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117.153.38,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年鉴
收藏

中国考古学年鉴2019卷

YEARBOOK OF ARCHAEOLOGY IN CHINA 2019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1-04 字数(千字): 1139
I S B N
978-7-5203-8268-7
点 击 量
13190
其他卷次
2022 2021 2020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关键词

遗址

墓葬

墓地

陶器

文物

墓室

遗迹

工作单位

文化

石器

考古学

分类
  • 目录浏览

  • 综述\概况

  • 热门文献

  • 会议活动

  • 大 事 记

  • 图 书

  • 人 物

  • 广西壮族自治区

    作者: -

    来源: 第二篇 考古文物新发现

    点击量: 51

  • 福建省

    作者: -

    来源: 第二篇 考古文物新发现

    点击量: 55

  • 贵州省

    作者: -

    来源: 第二篇 考古文物新发现

    点击量: 59

  • 湖南省

    作者: -

    来源: 第二篇 考古文物新发现

    点击量: 61

  • 宿白

    作者: 杭侃

    来源: 第七篇 逝世考古学家

    点击量: 61

  • 海南省

    作者: -

    来源: 第二篇 考古文物新发现

    点击量: 63

  • 重庆市

    作者: -

    来源: 第二篇 考古文物新发现

    点击量: 64

  • 安徽省

    作者: -

    来源: 第二篇 考古文物新发现

    点击量: 65

  • 宁夏回族自治区

    作者: -

    来源: 第二篇 考古文物新发现

    点击量: 65

  • 许顺湛

    作者: 张得水

    来源: 第七篇 逝世考古学家

    点击量: 66

2018年该大事记下共有共226条信息

  • 1月

    01.01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楚雄州博物馆发掘武定县己衣乡长田遗址。发掘面积10000平方米,文化层堆积最厚处达4.8米,清理石板墓34座、灰坑13个、房址5座、沟3条、灶1个,另有多处野外临时用火痕迹及垃圾倾倒痕迹。具有典型的金沙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特征。

    [查看详细]

    01.01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象州县石龙镇娘娘村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包含了较多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其中石器和骨器数量较多,文化面貌较为独特。

    [查看详细]

    01.01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郑州市中原新区庙王安置区汉代墓葬,发现一座东汉黄肠石墓葬(M6)。周围原可能有陵园和寝殿等附属建筑。

    [查看详细]

    01.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继续发掘西安市高陵区杨官寨遗址东区墓地的东北部,揭露面积1000平方米,确认庙底沟文化墓葬73座,清理65座。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现庙底沟文化墓葬416座。经全基因组DNA研究显示,男性基因稳定,女性基因多样,而且男性与男性、女性之间有稳定的遗传关系,女性与女性之间仅发现一例遗传。碳氮同位素研究显示,墓主人在食物结构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发掘者初步认为东区墓地应为杨官寨遗址普通居民的公共墓地。

    [查看详细]

    01.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继续发掘神木市石峁遗址。经2016年以来的三年发掘,基本全面揭露了皇城台门址。由东向西、自下而上,依次由广场、外瓮城、南北墩台、内瓮城、主门道等建筑设施构成。登临者需沿斜坡石板道路穿过三重门道、经历三道拐折方可抵达皇城台台顶。在主门道内清理出一些壁画残片,画幅保存最大者约30厘米见方,白灰面作底,以红、黄为主色,细黑线勾边,绘出菱形、勾连等几何形图案。在皇城台台顶东南区域的发掘,清理出大面积处理平整、踩踏清晰的活动面,这片活动面南侧似有石墙围封,形同门址广场,暂称为“台顶广场”。台顶广场北端矗立一座夯土筑芯、砌石包边的大型台基,现已发现的大型夯土墙房址和石砌墙房址均位于此台基之上。大台基大致呈南北向长方形,南护墙长约80米、最高处高约4米。在大台基南护墙处发现30余件石雕,绝大多数为雕刻于石块一面的单面雕刻,以减地浮雕为主,雕刻内容可分为人面、神面、动物、神兽等,有一些画面长度近3米,以中心正脸的神面为中心,两侧对称雕出动物或侧脸人面。这些石雕可能来自其它高等级建筑。皇城台系石峁城址的最核心区域。

    [查看详细]

    01.01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自2013年以来发掘宜阳县韩都故城遗址防御性设施。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1510米~2150米,东西宽1630米~1843米,总面积约310万平方米。

    [查看详细]

    01.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继续发掘秦咸阳城府库建筑遗址(ⅡB2JZ2)。该建筑址平面呈曲尺形,方向80°。东西长105.8米,南北宽20.3米,四面垣墙宽2.4米,内部由宽3.3米的夯土隔墙分为五个单元(F1-F4、F8),东南角南墙外有长方形附属设施1处(F7)。

    [查看详细]

    01.01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发掘中留秦汉故城遗址。故城位于武宣县三里镇古立村勒马屯。秦汉遗存的分布范围约8万平方米,揭露面积2940平方米。发现遗迹有高台、围墙、壕沟、道路、建筑基址、水井、灰沟、灰坑、柱洞、窑址等,遗物有瓦、瓦当、砖、陶瓷器、石器、铁器、铜器、矿渣、鼓风管等,其中包括1枚西汉“临”封泥、1枚东汉“中溜丞印”铜印章、1块东汉“布山”印文陶片。中留县是秦代在广西境内最早设置的四个县之一,是秦汉王朝经略南方多民族地区的重要据点。

    [查看详细]

    01.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自2017年以来发掘霸陵遗址(薄太后南陵外藏坑、江村大墓外藏坑),并调查、勘探汉成帝废昌陵。

    [查看详细]

    01.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掘西安市汉代渭桥遗址。2012年以来在咸阳、西安地区渭河故道和今渭河河道内共发现汉、唐等不同时期的渭桥6组9座。这次在厨城门一号桥中部(T4)发掘面积300余平方米,清理出汉代残船1艘、桥桩122个、石构件58件。

    [查看详细]

    01.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发掘富平县唐文宗章陵陵园内石刻和东西两侧蕃酋殿遗址。出土石刻13件,多件保存有文字题刻信息,对研究唐中后期对外交往史,补充唐代服饰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查看详细]

    01.01

    2018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为进一步推动柬埔寨吴哥古迹考古与研究,对吴哥核心古迹王宫遗址开展了资料收集与考古调查,在吴哥外围的一处大型遗址崩密列进行了考古勘探与发掘,对更远的吴哥古迹柏威夏寺展开了考古调查与测绘等工作。

    [查看详细]

    01.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延安市文物研究所自2016年以来发掘延安市芦山峁遗址。发现芦山峁遗址核心区上有多座人工台基,以及规整院落。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查看详细]

    01.0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自2017年以来勘探、发掘许昌市大路陈遗址。发现商代二里岗上层一期墓葬5座,二里头文化二期灰坑36座。大路陈遗址面积较大,遗址堆积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二里头文化直接被二里岗上层一期墓葬打破,这种现象对于研究夏商政治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查看详细]

    01.0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自2017年6月以来勘探、发掘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发现商代晚期墓葬12座、车马坑6座以及灰坑5个,其中带墓道“甲”字形大墓5座,中小型竖穴土坑墓葬7座。酒务头墓地是一处新发现的商代晚期大型高等级贵族墓地,对研究商代晚期殷墟文化的分布范围、政治地理具有重要意义。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查看详细]

    01.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渭南市博物馆自2017年以来发掘澄城刘家洼春秋芮国遗址。在遗址东区中部的位置发现一座面积10余万平方米的城址。发现有大量灰坑和板瓦等建材堆积,属重要建筑所在,应是高等级人群居住区。城址区外围为一般居址区和墓葬区。发现墓葬共4处210余座,其中东区墓地3处,西区南部墓地1处。在东Ⅰ区墓地发掘大、中、小型墓葬73座、车马坑2座、马坑1座。其中有带墓道的中字形大墓2座(M1与M2),大型竖穴土坑墓1座(M3)。中字形大墓西北部各有一座南北向车马坑。西区南墓地共发掘墓葬44座,均为中、小型墓。墓葬年代为春秋早中期。出土的乐器和组合形式,为目前所知春秋早期墓葬出土乐悬制度中的最高级别;雕纹钟、磬架,漆木几案、豆、盒等,是研究春秋时期木作髹漆工艺技术发展水平的珍贵资料。大墓出土的金首权杖、青铜鍑、铁矛等,部分中、小型墓所出螺旋状金耳环、金手镯等饰物,充溢着浓厚的北方草原文化气息。众多金器、铁器,是认识我国古代黄金及冶铁业发展重要信息。发掘者推测这里为一处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文献记载,芮国于公元前640年被秦国所灭,刘家洼遗址的年代亦与之相当或接近,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地)向东周诸侯国发现演变的典型案例。被评为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查看详细]

    01.0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自2015年10月以来发掘舞阳张王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仰韶文化房址58座、灰坑(窖穴)540多座。房址分柱列式(可能属干栏式建筑)和半地穴式两种,大房子面积达46平方米。在遗址北部发现有古河道,据植物硅酸体分析结果,推认古河道上有水稻田类遗迹,这是中原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稻田遗存。

    [查看详细]

    01.01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发掘隆尧县双碑乡柏人城战国城址。城墙周长8017米,占地面积约4平方千米。遗址整体保存情况较好,是中国北方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东周秦汉城址之一。

    [查看详细]

    01.01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山壮族苗族州文物管理所自2017年12月以来发掘广南县大阴洞遗址。发现云南目前规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发现的16座墓葬,墓坑形状不规整,墓坑刚好能容纳以各种形式放入的墓主个体,人骨保存较好,葬式多样,有仰身直肢葬、屈肢葬、二次葬等,随葬器物较少,只有部分墓随葬有陶釜、纺轮和石箭镞。出土有陶器、石器、骨器和炭化稻等。炭化稻为粳稻,是滇东南区域首次发现。炭化稻的碳十四测年,分别为距今2920±30年、距今2600±30年、距今3080±30年。

    [查看详细]

    01.0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盖州市青石岭高句丽时期山城遗址。发掘明确一号蓄水池的形状为圆角长方形,长约80米、宽约70米,面积可能超过5600平方米,这是目前已知国内最大的高句丽时期的蓄水池。青石岭山城共有六个城门,四号门址位于西城墙南段。四号门门道内发现了大量木炭和火烧痕迹,可能因火灾被烧毁。或许与贞观十九年(645)、乾封元年(666)至总章元年(668)唐朝与高句丽的战争有关。

    [查看详细]

    01.01

    宋镇豪编著的《傅凯栋所藏殷墟甲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墨拓珍本丛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查看详细]

    01.01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德惠市菜园子镇城岗子辽金时期城址。出土大量辽金时期遗物,包括大量的铁箭镞、铁骨朵以及铁甲片,反映了辽金时期作为边境城堡浓厚的军事属性。同时还有铁熨斗,煮茶用的铜铫以及银质手镯等生活用品,反映了辽金之际边境地区的生活气息。

    [查看详细]

    01.01

    宋镇豪主编、马季凡编纂的《徐宗元尊六室甲骨拓本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藏甲骨墨拓珍本丛编,第一辑)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查看详细]

    01.01

    本年中国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派出近20个考古工作队赴国外合作开展考古发掘研究与文物保护工作。

    [查看详细]

    01.01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德宏州文物管理所、云南大学发掘陇川县元明时期景允城遗址。推测景允城的使用年代为元明时期。对认识陇川境内元明时期的城址规模、格局、村落建筑的布局结构,以及研究元明时期边疆区域的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

    [查看详细]

    01.0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彭山区文物管理所第二次调查、发掘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明末战场遗址。考古探测方面以磁法和激发极化法进行直接探测,以电阻率法和两栖雷达进行间接探测,然后对探测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和综合解译。信息提取方面对发掘区域和出水文物进行三维激光扫描,获取高精度纹理信息。通过对三维点云数据和影像的处理,实现多维海量数据的互动,研发可视化程序。出水文物12000余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发现了一枚蜀王金宝,是国内首次发现明代藩王的金宝实物。发现的诸多铭刻川内地名的银锭,为张献忠在四川的活动范围提供了实物证据。

    [查看详细]

    01.22

    1月22日~2月9日、7月27日~8月25日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意大利托斯卡纳“文化与疆域”协会发掘意大利索拉诺市拉比阿吉奥拉遗址。

    [查看详细]

    01.24

    1月2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第十七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北京举行。

    [查看详细]
  • 2月

    02.0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文物保护管理所继续发掘余杭区良渚古城遗址,至翌年1月发掘了钟家港中区、桑树头、毛竹山和南城墙。其中在桑树头南部发现两排房基土台,目前北排确认3座、南排确认3座,面积100平方米~300平方米,在这两排房址的西部可能还各有一座房基土台分布,可能是宫殿区附近高等级贵族的居住区。

    [查看详细]

