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市场化之争的嬗变
来 源
:
|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2 | ||
摘 要
:
|
教育能不能市场化?国际方面,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欧美各国纷纷开始教育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学校法人化、市场化改革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欧美国家教育市场化改革深受人力资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影响。教育的直接消费特征决定了学校可以市场化运作。关于“教育产业化”与“教育市场化”两个概念的内涵辨析,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教育产业化等同于教育市场化。”[※注]从“教育产业化”与“教育市场化”的内涵中可以发现,教育产业化与教育市场化的核心即是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的运行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 ||||||
关键词
:
|
市场化 教育 教育产业化 市场经济 公共产品 教育领域 人力资本 教育市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市场机制 |
在线阅读
第一节 教育市场化之争的嬗变
字体:大中小
一 教育市场化之争的背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开始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成为我国的主要经济制度。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的方针,1984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87年,党的十三大进一步强调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社会主义本质论、市场经济论、三个有利于论等清晰地解决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姓“资”与姓“社”的问题。讲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93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以及1993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强调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自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定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而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在教育领域,紧随经济体制改革步伐,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进一步提出了改革教育体制的决定。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扩大教育消费,拉动经济发展”两者的基本关系,确立了“教育是一个全局性、先导性、战略性基础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的基本改革方向。1999年,全国高校扩大招生规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上升,据教育部官方数据统计,199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8—22周岁)仅为3.5%,1999年上升到10.5%,截至200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3.3%。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民众对高等教育不断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扩招也使得高等教育同时面临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面对教育经费短缺、教育需求不断高涨等现实问题,面向市场,引入市场机制,发展教育产业,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吸引多元主体参与投资办学,成为解决教育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
教育界学者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教育内部的现实问题,围绕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展开了深入而充分的研究和讨论,讨论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市场、教育产业、教育服务、教育公平等重大理论课题。
思想理论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关系问题的研究,是在教育理论界有关“教育本质”、“教育属性”“教育功能”、“教育经济价值”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探讨为基础展开的。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教育本质讨论中,有关“生产部门说”与“非生产部门说”的争论、“产业说”与“非产业说”之辩即是对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争论。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教育与市场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由此在理论上再次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是什么?教育是不是产业?是什么性质的产业?教育能不能市场化?
国际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欧美各国纷纷开始教育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学校法人化、市场化改革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欧美国家教育市场化改革深受人力资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教育成本分担理论的影响。这些理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也成为探究中国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重要理论工具。
1.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教育具有生产性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该理论强调劳动力作为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的作用,人的知识、能力等要素是一种重要的资本,“人力资本”的投资要优于“物力资本”的投资价值。在教育中,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因此,人力资本理论为教育与市场经济之间建立紧密联系打下了理论基础。
2.公共产品理论。公共产品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54年提出的。按照公共产品理论,全部社会产品按照产品消费是否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两个标准,可以划分为: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而教育消费的效用具有直接效用和间接效用之分。教育的直接消费具有私人产品性质,间接消费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教育的直接消费特征决定了学校可以市场化运作。间接消费特征又决定了教育服务的公益性。
3.新公共管理理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公共行政改革运动,其核心是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管理部门,推进公共部门私有化改革。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将市场的竞争机制应用于教育领域,强调学生选择、家长参与,反对公共垄断教育。
4.教育成本分担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斯通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成本分担理论所要处理是如何在政府、社会、企业团体、个人、家庭等各方之间合理分担教育成本的理论问题。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的成本无论在何种体制的社会中,都应该由政府、学生与家长、学校共同分担,即谁受益、谁分担的原则。
二 教育市场化之争历程及主题
