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119.1.164,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年鉴
收藏

茅盾研究年鉴2014-2015卷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7-10 字数(千字): 486
I S B N
978-7-5161-9738-7
点 击 量
84608
其他卷次
2021 2019 2017
关键词

茅盾

文学

小说

鲁迅

创作

作品

作家

茅盾文学奖

出版

上海

人民文学

分类
  • 目录浏览

  • 热门文献

  • 大 事 记

  • 图 书

  • 最佳论文

2015年该大事记下共有共33条信息

  • 1月

    01.20

    1月20日,浙江传媒学院下发《关于公布浙江传媒学院校级科研机构评审结果的通知》,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被评为校级研究机构。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主任为赵思运,副主任为蔺春华。

    [查看详细]
  • 2月

    02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3月

    03.13

    3月13日,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再度修订“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而上一次修订是在2011年2月25日。主要有三处不同:一是首次提出评委“年龄一般不超过70岁”;二是在评奖程序上,提名作品锐减一半,同时不再规定投票轮数;三是特别强调评奖纪律,“评奖委员会成员和评奖办公室工作人员,须自觉遵守本条例和评奖细则规定的评奖纪律,不得有任何可能影响评奖结果的不正当行为”。

    [查看详细]
  • 4月

    04.03

    4月3日,由浙江省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主办,文学院承办的茅盾高端论坛暨茅盾研究丛书首发式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举行。钟桂松、王嘉良、张直心、吴秀明、余连祥、周兴华、商昌宝等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讨论。大家谈到,21世纪以来,茅盾研究在持续推进,每年都有数百篇相关学术论文发表。茅盾的作品呈现出“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交错、混杂的景观,依然存在巨大的阐释空间。特别是茅盾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品格,恰恰是当下文坛所缺乏的。他在小说中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揭示,都是留给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为了更好地传承茅盾的文学遗产,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组织编撰“茅盾研究丛书”。丛书首批两部著作《茅盾研究年鉴(2012—2013)》和《新世纪语境下茅盾的多维透视》在论坛上首发。中国茅盾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钱振纲在贺信中说:“由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师生共同主编的《新世纪语境下茅盾的多维透视》和《茅盾研究年鉴》(2012—2013)两部著作,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关注了茅盾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涉及对茅盾研究史料的整理发掘和茅盾文艺思想、文艺批评等问题的纵深研究,体现了近年来茅盾研究领域的重要收获。这一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为当下的茅盾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引导在校学生积极参与到茅盾研究的事业中,它必将对茅盾研究未来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我还想以学会的名义对即将成立的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的同人提出一个希望。希望在今后的茅盾研究中,我们能够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茅盾研究一定会人才辈出,蓬勃发展!”

    [查看详细]
  • 5月

    05.01

    茅盾《林家铺子》插图典藏本由中国画报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查看详细]

    05.01

    茅盾《雾中偶记》插图典藏本由中国画报出版社2015年5月出版。

    [查看详细]

    05.01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参评作品目录”中,有中文在线、晋江文学城、半壁江中文网等网站申报的曹异的《嗜血的皇冠》、张巍的《太太万岁》、却却的《战长沙》、欧阳乾的《江湖凶猛》和疯丢子的《战起1938》共5部网络长篇小说入围茅盾文学奖评审大名单。

    [查看详细]

    05.14

    2015年5月14日至15日,由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北京)主办,桐乡市茅盾纪念馆、乌镇旅游有限公司、植材小学承办的“笔剑无分同敌忾,胆肝相对共筹量——郭沫若与茅盾展”暨“抗战中的郭沫若与茅盾”学术研讨会,于浙江省桐乡市乌镇举行。桐乡市政协主席池晓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艾克拜尔·米吉提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词。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吴赟娇主持了开幕式。“笔剑无分同敌忾,胆肝相对共筹量——抗战中的郭沫若与茅盾展”有40幅展板,共分三个部分,以中国革命史,特别是抗战史为背景,以郭沫若与茅盾生平交融为主线,以他们的文学争论、战斗历程、文化成就、革命友谊为副线,全面追溯和展现了郭沫若与茅盾“笔剑无分同敌忾,胆肝相对共筹量”的豪迈气魄和伟大友谊。出席此次活动的还有中国郭沫若研究会执行会长、北京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蔡震,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副会长、山东师范大学教授魏建,北京茅盾故居主任郭丽娜,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吴利民,桐乡市茅盾纪念馆馆长张丽敏,以及其他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士共计50余人。

