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对比阅读
- 年鉴热词
- 热门人物
- 热点事件
提示:点击上方[拼接阅读]按钮可在同一文件中阅读,最多可拼接4个。
-
2021
-
研究综述
收起- 集中破局 多元建构
- 2021年郭沫若史学研究综述
- 郭沫若历史剧研究综述
- 《新蜀报》郭沫若研究资料综述
-
《女神》出版100周年专辑
展开- 论《女神》中象征性形象的创造
- 互渗与消融
- 论《女神》的诗体创新
-
创造社成立100周年专辑
展开-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
- 论创造社作家的文化心态
- 创造社与中国现代社会的青年文化
- 论创造社文学的现代化品格
- “打架”,“杀开了一条血路”
- 创造社与马克思主义美学
-
论文选编
展开- 郭沫若的左联往事
- 郭沫若及创造社同人与闻一多的交谊
- 侠情和友谊的纪念
- 论谷崎润一郎与郭沫若的交往
- 论日本“二二六”事件对郭沫若的影响
- 《中国资料》与郭沫若日文佚作《站在人民的立场》
- 唯物史观与郭沫若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 泛神论、主情主义与“五四”时期郭沫若的情感总体观
- 从宇宙更新到政治革命:郭沫若基于泛神论的思想转向
- 《上海文艺之一瞥》版本与译本考识
- 郭沫若诗集《新华颂》删改考
- 郭沫若历史剧《高渐离》的版本与修改
- 战时首都档案中的郭沫若戏剧《屈原》
- 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之“再发现”:戏剧接受的历史逻辑与阐释导向
- “民族—人民”诗人的生成
- 郭沫若旧体诗笺注补正
- 鲁迅与郭沫若关系的再梳考
- 文章分五色,明灭孰可辨
- 唯物史观与中国古礼研究
- 《十批判书》的写作语境与意图
- 从郭沫若容庚几封信札的考订谈及二人之间的一段往事
-
学术争鸣
展开- 关于王实味对郭沫若译《异端》中“译错”的质疑
-
观点摘编
展开- 【郭沫若与吴稚晖的翻译笔战】
- 【凤凰如何涅槃?——早期郭沫若文艺思想的传统起源与观念再造】
- 【九十年文学史的创造社成立时间书写摭谈】
- 【浪漫的间歇——抗战初期郭沫若的寓湘之旅】
- 【田仲济对郭沫若感情变化过程探究】
- 【论《女神之再生》话语系统实践的对立与关联】
- 【鲁、郭、茅的文学选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三种范式】
-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社会史论战】
- 【郭沫若“中国社会应与他国无异”探析】
- 【民国时期吕振羽批评郭沫若古史研究的原因及史料学意义】
- 【郭沫若的法家观及马克思主义史家法家观的内部分歧】
- 【郭沫若周秦诸子研究平议——以《十批判书》为中心】
- 【苏轼与郭沫若对商鞅评价的分歧及其原因】
- 【学术文化领域的统一战线与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强化——兼论陈寅恪、郭沫若的《再生缘》研究】
-
年度访谈
展开- “郭沫若是建设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体系的杰出贡献者”
-
学人回忆
展开- 林甘泉先生简介
- 林甘泉:“我仍然信仰唯物史观”
- 林甘泉先生与郭沫若研究
- 与甘泉先生“郭研”二十载
-
学术会议
展开- 创造社与现代中国文化
- 郭沫若文学百年
-
年度课题
展开- 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资助项目“郭沫若金文著作的文献学研究——以《两周金文辞大系》为中心”
- 2021年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年度课题
- 教育部项目“从郭沫若的德语文学翻译和德语世界的郭沫若看巴蜀学人与德国文化场域的双向关系”(2015—2020)结项
-
著作选介
展开- 【激变时代的思考者:郭沫若与其诸子观】
- 【郭沫若书信中的当代中国】
- 【中国现代史学与史家脞论】
- 【郭沫若翻译文学研究】
- 【流言与真相:革命视野中的郭沫若】
- 热情·勇气·责任
- 用史实还原一个真实的郭沫若
- “当代中国”视野下的“郭沫若”
- 一部平实谨严之作
- 打开了郭沫若研究一扇神秘的大门
- 拨开迷雾 明晰真相
-
学位论文
展开- 【“替曹操翻案”:1959年前后历史理论的变动】
- 【取今复古 别立新宗——郭沫若当代剧作论】
- 【1949年后《屈原》接受史研究】
- 【郭沫若文学文本与侠文化】
- 【文艺与政治结缘——论郭沫若的战时文艺观】
- 【郭沫若的“鲁迅纪念”话语研究(1936—1949)】
- 【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郭沫若作品教学研究】
- 【从《英诗译稿》看郭沫若的翻译思想】
- 【郭沫若查良铮《西风颂》译本中意识形态与诗学的对比研究】
- 【郭沫若书法艺术创作研究】
-
展览活动
展开- “郭沫若1921”展
- “革命队伍中人——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文献史料展”
- 追寻名人印记,传承名人精神,点亮未来之光
-
郭沫若纪念馆馆藏资料
展开- 1941年纪念郭沫若五十寿辰暨创作生活廿五周年贺词贺诗选编(二)
- 马叙伦贺诗
- 沈尹默贺诗
- 祝沫若先生五秩寿辰
- 郭沫若藏《楚辞》
-
2021年郭沫若研究资料索引
展开 -
2021年郭沫若研究大事记
展开
-
-
2020
-
第一篇 研究综述
收起- 四十年代中后期郭沫若研究综述
- 改革开放以来郭沫若史学研究的走向与趋势
-
第二篇 特别推介
展开- 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
- 寻找于立忱
-
第三篇 新刊佚文
展开- 抗日战争中国的文艺动态
- 俄文译本《郭沫若选集》序
- 俄文译本《中国诗歌选》序
- 郭沫若往来信函
-
第四篇 专题研讨
展开- 【编者按】
- 郭沫若同志和党的关系
- 关于郭沫若的党籍与党龄
-
第五篇 论文选编
展开- 郭沫若与内山完造和内山书店
- 鲁迅、郭沫若与内山完造相关史实疏正
- 从新发现手札看周恩来、郭沫若对抗日战争文艺工作的领导
- 《郭沫若书信集》所收“致赛珍珠并全美作家”信札考释
- 郭沫若致丁山的一封佚信
- 郭沫若1946年演讲钩沉与补正
- 从档案信函看郭沫若与抗敌演剧队的关系
- 覃子豪与郭沫若的交游及其翻译事况钩沉
- 五四时代的读者如何读《女神》
- 论郭沫若《武则天》中的“历史真实”
- 论《脱离蒋介石以后》的写作背景、动机与批评策略
- 性别意识与审美重构
- 鲁迅与郭沫若对各自一篇演讲稿的修改
- “修改”与“塑造”
- 论鲁迅逝世后的“文坛领袖”论争
- 鲁迅:“平生功业尤拉化”
- “留声机器”的“奥伏赫变”
- “他不是只能吹出一种单调的稻草”
- 国家与强权:论郭沫若留学日本期间的国家意识
- 灾种·文类·体验:郭沫若灾害文学发凡
- “郭沫若传”的现状考察
- 郭沫若新诗创作中的《诗经》元素
- 新中国史学的初建: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 郭沫若古文字研究的自我完善
- 从形象学到形象史学
- 郭沫若中国封建社会理论话语体系的蜕变与成熟
-
第六篇 学术争鸣
展开- 《郭沫若年谱长编》指疵十端
-
第七篇 观点摘编
展开- 【《孔雀胆》的主题论争与话语纠葛】
- 【“慷慨付人民”:1949年郭沫若在北平期间的三重身份】
- 【从《战旗》对郭沫若、成仿吾的采访看日中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交流】
- 【从《战声集》看郭沫若抗日战争初期的诗歌创作】
- 【1940年代郭沫若与侯外庐墨学研究的异同及成因】
- 【论《学灯》主编宗白华与郭沫若的新诗创作】
- 【剧可以兴:作为诗化戏剧的《屈原》】
- 【闻一多对《女神》褒奖与贬仰之原因考析】