    02.01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自2017年8月以来发掘广州市黄埔区茶岭遗址。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际墓葬174座,普通灰坑111座,窑穴类灰坑19座,柱洞302个,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质地的小件文物500多件。文化面貌与粤北石峡文化有较为密切的联系,属于石峡文化的范畴,同时又存在一些自身的区域特点。扁平足、瓦状足的陶鼎,玉石钺、长身石铲、玉环、玉镯等也体现出源自良渚文化的影响。另清理宋代墓葬1座,明清时期的窑址1处、房基1座、墓葬2座。还有西周至春秋时期即广东地区“夔纹陶”阶段的遗存。

    [查看详细]

    02.01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自2017年9月以来发掘广州市黄埔甘草岭遗址。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阶段的墓葬170座;普通灰坑77个,窖穴类灰坑4个,灰沟3条,柱洞约40个,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质地的文物200多件。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有160座,出土的夹砂陶鼎和泥质陶豆,以及玉环、玉琮等,都显示出来自粤北石峡文化,乃至环太湖良渚文化的深度影响。

    [查看详细]

    02.01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2017年11月以来勘探、发掘天津卫故城明清东城墙遗址。找到了天津卫城城市的基点,为卫城的始建年代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证。

    [查看详细]

    02.01

    2月1日,中国考古学家宿白逝世。

    [查看详细]

    02.01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广州市番禺区唐代曾边窑遗址。发现唐代残窑1座、泥池1座、灰坑12座、灰沟4条,出土了大量陶瓷器。这是广州地区目前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座唐代窑址,也是广州发现最早的瓷窑遗址。

    [查看详细]

    02.01

    南京博物院发掘溧阳市上兴镇蒋笪里汉代及宋明墓地。清理墓葬37座,分属汉、宋、明三个时期。汉代墓葬23座,M35出土遗物最多,达47件(组),椁室内发现新莽时期货币“大布黄千”和“大泉五十”,同出的还有车马器、兵器、漆器、铜镜等。1971年在蒋笪里墓地此次发掘区西部曾发现一座汉墓,出土了一些银缕玉衣片,墓主人身份可能为侯。蒋笪里应是汉代家族墓地,墓主可能是汉代的溧阳侯及家属。

    [查看详细]

    02.01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元谋县江边遗址。清理早期墓葬204座、灰坑139个、沟45条。出土器物1904件(套),其中陶器1505件、铜器80件、石器168件、骨器130件。早期遗存主要以墓葬为主,应属先秦时期云南青铜时代较早的阶段。大量保存较好的人骨在云南并不多见,为研究古代人类提供了最直接的材料。

    [查看详细]

    02.01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发掘忠县皇华城宋代遗址。皇华城是宋蒙(元)战争山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忠县忠州街道顺溪社区。发掘面积113.5平方米,清理城垣198段,共5645.74米,由内城墙、外城墙及一字墙三部分组成。城址较好地保留了宋末以来的原始状况,明清及晚近以来没有大规模破坏与重筑,相较其他山城,具有高度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查看详细]

    02.01

    南京博物院、苏州市考古研究所、张家港博物馆再次发掘张家港黄泗浦遗址。自2008年12月至2018年12月先后进行了六次考古,发掘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在遗址西区主要清理了南朝至唐宋时期的道路、灰坑、水井、水沟等遗迹,在遗址东区主要发现了唐代和宋代的河道、栈桥、房址、水井、仓廒类等诸多遗迹,证实了黄泗浦遗址是长江下游一处非常重要的港口集镇遗址。“黄泗浦”三字,最早见于日本真人元开撰写于公元779年的《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其中比较明确地记载了鉴真和尚第六次从“黄泗浦”东渡日本的过程。黄泗浦遗址诸多唐代遗迹及与佛教相关遗物的发现为实证鉴真第六次从黄泗浦成功东渡提供重要依据,说明了黄泗浦作为港口以及存在着唐宋时期的寺院,反映了庆安千年古镇曾有的繁华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查看详细]
  • 3月

    03.0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博爱县柏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及汉代墓地。至翌年1月发掘仰韶文化房址3座,窑2座,灰坑42个,沟5条,汉代墓葬20座,清墓1座。柏山遗址是经科学考古发掘证实的太行山系南麓豫西北地区为数不多的仰韶时期文化遗址。

    [查看详细]

    03.0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江南水乡文化博物馆继续勘探、发掘杭州市余杭区玉架山良渚文化遗址。玉架山良渚文化遗址已发现了由六个相邻的环壕围沟组成的良渚文化完整的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目前已发掘面积32000余平方米,共清理良渚文化墓葬560座、灰坑27座,建筑遗迹11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各类文物6000余件(组)。

    [查看详细]

    03.0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调查和勘探灵宝北阳平新石器时代遗址。勘探面积约90万平方米,发现房址35座、壕沟3条、冲积沟2条、古河道1条、陶窑9座、道路3条、窖穴1座、墓葬数座以及大量灰坑等遗迹。北阳平遗址主体文化遗存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面积达70万平方米,为灵宝铸鼎原仰韶文化遗址群中面积最大的一处遗址。

    [查看详细]

    03.01

    春中国国家博物馆、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发掘绛县西吴壁遗址。经秋季两次发掘,揭露面积1100平方米,发现大量二里头、二里冈期冶铜遗存,包括房址、窖穴、干燥坑、木炭窑、冶铜炉等遗迹,以及炉渣、炉壁、铜矿石、陶、铜、石、骨器等遗物。一处二里头文化早期地穴式房址近东壁处有窖穴。另一处二里冈期房址分里外间,里间带有多个经火灼烧的壁龛。这两座房址内均出土炉渣、炉壁等冶铜遗存。许多长方形直壁坑坑壁、底残存木炭,或为干燥坑。一处二里冈期遗迹的主体为红烧土,口径小于1米,内壁粗糙,内部及南侧出土较多炉渣、炉壁、铜矿石,可能为冶铜炉残迹。大多数二里头、二里冈期遗迹出土冶金遗物,如冶铜炼渣(炉渣)、炉壁、矿石、木炭等。另发现多件形制简单、用于铸造小型工具的残石范。石器包括刀、锤、杵、砧等,使用痕迹均较明显,当为冶炼铜矿所用的工具。以前发掘的闻喜千金耙等遗址表明,不晚于二里头文化时期,中条山腹地铜矿便得到开采。所采铜矿少量在矿山冶炼,其余去向不明。西吴壁遗址的发掘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线索,填补了中原地区二里头文化、二里冈期青铜器产业链的空白。

    [查看详细]

    03.01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发掘武宣县陈家岭宋至明清窑址。清理马蹄形砖瓦窑6座,长条形陶窑1座,龙窑1座。年代以南宋晚期至元代早期为主。

    [查看详细]

    03.01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朝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17年度工作基础上,继续对大凌河中上游地区的建平县北部和凌源市北部地区开展调查。经10~11月两次调查面积约3800平方千米,共发现先秦时期遗址360余处,其中红山文化遗址和墓地共210余处。

    [查看详细]

    03.0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再次发掘襄汾县陶寺遗址宫城内建筑基址(ⅠFJT3)。经8~9月两次发掘,重新揭开2007年的老探方TG29,重新确认了三排柱网结构的大型宫室建筑(编号D1)的规模、结构、年代等问题。确认了宫城内最大的宫殿建筑ⅠFJT3的存在,目前初步判断其面积近8000平方米,之上包含多座大型建筑,其中至少有一处主殿建筑。年代为陶寺文化中期始建,延续使用至陶寺文化晚期偏早阶段。

    [查看详细]

    03.01

    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瓮安县飞练湖明代墓葬。清理三座,分别编为M1、M2、M3,处于同一封土之下,封土东西长13.5,南北残长2米,残高1.2米。三座墓极有可能同属于一个家庭,或与草塘安抚司宋氏密切相关。出土了贵州明代最为完整的彩绘漆棺。

    [查看详细]

    03.01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广州市增城区明代莲花书院遗址。揭示的书院平面结构与与湛若水著《娥眉山莲花洞开创书馆记》的记载吻合。湛若水创办40余所书院,莲花书院是其中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遗址。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书院兴盛的重要见证。

    [查看详细]

    03.0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衢州市衢江区庙山尖西周土墩墓。是迄今浙江省已发现的西周时期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土墩墓。墓底平铺鹅卵石、墓坑外侧坡面铺砌鹅卵石的营建方式十分独特;两面坡人字形的木结构墓室为国内目前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字形墓室,为绍兴印山越王陵的人字形墓室结构找到了渊源。

    [查看详细]

    03.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周陵街道杨家村唐代唐从心墓。出土志文记载墓主为唐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上庸郡开国公、歙州刺史唐从心,祖父唐俭、父亲唐嘉会史书均有记载,唐氏家族与李唐皇室渊源颇深。唐从心墓的发掘为寻找、确认唐氏家族后期墓地提供了重要线索。

    [查看详细]

    03.0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漳县墩坪遗址。清理齐家文化房址9座、灰坑8处,寺洼文化10座、汉代墓葬68座。寺洼文化墓葬均为东西向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一般长343厘米~238厘米、宽79厘米~123厘米、深10厘米~210厘米,有一次葬、二次葬,一次葬为仰身直肢,头朝西,二次葬人骨较凌乱。多数墓葬在填土内随葬牛、羊头骨或肩胛骨。随葬品以陶器为大宗,集中置于头端或脚端,个别墓葬置于西壁半圆形龛内,亦有青铜环首刀、銎首斧、项饰、钏、泡、扣、铃及贝、绿松石、石刀等。

    [查看详细]

    03.0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杏行地遗址。发现宋金时期冶炼炉5座,各种窖藏坑、灰坑96个,房址3处,并发现了大量的瓷器、陶器、铁器、骨器及冶炼器具,另发现清理了清代晚期至民国墓葬10座。宋金时期冶炼遗址在山东地区是首次发现。

    [查看详细]

    03.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发掘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遗址。疥疙洞遗址为一处原地埋藏的晚更新世晚期人类居住遗址,为该地区首次发现和发掘的洞穴遗址,丰富了晚更新世晚期的人类活动信息。

    [查看详细]

    03.01

    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发掘武宣县旧县宋代城址。

    [查看详细]

    03.0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展南亚廊道上的金牛道(广元段)、松潘驿道(若尔盖—茂县段)调查。

    [查看详细]

    03.01

    辽宁大学考古学系、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继续发掘阜新县他尺西沟兴隆洼文化遗址。经勘探,遗址现存面积约23000平方米,有63座房址遗迹现象及环壕迹象。

    [查看详细]

    03.0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义乌市桥头跨湖桥文化遗址。遗址的东、南、北三面为人工的环壕,西面连接自然河道。年代相当于跨湖桥文化时期,早期处在上山文化与跨湖桥文化之间,迟至跨湖桥文化时期,环壕功能废止。为探索两者的关系及分期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

    [查看详细]

    03.0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继续发掘沙洋城河城址。发掘清理墓葬112座。绝大多数为竖穴土坑墓,少量墓一侧略带“偏洞”,棺木一半被嵌偏洞中。超过70%的墓葬可见葬具,葬具痕迹包括以长方形边框为形式的板棺和整木掏空的独木棺,以独木棺为主。多个墓葬为同穴多“室”合葬墓。几乎所有墓葬都随葬陶器,少则数件,多则60余件。陶器以泥质磨光黑陶居多,主要器型包括细颈壶、豆、罐、罐形鼎、壶形鼎、直壁圈足杯、盂形器、器盖、盆、瓮、缸等,部分器类组合为首次发现。除陶器外,亦有玉钺、石钺、象牙器、竹编器物、猪下颌骨、漆器以及疑似木器等遗存。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葬有7座。大、中型墓葬有体量巨大的棺木、精美的玉钺、石钺、漆器、象牙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猪下颌骨等遗物。在大、中型墓葬填土中,发现随葬瓮、罐、夹砂红陶缸的现象。小型墓葬规模较小,葬具的使用率低,仅随葬数件陶器。发现几座小墓共用一个器物坑的现象。大型墓葬分别位于中部、西南、西北、东北四个位置。在每座或每两座大型墓葬周围,分别分布数量不等的中型、次中型、小型墓葬,表现出清晰的布局。这些墓葬棺具明确、葬俗独特、随葬品丰富、等级明显,清楚表明屈家岭文化社会形成了完备而独具特色的墓葬礼仪。王家塝墓地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查看详细]

    03.0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淮阳县大朱庄村平粮台遗址。基本探明了平粮台遗址所依托的台地的范围,面积超过50万平方米。证实在平粮台城址外围的西部存在有龙山时期的文化堆积,其年代和文化面貌与平粮台城内堆积一致。

    [查看详细]

    03.0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继2017年发掘兴县高家村镇碧村遗址。遗址主体年代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时期,下限已进入二里头文化早期。确认该台地经历了半地穴房址和石砌排房早晚两大阶段。

    [查看详细]

    03.0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发掘湖州市吴兴区八里店镇毘山遗址。清理遗迹24个,其中土台1处、沟槽组遗迹3组、灰坑9座、灰沟2条、墓葬7座、水井2口、柱洞柱坑若干。出土小件标本60余件。主体遗存为马桥文化——后马桥文化时期,少量良渚文化、汉六朝和宋代遗存。

    [查看详细]