    [查看详细]
  • 6月

    06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7月

    07.05

    7月5日,在国泰电影院召开《蚀》系列之《江枫渔火》座谈,参加人员:张建亚(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导演)、朱枫(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导演)、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郑大圣(系列电影《蚀》总导演)、潘雨(系列电影《蚀》导演)、赵建中、齐青、鲍芝芳、沙扬、卢行、汤惟杰、陈云芳等。

    [查看详细]

    07.16

    新华网北京8月16日电第九届茅盾文学奖8月16日在北京揭晓,格非《江南三部曲》、王蒙《这边风景》、李佩甫《生命册》、金宇澄《繁花》、苏童《黄雀记》5部长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范围为2011年至2014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共有252部作品参评,比上届增加74部。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聘请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2位作家、评论家和文学组织工作者组成评奖委员会。评委对作品进行了认真阅读、深入讨论,经过5轮投票,于8月12日产生了10部提名作品并进行3天公示。8月16日,经第六轮投票,产生了5部获奖作品并向社会公布了实名投票情况。中国作协专门设立纪律监察组全程监督,聘请国家公证机构对评奖进行公证。

    [查看详细]
  • 8月

    08.31

    原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顾问孙中田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8月31日6时56分在长春逝世,享年88岁。孙中田先生生于1928年,黑龙江安达人。1947年入东北大学参加革命,1950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文学院,留校任校刊编辑,1951起执教于中文系,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并担任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1983年任教授,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后任中文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同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1989年任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曾任吉林省政协委员。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顾问,《茅盾全集》编辑委员会委员,《茅盾研究》主编,吉林省文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英国牛津传记中心名誉理事。曾获吉林省长白山文艺奖终身成就奖。孙中田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界的著名学者,尤其是在茅盾研究领域,孙中田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奠基性学者之一。著有《茅盾小说与“红楼”情结》、《茅盾早期文艺思想脞谈》、《图本茅盾传》、《茅盾研究资料》、《论茅盾的生活与创作》、《茅盾书信集》、《色彩的诗学》等重要论著,为新时期茅盾研究做出重要贡献。

    [查看详细]
  • 9月

    09.29

    9月29日晚,第九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协主席、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任铁凝,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钱小芊出席颁奖典礼并分别致辞。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出席颁奖典礼。格非、王蒙、李佩甫、金宇澄、苏童5位获奖作家上台领奖并分别发表获奖感言。颁奖典礼由李敬泽主持,阎晶明、额尔敦哈达、水运宪、张莉、孟繁华宣读授奖辞,铁凝、钱小芊、翟泰丰、金炳华、李冰、景俊海、吉狄马加、何建明、陈崎嵘、白庚胜为获奖作家颁奖。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纪监组成员、获奖作品责任编辑、中国作协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以及正在鲁迅文学院学习的中青年作家、全国网络文学重点园地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代表等近500人参加了颁奖典礼。

    [查看详细]
  • 10月

    10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11月

    11.01

    程光炜专著《文化的转轨——“鲁郭茅巴老曹”在中国(1949—1981)》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讲述的是20世纪中国革命大叙事中六位经典作家的小故事,这六位作家分别为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从1917年到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在巨大的历史转折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身世起伏心境曲折?他们的日常起居、读书写作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被卷入纷繁的社会事务的?如果忘掉这些正史间隙的轶事,它们就可能变成一处寂寞的遗址,甚至一抔消失的黄土。作者以“历史导游”的方式,从一个个小的时间节点切入,避开学术论文的严正刻板,试图去触摸一个个不经意的细节,品味一缕缕沉香幽暗的气韵,钩沉作家们细微的生活世界。本书如同历史与当下间的喁喁私语。

    [查看详细]
  • 12月

    12.01

    钟桂松编《茅盾文集》(全十卷)由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16开精装和平装两种,3136页。

    [查看详细]