- 【郭沫若古代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评议】
- 【郭沫若论商鞅评议】
- 【郭沫若臣辰盉研究史——古文字著作的文献学考察一例】
- 【郭沫若与董作宾甲骨学谊的转变】
-
第八篇 学人回忆
展开- 我做郭沫若研究(四)
-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谔谔
-
第九篇 新书推介
展开- 【艺术之宫与十字街头——创造社研究】
- 【中国出版家·赵南公】
- 【论史、考事与谈人中别有一番风景——读咸立强著《中国出版家·赵南公》】
- 【掘开历史的地表——郭沫若前期文艺论著版本校勘之发现与研究】
-
第十篇 研究课题
展开- 郭沫若年谱新编
- 郭沫若的中国先秦社会学术思想研究
- 2020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立项课题
-
第十一篇 获奖成果
展开- 《〈创造〉季刊的正本清源》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第十二篇 硕博论文
展开- 【近四十年《女神》接受研究】
- 【《故事新编》与《豕蹄》比较研究】
- 【运诗入剧——1940年代郭沫若历史剧研究】
- 【《少年维特之烦恼》与二三十年代中国文坛】
- 【中学语文郭沫若教学拓展研究】
- 【中期创造社研究】
- 【《不一样的弃医,不一样的从文——鲁迅、郭沫若弃医从文比较论》英译实践报告】
-
第十三篇 学术会议
展开- 第三届鲁迅、郭沫若、茅盾研究高端论坛在乐山成功举办
-
第十四篇 活动展览
展开- 为戏剧再聚首,郭沫若故居联盟齐聚沫若故里
- “东风”送来的生日礼物:纪念郭沫若诞辰128周年活动
- “8+”名人故居纪念馆联盟2020年文化活动
-
第十五篇 郭沫若纪念馆馆藏资料
展开- 1941年庆祝郭沫若五十寿辰暨创作生活廿五周年贺词贺诗选编
- 陶行知贺词二则
- 沫若先生五十大寿
- 沫若先生五十初度诗以寿之
- 郭鼎堂五十初度诗以寿之
- 2020年郭沫若研究大事记
- 2020年郭沫若研究资料索引
-
-
2019
-
第一篇 研究综述
收起- 新世纪以降郭沫若旧体诗词研究综述
-
第二篇 特别推介
展开- 《女神》研究的三大教训
-
第三篇 新刊佚文
展开- 赞庐山孤军
- 咏班昭
- 雪窦瀑布
- 题天台国清寺
- 方山
- 郭沫若书信、往来信函
-
第四篇 论文选编
展开- 武田泰淳与郭沫若交往考
- 虚心领教 从善如流
- 老舍致郭沫若夫妇书信补正
- 郭沫若“抗战归国”再考察
- 新华颂歌
- 郭沫若《屈原》如何走入日本
- 对影成三人:郭沫若、李白与杜甫的互文写作
- 从《尝试集》到《女神》:两个不同的新诗传统
- 意识形态宣传视角下的《百花齐放》
- 悲剧抑或闹剧?
- 危机时刻的美学与政治
- 新名词、科学思维与白话新诗
- 《论诗》与郭沫若新诗理论的建构
- 朝鲜镜鉴与五四中国
- 郭沫若的《论“幽默”》与幽默小品文论争
- 郭沫若新诗创作对现代汉语的重大贡献
- 呼语、人称、“乱写”及其诗学的辩证
- “世纪”视野与新诗的历史起点
- 浪漫如何介入历史
- 主体结构与现代中国革命文学发生的关联
- 作家南下与国家革命
- 创造社、波西米亚与“普罗文学”
- 文坛偶像反抗者的摇篮
-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对郭沫若史学的评论
- 革命的思想逻辑
- 郭沫若论吴起评析
- 郭沫若扬孔抑墨之胡适缘由
- 20世纪关于杨朱的研究
- 论郭沫若对甲骨三堂的评价
-
第五篇 学术争鸣
展开- 有关郭沫若的五个流言及真伪
-
第六篇 观点摘编
展开- 【战时郭沫若的演说及其政治修辞学】
- 【“失事求似”:历史的症候与伦理——重评郭沫若抗战史剧】
- 【中国艺术符号学的现代性萌芽——以郭沫若艺术符号学思想为例】
- 【郭沫若新诗的诗体探求】
- 【试论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传播的贡献】
- 【辨古识今:郭沫若对廖平经学思想的改造与发挥】
- 【郭沫若《庄子批判》之批判】
-
第七篇 年度访谈
展开- 立足学术前沿,推进深入研究
- 长期耕耘 久久为功
-
第八篇 学人回忆
展开- 我做郭沫若研究(三)
-
第九篇 学术会议
展开- “郭沫若与新中国”学术研讨会综述
-
第十篇 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
展开- 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颁奖仪式在京举行
- 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获奖名单
- 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评奖委员会、评奖办公室成员名单
- 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评奖主旨与程序
- 基于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的中国史研究发展的思考
-
第十一篇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
展开- 编者注
- 第七届中国郭沫若研究会负责人名单
- 第七届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常务理事名单
- 第七届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理事名单
-
第十二篇 新书推介
展开- 【文化巨子郭沫若】
- 【诗人革命家:抗战时期的郭沫若】
- 让主体与历史彼此敞开
-
第十三篇 硕博论文
展开- 【博士论文:郭沫若金文著作的文献学研究——以《两周金文辞大系》为中心】
- 【硕士论文:解构与重构:《凤凰涅槃》中的精神现象学】
- 【硕士论文:国民革命的梦与醒——郭沫若的北伐体验与其民众革命观的确立】
- 【硕士论文:郭沫若《诗经》学研究】
- 【硕士论文:民国文学视阈下的郭沫若历史剧研究】
- 【硕士论文:茨维塔耶娃与郭沫若诗歌中的神话诗学对比研究】
- 【硕士论文:发现辛格:郭沫若对辛格的译介研究】
- 【硕士论文:唯物史观视域下郭沫若的史学研究——以《李白与杜甫》为例】
- 【硕士论文: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野下郭沫若女性历史人物研究——以蔡琰为例】
- 【硕士论文:艺术歌曲《湘累》的音乐特点与演唱分析】
-
第十四篇 展览活动
展开- 《郭沫若研究年鉴2017卷》出版发布会暨学术研究型年鉴编撰研讨会召开
- 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展
- “8+”名人故居纪念馆巡展活动
- “郭沫若文化周”在埃及成功举办
- “郭沫若与现代中国展暨学术讲座”在澳大利亚举行
- 第一届中突智库国际论坛在突尼斯举办
-
第十五篇 郭沫若纪念馆馆藏资料
展开- 1932年约翰·福开森致郭沫若函
- 翦伯赞致郭沫若函二封
- 郭沫若评价秦始皇之管见
- 2019年郭沫若研究资料索引
- 2019年郭沫若研究大事记
-
-
2018
-
第一篇 研究综述
收起- 近十年来走向世界的郭沫若研究
- 十年来的日本郭沫若研究
- 德语世界的郭沫若译介与研究
- 郭沫若稷下黄老学派研究述论
- 《凤凰涅槃》研究四十年(1978—2018年)
- 郭沫若研究的春天
-
第二篇 特别推介
展开- 重探郭沫若诗集《女神》的人类性审美特征
-
第三篇 专题研讨
展开- 郭沫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造性贡献
- 郭沫若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与不足
- 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与发展
- “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成果存目(2013—2018)