    03.0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会理县大劈山石棺葬墓地。清理石棺葬214座,发现大劈山人群存在较为普遍的拔牙习俗,上颌齿槽保存较好的个体都有发现拔牙现象。16例墓葬存在割肢葬葬俗,多见人体头颅切割后放置于胸部或者腹部进行埋葬,四肢基本位于正常体位。墓葬年代可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应为一处有规划的部落或氏族墓地。

    [查看详细]

    03.0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鹤壁辛村周代铸铜遗址。清理灰坑300多座,道路和灰沟数条,房址2处。可辨至少有3个烘范坑,1个淘泥坑。陶范以残片为主,数量多达400多块,可辨器形或纹饰者有100多块。作坊区内分布着大量祭牲类遗存,包括马、牛、羊、猪、狗等,应当与铸铜祭祀活动相关。发现少量的地穴式房屋,则可能与工棚相关。还出土与铸铜相关的遗物磨石、鼓风嘴、炉壁残片和少量铜渣。铸铜作坊区其时代包含西周、东周两个阶段,既铸造青铜礼器,也铸造车马器。墓葬33座,主要属西周,3座为东周时期,少量灰坑葬。这是半个多世纪以后,辛村遗址发掘规模最大、收获最为丰富的一次。首次确认卫国铸铜及制骨作坊区,佐证了辛村遗址为一处具有诸侯国都邑性质的大型聚落群。还是首次发现横跨西周、东周两个阶段的铸铜作坊区。

    [查看详细]

    03.01

    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研究联合考古队第13年度发掘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新发现墓葬11座,其中战国晚期的秦代墓葬4座,并进行了清理,清代家族墓葬两组7座。对马家塬战国墓地的13年度的发掘,累计揭露墓葬77座、祭祀坑3座,出土保存程度不同的车辆遗迹68乘。

    [查看详细]

    03.0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继2011年发掘菏泽市定陶汉墓(M2)之后清理墓道及墓道两侧板筑阙台、墓坑周边外台西南部及其叠压的石质废料坑等遗迹。

    [查看详细]

    03.0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邺城考古队继续勘探、发掘临漳县邺城遗址东魏北齐邺城宫城区北部,全面揭露了206号大型建筑基址。

    [查看详细]

    03.01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自2017年11月以来两次调查、发掘大理市太和城遗址。

    [查看详细]

    03.01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淮北市烈山区烈山村窑址。清理各类遗迹70余处,包括6座窑炉、52个灰坑、1条道路、14条灰沟、1处墓葬。出土了数以吨计的各时期陶瓷器残片。时代为唐代晚期至北宋晚期。

    [查看详细]

    03.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再次发掘蒲城县紫荆街道洞耳村元代壁画墓。1998年第一次发掘时,距埋葬时间近730年,壁画犹如新绘,颜色鲜艳,保存极好;20年后,2018年再次打开墓室,壁画保存仍然与新绘相差无几。洞耳村蒙元壁画墓的发掘为古代壁画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范例。

    [查看详细]
  • 4月

    04.0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门市博物馆、荆门市屈家岭遗址管理处再次发掘荆门市屈家岭新石器时代遗址。确认遗址总面积达2.84平方千米,是以屈家岭遗址点为核心,包括殷家岭、钟家岭、冢子坝、九亩堰、大禾场、土地山和杨湾等遗址点为一体的新石器时代大型环壕聚落。

    [查看详细]

    04.0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德清县中初鸣良渚文化制玉作坊群遗址。2017年以来发现和确认木鱼桥、田板埭、保安桥、小桥头、王家里等多处遗址,均有玉料出土,调查者判断存在一处良渚文化时期的大规模制玉作坊群,统称中初鸣制玉作坊群遗址群,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年代为良渚文化晚期,初步的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4800~4500年。发现燧石和玉髓材质的钻具和刻划工具,是继江苏磨盘墩、丁沙地、良渚塘山(金村段)、良渚古城钟家港等遗址之后良渚制玉工具的再次发现。

    [查看详细]

    04.0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继续发掘滕州市大韩东周墓地。至翌年1月清理墓葬87座,其中小型墓62座,大、中型墓23座,还有2座未完工的大型和中型墓葬。大、中型墓葬多为士一级贵族墓葬,一部分为卿大夫墓葬,小型墓则为一般平民墓。M43出土4件铜器皆有“倪大司马”铭文,墓地有一段时间可能属倪国。为探索泗上十二诸侯及其与周边古国关系,提供了重要资料。

    [查看详细]

    04.01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自2017年8月以来第四次发掘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遗址分为公廨区和园林区。公廨区由围墙、中轴线建筑群、附属建筑三部分组成。范家堰遗址规模宏大、布局规整、轴线清晰、性质明确,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保存极其完整的宋代衙署遗址。其规格形制、空间布局与南宋《平江府图碑》《景定建康志》所绘衙署建筑高度吻合,应为《宋史》、万历《合州志》所载淳佑三年(1243),四川制置使余玠纳播州二冉之策修筑钓鱼城时所徙合州州治。丰富了宋元时期都城以外的城市考古资料,为宋代城址与衙署建筑、古代园林及宋蒙(元)战争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遗存。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查看详细]

    04.01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抚松县大青川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出房址1处,灰坑2个,出土了陶器、石器等各类小件百余件以及大量陶片。房址居住面西侧发现1件原地埋藏可复原的筒形罐,东南侧发现1件通体遍布凹坑的石器,居住面内有数量较多的砾石,推测为加工石器的原料或直接使用的工具。F1房址内出土木炭的测年数据为距今6500~6000年。这是松花江上游头道松花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面貌的首次辨识。

    [查看详细]

    04.0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中市考古研究所发掘晋中市榆次区什贴镇龙白金代砖雕壁画墓。M7为土坑单砖室仿木构砖雕壁画墓,墓壁为八边形砖室,圆形叠涩顶。墓室每个壁面彩绘、墨书。南北两壁砖砌形制相同的墓门,东南和西南壁壁面红彩花几和插花花瓶,其余壁面装饰墨书七言诗词四首,内容均为描写晚春时节景色。西北壁七言诗词,为唐代诗人宋雍《春日》,与之对应的壁面内容以宋徽宗《宫词》范本,略有不同。其余两首无法查到确切作者。以诗词为主要装饰方式的壁画墓还较为少见,可能反映了金代晚期墓葬装饰题材简化的趋势。

    [查看详细]

    04.01

    重庆师范大学西南考古与文物研究中心、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成都市郫都区红光镇盛家院遗址。清理出少量商周时期遗迹,包括灰坑5座,灰沟10条,窑址1座。为探讨成都平原出土的商周时期筒形器的功能提供了证据。

    [查看详细]

    04.01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集安市太王陵南高句丽时期遗址。发掘的几处建筑址周边出土大量砖、瓦、瓦当等建筑构件,说明建筑等级较高。遗址出土的莲花纹瓦当与千秋墓、太王陵出土的形制相同,菱纹砖、纹饰板瓦在太王陵也曾出土,推测这几处建筑的年代可能与千秋墓、太王陵年代相近,为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很可能为墓葬的祭祀建筑址。

    [查看详细]

    04.01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发掘江津区大路山蜀汉时期画像石棺。其中M1号墓有两具紧挨的画像石棺,这是川渝地区为数不多的合葬画像石棺墓,且部分图案在以往的发现中较少出现,车马出行图上还发现了疑似马镫的图案,为研究马镫起源和传播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图像资料。

    [查看详细]

    04.01

    中国国家博物馆、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实施“皖江流域古代矿冶遗址调查”项目,调查皖江南岸中段南陵地区。调查古代矿冶遗址26处,新发现小工山、小燕冲、寨山、南山脚4处采冶遗址,缪村双墩、杨村老太墩、象山蒲塘3处商周时期墩台遗址,以及天官后山土墩墓群。

    [查看详细]

    04.01

    福建博物院 福州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发掘闽侯县白头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碳化人工栽培稻谷、粟、黍等植物颗粒,其中昙石山文化层中黍子稃壳植硅体的发现是闽江下游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旱作农业证据。

    [查看详细]

    04.01

    南京博物院、常州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勘探常州市寺墩遗址及周边区域。

    [查看详细]

    04.01

    福建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平潭龟山遗址。发现文化面貌与闽江下游黄土仑文化非常相似、年代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代中晚期的大面积陶片层。推测这类陶片层可能是某种建筑遗存。在陶片层之下的文化层包含大量贝壳、陶片等遗物,对采集的碳十四测年样品的测定,年代距今5000年左右。

    [查看详细]

    04.01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春博物馆继2017年发掘农安县五台山遗址。其中16处房址均为新石器时代,均为圆角方形半地穴式,呈围绕台地的向心式分布,其门道朝向基本指向台地中心。F9号房址内部还发现一处与房址同期的居室葬,为长春地区首次发现。经对2017年发掘第4地点4座墓葬人骨的碳十四测定,年代为距今4900~4600年,树轮校正值为距今5600~5300年。

    [查看详细]

    04.01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调查、勘探和发掘巫溪县宁厂古镇明清盐业遗址。清理明清时期制盐遗存1处,民国至近现代制盐遗址2处,包括制盐灶6处,炕盐灶2处,灰坑4处,灰沟6条,各种功用的卤水池40处,出土各种生产生活遗物18件。

    [查看详细]

    04.0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再次发掘郑州小双桥商代遗址。重探“周勃墓”台基,发现有建筑物的柱基及大片红烧土堆积,推测该夯土台基为商代高台夯土建筑基址。在商代陶大口尊内部,发现2个刻画的文字,初步释读为“大”字。发现有铜容器残件、玉璜形器、大型卜骨等重要遗物。

    [查看详细]

    04.0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宁县早胜镇石家东周墓地与遇村两周遗址。在南区清理石家墓地东周时期墓葬12座,车马坑1座。在北区清理东周时期墓葬133座。墓地文化面貌复杂,以周文化为主体,可能属非姬姓周人,另包含有秦文化、北方草原文化、南方文化等因素。遇村遗址清理遗迹有120处。其中墓葬22座(分南北向墓葬与东西向墓葬)、马坑1座、灰坑80处、灰沟13条、窑址1座、房址1座、祭祀坑2座。弥补了过去文献有关西北地区两周封国部族记载的不足。

    [查看详细]

    04.0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枣庄市山亭区海子汉代聚落遗址。清理汉代房址2座,溷厕(畜圈厕所)9座。

    [查看详细]

    04.0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第五次发掘渠县城坝西汉至魏晋时期遗址。城坝城址从西汉早期延续至魏晋时期,与历史文献记载基本相符。城址保存较好,为汉晋时期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也极为少见的城址。最为重要的是“宕渠”文字瓦当及简牍。“宕渠”文字瓦当均出土于城址内,目前已出土近10件,保存较好的有3件,确证了城坝遗址即文献记载秦汉时期“宕渠”城所在地。目前已出土简牍近200枚,从西汉早期至东汉中晚期,记载内容包括汉代启蒙识字课本“仓颉篇”、爰书、习字木简、书信等,以及带有“河平二年”“竟宁元年”等纪年的官文书。简牍在四川地区考古中十分罕见,是继青川战国木牍、老官山汉墓医简之后的第三次发现。

    [查看详细]

    04.0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张掖市汉代黑水国遗址。清理墓葬119座。大部分墓葬存在殉牲,殉牲有完整的鸡,个别墓葬随葬有完整的羊或者羊腿。这是多个家族的大型公共墓地,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中晚期。

    [查看详细]

    04.01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勘探、发掘洛阳白草坡东汉陵园遗址。墓冢封土已被夷平,封土直径约125米,墓道宽10米。2006年曾发掘3800平方米,2017年对陵园遗址内的两条道路和疑似阙台遗迹进行了发掘,揭露面积1600平方米。这次发掘陵园内最北侧的一组陵寝建筑址,揭露面积2000平方米。该组建筑单元外围有垣墙环绕,内部为东向排列有序的院落,外围垣墙和院落之间有主排水渠,并发现大面积的踩踏面。

    [查看详细]

    04.01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继续发掘隋唐洛阳城宁人坊东南隅建筑遗址。发现十字街南大街道路发掘部分宽8.3米,道路中间有大量南北向车辙,车辙宽0.06米~0.15米,南北出探方。道路两侧有排水沟,排水沟紧邻道路,宽0.95米~1米,深1米。再向东距十字街40余米处发现有坊内建筑,往年曾出土鎏金铜佛造像一尊,此区域可能仍属于文献记载的龙兴寺范围内。结合文献记载推测,龙兴寺可能占宁人坊南部半坊之地。

    [查看详细]

    04.09

    4月9~11日,“‘帝国重现:古罗马与汉代中国文明’研讨会”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举行。中外学者就交流,货币、贸易与经济,帝国、都市化与手工业产品的转型,物化的帝国意识,中心与边缘:帝国整合及其局限性五大议题,进行演讲与互动。

    [查看详细]
  • 5月

    05.01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自2017年9月以来发掘寿县东周寿春城遗址西圈墓地。清理墓葬53座、灰坑28个、房址1座;出土陶器、原始瓷器、印纹硬陶器、铜器、漆木器和玉器等500余件(套),年代属春秋晚期至西汉早期。其中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为下蔡墓地,战国中期灭蔡后延用了该墓地,战国晚期由于楚国迁都寿春而成为居址区,至西汉早期又作为重要墓葬区。