教育市场与教育市场化问题研究的起点可以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其中涉及了关于教育是否是一种生产部门的讨论。80年代中后期,教育理论界开始专门探讨教育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问题,着重探讨教育对发展商品经济的作用,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等问题。[※注]
199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社会结构开始发生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带动了各行各业思想观念上的变革与反思,逐步发育成熟的市场体系促成了利益追求各不相同的社会群体,对教育造成极大的影响。教育领域中出现了教育理论学术观点的变革,研究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一时间成为教育理论界的热门话题,并逐渐萌生出学术争鸣的态势。教育理论界关于教育市场化、产业化的讨论开始不断出现。
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关于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注]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涉及的概念和主题也比较广泛。在谷歌(Google)搜索引擎中,关于“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词条约17600条,在谷歌(Google)图书搜索引擎中,约有123000条著作目录内容中涉及这一主题。
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馆藏图书目录中,以“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为名称的著作、文集共计有92种(1988—2009)。
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有关“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学位论文共有91篇,发表年限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期刊论文(1980—2009)共有2312篇(图10-2),其中南京大学CSSCI来源核心期刊[※注]文献314篇(图10-3)。
结合文献统计分析(图10-2,图10-3)以及文本分析结果,可以发现,自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围绕教育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主要经历了三次比较集中、热烈的讨论。
第一阶段是1993—1994年关于市场经济与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的讨论,讨论中开始出现教育产业、教育产业化、教育服务、教育市场等概念。1992年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央教科所、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等教育机构和教育团体纷纷组织研讨会,围绕“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进行专题讨论。随后,相关主题的研究文献逐渐增多,1992—1994年间《教育研究》、《教育与经济》等核心期刊集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的学术论文和会议综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教育的关系开始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第二阶段讨论主要集中在1999年前后高校大规模扩招时期,有关讨论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属性的文献迅速增多,在1999—2000年间,在314篇核心文献中,有近1/3的文章与此主题相关。在此期间,教育学界围绕教育是否是产业、如何界定教育的产业属性等问题展开了大讨论,提出了各种不同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或学说。
第三阶段讨论集中在2004年前后,主要围绕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平问题展开辩论,教育的公益性、政府教育职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成为这一阶段关注的主要问题。前两次辩论中,参与者主要是教育理论研究工作者、教育行政工作者、经济学家。第三次争论与前两次不同,除了有教育学术界学者参与外,公共媒体广泛参与讨论,使得讨论的范围和层面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并开始逐渐影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三 “教育市场化”与“教育产业化”概念辨析
在有关“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期刊论文中,“教育与市场经济”、“教育市场”、“教育市场化”、“教育产业”、“教育产业化”等概念的使用也呈现出阶段性特点,以“市场经济与教育”为题的文献主要集中在1993—1995年,其中主要涉及市场经济与教育体制改革问题的讨论,教育市场、教育商品等概念开始出现,之后相关文献日趋减少。自1999年后,采用“教育市场”、“教育市场化”、“教育产业”、“教育产业化”概念来分析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文献急剧增多。
学术界对“教育市场化”和“教育产业化”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CNKI数据库中对“教育产业化”含义界定有15种,从基本含义来说,教育产业化是从产业间、部门间实现经济联系的基本方式提出的。教育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应通过市场等价交换的方式实现。总的来说,对教育产业化的内涵主要从产业化的方式和范围两个方面进行界定:从方式上讲,教育产业化即是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领域;从范围来说,教育产业化应限于非义务教育领域。
CNKI数据库中,关于“教育市场化”内涵界定有两种。杜育红认为,教育市场化也就是指教育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与学校之间竞争的完全市场化[※注]。李云认为,教育市场化是宏观层面的问题,它是教育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和标志。教育市场化是指教育的生产、消费完全通过市场进行,政府既不对学校也不对学生提供财政资助。教育市场化意味着政府不参与提供教育(这里必须指出教育市场化的对象界定在非义务教育的领域内)。[※注]
在关于“教育市场化之争”研究中经常会出现教育产业化、市场化两个概念交叉使用的情况。就314篇核心文献统计(图10-4)可以发现,目前学术界,使用“教育产业化”为题的文献居多。关于“教育产业化”与“教育市场化”两个概念的内涵辨析,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教育产业化等同于教育市场化;二是教育产业化不等于教育市场化。前者以王善迈为代表,后者以杨东平为代表。
有学者认为,究竟什么是教育产业化,还没有给出明确界定,也很难给出明确界定,并将教育产业化概念等同于教育市场化概念。如王善迈认为:“就讨论的内容来说,讨论各方所指实际上是指市场化。因此,教育产业化就是教育市场化。”[※注]所谓教育产业化实质就是将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完全移植到教育中来。让市场机制调节教育供求和资源配置。简言之,教育产业化就是教育市场化。从更为广阔的经济学视角出发,教育产业化意味着教育市场化,即通过市场来说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注]。
杨东平认为,教育产业化是纯粹的中国概念,是无法与国外交流的。国外与之相似的概念称为教育市场化,是具有确定内涵的严格的理论概念,主要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注]。基于中国教育改革的背景,杨东平认为,教育产业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实行的被称为“单纯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即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为弥补经费短缺,围绕着学校创收、经营、转制、收费、产权等问题,以增长和效率为主要追求的教育改革[※注]。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界定、解释教育产业化。教育产业化,狭义上是指在学校举办企业、科技类和服务类的校办产业。广义是指利用市场手段扩大教育资源、利用市场机制“经营”教育的各种举措[※注]。
也有学者将教育产业化界定为一种动态的改革过程。如:“所谓教育产业化是指在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双重作用下,教育的启动、运行、产品形成与产品调配等办学环节和程序以取得社会、经济双重效益为目标的改革过程。”[※注]
从“教育产业化”与“教育市场化”的内涵中可以发现,教育产业化与教育市场化的核心即是在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市场的运行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两个概念在教育理论研究中,其实质内容是一致的。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