-
第四篇 新刊佚文
展开- 和龚自珍《杂诗》三首
- 预祝《屈原》第四次演出胜利
- 贺《屈原》在日本第五次演出成功
- 纪念“双七节”
- 防空洞里的人
- 《十批判书》再版跋
-
第五篇 史料辑佚
展开- 郭沫若的五篇集外序跋
- 郭沫若新见文献四题
- 忆郭老鼓励中国科大学子攀登科学高峰
- 新见日藏郭沫若手批《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辑录
-
第六篇 论文选刊
展开- 日本新发现郭沫若与创造社同仁等书信一组
- 郭沫若集外旧体诗词的整理
- 郭沫若史实考五题
- 苏雪林的两篇郭沫若评论
- 家庭叙事与郭沫若早期小说研究
- 有经有权:郭沫若与毛泽东文艺体系的传播与建立
- 在被遮蔽的历史地表之下
- 郭沫若1945年对苏联的观察与思考
- 胡适、郭沫若、周作人的新文学史叙事策略及话语权之争
- 郭沫若《重到晋祠》考辨
- 郭沫若与《请看今日之蒋介石》
- 论“剧曲”之于《女神》的意义
- 论“恢复党权运动”与《请看今日之蒋介石》的写作
- 郭沫若《残春》的精神分析学细读
- 郭沫若集外演讲记录稿《写作经验谈》叙论
- 1921年郭沫若改写本《西厢》四论
- 译与介:米歇尔·鲁阿《郭沫若诗选》法译本分析
- 郭沫若在思想史研究上的成就和贡献
- 王国维和米海里司共同影响郭沫若的中国古史研究
- 郭沫若与日本汉学界之学术关联考述
- 革命士大夫的学、政与道:郭沫若对儒家思想的坚守与改造
-
第七篇 学术争鸣
展开- 《我的丈夫郭沫若》相关问题梳考
-
第八篇 观点摘编
展开- 【翻译场域中的资本较量对郭沫若翻译活动的影响】
- 【《郭沫若全集》收录若干问题浅论】
- 【郭沫若文艺思想的发展——基于佚文《诗歌的创作》】
- 【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兼及郭沫若历史剧《王昭君》的“和亲”问题】
- 【《创造十年》的写作与新文学的场域竞争】
- 【郭沫若《蔡文姬》的版本变迁】
- 【论《三叶集》《女神》对早期新诗观念的建构】
- 【谈郭沫若首部长篇小说的“序幕”:《未央》佚文部分】
- 【郭沫若文化抗战思想述论】
- 【论郭沫若在史学界“文化尖兵”角色的演变(1949—1959)】
- 【郭沫若《十批判书》撰述动机新探】
- 【郭沫若论“易”的观点变化及其时代关联性】
- 【对新文化运动中郭沫若“尊孔重儒”思想的再认识】
- 【郭沫若孟子学研究初探】
-
第九篇 年度访谈
展开- 海外郭沫若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治学之道与郭研之路
-
第十篇 学人回忆
展开- 我做郭沫若研究(二)
-
第十一篇 学术会议
展开- “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的郭沫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郭沫若与世界文化高端论坛”学术研讨会综述
- 第六届国际郭沫若学会学术研讨会综述
-
第十二篇 海外研究中心
展开- “郭沫若与世界文化高端论坛”学者与发言主题
- 在苏伊士运河畔讲述“中国的‘尼罗’诗人郭沫若”
-
第十三篇 新书推介
展开- 【复调与对位——《郭沫若全集》集外文研究】
- 重觅郭沫若文学世界的丰富性
- 【女神之光:郭沫若传】
- 《女神之光:郭沫若传》的写作与出版
- 如何研究“革命队伍中人”?
- 用史料还原一个真实的巨人
- 【郭沫若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 异域和他者眼中的郭沫若
-
第十四篇 硕博论文
展开- 【硕士论文:《百花齐放》画谱研究】
- 【硕士论文:《创造》季刊的历史书写研究】
- 【硕士论文: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郭沫若翻译观及其译著《生命之科学》的研究】
- 【硕士论文:基于语料库的郭沫若《生命之科学》译者风格研究】
- 【硕士论文:多元理论视角下郭沫若诗歌翻译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研究】
- 【硕士论文:郭沫若的苏联观研究】
- 【硕士论文:郭沫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运用研究】
- 【硕士论文:民国时期《屈原》热研究】
- 【硕士论文:论郭沫若文学创作中的疾病书写】
-
第十五篇 展览活动
展开- 为了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名人与文化自信
- “8+”名人故居纪念馆2018年文化活动
-
第十六篇 郭沫若纪念馆馆藏资料
展开- 1937年《中华公论》社致郭沫若函
- 1945年《中国学生导报》社致郭沫若函
- 2018年郭沫若研究大事记
- 2017—2018年郭沫若研究资料索引
-
-
2017
-
第一篇 唯物史观与郭沫若研究
收起- 唯物史观走向民众的重要途径
- 唯物史观与郭沫若的古典文学研究
- 郭沫若早期文史研究中的唯物史观新探
- 郭沫若唯物史观接受史
- 唯物史观指导下的甲骨学研究
-
第二篇 史料辑佚
展开- 由日本回来了
- “八·一三”前夕郭沫若先生归国经过
- 安娜夫人
- 郭老为我画上题诗的回忆
-
第三篇 研究综述
展开- 2017年郭沫若史学研究综述
- 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综述
- 郭沫若海外十年金文文献整理研究述要
-
第四篇 论文选编
展开- 郭沫若早年若干史料的考订、考辨
- 关于《文工会签名轴》二三事
- 郭沫若归国与庐山会议筹备工作关系考
- 再谈郭沫若致张煌的两封佚信
- 一个“自由主义者”的碰壁
- 对2005新版《鲁迅全集》一处注释的商榷
- “中国题材”的政治:中日左翼文学交流中的《我的母国·作为日本文学课题》
- 郭沫若对河上肇的接受和修改
- 河上肇早期学说、苏俄道路与郭沫若的思想转变
- 郭沫若“整理国故”的理论与经验
- 情感教育剧:《屈原》的形式与政治
- 重识《女神》
- 一个未完成的“成品”
- 《北伐途次》与“幽灵出版社”
- “照着我写”与“替曹操翻案”的纠结
- 《茶馆》与《屈原》之戏剧美学比较论析
- 郭沫若《英诗译稿》的艺术特色和多重内涵
- “风韵译”视野里的《屠场》译文研究
- “例示研究古史的一条大道”
- 改革开放初期学术界对郭沫若古史分期理论的论辩
- 思想史与学术史交错下的“说儒”之争
- 郭沫若的韩非子批判评析
- 郭沫若的古文字研究思想与方法
-
第五篇 学术争鸣
展开- 论郭沫若与惠特曼诗歌的精神关系
- 论“五四”时期惠特曼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
第六篇 海外研究
展开- 关于1920年3月田汉访问博多的时间问题
- 郭沫若20年代《分类白话诗选》里的歌德译诗
- 郭沫若的汉诗创作
- 郭沫若与河上肇:在相遇与分歧的路上
-
第七篇 观点摘编
展开- 【郭沫若与唱和传统的现代嬗变】
- 【新时期以来郭沫若作品整理的成就与问题】
- 【郭沫若研究中的非议及批评话语的演变】
- 【泰戈尔与郭沫若的诗歌精神】
- 【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虚构——兼及郭沫若历史剧《王昭君》的“和亲”问题】
- 【五四白话文的诗意何为——以胡适、郭沫若新诗为中心】
- 【郭沫若早期历史剧创作与诗剧翻译钩沉】
- 【郭沫若译介辛克莱小说的异化策略研究】
- 【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诞生与发展】
- 【郭沫若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成就与不足】
- 【述论新中国初期史坛中的郭沫若(1949—1957)】
- 【郭沫若《李白与杜甫》著述动机发微】
- 【郭沫若初读《贞松堂集古遗文》时间考】
- 【郭沫若何以跻身“甲骨四堂”】
-
第八篇 历史春秋
展开- 敬隐渔和郭沫若
- 郭沫若与乐嘉煊
- 难忘的一天
-
第九篇 年度访谈
展开- 立足岗位 注重史料