    [查看详细]

    05.0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磴口县鸡鹿塞汉代障城城门遗址。为研究汉代西北边塞长城沿线障城的形制,提供了重要材料。

    [查看详细]

    05.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空港新城窦家村唐墓。墓主为一青年个体,出土随葬品20件(组),多发现于壁龛和甬道内,有彩绘陶俑、铜饰件、塔式罐等。12件彩绘陶俑,陶俑均形体高大,达70厘米左右,制作逼真,且表面彩绘鲜艳,如新作一般。在甬道发现的镇墓兽和天王俑均有贴金彩绘,十分华丽。东三龛和西四龛内原放置木箱,箱内散落铜片、琉璃珠等物品,推测原放置精美饰品。墓室中部,发现一周鎏金镂空铜饰,原应是镶嵌在木箱上。墓葬的时代应为盛唐时期。根据龛内陶俑的放置位置,确定了陶马、陶骆驼和胡人俑的关系,有助于胡人驭马、驭驼形象的系统研究。

    [查看详细]

    05.01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菏泽市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发掘菏泽市定陶区仿山镇何楼村遗址。发现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存,是在菏泽地区首次发掘的大汶口文化早期文化遗存。

    [查看详细]

    05.0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乐山市市中区禾丰村崖墓群。发现崖墓21座,仅有约8座墓葬随葬陶器、少量瓷器。人物俑主要有俑头,表情丰富;动物俑有鸡、狗等造型。为四川崖墓研究提供了一批新的实物资料。

    [查看详细]

    05.01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哈尔滨市阿城区阿南变电站金代墓葬。发掘墓葬15座。土坑砖椁墓7座(M2、M4、M5、M6、M13、M14、M15),完整的3座。其中M2墓椁室内出土3件随葬品,包括1件陶罐、1件铁牌和1件铜镜,铜镜图案为凤鸟花草连珠纹,边缘有“上京巡院”字样的刻款押记。土坑石函墓8座(M1、M3、M7、M8、M9、M10、M11、M12),完整的5座。其中M9土坑墓中部置一石函,内放置骨灰渣。墓葬的年代为金代中晚期。

    [查看详细]

    05.01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勘探滨海新区义胜营清代炮台遗址。为进一步认识天津明清海防遗存防御体系结构和布局提供了考古实证和典型个案。

    [查看详细]

    05.01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东源县大顶山墓地。清理14座商周时期墓葬,出土150余件文物,其中M3出土逾20件完整细席纹陶,为以往广东省考古发掘所少见,器物风格与浮滨文化相似。

    [查看详细]

    05.0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博物馆发掘江油市烟堆山西晋至南北朝崖墓群。清理崖墓26座,均位于山体西侧上部区域,并沿山脊线分布。个别墓内发现有明显二次葬痕迹,一般有2具颅骨和若干肢骨集中摆放。年代主要集中在西晋晚期至南北朝时期,少量早至蜀汉时期。

    [查看详细]

    05.0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调查勘探通济渠永城段码头沉船遗址。说明了大运河历史上的漕运功能,同时也验证了永城作为大运河航运线上一个重要节点,对大运河的繁荣兴衰起着关键作用。

    [查看详细]

    05.01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第三次发掘忠县临江二队明代炼锌遗址。揭露明代炼锌冶炼场4个,清理包含冶炼炉、坑、沟、柱洞、窑等各类遗迹139处,出土陶、瓷、铜、铁等各类遗物711件,采集了矿渣、煤炭、木屑、动物骨骼等各类检测标本数十件。首次发现了储料坑、拌料坑、储罐坑等与炼锌原料装填有关的遗迹,与冶炼场相结合,以实物证明了炼锌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原料填装和冶炼生产两大环节,弥补以往仅发现冶炼工作和废弃堆积等环节的不足,进一步明确了炼锌工作区内以冶炼炉为核心,周围分布有柱洞等冶炼相关的遗迹,以及堆煤坑、拌煤坑、蓄水坑、拌泥坑、储料坑、拌料坑等各类遗迹的性质与功用的,深化了对明代炼锌工艺流程的认识。重庆三峡地区炼锌遗址群是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的炼锌遗址群,临江二队遗址是重庆三峡地区炼锌遗址群中保存最完好、时代特征最明晰、遗迹类型最丰富的一处遗址。

    [查看详细]

    05.01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自2017年5~6月两次发掘牛河梁遗址群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确认其由品字形排列的三座山台构成。陶器特征显示遗迹的年代与上层积石冢阶段相当。牛河梁遗址群第一地点2号建筑址(N1J2)是一处规模庞大,由多层砌石台面和建筑构成的复杂遗迹,其功能与牛河梁遗址其他地点的积石冢类遗迹有所不同,可能是红山文化时期的宗教和礼仪活动的中心。

    [查看详细]

    05.01

    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单位发掘银川市水洞沟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石制品1363件,动物化石322件,碳样采集86个,陶片20片,装饰品10件。根据已有发掘材料显示,水洞沟第1地点包含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两个文化层位。

    [查看详细]

    05.0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第三次发掘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三次发掘面积4500余平方米,清理房址37座,窑址、灶(火塘)、灰坑、冶炼遗迹等300余座,采集遗物标本1千余件。还发现了极为丰富的燃煤遗存,出土大量煤块、煤灰、煤渣及未燃尽煤块等。,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燃煤的遗存,将人类对燃煤的使用历史上推千余年,还发现了黍粟西传和小麦大麦东传的依据。被评为2018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查看详细]

    05.01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集安市霸王朝高句丽山城。基本认定霸王朝山城是一座高句丽晚期山城。

    [查看详细]

    05.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发掘神木市店塔镇丰台山村小庙北宋高氏家族墓地。清理北宋墓葬5座。墓葬均为台阶(竖穴)墓道单砖室墓,顺坡势呈扇形分布,墓道向心。圆形墓圹内砌筑多边形仿木构穹隆顶砖室,再以壁画装饰各壁面。M7墓室壁画保存最为完整且绘制细腻,根据墓口出土墓志可知,该墓为北宋元丰五年(1082)“宋故内殿承制阁门祗候骑都尉麟州俄儿族巡检”高世忠(卫臣)及其妻室苗氏、折氏、雷氏等人的合葬墓,残留石灯、漆木器、铜钱及陶楼建筑模型等随葬器物7件(组)。

    [查看详细]

    05.01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锦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镇市文物处发掘北镇市琉璃寺辽代遗址。初步确认琉璃寺遗址很可能就是辽显陵的陵寝建筑。

    [查看详细]

    05.01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锦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北镇市文物处发掘北镇市新立辽代遗址一号基址,是辽代乾陵的陵前殿址。在新立遗址一号基址北部发现一座大型墓葬(新立M2),应是辽代乾陵的玄宫。辽代乾陵陵前殿址和乾陵玄宫的确定,是医巫闾山辽代帝陵考古工作的重要突破。新立遗址一号基址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满铺琉璃瓦顶实例,是古代木构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琉璃质通脊砖、铺地花斑石等,其出现和使用年代之早,都突破了以往学术界的认识。

    [查看详细]

    05.01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图们市磨盘村山城金代遗址。发掘城内东南的一处大型建筑群,外围有土筑围墙,是一处闭合式院落,其内自南向北分布有人工修整的3阶台地,每阶台地均有多座建筑。

    [查看详细]

    05.0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发掘阳原县泥河湾盆地马圈沟旧石器时代遗址鱼咀沟1号地点。发掘剖面总高度约25米,共发现7个文化层、3个化石层。剖面最顶部的第Ⅰ文化层,层位与马圈沟遗址Ⅰb文化层相同,低于半山遗址文化层(距今132万年);第Ⅳ文化层,层位与马圈沟遗址第Ⅰ文化层(距今155万年)相同;最下部的第Ⅶ文化层,层位与马圈沟遗址第Ⅲ文化层(距今166万年)相同;其余文化层分布其间,总体年代在距今166万年至140万年之间。在第Ⅴ文化层底面,低于第Ⅳ文化层约2米的位置揭露出一处古地面。

    [查看详细]

    05.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丰镐遗址。与铸铜有关的小件青铜工具仍有出土,还出土陶模和陶芯各一件。陶模为泥质灰陶,残高约8厘米,半环状,上端饰有牛首,雕刻简练,应是铜簋或铜罍的环耳模。陶芯为夹砂灰陶,圆柱状,应是铸造铜鼎足之类部件的内芯,一侧尚有铜液凝固留下的残迹。进一步证实这里应是丰镐遗址铸铜作坊所在地。

    [查看详细]

    05.01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绍兴市南宋皇陵一号陵园。绍兴宋六陵,为南宋时期历代帝陵所在,包含北宋徽宗、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理宗、度宗七帝陵及昭慈孟太后等七座后陵,名为“攒宫”。自元初毁陵后,墓室及墓上建筑均遭严重破坏,诸陵寝位次、规制遂混乱不明。这次勘探、发掘“高宗陵”保护区(“一号陵园”),完整揭示出了一号陵园的整体平面布局,尤其是中轴线的门殿、享殿、龟头屋遗迹结构尤为清晰。是近年来宋六陵考古的重要收获。

    [查看详细]

    05.01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德市文物局田野考古队继2017年发掘张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太子城是金代龙门县唯一具有皇家性质的城址,发掘者推测太子城即金章宗夏捺钵的泰和宫,是第一座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查看详细]

    05.01

    5~7月西北大学、乌兹别克斯坦考古研究所、铁尔梅兹大学考古系发掘乌兹别克斯坦拉巴特遗址。11月~12月份,中乌联合考古队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苏尔汉河州迪诺、乌尊两市进行田野调查,复查达尔弗津特佩、卡尔查延、比什卡帕等4座城址,在卡尔查延和比什卡帕东侧台地上各新发现1处大型墓地并进行大面积钻探。

    [查看详细]

    05.12

    5月12~13日,由国家文物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文物局承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协办的“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国际论坛”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幕。来自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共和国等国的15位学者及来自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260余人出席论坛。会上倡议成立“丝绸之路考古联盟”,发表“国际丝绸之路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西安共识”。

    [查看详细]

    05.17

    5月17日~18日,由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主办的“亚洲古代人群的健康、疾病和生活方式——全球健康史计划亚洲模块组织会议”(Health,Disease,and Lifestyle in Asia:Global History of Health Organizational Conference)在吉林大学召开。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英国杜伦大学、德国图宾根大学等8个国家23所大学的30余位国际生物考古学家参加了此次会议,正式启动了“全球健康史计划亚洲模块”。

    [查看详细]
  • 6月

    06.01

    6~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吉尔吉斯共和国科学院历史与文化遗产研究所发掘吉尔吉斯共和国红河古城西侧佛寺遗址。第一次对红河古城进行了大面积测绘和全方位记录。对红河古城西侧佛寺遗址的勘探,是第一次将中国考古中常用的勘探技术运用到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考古工作中。厘清了佛寺围墙遗迹范围。

    [查看详细]

    06.0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宜宾市博物院发掘宜宾市翠屏区锣耕田汉代崖墓群。清理汉代崖墓12座,出土各类陶、石、银、铜、铜鎏金、玻璃、水晶、漆器等各类文物小件近400件。M8为石椁木棺,石椁雕刻较为精美,头挡为伏羲或女娲,脚挡为单阙,左侧壁为西王母、凤鸟,右侧壁为亭下对坐两人、联钱纹等,木棺保存较好,棺身基本完整,棺盖残破倒置在棺底,木棺所用木板较薄,其大小与石棺内壁相当,部分木棺棺身紧贴石棺内壁。

    [查看详细]

    06.0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乌拉特中旗新忽热古城唐代遗址。初步确定该城址为唐代横塞军军城。

    [查看详细]

    06.0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开封市十三中明代建筑遗址。揭露明代晚期院落遗址东西2处,房屋共计14间,坍塌的屋顶结构8处;发现人骨遗骸8具,为明代开封城的整体研究补充了珍贵材料。出土遗物500余件,主要包括瓷器、陶器、玉石器、铜钱等生活用品,仿古铜器等艺术品,桌、椅、柜、肩舆等漆木家具等。还出土有“大明崇祯十五年大统历”、“《大明集礼》”、“《易简方》、“《答语摘要》”等带字木雕版,以及“刊书付印房”“简逺堂”等牌匾等。遗址毁弃于明末崇祯十五年的洪水。带字木雕版、牌匾的出土,为研究明晚期印刷工艺、文献材料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查看详细]

    06.0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阳泉市文物局发掘盂县南娄镇下曹明代纪年墓与彩塑窖藏。

    [查看详细]

    06.01

    中国国家博物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康保县照阳河镇兴隆新石器时代遗址。揭露房址8座,面积均在40平方米~50平方米,深度均在1.5米~2米。4座房址发现门道,有的房址内发现壁龛和窖穴。多数活动面上留有动物骨骼、陶器、骨器、石器及半成品等遗物。经碳十四测定并树轮校正,年代为距今8500~7200年。墓葬3座。M3号墓位于F3房址底部活动面西北角下,为居室葬,三人合葬,均为仰身直肢,三人均佩戴环绕头部的玉串饰。