    12.08

    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著名茅盾研究专家罗宗义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12月8日凌晨5时10分不幸逝世,享年79岁。罗宗义先生生于1937年,四川省双流县人。1953年10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7年10月毕业后来内蒙古赤峰市第二中学任高中语言教师,语文教研组长。1982年2月至1982年9月在赤峰市教育学院工作,任教研员。1982年10月至1983年10月在赤峰市电视大学任教。1983年10月来到赤峰师专中文系任教,从1984年7月任中文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直到退休。198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4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中国丁玲研究会理事,赤峰作家协会副主席、赤峰文联理事,赤峰市教育学会。多次被评为先进教师、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4年被推荐为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专科院校教师奖;1994年收入《中国大百科专家人物传集》并获20世纪中国知名专家称号。其《茅盾文学批评论》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在“茅盾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被列为大会赠书,并被评为最新研究成果。

    [查看详细]
  • 2014年该大事记下共有共33条信息

    • 1月

      01.01

      商昌宝著《茅盾先生晚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系河北人民出版社名人晚年书系之一种。本书共分五章,分别为“今昔对比的反差”、“思想改造的轨迹”、“置身于政治风浪中”、“难以为继的写作”、“留声机的喧嚣与嘶哑”。《茅盾先生晚年》在一个更广阔的大历史情境中,选择茅盾作为20世纪中国的公众人物作为切入点,并以现代意识为思想的武器和视角,在大量历史事实中进行一种追加的思想史意义上的评说。

      [查看详细]

      01.09

      据光明日报2014年1月9日第009版文化新闻,在刚刚结束的南京经典秋拍中国书画专场上,茅盾手稿《谈最近的短篇小说》成交价为1207.5万元,创下了中国文人手稿的拍卖纪录。此前,中国文人手稿的拍卖纪录由鲁迅手稿《古小说钩沉》所保持,该手稿的一页残页曾拍出690万元。《谈最近的短篇小说》是茅盾在1958年写下的一篇近9000字的评论文章,载于当年《人民文学》第6期。手稿共30页,全部用毛笔写成,每页纸长22厘米、宽15厘米。除了纸质微微泛黄外,品相甚好,还附有当时刊发该文的《人民文学》发稿签。

      [查看详细]
    • 2月

      02.01

      李敬泽《致理想读者》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平装大16开,254页。书中为读者详解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各大评奖过程。

      [查看详细]
    • 3月

      03.01

      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钟桂松主编《茅盾全集》由黄山书社出版。新版《茅盾全集》由茅盾之子韦韬先生授权、钟桂松主编。新版《茅盾全集》由韦韬先生新增多幅珍贵照片,在原版《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基础上加以充实、补订而成的,目的是使《茅盾全集》更全、更完美。新版全集共41卷,再加一卷附集。1至9卷为小说;10卷为剧本、诗词、童话;11至17卷为散文,其中13卷为“游苏见闻”专集;18至27卷为中国文论;28卷为中外神话研究专集;29至33卷为外国文论;34卷为“古诗文注解”;35至36卷为回忆录;37至39卷为书信;40至41卷为日记;附集卷收有关资料。这是规模最大、收集最全的总集,是研究茅盾著作的十分完备的参考材料。

      [查看详细]

      03.01

      王科著,傅璇琮、彭定安、刘继才等编《名家解读中外文学名著书系:子夜全新解读》由东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平装16开,158页,13万字。《名家解读中外文学名著书系:子夜全新解读》共分3部分,分别是“引言:造访《子夜》的神秘城堡”、“导论:永恒的茅盾和永远的《子夜》”、“精彩片段解读”。全书评价了《子夜》在左翼文坛的辉煌实绩,深刻分析了《子夜》这部扛鼎之作的写作历史背景,并对文学大家茅盾先生的生平事迹作了恰切的介绍。1930年春夏之交,国民党各派系之间的内战打得不可开交,世界经济危机迫使英、美、日等国家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深受池鱼之苦,工人罢工不断兴起,农村经济濒临破产。“子夜”是这个动荡、黑暗时代的象征。

      [查看详细]
    • 4月

      04.01

      金韵琴《茅盾晚年谈话录》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茅盾晚年谈话录》是一本回忆录类图书,共收80余篇文章,是作者(茅盾的内弟媳)1975年在茅盾先生家做客半年期间,与姐夫茅盾闲聊的私人记录,由作者据所记日记整理成文。作者“文字流利生动,笔锋常带感情。使叙述人神形俱现”(李何林语),是茅盾在此特定赋闲时期的生活起居和思想风貌的真实写照。《茅盾晚年谈话录》还收有25封茅盾先生在1974年6月至1975年6月间写给作者的私人通信,以及作者长女孔海珠撰写的《我的母亲和〈茅盾谈语录〉》。