- 缅怀大师 追忆郭老
-
第十篇 学人回忆
展开- 时代、人与文化的全面把握
- 我做郭沫若研究(一)
-
第十一篇 学术会议
展开- 鲁迅研究、郭沫若研究的新视野与新突破
- 迎接郭沫若研究新的春天
-
第十二篇 新书推介
展开- 【郭沫若年谱长编】
- 【在郭沫若研究的路途上】
- 【“大现代”文化视域中的郭沫若】
-
第十三篇 活动展览
展开- 探索·传播·开拓
- 《郭沫若全集·补编》成果研讨会
- 走进郭沫若纪念馆的朗读
- 中华文化名人郭沫若展厅落户埃及
- 中国书法展在埃及郭沫若展厅举办
- 郭沫若展及研讨会在罗马尼亚举行
- 时代印记
- “为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名人·名作·名物”展
-
第十四篇 硕博论文
展开- 【博士论文:新时代的“知”与“行”——以郭沫若、钱钟书、傅雷为中心】
- 【硕士论文:日本的郭沫若《女神》研究】
- 【硕士论文: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视域下的郭沫若历史剧研究】
- 【硕士论文:《虎符》接受史研究】
- 【硕士论文:郭沫若甲骨文字考释研究】
- 【硕士论文:郭沫若英诗汉译原则探析】
- 【硕士论文:操纵论视角下《屠场》三个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 【硕士论文:诗学操纵视角下诗人译诗研究——以雪莱《致云雀》三个中译本为例】
-
第十五篇 郭沫若纪念馆馆藏资料
展开- 郭沫若《埃及,我向你欢呼!》手稿
- 郭沫若《访埃及杂吟十二首录其二》手迹
-
-
2016
-
第一篇 特稿
收起- 坚持年鉴编纂正确方向 推动郭沫若研究蓬勃发展
-
第二篇 研究综述
展开- 2016年郭沫若文学研究述评
- 2016年郭沫若史学研究综述
-
第三篇 史料辑佚
展开- 郭沫若集外佚诗三首
- 郭沫若佚诗两首
- 俄文版《郭沫若选集·自序》
- 俄文版《中国诗歌选·序》
-
第四篇 特别推介
展开- 五卅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新论
- 复兴什么,为什么复兴?
-
第五篇 论文选编
展开- 郭沫若与陈独秀
- 郭沫若与吴芳吉交往史迹补述
- 吴宓日记中的郭沫若形象
- 一部声称“写来真切平实”的回忆录
- 婚姻与革命的叙事调整
- 诗“只是‘写’出来的”
- 《凤凰涅槃》在民国选本和共和国选本中的沉浮
- 《女神》是“五四时代精神”的“诗化”吗?
- 鲁迅、郭沫若“笔墨相讥”史实再探
- 论鲁迅与郭沫若的童话观及实践
- 郭沫若与古诗今译的革命系谱
- “这样的社会生出了这样的一个人”
- 郭沫若“五四”时期尊孔崇儒的特质
- 论郭沫若“五四”时期的暴力思想与表现
- 郭沫若与“孤军派”
- 总体战与动员文艺
-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与名人博物馆关系初论
- 郭沫若给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带来了什么?
- 马克思主义史家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新范式的建立
- 关于郭沫若评价儒家的几个问题
- 历史想象的分歧:郭沫若与墨学论争
- 《甲申三百年祭》与郭沫若的隐微心曲
- 郭沫若甲骨文字考释遗珠一则
-
第六篇 学术争鸣
展开- 郭沫若《谒见蒋委员长记》版本流变问题补正
- 《在轰炸中来去》一文的误传
-
第七篇 观点摘编
展开- 【文艺转向与“革命文学”的生成——郭沫若赴广州大学考】
- 【危机与救赎:一个新文化人的“南渡”】
- 【郭沫若思想中尼采资源新探】
- 【张狂与造化的身体:自我模塑与中国现代性:郭沫若诗歌《天狗》再解读】
- 【别样的“新解”:谈郭沫若、闻一多先生对几首国风诗的不同理解】
- 【论郭沫若《女神》的审美特色】
- 【试析创造社同人自传文本中复杂的对日情结:以郭沫若、郁达夫和张资平为中心】
- 【郭沫若的公孙尼子及其“乐”论研究】
- 【庄子本颜氏之儒:郭沫若“自注”的思想史真相】
- 【从反骄傲到反腐败——《甲申三百年祭》的印行史】
- 【郭沫若《释支干》与泛巴比伦主义】
- 【再论卜辞“土方”与夏人的相关问题】
-
第八篇 历史钩沉
展开- 郭沫若
- 回忆郭沫若先生
- 与郭沫若副总理的谈话
- 回到中国的郭沫若
- 回忆郭沫若先生
- 与郭沫若的谈话
-
第九篇 年度访谈
展开- 郭沫若:跨越时空的青春
-
第十篇 学人回忆
展开- 甘于清贫,甘于寂寞,甘于枯坐冷板凳
- 学会工作三十年(三)
-
第十一篇 学术会议
展开- “戏里戏外:郭沫若与老舍戏剧艺术创作及交往展”暨学术研讨会综述
- 2016第五届国际郭沫若学会日本东京学术会议纪略
- 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学术研讨会综述
-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第二届青年论坛开幕
-
第十二篇 展览展示
展开- 传承与创新
- “郭沫若展”在哈萨克斯坦成功举办
- 文化名人主题巡展之文化名人与文化景观——名人·名居·名树文化名人与民族精神
-
第十三篇 海外研究中心
展开- 郭沫若中国研究中心在埃及成立
- 郭沫若与埃及大事记
- 郭沫若咏埃及诗歌十三首
-
第十四篇 硕博论文
展开- 【硕士论文:《天上的街市》文学解读和教学价值意义】
- 【硕士论文:郭沫若话剧创作的民族化实践】
- 【硕士论文:郭沫若历史剧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双重变奏】
- 【硕士论文:抗战语境下的郭沫若与《屈原》】
- 【硕士论文:论郭沫若历史剧的戏剧性】
- 【硕士论文:在政治与艺术之间:《孔雀胆》接受史研究】
- 【硕士论文:《十批判书》研究】
- 【硕士论文:郭沫若对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的贡献研究】
- 【硕士论文:从模因论看诗歌意象翻译——以郭沫若英诗汉译为例】
- 【硕士论文:郭沫若早期对谷崎润一郎文学的接受研究】
-
第十五篇 新书推介
展开- 【郭沫若与孔孟之道】
- 【前期创作社同人自传文本研究——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为中心】
- 【前期创作社同人自传文本研究——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为中心】
- 【前期创造社同人自传研究的开拓之作——读刘海霞《前期创造社同人自传文本研究——以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为中心》】
- 【地域传承与心灵碰撞——郭沫若苏轼比较论】
- 【巨星生成的奥秘探寻——地域传承与心灵碰撞:郭沫若苏轼比较论·序】
-
第十六篇 课题评奖
展开- 郭沫若翻译作品版本演变研究及语料数据库建设
- 2016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立项课题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课题阶段成果展示:回忆郭沫若作品收集整理谈
- 魏建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
-
第十七篇 郭沫若纪念馆馆藏资料
展开- 老舍致郭沫若、于立群信函9封
-
附录 成果索引
展开- 2016年郭沫若研究资料索引
-
-
2015
-
第一篇 研究综述
收起- 2015年郭沫若研究述评
- 2015年郭沫若史学研究综述
- 近三十年来郭沫若抗战时期旧体诗研究综述
- 郭沫若书法研究述评
-
第二篇 史料辑佚
展开- 郭沫若集外佚诗三十二首辑注(节选)
- 《郭沫若年谱》补遗
- 郭沫若佚文三篇辑录
-
第三篇 论文选编
展开- 从订定篇题看郭沫若旧体诗词的整理
- “副文本”视阈下的《沫若译诗集》版本探究
- 对郭沫若“弃医从文”的质疑
- 郭沫若归国与何廉所起作用考
- 郭沫若否定“五四”文学革命动因考
- 意气之争抑或主义之辩?