    [查看详细]

    06.01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自2016年以来发掘英德市青塘遗址。青塘遗址包括黄门岩1号至4号洞、朱屋岩、吊珠岩及仙佛岩等多处洞穴地点。在黄门岩1号至4号洞地点发掘面积54平方米,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的地层堆积,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个重要遗迹,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动物骨骼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文物标本一万余件,建立起距今2.5万~1万年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为华南—东南亚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尺。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查看详细]

    06.01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依兰县临江遗址。清理房址11座、灰坑32个、灰沟3条、灶址7处,出土陶器、石器、骨器、铁器、铜钱等文物标本200余件,包含新石器时代晚期、商代晚期、靺鞨、唐代、辽金等五个时期文化遗存。第一期文化遗存与尚志市亚布力遗址部分陶器风格接近,推断其年代为公元前3500~前3000年。第二期文化遗存是本次发掘的新发现,F1居住面的碳样经测试,树轮校后的年代为公元前1396~前1195年,属商代晚期。第二期文化遗存文化面貌区别于同时期其他已知的考古学文化,代表了松花江流域青铜时代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发掘者暂称之为“临江类型”。

    [查看详细]

    06.0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临洮县寺洼遗址。清理马家窑文化等不同时期灰沟2条、灰坑74处,寺洼文化墓葬8座。

    [查看详细]

    06.0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辽上京宫城内一号、三号建筑基址。增加对辽上京东向中轴线的认识。一号建筑基址(18JZ1)下发现两个祭祀坑,为研究辽金时期历史文化、民族礼俗和建筑营建理念等提供了难得的新材料。

    [查看详细]

    06.01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哈尔滨市阿城区金上京皇城外南侧道路遗址。进一步明确上京城宫殿—门址—御街—外城门址(瓮城)的相对应关系。

    [查看详细]

    06.01

    南京博物院发掘淮安市黄岗遗址。清理不同时期房址、墓葬、灰坑、灰沟、烧土堆积及洞类遗迹等各类遗迹3600余处,出土大量陶、石、骨、玉、琉璃、铜、铁、瓷等质地遗物标本。其中新石器时代遗存分为两大期,暂分别称之为“黄岗一期遗存”“黄岗二期遗存”。黄岗二期遗存见于本区域的青莲岗、笪巷等遗址,与淮河中游的定远侯家寨遗址二期遗存(侯家寨文化)具有较大相似性,年代在公元前4000年前后。黄岗一期遗存分布于本区域的淮安青莲岗、凤凰墩、西韩庄、茭陵集、山头、严码、阜宁梨园等遗址,其与安徽濉溪石山子二、三期遗存、蚌埠双墩一期遗存具较多相似文化因素,但自身特色十分明显。

    [查看详细]

    06.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国家博物馆、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继续发掘凤翔县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通过近三年的大规模调查勘探和选择性发掘,确定血池遗址系与文献记载完全对应的秦汉时期“祭天”遗址,由选址与地貌关系、坛场、祭祀坑、建筑、道路、外环沟及本体以外的相关设施等构成了完整的“雍畤”文化遗存。勘探明确了该遗址470万平方米总体布局范围内各功能区的内涵和属性。对血池周边区域的调查勘探及灵山南坡、“列王坟”等地的发现,为下一步探寻“吴阳下畤”、雍畤祭祀场地与京城之间“通权火”礼仪提供了重要线索。

    [查看详细]

    06.01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三原县天井岸汉代礼制建筑遗址。遗址位于三原县西北部的天齐塬上,主要由天井坑和五处呈梅花桩分布的夯土台体组成。发掘者初步推断天井坑应是当时的“天齐祠”,五处夯土台基为当时的“五帝祠”。年代应该是西汉中晚期,以西汉晚期为主。

    [查看详细]

    06.01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蒲江县鹤山镇铁溪村宋代冶铁遗址。清理燃料窑1座、冶铁炉2座、炒钢炉13座、炉渣坑6个、房址4座、排水沟2条、炉渣堆积1处。出土有炼渣、耐火砖、炉壁、铁矿石、积铁块、木炭及瓷片等。这是一处宋代集燃料烧制、生铁冶炼及生铁制钢为一体的较大型钢铁冶炼遗址。

    [查看详细]

    06.01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山南市文化(文物)局、山南市博物馆发掘措美县达玛墓地。清理墓葬15座、祭祀坑3处。墓葬以石板封土石棺墓为主,可分为:梯形外边框圆形内框竖穴石棺墓、塔形封土墓、竖穴石棺墓、椭圆形祭祀坑、竖穴祭祀坑。石棺内埋葬人骨,保存情况均较差,有捡骨葬、侧身屈肢葬。祭祀坑内以殉马为主,还包括殉羊、牛、犬等动物,动物骨骼保存较好。石棺墓内随葬物较少,仅包括少量的陶罐、陶器残片、贝饰、铁箭镞、青铜套尖木饰等。据碳十四测定结果,墓葬年代最早距今1690±30年,最晚距今1480±30年,约为中原魏晋至隋唐时期。

    [查看详细]

    06.01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发掘昂仁县堂嘎朗古墓地。清理墓地中部最南侧的一座小型墓葬M1,为平面呈“回”字形的石丘墓葬,发现至少2具散乱的人骨。贝塔实验室对M1出土人骨的碳十四测年为距今1190±30年,树轮校正89%可能的年龄为距今1184~1052年。为吐蕃晚期。

    [查看详细]

    06.01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自2017年11月以来发掘永丰县恩江镇天保村恩江古城址。城墙内侧发现有水井、天井、排水沟、房基等建筑遗迹,并出土大量唐宋至明清时期的瓷片等遗物。文献记载,恩江古城址的城垣始建于宋绍兴七年,后毁。现存城墙为明代弘治、嘉靖时期所建,清代乾隆与道光年间对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对部分损毁严重的地方进行了重建。现存永丰县明清恩江古城址,为江西省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结构最清晰的古代县城城址。

    [查看详细]

    06.01

    6~8月中国国家博物馆、蒙古国国家博物馆发掘蒙古国车勒县石特尔匈奴墓地。发掘东区墓地大、中、小型墓葬各1座,墓葬年代属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出土器物包含汉式的青铜器、漆器与骨筷,为了解当时汉文化对匈奴贵族、平民的影响提供了很好的材料,同时也为研究匈奴低阶贵族与平民葬俗制度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查看详细]

    06.01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自2017年9月以来发掘石景山区南宫净德寺与宦官墓群及清代亲王园寝遗址。揭露寺庙遗址1处、墓葬9座。根据墓葬位置、规模及相关文献,推测M8墓主人为乾隆四十三年袭多尔衮睿亲王爵、嘉庆五年去世的爱新觉罗淳颖。M7为晚于淳颖去世的某位福晋。M9为竖穴土坑墓,墓室上方尚存圆形砖砌塔基遗迹,墓主人可能为净德寺僧人。这是北京地区首次对宦官墓及与其有依附关系的寺庙遗址进行发掘,初步确定净德寺为一座坟寺。是继定陵之后,北京市明代考古的又一收获。发掘的睿亲王淳颖园寝,对研究清代亲王葬制提供了重要资料。

    [查看详细]

    06.08

    6月8日~11日,“第八届东亚考古学会国际会议”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代表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国、俄罗斯、菲律宾、越南、泰国等。参加人数共计400余位,收到论文250余篇。会议主题为“东亚考古”,分36组讨论了各国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包括农业起源、奢侈品生产、游牧民族、丝绸之路等。

    [查看详细]

    06.25

    6月25日~8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发掘蒙古国鄂尔浑省吉尔嘎朗图苏木的艾尔根敖包墓地。发掘了一座带墓道的洞室大墓、一座竖穴洞室墓和一座竖穴土坑墓。对出土的木棺和桦树皮等有机文物皆进行了现场文物保护,对三具人骨也分别提取DNA进行研究。该墓地的建筑结构具有浓郁的鲜卑文化特征,但遗物中也有匈奴文化因素的器物。艾尔根敖包墓地的发掘对研究蒙古高原古代史、古代民族文化的迁徙与交融尤其是匈奴退出漠北草原、鲜卑人群的迁徙及民族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查看详细]
  • 7月

    07.01

    7~8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伊塞克国家历史文化博物馆继2017年发掘哈萨克斯坦拉哈特古城遗址。清理墓葬15座、马坑2座、灰坑多个、沟道2条,出土铁器、铜饰件、石器、陶片、陶纺轮、草拌泥块等遗物60余件。测绘调查伊塞克博物馆保护的墓地区域20平方千米,测绘调查喀斯特克中世纪古城遗址60万平方米,还对伊塞克博物馆保护区域内多处大型封土墓葬进行踏查了解。发掘发现的遗迹遗物年代为公元前5~前3世纪和公元9~10世纪。出土物表明,曾经有多个人群先后在拉哈特遗址停留过。

    [查看详细]

    07.0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发掘夏河县白石崖1号洞旧石器时代遗址,12月再次发掘。在距洞口14米、34米、44米处出现的小平台保留了松散地层堆积,分别命名为第一、二、三平台。在第二、三平台分别发掘2平方米,分别出土石制品近100件、动物骨骼60余件和石制品1300余件、动物骨骼500余件。已经获得的部分AMS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T1探方文化层形成于距今约4000年,T2探方第⑥文化层形成于距今4万年左右,文化遗存最为丰富的第⑩层文化层年代推测更为久远。白石崖1号洞是目前青藏高原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

    [查看详细]

    07.01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考古系发掘走马岭新石器时代城址。走马岭城址包括走马岭内城和罗地山、碾子山、蛇子岭、蛇山、狗赶张、三角台以及之间分布的若干弧状人工台地、弧条形人工堆土组成的外城,构成内外城结构。外城北面有一个由屯子岗、虎山及其之间的弧状台地组成的“瓮城”。外城西面面对上津湖的开口两侧还各有一道分别由队屋台子、西边山组成的防御设施。走马岭内城外侧有一圈完整的护城河,外城外侧现存有断续的护城河,北面的“瓮城”外侧有相对完整的护城河,并与外城护城河连通。走马岭城址总面积达到近50万平方米,内城面积近10万平方米,修筑年代不晚于屈家岭下层文化时期,历经屈家岭上层文化、石家河文化,至煤山文化时期废弃。

    [查看详细]

    07.0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曲阜鲁故城东周墓地。至翌年1月发掘墓葬267座,大多为春秋中期至战国早中期,少量汉代、魏晋和清代墓葬。东周时期墓葬可分为五个墓区,均为中小型墓葬,棺椁结构多为一棺一椁和单棺两类,个别墓葬有腰坑。出土随葬品1000余件,其中陶器700余件,彩绘陶近250件,分白色和红色二类。铜器100余件,以舟、戈、剑、镞为主,少量盖豆、盘、马衔、矛、环、带勾、殳首、匕首等;玉石骨器有玛瑙环、玛瑙串饰、骨篦、马镳、骨珠等。这是曲阜地区目前发掘规模最大、揭露较完整的一处大型东周墓地。墓主人多属下层士级贵族和平民。

    [查看详细]

    07.01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勘探、发掘广州市胸科医院西汉至明清墓群。其中,南朝时期M41与M42为夫妻合葬墓。M41由墓道、排水沟、封门、甬道、前室、左右耳室、过道、后室组成,墓坑长11.3米、宽3.2米~5.36米,墓室内长10.16米、宽1.36米~2.16米,高2.52米~3.84米。在后室顶部正中发现一个在南朝时期重新封砌的盗洞。后室墓壁墓葬刻划“元嘉十七年正月”等铭文,随葬13件青釉碗、盆、钵、鸡首壶等器物4件滑石猪。该墓规模之大、结构之精、保存之完整,为广州南朝时期墓葬首见。“元嘉十七年正月”铭文砖,确认墓葬年代为南朝宋元嘉十七年(440年),是广州地区首次考古发现带纪年砖的南朝砖室墓。

    [查看详细]

    07.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自2017年11月以来发掘咸阳市渭城区周陵街道李家村唐代麴承嘉墓。据出土墓志可知墓主为高昌国王麴文泰曾孙麴承嘉,唐久视元年(700)葬于咸阳原,开元十四年(726),夫人史氏合葬于此。麴承嘉,父崇裕,祖智湛,曾祖文泰。夫人史氏,祖为隋将领史大奈。结合两《唐书》记载,墓主之父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平定越王李贞叛乱,故推测在“中宗复位”之后,官方对该墓进行了破坏。墓道壁画中的人物形象和完整的牛车图像,天井下绘制的两株外来树木,都是极为珍贵的考古图像资料。出土墓志是目前发现的首方高昌麴氏王朝皇族成员墓志。唐贞观十四年,高昌国灭,其王室成员迁至长安。他们在长安的生活情况及死后的埋葬地,一直未能了解。麴承嘉墓的发现,为探索这些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查看详细]

    07.01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绵阳市博物馆发掘江油市合江村宋代窖藏。出土青铜器3件、陶瓷器36件(含四系釉陶缸)、铜钱17枚(可辨者为崇宁通宝)及部分铁器。窖藏年代约在宋末元初。四川江彰平原地区曾发现宋代窖藏,但龙泉窑系瓷器窖藏为首次发现。