      [查看详细]

      04.01

      中国茅盾研究会编《茅盾研究》第13辑由新加坡文艺协会出版。

      [查看详细]

      04.30

      4月,中国茅盾研究会成立微信公众平台。该平台旨在宣传茅盾研究最新成果,分享与茅盾相关的文学知识、文坛掌故。

      [查看详细]
    • 5月

      05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6月

      06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7月

      07.01

      钱振纲和钟桂松主编《茅盾研究八十年书系》由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收录1931年以来已版和新版茅盾研究单行本著作49种,分60册。包括: 1.伏志英编:《茅盾评传》,上海现代书局1931年版。 2.黄人影编:《茅盾论》,上海光华书局1933年版。 3.吴奔星:《茅盾小说讲话》,上海泥土社1954年初版(8月再版),附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4.邵伯周:《茅盾的文学道路》,长江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附1979年修订版。 5.叶子铭:《论茅盾四十年的文学道路》,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版,附上海文艺出版社1978年版。 6.高利克:《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杨玉英译,1969年出版英文版,2013年新译。 7.庄钟庆:《茅盾的创作历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8.叶子铭:《茅盾漫评》,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9.朱德发、阿岩、翟德耀:《茅盾前期文学思想散论》,山东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10.庄钟庆:《茅盾史实发微》,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孔海珠、王尔龄:《茅盾的早年生活》,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2.万树玉:《茅盾年谱》,浙江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13.邵伯周:《茅盾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4.李广德:《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5.李岫:《茅盾比较研究论稿》,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16.王嘉良:《茅盾小说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17.丁亚平:《一个批评家的心路历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8.孙中田:《〈子夜〉的艺术世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19.史瑶、王嘉良、钱诚一、骆寒超:《茅盾文艺美学思想论稿》,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0.叶子铭:《梦回星移——茅盾晚年的生活见闻》,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1.罗宗义:《茅盾文学批评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2.李广德:《茅盾学论稿》,香港正之出版社有限公司1991年版。 23.黎舟、阙国虬:《茅盾与外国文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4.金韵琴:《茅盾(晚年)谈话录》,上海书店1993年版。 25.丁尔纲:《茅盾的艺术世界》,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 26.李庶长:《茅盾对外国文学的借鉴与创新》,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7.唐纪如:《茅盾的创作个性》,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8.丁柏铨:《茅盾早期思想新探》,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9.丁尔纲:《茅盾孔德沚》,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 30.黄侯兴:《茅盾:人生派的大师》,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1.唐金海、刘长鼎主编:《茅盾年谱》(上、下),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6年版。 32.庄钟庆:《茅盾的文论历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33.钟桂松:《茅盾传》,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 34.杨扬:《转折时期的文学思想——茅盾早期文艺思想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5.欧家斤:《茅盾评说》,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36.丁尔纲:《茅盾评传》,重庆出版社1998年版。 37.宋炳辉:《茅盾:都市子夜的呼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8.丁尔纲:《茅盾:翰墨人生八十秋》,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39.钟桂松:《二十世纪茅盾研究史》,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0.翟德耀:《走近茅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41.龚景兴编:《二十世纪茅盾研究目录汇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42.韦韬、陈小曼:《我的父亲茅盾》,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3.周景雷:《茅盾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44.丁尔纲、李庶长:《茅盾人格》,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5.韦韬、陈小曼:《父亲茅盾的晚年》,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46.王嘉良:《艺术范型与审美品性》,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47.李继凯:《“师者”茅盾先生》(新著)。 48.李广德:《茅盾及茅盾研究论》(新著)。 49.崔瑛祜:《左翼文学论争中的茅盾》(新著)。

      [查看详细]

      07.05

      7月5日,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扬在上海图书馆做关于茅盾与上海的讲演。其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茅盾怎么到上海来的,二是他到上海后做了什么,三是茅盾与上海的关系,应该引发我们对文学史哪些思考。从地域文学的角度对茅盾的文学创作进行梳理解读,可谓别出机杼。

      [查看详细]