- 《论中德文化书》考论
- 骚动的“松”与“梅”
- 构建独特的“抗战”话语
- 郭沫若文学创作与史学研究的“关键词”
- 《虎符》版本校释与普通话写作
- 《郭沫若全集补编·翻译编》编辑札记
- 历史内需与文化过滤
- 郭沫若对中国左翼主流文艺理论建设的影响
- 抗战文学中活跃的“笔部队”作家群体考察
- 诗的现代意义何在?
- 李白《下途归石门旧居》“赠别的对象”不是吴筠
- 社会史大论战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论析
- 郭沫若早期甲骨学研究的弃中之得
- 因形求义论
- 论郭沫若的《再生缘》研究
- 郭沫若对孔子的态度辨析
- 计六奇的李岩叙述与郭沫若的李岩想象
-
第四篇 学术争鸣
展开- 两种声音一个结论
- “不妨写一个剧本替曹操翻案”
- 论郭沫若没有深入理解泛神论
- “尾巴主义”及其他
-
第五篇 大众视野及海外郭沫若研究
展开- 从浪漫诗人到街头大司务
- 隔岸的观看
- 郭沫若治古史的现实意涵
-
第六篇 观点摘编
展开- 【郭沫若著译作品盗版本的考察辨析(上)】
- 【国家与革命——大文学视野下的郭沫若思想转变】
- 【郭沫若涉及鲁迅的言论修改对勘异文全录】
- 【郭沫若早期学医、翻译和创作关系的考释】
- 【朱自清与郭沫若】
- 【论郭沫若《凤凰涅槃》的修改及其释义】
- 【从《三叶集》看郭沫若早期新诗观念及其他】
- 【“回首故乡”:郭沫若不同时期的四川叙述】
- 【“风韵译”再探索】
- 【《十批判书》的历史影响述论】
- 【简谈郭沫若“苏轼观”的嬗变】
- 【一篇故意歪曲的网络文章——驳郭沫若“删减史料以此证明崇祯帝‘沽名钓誉’”说】
- 【关于郭沫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
- 【郭沫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造性贡献】
- 【郭沫若文化抗战的遗产及其当代启示】
-
第七篇 年度访谈
展开- “从一而终”结出“专精于一”的硕果
- “真了解法”治郭学
-
第八篇 学人回忆
展开- 学会工作三十年(二)
-
第九篇 学术会议
展开- “笔剑无分同敌忾,胆肝相对共筹量——郭沫若与茅盾展”暨“抗战中的郭沫若与茅盾”学术研讨会综述
- “民族复兴视野中的郭沫若”学术研讨会综述
- 中国郭沫若研究会首届青年论坛在京召开
-
第十篇 展览展示
展开-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郭沫若纪念馆抗战宣传季系列特展
-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文化名人与民族精神”巡展
- “郭沫若与路易艾黎文化展”新西兰巡展纪实
- “中华名人展”肯尼亚巡展纪实
-
第十一篇 硕博论文
展开- 【博士论文:在“转向”的背后——对郭沫若“以文入史”的学术勘探】
- 【博士论文:中国现代诗歌叙述研究——以抒情诗为中心】
- 【硕士论文:郭沫若翻译实践研究】
- 【硕士论文:文学教育视域下的郭沫若研究】
- 【硕士论文:李泰俊与郭沫若《苏联纪行》比较研究】
- 【硕士论文:关于日语马克思主义理论用语进入汉语的实证性调查——以郭沫若译《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1924)为中心】
-
第十二篇 新书推介
展开- 【郭沫若著译作品版本研究】
-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 【郭沫若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研究】
- 对郭沫若研究的补充、丰富和启发
- 【面向历史的心灵救赎——郭沫若历史剧研究】
- 心灵救赎与历史诗性重构的可能性
- 【图本郭沫若传】
- 传记作品应兼具“真”与“美”
-
第十三篇 课题申报
展开- 回忆郭沫若作品收集整理与研究
- 2015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立项课题一览表
-
第十四篇 郭沫若纪念馆馆藏资料
展开- 致蔡大燮
- 致蔡大燮
- 致蔡大燮
- 致蔡大燮
- 致王世民
-
附录 成果索引
展开- 2015年郭沫若研究成果索引
-
-
2014
-
第一篇 文学研究
收起- 2014年郭沫若文学研究述评
- 郭沫若著译作品盗版本问题的考察辨析
- “误记”与郭沫若诗学观
- 《女神》等同于“五四”时期的郭沫若吗?