    [查看详细]

    07.0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编的《中国陶寺遗址出土文物集萃》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查看详细]

    07.01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发掘札达县皮央·东嘎墓地。皮央·东嘎遗址群内的古代遗存类型多样,包括石窟、佛寺、佛塔、墓葬、居址、岩画等,时间跨度大,早可到早期青铜时代,晚可至16世纪,对认识和研究札达盆地乃至西藏西部不同时期的历史、人群、宗教、文化交流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东嘎村皮央发掘墓葬24座,墓葬的年代从公元前5世纪一直延续到公元10世纪左右。早期墓葬中出土有纺织品、铜柄铁剑、蚀花石珠、蚌壳等文物,显示札达县在早期阶段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而是与周边地区和文明之间存在交流和联系。

    [查看详细]

    07.01

    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勘探、发掘琼中县明代水会所城址。水会所为明代万历三十年(1600年)平定黎族马矢叛乱后所建,全称为“水会守御所城”。城大致呈长方形,东、西城墙长约290米,南、北城墙长约310米,拐角为弧形。原设东、南、西3个城门,现西门已遭破坏。水会所城是现今海南岛保存较完好的明代古城之一。

    [查看详细]

    07.01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教研室、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环县楼房子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动物化石、石制品等标本共计12000余件。时代属于晚更新世,为旧石器时代中期。

    [查看详细]

    07.01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阿里地区文物局发掘革吉县梅龙达普洞穴遗址。出土有典型的细石核、细石叶和加工精致的石器,石料为优质的燧石、玛瑙和黑曜石,红褐色、黑色陶片伴生。细石核的类型以锥形和半锥形石核为主,细石叶窄而长,十分规整。此外还有大量的石片。石器包括边刮器、端刮器,加工细致。陶片包括红褐色加砂陶片和黑色泥质陶片。文化面貌分为两个明显的体系。一是利用燧石等优质材料制作细石核、剥取细石叶和加工端刮器等,与陶片共生。二是使用板岩、角页岩生产石片和工具。细石叶和陶片共存的地层,应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上部地层的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该洞穴遗址至少距今4000年。石片组合时间可能会更早。在洞内还发现有以红色赭石绘制的岩画。这是青藏高原发现的首个史前洞穴遗址,也是高原腹地目前有明确地层信息的细石叶文化遗址。

    [查看详细]

    07.01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阿里地区文化(文物)局发掘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清理了3座墓葬、1处石框遗迹和几处灰坑、建筑、沟等晚期遗迹。出土了陶器、金属器、竹木器及贝类制品等。其中,双耳四足陶杯为首次发现,在皮央东嘎遗址群中和也有发现,在桑达隆果墓地则发现了器形相同的双耳四足木杯。竹木器包括四足木盘等。另随葬较大量的动物骨骼,包括牛、马、羊骨等。石框可能为祭祀遗迹。根据碳十四测年结果,3座墓葬和石框遗迹S1的绝对年代为距今2620~2150年,与2017年度发掘的格布赛鲁二期遗存土洞墓的年代(距今2310~2120)相同。

    [查看详细]

    07.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阿里地区文化(文物)局发掘札达县曲龙遗址。清理曲龙遗址琼隆地点的一组居住遗迹、一座佛塔和布让曲拉地点的一座石构遗迹。六号佛塔,由石构塔基、内回廊、外回廊、塔心组成,装藏有后弘初期至古格时期的擦擦、写经、唐卡以及木器、铁器、织物等数千件(组)。

    [查看详细]

    07.01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广州港疗养院西汉至明清墓葬。清理西汉墓7座、东晋墓2座、南朝墓3座、唐墓4座、明墓1座、清墓4座,以及年代不明晚期墓2座。其中两座清墓保存较好,棺具和随葬品俱存。其中一座(M5)有墓志,墓主人为清北海镇总兵郑润材,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去世,为研究郑润材生平提供了新资料。

    [查看详细]

    07.0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阿拉善盟额济纳旗文物局发掘额济纳旗大同城唐代遗址。明确大同城遗址城墙建筑年代为唐代。

    [查看详细]

    07.01

    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庄河海域经远舰遗址。发现的“經逺”舰铭牌,是唯一保存完好的北洋海军舰铭牌。被评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查看详细]

    07.0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泗水县金庄镇北玉沟村汉代墓地。其中M1为单室画像石墓,其东西两侧板、南北两端板内侧都刻有画像,画像题材,北端板为凤鸟纹、南端板为常青树纹,东侧板为双龙咬尾穿璧纹,西侧板为人物狩猎场景。

    [查看详细]

    07.01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发掘乾安县辽金时期春捺钵遗址群藏字区遗址。发现了宗教神偶,说明藏字区可能也存在宗教遗迹。

    [查看详细]

    07.01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考古学系发掘民和县喇家遗址。发掘面积接近1000平方米,发现遗迹129处,其中房址8座、墓葬1座、冲沟1条、灰坑114个,柱洞5个。分属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山家头期等遗存。齐家文化的陶仓形器、保存序列完好的砂层、古地震留下的多处裂缝、祭祀坑较为重要。祭祀坑(Ⅷ1区F68)已清理出三具人骨和十多具猪骨,分层掩埋,人、猪合埋,附近有祭坛、广场。

    [查看详细]

    07.01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发掘安图县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揭露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的部分东侧廊庑、水井、院墙东北角以及位于遗址东侧两座窑址(编号为Y1、Y2)。首次发现院墙东北角用于修缮神庙堆放的筒瓦,窑址的发现为研究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的形制、布局及建造方式提供了补充。

    [查看详细]

    07.0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发掘华容县七星墩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城址,主体堆积为屈家文化岭至石家河文化晚期(后石家河文化)。由内外两圈城墙和壕沟组成,内圈城墙大致呈圆角长方形,东西长约300米,南北宽约200米,面积约6万平方米。外圈城墙仅保留南墙和东墙南段,根据解密后的科罗娜卫星图片(1969年),外圈城墙的东墙北段和北墙东段清晰可见,外圈城壕(含)复原后面积约25万平方米。出土文化遗物主要有陶器和石器,另发现一件铜粒。

    [查看详细]

    07.0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发掘灵台县桥村遗址。确认龙山时代遗迹包括成排分布的长方形槽形坑、灰坑和灰沟等。其中,成排分布的长方形槽形坑几乎遍布整个发掘区,可能与大型筑台的基础结构有关。对墓葬中的人骨进行采集并测年,数据显示遗址年代下限已进入青铜时代早期。

    [查看详细]

    07.01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彭州市致和镇青石村遗址。发现商周、宋代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商周时期遗迹有灰坑、灰沟、卵石堆积等,出土物均为陶器,陶片以夹砂陶为大宗,泥质陶较少,器形有绳纹罐、小平底罐、鼓腹罐、高柄豆、尖底杯、器盖、瓮、簋形器等。属于十二桥文化时期。为探索三星堆文明以彭州、新都为纽带进驻成都平原腹地提供了新线索。宋墓M1底部腰坑出土的镇墓券刻有八卦、天干、地支、五行、二十四山、二十八星宿、天地人鬼四路等,对于研究彭州地区宋代道教遗存的分布和特点、理气派的风水堪舆理论和形势派的盛行地域范围等均有着重要意义。

    [查看详细]

    07.01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发掘江津区宋至明清石佛寺遗址。主要由建筑基址区、摩崖造像区、墓葬区等组成。建筑基址区可分为寺庙主体建筑区和石上建筑遗迹区。石上建筑遗迹区是位于正殿背后的四块巨石,其上有人工加工的建筑遗迹,包括平台、踏道、舍利塔基及地宫遗迹等,在巨石周围出土有大量宋代的建筑构件,证实在宋代巨石上就已修建有建筑物。墓葬区发现有宋墓4座、明墓6座,均为川渝地区普遍流行的石室墓,与僧人墓有关。石佛寺遗址是一处佛寺遗存要素齐全、时代沿革清晰、建筑布局独具特色的佛教遗址群,是川渝石窟寺中布局结构保存最为完整的佛寺遗址之一。

    [查看详细]

    07.0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院发掘武威市西夏亥母寺遗址。基本明确了亥母寺的营建方式,即先在山坡底部修整出一个完整的平台,然后自平台向山体凿挖开窟,最后以窟口两侧的山体为界,在平台上搭建庙宇。这对探讨西夏时期的佛教建筑布局及形制演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查看详细]

    07.15

    7月15日~8月31日南京大学继2016年发掘伊朗纳德利土丘遗址,发现五层青铜时代的土坯砖建筑,其中最外围的一道土坯围墙可能是早期聚落的围墙。在土丘下一灰坑内发现不少仿华的伊斯兰时期青花瓷片。

    [查看详细]

    07.18

    7月18~20日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应老挝国家信息文化旅游部遗产司的邀请,对老挝西北部山区的琅南塔省和南部河谷平原的沙湾拿吉省开展考古调查。调查的琅南塔省西南部那勒市(Nalae district)的冶铁遗址,年代约公元8~9世纪。

    [查看详细]

    07.20

    7月20日~8月18日吉林大学、蒙古国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发掘蒙古国额勒济特苏木朝伦昂古其特和塔黑拉嘎遗址。在朝伦昂古其特第一地点发掘大型石板墓4座,均早期被扰,其中1座还见有现代盗坑。塔黑拉嘎地点的石板墓群则为新发现,此次发掘小型石板墓5座,其中3座保存完整,2座早期被扰。还对两个地点的岩画作了系统的调查和记录,拍摄和记录岩画近600幅。岩画制作技法以密点敲凿法为主,还有少量采用刻划法和磨刻法。图案多见单体或多体的静态剪影式或粗线轮廓式动物形象,也见少量射猎、动物交媾与马车等图案。岩画的年代跨度较大。在朝伦昂古其特地点还清理了突厥时期和蒙元时期岩棚墓各1座。

    [查看详细]
  • 8月

    08.0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考古所等单位发掘化德县四麻沟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距今8000年前后的一批遗存,有房址17座,为半地穴式,有成排排列现象。出土器物4000余件,其中大部分为石制品,少量陶器残片,陶片上有编织网纹、编织麻点纹、指甲压印纹,以及骨器。还有大量的残碎兽骨。年代大概从距今8400年左右延续到7800年左右。

    [查看详细]

    08.0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礼县六八图战国时期遗址。多座墓葬均出有带有地方特色的红褐色夹砂陶器,如铲足鬲、夹砂红陶罐等,可能属于当地西戎文化因素。年代多为战国晚期到秦。这种文化因素在毛家坪遗址中也有反映,在关中地区大量出现,可能为地方文化与秦文化融合过程的残留,可能是正向秦文化融合的当地文化特色。

    [查看详细]

    08.01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新郑市郭店镇宋金壁画墓。清理墓葬7座,均为迁葬砖室墓,可能为宋金时期一家族墓地。其中M2保存有部分砖雕斗拱及其以下墓室墙壁与壁画。壁画人物,锦绣襦袍,色彩有红、黑、黄、青等,服饰冠帽等体现了北方少数民族和中原地区不同特色。真实体现了南北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融汇的历史现象。

    [查看详细]

    08.01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章丘城子崖遗址,继续扩大对岳石文化晚期城址北门址的揭露,发现北偏门、中门、南偏门三部分。中门又由两个2米余长的近椭圆形夯土基坑等分为三个门道,即北门道、中门道、南门道,每个门道宽约7.5米。中门“一门三道”形制的出现,应是此类城门结构的雏形,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门三道”城门遗迹。

    [查看详细]

    08.01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洛阳定鼎北路西晋北魏宋明清墓地。清理墓葬51座,包括西晋墓4座,北魏墓1座,北宋墓6座,明墓30座,清墓10座。其中1座北魏墓(编号C8M3463)为长斜坡墓道砖券墓室的壁画墓,为北魏元愉育母的墓葬,是北魏迁都洛阳以后年代稍早的一座,对研究北魏后期的政治、墓葬分布有重要价值。1座明墓(C8M3462)墓道上部填土中出土有墓志,分别为刘润及王夫人合葬墓志和刘润与王夫人、周夫人合葬墓志。这是继明南京工部尚书沈应时家族墓地之后,洛阳地区明代墓地的又一发现。

    [查看详细]

    08.01

    上海博物馆自2017年12月以来两次发掘青浦区金山坟遗址。发现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战国等时期遗存,清理各时期灰坑43个、灰沟11条、水井6口、墓葬9座。崧泽文化墓葬2座,M8为长方形土坑浅穴墓,头向南,人骨朽蚀严重,仰身直肢,随葬石钺、三角石犁、陶杯、陶罐、陶鼎、圈足盘、残圈足等。良渚文化人工堆筑土台2个、墓葬2座,确认两个土台面积分别为3000平方米(北区)、3800平方米(南区),土台堆积清晰,部分区域见草裹泥结构。金山坟遗址是上海地区继福泉山遗址、广富林遗址之后,第三处发现良渚文化人工堆筑土台的遗址。

    [查看详细]

