命
    • 第四篇 观点摘编

      展开

      论延安文艺的时代性及其现实意义
      延安文学: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追求
      重新思考左翼文学
      赵树理小说中女性解放的艺术建构
      从“鲁迅方向”到“赵树理方向”
      东北解放区新启蒙运动
      重视普及与呼唤精品
      文学史视阈中的“革命文学”及其结构谱系研究论纲
      城市与乡村之间:日本战俘、“日本八路”的延安形象书写
      陇东红色歌谣:政治美学、革命记忆及民间叙事
      现代中国革命“新生”故事的复杂性
      “工农兵的出场”与“人民性”的误读
      毛泽东与中华美学精神三题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
      《新民主主义论》与周扬新文学史观的变化探微
      论整风前的延安文艺与外国文学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动员及其成效
      无法忽视的“传统”
      “农村新人”形象的叙事演变与土地制度的变迁
      论延安新音乐运动
      现当代文学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视野与互文性方法
      《讲话》的接受与“暴露派”的转向
      开掘新的话语空间
      “记录历史”与“创造历史”
      1940年代延安文学中的妇女问题
      “鲁艺木刻工作团”及其木刻创作
      “文摊”文学家与当代说书人
      延安文学精神论纲
      延安时期新文字运动的历史价值与经验教训
      延安文艺大众化的微观权力运行机制
      丁玲抗战小说的时代特色
      文艺要表现时代文化精神
      从上海到延安:“文学旗手”建构的空间政治诗学
      在观念与经验之间
      延安散文的“中国表达”
      新的、民主的、沐浴着阳光的人民形象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叙事转型论
      1946—1947年赵树理小说在解放区外的传播与回响
      《白毛女》:“再解读”之后的反思
      丁玲的女性现代性体验书写
      隐喻性叙事范式:解放区文学的情爱书写
      论柳青延安时期小说的语言风格及其成因
      延安“部艺”:军队文艺教育的先驱
      延安民间艺人改造的意义
      延安“鲁艺”教育理念的演变
      延安时期丁玲女性书写的转变与“新人”塑造
      “新的写作作风”
      赵树理与文学的人民性
      略论1940年代解放区土改题材小说的政治暴力形态
      延安文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成功经验及当代价值
      赵树理小说的民俗化叙事
      农民形象的政治性与现代性叙事研究
      延安木刻对民间美术的重视和利用
      文化的“政治化”:再论毛泽东的“延安讲话”
      包容与吸纳
      民间歌者、民间现实与民族风格
      在一派天然之中孕育
      通过“柳青现象”反观“赵树理方向”
      文化领导权的话语生成路径
      人民性:延安文艺的民俗学阐释
      《水浒传》改编与延安戏剧文学的革命叙事
      延安文艺的传播环境生态探析
      论延安时期文学教育的历史特征
      “新英雄主义”:萧军的自我改造与创生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教育模式对当代音乐教育的启示
      解放区和“十七年”小说民俗叙事的政治化建构
      卞之琳延安时期诗歌创作中的“奥顿风”
      消融的“历史实践主体”
      解放区“有奖征文”:“日常民族主义”的情感认同与建构
      时代曲
      延安时期文化下乡运动对美术创作的意义
      周扬、周立波与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关门提高”
      解放区小说中地主形象的不同书写
      土地法令与现代作家的乡土书写
      从政治实践话语到文化阐释策略
      “拥军”的图景
      置换与改写:解放区土地斗争小说对民间故事的借用
      《野百合花》文本探析与知识分子身份悖论
      贺敬之:延安精神铸就中流砥柱
      以《讲话》精神引领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
      俄苏文艺思想对延安文学的影响
      论20世纪40年代迁徙视阈中的解放区文学与沦陷区文学的互动
      《我在霞村的时候》的经典化历程
    • 第五篇 博士学位论文摘要

      展开

      《救赎 蜕变 转型——解放区文学再思考》
      《抗战时期延安木刻中的风景及权力关系》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理论溯源》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艺路径生成研究》
      《红旗下的激越与迟疑——周立波的文学创作与评价史》
      《中国现代文论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话语研究》
      《从群体突围到个体救赎——时空转换与孙犁小说叙事的嬗变》
      《丁玲的多重身份与其文学活动》
      《周扬文化艺术管理思想研究》
    • 第六篇 新书评介

      展开

      强化文学史书写空间意识的成功尝试
      新视角新收获
      《丁玲传》的求真与创新
    • 第七篇 学术活动

      展开

      延安文艺与文艺面向人民
      第二届丁玲研究青年论坛在黑龙江省举行
      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2015年学术年会综述
      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4周年暨柳青同志诞辰100周年全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在延安举行座谈会
      坚守“与生活同在”的文学信念
      薪火相传
      《丁玲传》出版座谈会召开
      近700件珍贵抗战文物国博首展
      文艺界纪念华君武诞辰百年
      中国文联召开“抗战中的中国文艺”座谈会
      严文井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举行
      新版歌剧《白毛女》在延安举行全国巡演第一场演出
      纪念歌剧《白毛女》首演70周年座谈会举行
      罗工柳:从文艺战士到画坛耆宿
      纪念“5·23”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4周年
      “鲁艺之路”系列活动在延安举办
      走向自由——古元艺术的内在精神
      纪念赵树理诞辰110周年座谈会召开
      在新的时代继续传递和跃动“初心”
      《延安文艺简史展》开展
      “抗战中的延安鲁艺”在北大红楼展出
      他的诗句永远留在中国人记忆中
    • 第八篇 研究成果索引

      展开

      2015—2016年延安文艺研究专著、史料、论文集
      2015—2016年延安文艺研究期刊论文
      2015—2016年延安文艺研究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2015—2016年延安文艺研究报纸资料
  • 2016年
  • 2016年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