- 论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的《女神》书写
- 郭沫若新诗史地位形成中的《女神》版本错位问题
- 郭沫若海洋体验与《女神》中“海的精神”
- 从词语的遣用看《女神》的“天人合一”思想
- 郭沫若异体诗初探
- 《虎符》版本校释与普通话写作
- 郭沫若电影剧本《郑成功》的尴尬
- 郭沫若史剧研究综论:伦理与文学的纠葛
- “民国机制”与男性作家的“女权思想”:以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为例
- 《创造》季刊的正本清源
- 《创造》季刊“评论”栏综论
- 《杂文》梳考
- 郭沫若《文艺论集续集》汇校异文全录
- 美国学者威廉·舒尔茨的“郭沫若与浪漫主义美学”研究
- 【郭沬若与吴芳吉:一首佚诗,几则史料】
- 【乡贤文化对少年郭沫若成长的影响——以“嘉定四谏”为例】
- 【《牧羊哀话》隐藏的情感模式】
- 【《蔡文姬》的接受史】
- 【巴蜀文化视野下的郭沫若文学思想】
- 【《三叶集》研究二题】
- 【是积极的浪漫还是唯美的颓废——对作为主义的郭沫若早期创作的重新考察】
- 【《郭沫若年谱》补遗】
- 【高校教材中《屈原》研究述评】
- 【郭沫若抗战史剧语言探索及实践】
- 【郭沫若《女神》的当代诗学意义】
-
第二篇 历史、考古、古文字研究
展开- 2014年郭沫若历史考古研究综述
- 《一桩学术公案的真相》发表前前后后
- 郭沫若的“石鼓文”研究及出版
- 郭沫若对老子和《道德经》评价的几个问题
- 郭沫若《驳〈说儒〉》撰写缘起初论
- “求同”与“辨异”
- 【社会史论战背景下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辩难】
- 【郭沫若、高亨《周易》研究之比较——兼谈21世纪《周易》研究的“度”与“向”】
- 【捍卫墨子:论侯外庐对郭沫若墨子明鬼主张之驳议】
- 【郭沫若的屈原研究】
- 【郭沫若眼中的“宗教家”墨子】
- 【抗战期间的晚明历史记忆与政治现实——以《甲申三百年祭》及其改编作品为中心】
- 【论《甲申三百年祭》与国共两党的关系】
-
第三篇 海外研究、普及教育
展开- 郭沫若翻译研究述评(1984—2014)
- 医学·文学·身体——以郭沫若为例
- 关于郭沫若弃医从文的浅析
- 身体的再现、医学与解剖:二三十年代郭沫若小说里的一种含混的态度
- 身体书写在郭沫若小说中的多元意涵
- 郭沫若的学问与人格(节选)
- 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以《屈原》为中心
-
第四篇 媒体专访、学人回忆
展开- 郭沫若:从这样的历史态势中走进历史学
- 20世纪中国史学的弄潮儿——郭沫若
- 魏建教授访谈录
- 学会工作三十年(一)
- 我与郭沫若先生的第一次见面
-
第五篇 学术会议、文化活动
展开- “走向世界的郭沫若与郭沫若研究”学术会议综述
- “医学·文学·身体”第四届郭沫若国际学会双年会议纪实
- “纪念《甲申三百年祭》发表70周年——反腐倡廉话甲申”主题展览纪实
- “大家风范 中国精神——20世纪八大文化名人的人格和家风”主题展览
- “郭沫若与人民艺术”展览
- “中华名人展”土耳其巡展
- 第七届“清明时节 缅怀名人 走进故居”系列文化活动
- 端午诗会
- 考古系列讲座
-
第六篇 硕博论文摘选
展开- 【博士论文:郭沫若前期文艺论著校勘与发现】
- 【硕士论文:郭沫若的诗歌翻译研究——以〈雪莱诗集〉英译本为例】
- 【硕士论文:郭沫若文艺美学思想研究——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融合】
- 【硕士论文:论郭沫若戏剧的诗性特征】
- 【硕士论文:初期创造社作家作品中的日本想象】
-
第七篇 出版与课题动态
展开- 一 出版零讯
- 二 2014年郭沫若研究各类立项、结项课题
-
第八篇 馆藏资料与索引
展开- 一 郭沫若纪念馆馆藏资料
- 二 2014年郭沫若研究资料索引
-
-
2013
-
第一篇 研究综述
收起- 2013年郭沫若研究述评
-
第二篇 论文选粹
展开- 日本作家村松梢风与田汉、郭沫若交往考
- 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与郭沫若往来书信小考
- “坐见春风入棘篱”
- 郭沫若归国抗战“共产党功不可没”吗
- 胡风与舒芜的“反郭文”考论
- 为什么郭沫若许多诗作没有收入《女神》
- 论抗战结束后郭沫若对沈从文的批评
- 谈郭沫若对一篇涉及鲁迅的文艺论文的修改
- 关于郭沫若《〈撒尼彝语研究〉的检讨·结语》
- 关于《南无·邹李闻陶》
- 关于郭沫若三封集外书信
- 论郭沫若抗战史剧的特征及政治理念
- 郭沫若伦理思想研究90年
- 苏联经验与普通话写作
- 《敝帚集与游学家书》研究札记
- 鲁迅、郭沫若“历史小说”新论
- 郭沫若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
- 郭沫若抗战历史剧的悲剧叙事与现实关怀
- 试析郭沫若的四川地域认同及其意义生发
- 关于郭沫若“内在律”理论的再思考
- 《女神之再生》神话“重述”的新解
- 贯通“中西古今”
- 重评郭沫若20世纪50年代的科学诗
- 论郭沫若和郁达夫自传中自我形象的塑造
- “历史理解”的认同路向及其限度
- 被遗忘的角落
- 郭沫若早期诗论与传统诗学表现理论
- 知识分子的和谐理想及其文学表达
- 1925,马克思与孔子对话
- 岛崎藤村与郭沫若诗歌之比较
- 从古典和谐走向近代崇高
- 《创造十年》问世后的臧否之声
- 纪实与回忆:论郭沫若、谢冰莹对从军北伐的不同书写
- 闻一多与中国新诗同人诗家比较研究
- 《女神》在高校教材中的传播与读者接受
- 天人学与泛神诗学:地域传承中的生态文化观
- “时代意识”与郭沫若的《读随园诗话札记》
- 新世纪中学语文对郭沫若诗歌的选用与教学
- 论郭沫若与郭启宏历史剧的异同
- 嵇文甫与郭沫若的三次学术交缘
- 杜甫的平民角色与平民情
- 1965,“兰亭论辩”的“笔墨官司”
- 解释学视野下的《兰亭序》真伪之辨
- 郭沫若易学研究的主要特色
- 《释祖妣》与《耒耜考》之比较研究
- 郭沫若辞章视点金文考释方法运用举例
- 一士谔谔,胜于千诺
- 从《鲁拜集》看郭沫若诗歌翻译中的“通感”策略
- 郭沫若摘译《德意志意识形态》述论
- 转译之困与惑
- “艺术是科学创造的亲密伙伴”
- 不应忘却的三位学者:王国维、本杰明·史华兹和郭沫若
- “奇趣淋漓,使江山增色”
- 郭沫若与吴芳吉的“诗友”交
-
第三篇 文摘
展开- 【关于郭沫若对吕不韦的评价问题】
- 【读郭沫若《鹧鸪天·吊杨二妹》】
- 【《起死》与《漆园吏游梁》细读】
- 【“我”如何“便是我了”?——浅析《天狗》中“我”的意象生成过程】
- 【郭沫若替曹操翻案动机再析】
- 【杜宇化鹃神话与巴蜀文学】
- 【郭沫若戏剧研究再思考】
- 【文学史阅读中的《女神》版本及文本】
- 【溯源与重审:新世纪以来的《女神》研究】
- 【《屈原》悲剧冲突的功能性结构解析】
- 【从不喜欢《女神》谈起】
- 【郭沫若游学家书中的交通文化】
- 【郭沫若与日本文学二题】
- 【郭沫若评惠施论析】
- 【在诗的有用与审美效应之间——以留日诗人郭沫若、穆木天、田汉为例】
- 【《三个叛逆的女性》配角的异质性体现】
- 【《棠棣之花》的原型意象及位移】
- 【早期创造社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泪浪”】
- 【绥山馆教育对郭沫若的影响】
- 【在与赵景深交往三琐事中读出郭沫若】
- 【国家话语中的“时代颂歌”——论郭老建国后的诗歌创作】
- 【郭老早期诗歌作品中的神话意象】
- 【澳大利亚学者臧温尼的《女神》研究】
- 【试论郭沫若的中小学书法教育观及其启示——兼论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困窘现状及对策】
- 【郭沫若与五四时期的诗歌翻译】
- 【郭沫若《女神》中的“西方形象”】
- 【略论郭沫若的历史剧】
- 【轮廓清晰的“天狗”——从莱辛“诗与画的界限”谈郭沫若《天狗》】
- 【论郭沫若早期的科学主义取向——从《笔立山头展望》说起】
- 【女性,一个未被充分启蒙的性别】
- 【浅析郭沫若话剧《屈原》的艺术特色】
- 【郭沫若主持的家族出版社】
- 【郭沫若《女神》等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
- 【郭沫若的中西文化观】
-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郭沫若“王昭君”形象阐释】
- 【安得翻译双全法,不负原创不负卿——浅谈郭沫若翻译思想】
- 【浅谈郭沫若题画诗词的影响】
- 【郭沫若《女神》的浪漫爱情再解读】
- 【1948年郭沫若香港期间创作的收录与散佚考释】
- 【《三个叛逆的女性》反面角色塑造的得失】