      07.12

      7月12—14日,茅盾研究回顾与前瞻学术讨论会暨中国茅盾研究会理事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会议由中国茅盾研究会和西安陕西师范大学主办,黄山书社和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承办。会议旨在回顾近年来茅盾研究学术成果,研讨茅盾研究前沿动态,规划未来研究方向。来自全国各地的80余位茅盾研究专家和学者出席,就茅盾研究的历史、现状、未来发展以及相关史料的整理发掘、茅盾的文学创作、文艺批评和研究、文学期刊编辑等问题分六场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讨论。会议举行了黄山书社新版《茅盾全集》(42卷)首发式和台湾花木兰出版社《茅盾研究八十年书系》(49种60册)首发式。

      [查看详细]

      07.16

      《中华读书报》2014年7月16日第011版发表吴心海的文章《茅盾小说中一个延续78年的错误》。文章指出,茅盾的小说《儿子去开会去了》(此小说原载1936年6月10日《光明》创刊号,题目后在收入《茅盾短篇小说集·下》时改为《儿子开会去了》,下同),有句话十分费解,即阿向的父亲所作的预言“恐怕要到阿向的儿子做了小学生,这才群众大会之类是没有危险的”。从最初版本到后来四五十本选本,均未对此病句提出质疑。

      [查看详细]
    • 8月

      08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9月

      09.03

      9月3日,中国茅盾研究会秘书处发表《关于补选茅盾研究会理事表决结果的通报》:“根据学会于2014年7月12日晚上在陕西师大召开的‘茅盾研究会理事会’所提动议,我们于今年8月8日向学会全体会员发出了《关于补选理事人选表决通知》。截止到8月31日,以下9位理事候选人均获得通过:杨扬、张鸿声、赵思运、钟海波、刘传霞、商昌宝、郭国昌、吕周聚、李春燕。”

      [查看详细]

      09.03

      9月3日,中国茅盾研究会秘书处发表《关于补选茅盾研究会副会长表决结果的通报》:“根据学会于2014年7月12日晚上在陕西师大召开的‘茅盾研究会理事会’所提出的副会长候选人的建议,我们于8月8日向学会理事发出了《关于副会长人选表决通知》。截止到8月31日,经我们统计,回信表示同意李继凯担任副会长职务的人数已超过参加表决人数的2/3,根据学会章程,这次表决结果有效。”

      [查看详细]
    • 10月

      10.01

      《MIDNIGHT—子夜》英文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平装16开,532页。

      [查看详细]
    • 11月

      11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12月

      12.01

      为了更好地传承茅盾的文学遗产,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和浙江省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联合编撰的“茅盾研究丛书”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丛书主任吴利民、张邦卫,执行主任赵思运、陈洪标,副主任蔺春华。丛书首批两部著作《茅盾研究年鉴(2012—2013)》和《新世纪语境下茅盾的多维透视》在论坛上首发。前者全面整理了2012年至2013年有关茅盾研究的大事记、关于茅盾的重要研究论文、论著等资料;后者从崭新的视角论述了茅盾的精神人格、艺术成就、学术贡献以及茅盾经典作品的影视改编等问题。

      [查看详细]

      12.01

      浙江传媒学院茅盾研究中心主持的“茅盾研究”栏目在《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创办,首期发表蔺春华《20世纪中国政治文化视野下的茅盾王蒙比较论纲》、谢群《论茅盾〈楚辞〉研究的神话学阐释》、张彩虹《从电影〈林家铺子〉看茅盾小说的诗意化表达》。

      [查看详细]

      12.12

      12月12日,现代文学家茅盾的《自传一章——我的小学时代》珍贵手稿和四通致著名出版人陶亢德的信札由陶亢德后人委托,亮相南京经典中国首场文学拍卖会。

      [查看详细]

      12.27

      茅盾小说《蚀》将搬上荧幕。据《京华时报》消息,2014年12月27日,由作家出版社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影视文学交易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作家出版社旗下的百城映像将拍摄“中国现代文学经典改编电影系列”,其中就包括根据茅盾经典小说改编的电影《蚀》。为何选择《蚀》来改编?总编剧吴滨说:“《蚀》三部曲讲述了那个时代青年人在大革命中的沉浮,一个世纪过去,当代青年人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与故事中的人物类似,能够引起当代年轻人的共鸣。”

      [查看详细]

相关推荐

热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分析框架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