    08.01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发掘庐江县坝埂春秋时期遗址。发现大量的红烧土残块与草木灰遗存,平整且分层铺垫的烧土带遗迹,少量炉缸壁、陶范与石范等遗物。

    [查看详细]

    08.0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荆门市博物馆、京山市苏家垄文物管理所继续发掘京山市苏家垄春秋时期遗址。遗址的主体年代为春秋中期或前后,与苏家垄墓地年代相重合,部分遗迹遗物的年代可能早至春秋早期和晚至春秋中期以后。出土的炼铜炉、大面积铜炼渣、铜矿石、鼓风管、铜锭等遗存,表明这是一处曾国春秋中期前后的大型居住和矿冶遗址。为研究曾国青铜器生产,周王朝经营南方、“金道锡行”铜矿资源管理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查看详细]

    08.01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调查汉代广阳城遗址。城址平面近方形,复原广阳城东城墙长670米、西城墙长680米、南城墙长660米、北城墙长660米,周长2670米。房山“广阳城”被认为是汉“广阳县城”,史书所载“广阳”,实有“广阳国”、“广阳郡”和“广阳县”之分,其年代、等级、辖地等皆不同。“广阳国”仅见于西汉,且因政治变迁与“燕国”多次易名;“广阳郡”则几度兴废,秦时设立,汉初不存,自汉昭帝再设,至王莽时更名,后复名延至魏晋。

    [查看详细]

    08.01

    安徽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开展庐江县古矿冶遗址调查。

    [查看详细]

    08.0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开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17年7月以来发掘开封明代永宁王府遗址。大门台阶前出土万历四十年“昭代贤宗”木匾额1块,落款“永宁王府掌理府事肃湷立”“万历壬子岁仲冬吉旦”。《明史》记载,永乐初年封周定王朱橚第六子朱有光为永宁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第八代永宁王因无子嗣而被除封号。文献记载,崇祯十四年(1641年)三月李自成围攻开封城,久攻不克,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九月,决黄河口水灌开封城,城内建筑毁弃者十之八九,“水深数丈,浮死如鱼”,开封城遭受灭顶之灾。该遗址开口于厚厚的淤土层下,正是对崇祯末年洪水灾难在地层学上的真实反映,遗址毁弃于崇祯十五年。这是目前已发掘的保存状况最好、遗物最丰富的明代郡王府遗址,是国内发现的唯一一座按照规制修建的明代早期郡王府。

    [查看详细]

    08.01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那曲市文物局发掘班戈县欧聂墓地。清理5座墓。对M5出土的纺织品作的初步鉴定表明,为桑蚕丝材质的斜纹经锦。测年数据显示,年代大致在公元7世纪初至8世纪初。隋唐时期斜纹经锦的发现,为进一步探讨羌塘高原色林错以东区域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查看详细]

    08.0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阳泉市文物局发掘盂县牛村镇后元吉元代墓葬。清理墓葬两座,明堂一座。明堂位于M2墓道南侧东部,为一方形土坑,边长1米,距现地表深1.16米,坑内无地心砖、买地券。明堂作为墓地的地心,已由汾阳东龙观金明昌六年王立墓得以证实,其性质为坟地墓前祭祀冢神后土的场所。后元吉M2墓道南侧东部所见的“明堂”在元代考古中尚属首例。

    [查看详细]

    08.0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等单位发掘准格尔旗石口子遗址。揭露灰坑108座、墓葬4座、房址8座及沟2条,其中以朱开沟文化为主,出土遗物以陶器、石器为主,另有少量骨器及青铜器。

    [查看详细]

    08.01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发掘清代醇亲王南府临街门南侧院落遗址。

    [查看详细]

    08.04

    8月4~5日,由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系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共同举办的“‘稻的植物考古学——前沿与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伦敦大学学院、九州大学及国内20余所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围绕“稻的遗传学研究”“稻的驯化实证”“稻的生态多样性”“稻的驯化模式”“稻的传播与稻粟(黍)混作”等主题,进行交流与讨论。

    [查看详细]

    08.06

    8月6日~9月15日上海博物馆、斯里兰卡中央文化基金会发掘斯里兰卡阿莱皮蒂遗址。发掘面积92.4平方米,发现瓷片650多片,来自中国的瓷片超过600片,另有少量本地及印度的印纹红陶片,以及可能来自马来半岛或印度尼西亚的细陶残片。年代约在北宋晚期,即11世纪末。还对贾夫纳地区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调查了20余个遗址点,在部分遗址点发现了来自中国的元代枢府瓷、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等遗物。对凯茨堡遗址进行了小面积试掘,发掘10平方米,出土了早至公元前2世纪的陶片,建立了该遗址的年代标尺。

    [查看详细]
  • 9月

    09.0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自2017年10月以来发掘钟祥市寨子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油子岭文化(大溪文化油子岭类型)晚期墓葬、屈家岭文化墓葬和石家河文化早期墓葬,为探讨三个时期的文化联系提供了难得的素材。在遗址东区出土的陶器器底或器腹上发现有较为复杂的刻划符号,为汉东地区屈家岭文化晚期至石家河文化早期刻划符号的首次发现。

    [查看详细]

    09.01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新郑市龙湖镇峪景华庭(A块)遗址。发现一座二里头文化祭祀坑,平面为圆形,坑内人骨身体卷曲,头骨向后反向扭折断贴着脊骨,下肢骨与盆骨叠折,属于人牲类祭祀,出土二里头时期陶甑等残碎陶片。

    [查看详细]

    09.01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发掘黄冈市黄州区寨上商周时期遗址。清理商周时期灰坑160个、小型房址1座,出土了大量陶、石、铜器及少量原始瓷、玉器等。部分灰坑内出土铜渣、陶范、砺石等冶铸遗物。出土的陶器,可分为商文化、大路铺文化、西周文化三种,年代初步判断为中商至西周中期。发现了大量青铜冶铸遗物,有铜渣、炼渣、陶范、石范、铜块等,陶范包括圆鼎等铜礼器范,表明遗址内应存在铸铜作坊,且等级较高。该遗址地处重要的铜矿分布带,大量冶铸遗物的发现,为研究鄂东地区的铸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材料。

    [查看详细]

    09.01

    9~10月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塔吉克斯坦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考古部开展塔吉克斯坦贝希肯特谷地调查。调查者初步认为:在塔吉克斯坦的西南部,分布着一支月氏时期、有其自身特点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贝希肯特谷地地理环境相对独立封闭,历史时期自然环境较好,位于希腊巴克特里亚时期到贵霜时期文化的核心区域,该遗存的发现对于研究月氏、贵霜的考古学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查看详细]

    09.0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自2017年3月以来第四次发掘襄汾县陶寺北两周墓地。在Ⅲ区发掘的大墓M3011,是迄今陶寺北墓地发掘规格最高的一座墓葬,时代为春秋晚期。葬具为一椁双棺,在棺椁间西部、南部发现大量青铜器,铜礼器有铜鼎、铜鉴、铜壶、方座豆、铜鬲、铜盘、铜簠、铜豆等20余件;乐器有编镈13件、编钟一套13件、鼓座1件、石磬2套共10件等;此外,还发现有车马器、兵器、工具等百余件。鼓座底径约85厘米,鼓身由三条蟠龙相互缠绕,龙首昂起口衔承接鼓柱的圆筒,为同时期墓葬罕见,棺内发现有残玉片、玉佩饰、玉环、玉韘、玉璜、玉握等。在一套编钟上发现有大量的铭文,其中1件甬钟上可见有“卫侯之孙申子之子书……”等刻铭,可确定该编钟与卫国有关。

    [查看详细]

    09.0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荆州市楚纪南故城遗址。至翌年1月发掘楚纪南故城东垣南门遗址。发现楚纪南故城东垣南门形制规整、体量巨大,应是出城的主要通道。

    [查看详细]

    09.01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阿里地区文化(文物)局自2017年9月以来发掘札达县桑达隆果墓地。部分墓葬有多次使用的痕迹,如2018ZSEM2、2018ZSE M3,这种多次反复使用的墓葬在西藏是第一次发现。部分墓葬发现有祭祀坑,坑内出土有人头骨、动物骨、海贝等祭祀之用遗物。随葬品数量不等,有陶器、铜器、铁器、木器、珠子、扣器、草编器、金器、海贝、骨骼等。碳十四测年数据,年代为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这批墓葬对研究早期吐蕃时代上部阿里的社会形态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查看详细]

    09.01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单位发掘苏尼特右旗阿拉腾沟东汉至北魏墓地。发掘墓葬13座,个别墓葬出土有桦木皮器、漆器、皮制品的残片。初步推断该墓地为东汉晚期至北魏时期鲜卑族群的公共墓地。

    [查看详细]

    09.01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长治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发掘襄垣县古韩镇付村金代砖雕墓。墓葬修筑年代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为仿木砖雕斗拱四合院结构,墓门朝南,墓底中部砌一方形天井,天井四壁砌砖雕须弥座。墓室北壁砌筑三门,其中中门呈长方形,内砌南北向墓室。东西门拱券圆形,门内各砌东西向拱券窑洞式墓室。东壁砌拱券式墓门两个,门内各砌筑东西向窑洞式墓室;西壁砌筑拱券式墓门二个,门内各砌筑东西向窑洞式墓室;南壁中间为拱券式墓门,墓门东西各砌一拱券式墓门,门内各砌东西向窑洞式墓室。其中五个墓室的墓主人(夫妇),应为该墓葬修成后,一次性葬(迁)入,分别记有名字。墓葬南部四个墓室的墓主人,应该为后期葬入,此次修墓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

    [查看详细]

    09.01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发掘秦雍城遗址。揭露马家庄一号建筑(宗庙建筑)与马家庄三号建筑之间的一组建筑遗址。发掘者认为:以马家庄一号建筑为中心,较有规律地分布着密集的大型建筑遗址,尤其宗庙遗址以西的几座建筑遗址,单体建筑面积数倍于宗庙单体建筑,可能为春秋时期秦穆公所筑之宫殿群,即朝寝建筑,其东侧为宗庙(马家庄一号建筑),西侧为社稷(马家庄三号建筑)。

    [查看详细]

    09.01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洛阳市纱厂西路墓葬。清理东周、汉代、唐、宋时期墓葬共291座,出土遗物的数量近4000件。其中以C1M16090和C1M16089两座汉墓规模较大,而且最为特殊。C1M16090墓,南北通长约15米,东西宽近14米,总面积约210平方米,葬具为双棺,棺内发现大量随葬品,以玉器为主,包括玉璧、玉圭、玉玦、玉衣片等。墓葬北侧耳室及坠室内出土彩绘陶壶、青铜大盘、青铜壶、青铜手炉、铜豆、陶灶、铜杵臼等。C1M16089墓,南北长约10米,东西宽约9米,总面积约90平方米。出土铜鼎、豆、盘、印章及陶器、铁器等36件套。这两座墓葬墓道南北平行排列。C1M16090墓的西部耳室以一块空心砖与C1M16089相隔。根据C1M16089出土一枚双面铜印,一面印文为“耿大印”,另一面为“耿少翁印”,推测这两座墓葬为“耿”姓家庭墓葬,年代在西汉中晚期。C1M16090耳室内出土的一件青铜壶内还保存有近3500毫升液体,经过科学检测,该铜器中的液体为矾石水,是硝石(主要成分为硝酸钾KNO3)和明矾石[主要成分为KAl3(SO4)2(HO)6]的水溶液,是古人用的一种仙药。两座墓葬墓主人的身份很可能是古代的炼丹士,其家族很可能是炼丹世家。

    [查看详细]

    09.01

    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发掘宝鸡市陈仓区吴山祭祀遗址。清理祭祀坑8座。祭祀坑内均为四马一车,马骨保存相对完整,头向东,背向吴山主峰。马身佩有马衔、马镖等青铜马具,与身后的马车处于驾乘状态。车舆内放置祭祀用的玉人、玉琮以及箭镞,玉人男女各一个,与玉琮叠放于车舆的前部。车舆旁侧或马骨旁侧还放置铁锸一件。该遗址与凤翔血池秦汉祭祀遗址内涵相同,年代较血池略早。出土了一件特殊的器物——铁锸,铁锸属于农具,普遍出现在祭祀坑中,表明铁锸已经不仅仅是农具,而且与玉器、车马同属祭品,针对特别祭祀对象,对判断吴山祭祀遗址的性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查看详细]

    09.01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发掘先农坛清代耤田(一亩三分地)遗址。清理出礼仪活动场所、耤田遗迹及八角形建筑基址。

    [查看详细]

    09.18

    9月1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联合考古队开始对肯尼亚裂谷地区的吉门基石遗址(Kimengich Site)进行第二年度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2平方米,出土石器、哺乳动物化石331件,石器类型包括石核、石片、细石叶、刮削器、砍砸器、手斧等。尤其在距地表0.4米~0.8米的地层中出土30余件细石叶、边刮器、鸵鸟蛋壳等,石器原料以燧石为主,仅少量黑曜岩。东非大裂谷地区的细石器最早可达7万年。这里发现的细石器对智人走岀非洲增加了重要证据。另在巴林戈地区新调查发现旧石器地点13处,奈瓦沙地区1处,石制品2000余件。其中12处以细石核、细石叶、端刮器、琢背小刀等小型器物为主,原料均为燧石和黑曜岩,属旧石器时代晚期;另两处以手斧、薄刃斧、砍砸器等大型器物为主,原料均为玄武岩,初步判断应属旧石器时代早、中期。经过两年的考古调查、发掘,初步证明东非大裂谷巴林戈地区分布有非常丰富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对探索早期人类起源、现代人起源等国际学术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查看详细]
  • 10月