- 【《甲申三百年祭》与“两个务必”的提出】
- 【再论郭沫若“十七年”外交诗文中的“太阳”意象——以“公共人物”为线索】
- 【“郭老”称谓考论】
- 【浅析郭沫若对日本马克思主义经典《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的译介】
- 【论郭沫若新诗理论的形成渊源】
- 【论郭沫若晚年的文学思想——以《李白杜甫》为例】
- 【论《女神》文学价值与文学史价值的错位】
- 【通过荒诞完成审美喜悦——郭沫若自传体长卷散文艺术探奥】
- 【生态情怀与生命诉求——郭沫若早期创作再考察】
- 【时代风雷起新篇:毛泽东与胡乔木、郭沫若的诗交及其意识形态意蕴——以“文革”前的《红旗》杂志为中心】
- 【惠特曼与郭沫若诗歌公共性比较】
-
第四篇 资讯·动态
展开- 郭沫若及其时代
- 立项重要课题
- 2013年度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郭沫若研究)立项课题一览表
- 【郭沫若生平史料摭拾】
- 【郭沫若传】
- 【青春与感伤——创造社与主情文学文献史料辑】
- 【博士论文:《论“十七年”郭沫若“非政治家”职务写作》】
- 【硕士论文:《郭沫若的翻译对其创作影响的文艺心理学解读》】
- 【硕士论文:《傅斯年、钱穆、郭沫若之史学方法比较研究》】
- 【硕士论文:《郭沫若自传散文研究》】
- 【硕士论文:《郭沫若序跋散文研究》】
- 【硕士论文:《女神》的诞生】
- 【硕士论文:《“三美”理论视角下的郭沫若和黄克孙〈鲁拜集〉译本研究》】
- 【硕士论文:《郭沫若史剧〈屈原〉文本变迁研究》】
- 【硕士论文:《抗战历史文化语境下的郭沫若与〈新华日报〉》】
- 【“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图片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展出】
- 【第六届“清明时节缅怀名人走进故居”系列文化活动在京举办】
- 【“20世纪文化名人的中国梦”大型展览在京内外巡展】
- 【郭沫若纪念馆举办系列文化讲座活动】
- 【“2013端午诗会”活动在郭沫若纪念馆举办】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等到郭沫若纪念馆调研提出“研究立馆、人才立馆、管理立馆”】
- 【“纪念郭沫若《满江红·灵渠》题词50周年暨灵渠文化研讨会”在广西兴安举行】
- 【“访文化名人看传统老宅赏古树名木”展览在北京8家名人故居巡展】
- 【郭沫若纪念馆赴美学术文化交流】
- 【“2013金秋重阳诗会”在郭沫若纪念馆举行】
-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到郭沫若纪念馆宣布与历史所分立并进行调研】
- 【“中华名人展”在巴基斯坦举行】
- 2013年郭沫若研究成果索引
-
-
2012
-
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纪念
收起- 在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 郭沫若是有争议的人物吗?
- 文化先觉郭沫若与文化中国转型复兴之路
- 做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学问家
-
论文选粹
展开- 关于郭沫若研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 郭沫若的科学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 在时代的风陵渡口
- 文化身份、民族认同的含混与危机
- “忏悔”意识与郭沫若的身份认同
- 郭沫若之“泪”与新文学的想象力
- 郭沫若的知识分子身份早期构建
- 走向“文化中国”的解读(节选)
- 郭沫若“两极评价”的再思考
- 回归本相
- 记日本对郭沫若《女神》的研究
- 《女神》与中国“浪漫主义”问题
- 《女神》·女神·凤凰及其他
- 《女神》文本变异略论
- 《女神》版本校释与普通话写作
- 郭沫若的留学体验
- 郭沫若的现代歌诗观
- 郭沫若诗歌英译述论
- 《屈原》是怎样步入世界杰作之林的
- 郭沫若五幕史剧《屈原》版本试疏
- “重述”的谬误
-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 郭沫若中后期小说创作模式的演变
- 写《李白与杜甫》的“苦心孤诣”
- 从版本变化看郭沫若心中的王阳明
- 郭沫若与中国古史分期论争
- 郭沫若名物新证研究述评
- 郭沫若楷书研究
-
史料辨正
展开- 《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的编纂与出版
- 从文献史料看郭沫若主政三厅始末(节选)
- 从佚文《新书业和作家》看沈从文与郭沫若的关系
- “两个口号”论争中的鲁迅与郭沫若
- 移孝作忠与儒学复兴
- 新发现的三篇郭沫若访谈解读
-
文摘
展开- 从“奥伏赫变”到“莱茵的葡萄”
- 《神话的世界》
- 郭沫若的人格反思及其当下意义
- 郭沫若的经济生活与他的文学创作
- 郭沫若中国传统文化观的变迁:从发表于日本《朝日新闻》的文章说起
- 《〈文艺论集〉汇校本》补正
- 试论郭沫若晚年民族主义情结
- 现代中国史学的双子星座
- 郭沫若与吴虞孔子观之比较
- 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学术个性之比较
- 惠特曼影响下的有岛武郎与郭沫若
- 汪静之与郭沫若
- “五四”退潮后的微波
- 本宜坚守却疏离
- 《女神》中的女性情结探微
- 郭沫若戏剧研究的生态图景
- 郭沫若新中国成立后历史剧题材处理方法探析
- 略论郭沫若历史剧的叙事模式
- 论《豕蹄》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 论郭沫若两篇历史小说与新生活运动的关系
- 歌德《浮士德》在郭沫若写作与翻译中的接受与复兴(1919—1922)
- 郭沫若著作韩文翻译概述
- 伊罗生、《草鞋脚》与《卓文君》
- 郭沫若译《鲁拜集》的生态解读
-
学术会议
展开- 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圣彼得堡召开
- “郭沫若与文化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侧记
-
资讯·动态
展开- 结项重要课题
- 立项重要课题
- 2011年度优秀青年论文奖获奖名单
- 多种郭沫若著译作品集体出版
- 缅怀巨匠风采
- 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纪念会在京举行第四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颁奖
- 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塔什干硬笔书法赛规模空前
- “为中华民族崛起——弘扬文化名人的爱国情怀”主题展在山东举行
- 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蔡文姬》重登首都舞台
- 端午诗会在恭王府大戏楼举办
- 诗集《女神》在克罗地亚翻译出版
- “中华名人展”亮相巴黎
- 《中国作家》郭沫若诗歌奖颁奖活动落户连云港
- 电视专题访谈:“让沫若文化成为乐山响亮的名片”
- 郭沫若纪念馆举办“郭沫若著译版本书展”
- “纪念郭沫若诞辰120周年全国书画邀请展”亮相劳动人民文化宫
- 郭沫若纪念展在上海中共“四大”纪念馆举办
- 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乐山市沙湾区召开
- 2012年郭沫若研究成果索引
-
-
2011
-
史料辨正
收起- 郭沫若辛亥佚作见证百年历史变迁
- 《沫若诗词选》与郭沫若后期诗歌文献
- 郭沫若归国与王芃生所起作用考
- 新中国成立后郭沫若两篇佚作笔名考释
- 沈从文书信中的郭沫若
-
论文选粹
展开- 郭沫若《女神》时期佚诗的文献价值
- 从《文艺论集》的版本看郭沫若文学批评的流变
- 郭沫若《女神》中的“西方形象”
- 经典如何激活
- 郭沫若的杀子意识与小说现代性
- 在记忆与反思中守望文学
- 身份嬗变与中国当代“新台阁体”诗词的形成
- 郭沫若对殖民地上海的体验与书写
- 时代洪流中的有机知识分子
- 论郭沫若对《西厢记》的改编和现代阐释
- 郭沫若与无政府主义思潮
- 时代的反讽 人生的反思
- 经学史学化对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影响
- 关于郭沫若评价荀子的几个问题
- “耻不食周粟”?
- 胡适与郭沫若
- 郭沫若政治转向过程中的人际关系探微
- 郭沫若:写与不写的纠结
- 郭沫若建国初期对诗集《女神》的筛选
- 主体思维与学科壁垒
- “重写文学史”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
- 历史剧《屈原》新时期研究综述
- 郭沫若与日本杂志的关连
- 郭沫若的书学贡献与书法艺术
- 韩国报刊上的郭沫若
- 1978年以后英语世界的郭沫若研究综述
-
文摘
展开- 基督教文化对郭沫若诗歌的影响
- 私塾教育与郭沫若、康白情的新诗创作
- 论郭沫若的“情绪”诗学观
- 《三叶集》的新诗观
- 郭沫若流亡日本期间若干旧体佚诗考
- 郭沫若“五四”时期诗歌翻译选材及策略
- 论诗、作诗与译诗之知行合一
- 论郭沫若译诗的修改
- 郭沫若历史悲剧的存在主义解读
- 意图与表现的龃龉
- 中外戏剧史上的一对奇葩
- 析郭沫若与曹禺的史剧《王昭君》
- 论郭沫若的戏剧功能观
- 郭沫若早期小说创作模式的构建与演变
- 是自叙性“小说”,还是自叙性“散文”?
- 作品异本与作品集异本
- 郭沫若对孟子的认识和评价论述
- 梁启超、胡适、郭沫若史学特点之比较及其学术关联
- “体用同称”与郭沫若辞章视点金文考释的当下意义
- 由静坐看郭沫若早期精神修养的一个侧面
- 郭沫若晚年的领袖崇拜问题分析
-
学术会议
展开- “《女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青年论坛”综述
- 《女神》出版90周年学术座谈会综述
-
资讯·动态
展开- 结项重要课题
- 在研重要课题
- 获奖成果
- 新版《创造十年》
- 《图本郭沫若传》
- 《郭沫若画传》
- 《郭沫若和这几个“文学大师”》
- 《郭沫若新论》
- 《英语世界的郭沫若研究》
- “文学与记忆”教育戏剧走进郭沫若纪念馆
- 《女神》出版90周年纪念活动在上海举办
- 郭沫若纪念馆与国际芥川龙之介学会进行文化交流活动
- 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骆明一行访问郭沫若纪念馆
- 郭沫若纪念馆等8家名人故居纪念馆携手相关单位联合举办“志愿北京之博物馆行动”启动仪式
- “红色记忆——文化名人与中国共产党”展览巡展活动
-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蔡文姬》第三版
- 《虎符》成为中央戏剧学院教学实践题目
- 2011年郭沫若研究成果索引
-
-
2010
-
文献辑佚
收起- 《敝帚集》选篇
- 郭沫若书信二函
- 题词五则
-
论文选粹
展开- 郭沫若与梁实秋
- 郭沫若佚作与《郭沫若全集》
-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及版本的几个问题
- 郭沫若归国与郁达夫所起作用考
- 1972年胡惠溥与郭沫若之商榷
- 从“神交”到“握手言欢”
- 郭沫若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史料略论
- 从郭沫若对曹植的评价说到替曹操翻案
- 郭沫若:多维性与创造性的宗教文化情态
- 论郭沫若对罗、王之学的臧否
- 从“未知友”到古文字研究的知音
- 是“征服者”,还是真学者?
- “十七年”:郭沫若对现代诗学的建树
- 欲望的生成与焦虑的克服
- 歌德符号与浪漫主义者郭沫若的自我问题
- 《女神》与《死水》两诗集艺术精神结构比较论
- 郭沫若《女神》意象体现的文化精神
- 从《女神》到《百花齐放》
- 郭沫若的创作与侠文化精神
- 郭沫若早期诗歌创作中的原始神话思维
- 郭沫若对庄子美学的新开拓
- 梁白华与郭沫若早期作品的韩文译介
- 郭沫若的翻译与日本之关系
- 郭沫若创作与译作的相似性探讨
- 郭沫若翻译活动对其早期新诗创作之影响
- 1978年以前英语世界的郭沫若研究述评
-
文摘
展开- 对《十批判书》的评论与争议之回顾与认识
- 日本观与文学观的绞缠
- “国家的与超国家的”
- 士大夫传统的式微与“时代意识”之困
- “一株原野里的大树子”
- 《蔡文姬》对“文姬归汉”题材戏曲作品的继承和超越
- 浅论郭沫若史剧的“历史”叙事与意义生成
- 论《沫若自传》对中国现代自传的贡献
- 关于郭沫若《天狗》主观偏向的一个认定
- 时代的成果 时代的印痕
- 郭译《浮士德》中中国古典诗体的运用
- 意识形态与翻译
- 不一样的“海洋咏叹调”
- 交流与传承的典范
- “洄水沱”现象的两个样本
- 论郭沫若编辑出版活动中的编辑批评文化
- 郭沫若海外十年语言文字学研究述略
- 关于《十批判书》版本的一些问题
- 郭沫若在冈山的住所考
-
学术会议
展开- 一、郭沫若文献史料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郭沫若研究会(IGMA)学术年会
- 二、日本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创立110周年纪念暨“郭沫若研究学术讨论会”
-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及其思想国际研讨会
-
新锐论坛
展开- 郭沫若早期叙事中创伤体验的自我感知、体认与展现
- 《羽书集》考释
- 仪式:从一个关键词看郭沫若的文艺创作与精神历程
- “残春”体验与《女神》时期的郭沫若
-
资讯·动态
展开- 一、在研重要课题
- 二、结项重要课题
- 《李白与杜甫》改版发行
- 郭沫若、田汉诗歌朗诵音乐会在首都剧场举行
- 郭沫若纪念馆银杏树下的2010端午诗会
- 《中国作家》杂志社2010年“郭沫若散文奖”在温州鹿城颁奖
- “人文精神与文化名人”系列文化活动
- “心中的怀念”展览在郭沫若纪念馆西院展厅举办
- “郭沫若题词文化展”巡回展首站柳州
- 纪念郭沫若诞辰118周年全国首届诗书画大赛及特邀作品展
- 多语种郭沫若纪念馆简介集体亮相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
- 2010年郭沫若研究成果索引
-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 2010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4年
- 2013年
- 2012年
- 2011年
-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