    10.01

    上海博物馆再次发掘青浦区重固镇福泉山遗址。至翌年1月,在“福泉山”墓地西北约250米处的陆坟堰地点发现一处人工营建的带有墓地功能的良渚文化土台。清理25座良渚墓葬,共出土陶、石、玉器等各类遗物超过120件(组)。常见鼎、豆、壶、罐等陶器组合;玉器主要有管、珠等;石器以石钺为主。较典型良渚文化墓葬如M230,出土遗物67件,陶器组合丰富,其中一件台阶状玉片,与好川墓地的同类器十分相似,为本地区首次发现。陆坟堰地点是新发现的一处新的良渚文化人工堆筑墓地,距离福泉山遗址的福泉山墓地和吴家场墓地都十分接近。还发现战国墓葬2座,唐代墓葬7座。其中M216唐墓出土一方“唐故陸府君墓誌铭”青砖,上刻“蘇州华亭縣”“大和六年四月七日葬于本縣”(832年)等带有明确地点、纪年的文字,为上海地方史的研究增添了新的重要资料。

    [查看详细]

    10.01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发掘澧县孙家岗遗址新石器时代墓地。至翌年1月发掘石家河文化晚期墓葬91座,随葬品有陶器和玉器两类。陶器240余件,以广肩斜腹平底的带领罐为主,占陶器数量的七成以上。玉器28件,灰白色不透明,其中20件为玉器残粒,器形不辨,完整或较完整可辨器形者8件,有笄、鹰首笄和鸟首璜等,并见1件獠牙神面牌饰。

    [查看详细]

    10.01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发掘武汉黄陂区盘龙城商代遗址。至翌年1月对盘龙城遗址小嘴、杨家湾北坡及南部外围区域展开了调查、勘探和发掘,主要遗存的年代均属于商代早、中期。调查明确了盘龙城遗址主体位于当今府河河道以北、盘龙城大道以西,未至府河以南区域。

    [查看详细]

    10.0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博物馆、曾都区考古队继续发掘随州市枣树林春秋曾国墓地。枣树林墓地隶属义地岗墓群,至翌年1月,又清理墓葬5座,其中,M130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一棺一椁。椁内、棺外南部随葬器物6件,分别为铜鼎1、铜盂1,陶壶2,陶豆1,陶罐1;棺内随葬器物4件(套),分别为铜戈1,铜匕首1,玉玦2,玉琀若干。其中铜戈有5字铭文,释读为“中母舀之戈”。

    [查看详细]

    10.01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第二次发掘涪陵区南宋龟陵城遗址。遗址始建于南宋,是一处宋元战争时期的山城,公元1266年涪州守臣阳立重筑后至公元1278年为涪州州治所在地,公元1280年城破后废弃。至翌年1月在山顶环城王子顶西侧建筑基址区发现了宋代大型建筑基址(F6),由建筑台基和月台组成。该建筑基址区可能就是宋末涪州衙署所在地。

    [查看详细]

    1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杨泓、朱岩石主编)《中国考古学: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查看详细]

    10.0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武威市凉州区海藏齐家文化遗址。清理墓葬3座和窖穴1处。墓葬随葬有大量的遗物,包括陶器、骨器、石器及白色石块、动物下颌骨。白色石块主要位于人骨头部、胸部、盆骨及下肢骨附近,部分白色石块涂抹红色,可能是朱砂。石璧位于头部、胸部、盆骨及下肢骨附近,石璧一般成串为1组,部分石璧之上有红色的朱砂涂抹。窖穴为圆形袋状平底,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玉料及石块、动物遗存等。陶器大量为典型的齐家文化器物,极少量为西城驿文化彩陶。石器主要为石刀和玉器加工工具包括磨石及砣具,以及大量的石璧及璧芯。玉器主要包括玉锛、玉片等,同时还发现了玉料及大量白色石料块。对探讨齐家文化的葬俗、玉石器加工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查看详细]

    10.01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邺城考古队发掘临漳县邺城核桃园北齐佛寺遗址。为探索东魏北齐邺城外郭城的布局和范围以及里坊结构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查看详细]

    10.16

    10月16~20日,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筹)、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主办,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中心承办的“全国第十四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在西北大学举行。来自国内高校和文博单位的120余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围绕生物考古与农业考古,文物研究与文物保护,冶金考古与陶瓷考古等议题进行了学术交流。

    [查看详细]

    10.21

    10月21日,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会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下顺利完成了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会换届工作。会议产生由137人组成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会推选22人为常务理事。常务理事会推选王巍为理事长,赵辉、陈星灿、顾玉才为副理事长,朱岩石为秘书长,闫亚林、孙庆伟为副秘书长。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审查并同意(备案号:民社登﹝2019﹞9016号、民社登﹝2019﹞9506号),中国考古学会负责人变动及理事换届工作均符合相关规定。

    [查看详细]

    10.22

    10月22日至23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成都召开。大会授予石兴邦“终身成就奖”,是继宿白之后第二位荣获中国考古学大会“终身成就奖”。会议主题为“古代文化交流的考古学研究”,共设置16个专委会分组讨论,并特设古蜀文明及四川考古专场。大会期间,四川还推出16场公共讲座,以及六大系列主题展,其中《金色记忆——14世纪前中国出土金器特展》《秦蜀之路青铜文明展》《人与神——文物精华展》分别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展出,后陆续展出《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古蜀文明与两河文明对话展》《考古四川新世纪展》。

    [查看详细]

    10.25

    10月25日,中国科技考古学家陈铁梅逝世。

    [查看详细]
  • 11月

    11.0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潢川县余楼春秋墓地。至翌年1月发掘墓葬13座,马坑1座,车马坑2座。M1出土有青铜匜、盆、盘等器物,椁内东西两侧还各出8个铜铃,或为荒帷类遗存的附件。铜匜较为完整,为春秋早期晚段遗物。M1椁室北部随葬两个青铜簠,有“侯孙老”“盟姬”等铭文。从基建项目挖沟的虚土中,清理出大量青铜器残片,以簠居多,还有鼎。簠上有“黄子”“楚子”等铭文。墓地年代从春秋早期晚段至春秋晚期,推测余楼墓地为黄国被灭国之后的黄国某一公族墓地。马车是黄国的首次发现。发现的“黄子”“楚子”铭文的铜簠,以及“侯孙×”嫁姬姓女的媵簠,对于深入了解春秋时期楚国、黄国及相邻姬姓侯国(或为曾国)之间的关系有重要价值。结合传世黄子戌、黄子婁等春秋晚期黄国青铜器表明,楚灭黄以后,并未绝其祀。

    [查看详细]

    11.01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发掘济南市长清区赵家营东汉画像石墓。墓葬形制与济南北毕汉墓、青龙山汉墓、闵子骞祠堂东汉墓相近;画像雕刻技法为东汉晚期常见的减地浅浮雕,其画像石内容已趋向简单化,除了动物题材,大部分为几何装饰图案,推断墓葬年代为东汉晚期。

    [查看详细]

    11.01

    上海博物馆发掘青浦区白鹤镇青龙镇宋代遗址。2010年以来连续多年对青龙镇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与发掘,逐渐揭露出一个唐宋时期的贸易重镇。出土器物与湖州凡石桥遗址、四川遂宁窖藏的器物组合非常相似,部分龙泉窑器物完全一致,其时代应该接近前两者的年代,都在南宋最晚期。H16出土的瓷器主要为龙泉窑青瓷、景德镇窑青白瓷、吉州窑黑釉盏、福建瓷器等南方瓷器,大量属于南宋晚期的贸易瓷,与日本博多遗址同期内出土的器物组合也能对应。显示青龙镇遗址是南方瓷器北销朝鲜半岛、日本等地的重要转口贸易港。

    [查看详细]

    11.01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继2017年发掘赣州市章贡区七里镇元代窑址,至翌年1月在殷屋对门作坊遗址揭露672平方米,在发掘区存在较大面积的瓷土(白胶泥)堆积层,且厚度有1米左右,但埋藏较深,开口在距地面1.5米以下。

    [查看详细]

    11.01

    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发掘圆明园紫碧山房遗址。发掘确定紫碧山房是一处形制完整、规模巨大的山地园林遗址,其建造技法和工艺达到了清代皇家园林艺术发展的高峰,反映了清乾隆一朝的壮丽恢弘。

    [查看详细]

    11.01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勘探灵宝市五帝新石器时代遗址。五帝遗址是仰韶文化中晚期灵宝盆地东部最大的一处遗址,可能是该区域的一处核心聚落。

    [查看详细]

    11.03

    11月3~27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丝绸之路考古队”与伊朗内沙布尔大学考古系合作,对伊朗拉扎维呼罗珊省内沙布尔市东南的Borj Tepe遗址进行了全覆盖式调查。这是“伊朗东部史前文化与社会——拉扎维呼罗珊省Borj Tepe遗址联合发掘与研究”项目的第一期工作。

    [查看详细]

    11.08

    11月8~12日,由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芝加哥大学顾立雅中国古文字中心共同举办“湖北出土简帛日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湖北省武汉市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日书研究领域的数十位学者参加会议。会议主要围绕湖北九店楚墓、云梦睡虎地秦汉墓、随州周家寨汉墓出土简牍之《日书》整理和研究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和交流;研讨会期间,与会学者近距离观摩了周家寨汉墓等新出日书竹简。

    [查看详细]
  • 12月

    12.01

    12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孟加拉国)阿格拉厦·毗诃罗普尔(Agrashar Vikrampura)基金会自2014年以来发掘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古城。

    [查看详细]

    12.01

    荆州博物馆发掘荆州胡家草场汉代墓地。出土竹简和木简3000余枚,木牍6块,竹简残片900余片。简牍基本内容主要有:历谱、编年纪、律令、病方、遣册等。保存情况较好,卷束大致保持原状,每卷编绳清晰,对了解郢城周边西汉早期墓葬随葬简牍类别及其与墓主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资料。编年纪和历谱,对于判断墓葬及整个墓地的绝对年代提供了重要的时代标尺。这是近些年来郢城周边单座墓葬出土简牍数量最多的一次。简牍内容种类丰富,和张家山M247出土汉简相比多了编年纪、日书以及病方三种,是荆州地区继张家山M247汉简和M336汉简、印台汉简之后,又一次大量出土律令类简牍。

    [查看详细]

    12.01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自2017年4月以来发掘西安市隋唐长安城安仁坊遗址。发现一组唐代宅邸建筑基址,已发现10座房址,大致位于东西相连的几个院落内,排列有序,有的以长廊连接。根据文献记载,安仁坊西南有汝州刺史王昕宅,与坊东南的赠尚书左仆射刘延景宅“甲第并列,京城美之”。这是隋唐长安城宅邸遗址的首次发现,对于了解宅邸布局、结构及功能都有重要意义。

    [查看详细]

    12.01

    国家文物局编的《中国考古事业(2012~2016)》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查看详细]

    12.01

    李伯谦主编的《中国出土青铜器全集》(二十册)由科学出版社、龙门书局出版。

    [查看详细]

    12.18

    12月18~28日四川大学考古系、斯里兰卡凯拉尼亚大学调查斯里兰卡曼泰港遗址。发现各类遗物750件,包括金属、陶瓷、玻璃、石、贝等多种材质。金属类遗物疑为与本地金属冶炼活动有关的铜、铁炼渣。陶瓷类遗物多元且来源复杂,串联整个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包括罗马陶器、斯里兰卡本地及印度南部陶器、中国瓷器、来自中东地区的伊斯兰釉陶器及产自东南亚地区的陶器。调查所见中国瓷器相当于晚唐五代至北宋初期的9~10世纪,属中国古代陶瓷外销的第一个高峰时段,表现为由越窑青瓷、长沙窑青釉彩瓷、邢窑及巩义窑等北方窑口烧造的白瓷及白釉绿彩器、广东青瓷组成的早期中国陶瓷贸易的“四组合”。调查所见遗物既反映了曼泰港活跃的海上贸易,又体现了其发达的本地手工业生产活动;大量的外来遗物蕴含了复杂的文化来源,是曼泰港曾担任印度洋东西交汇枢纽港这一重要角色的实物证据。

    [查看详细]

    12.21

    12月21~30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越南国家历史博物馆调查越南冯原文化遗址。调查越南中北部4个省10处冯原文化时期,包括清化省的仙脚丘遗址、花禄遗址和夔渚遗址;义安省的蟒山遗址和寺丘遗址;富寿省的仁村遗址、安道遗址、高社遗址和区塘遗址;永福省的铜荳遗址。采集了100余件陶器和石器标本,年代主要集中在冯原文化时期(相当于夏商时期)。

    [查看详细]

相关推荐

热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分析框架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