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五四运动时期的平民教育思潮
来 源
:
|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 | ||
摘 要
:
|
平民教育作为一种思潮萌生于民国初年,形成于新文化运动期间,五四运动之后达到高潮,它是民主思想在教育领域里的直接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中国影响比较大的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潮。20世纪20年代,自美国留学归来的晏阳初、陶行知与国内的梁漱溟等人先后开展平民教育运动,并且很快把平民教育的重心转移到乡村,发展成为乡村教育运动,他们一方面开始着手平民教育暨乡村教育实验,另一方面提出和形成了系统的平民教育思想主张。 | ||||||
关键词
:
|
乡村 教育思想 平民 农民 教育 平民主义 农工 平民政治 中国乡村 学校 文化 |
在线阅读
一 五四运动时期的平民教育思潮
字体:大中小
1919年,教育调查会提出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为教育宗旨的思想,并且以“发挥平民主义,俾人人知民治为立国根本”为“共和精神”的内容,正式提出“平民主义”的教育思想。1919年5月至1921年7月,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在中国各地系统演讲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作为杜威学生的中国著名学者胡适认为乃师的教育学说就是“平民主义的教育”,并总结出杜威平民主义教育的两大条件:养成智能的个性与共同生活的观念和习惯。[※注]杜威教育思想的迅速流行对当时平民主义教育思潮的形成与扩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师生成立的平民教育社以倡导平民主义为主旨,正是杜威教育思想直接影响下的产物。“本社成立于民国八年双十节以前,恰当杜威博士来华之后。至本社之所以成立,直可谓由于受杜威学说之影响和感动。”[※注]该社成立于1919年10月,至1924年下半年停止活动,前后存在了5年,社员最多时曾达到约140人。为了“研究宣传及实施平民教育”,于1919年10月10日创办了杂志《平民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共出版了73期。归纳起来,平民教育社的平民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批判过去的教育是由少数人独占独霸的教育。“从前的教育,不是平民的教育;受过从前的教育的人,就不成平民(因他已爬至平民之上);从前平民,未曾受过教育。”教育的根本改造是社会改造的根本和前提,主张“把几千年来遗传下来的偏颇教育根本毁弃;再拿平民社会的组织作标准,从新施设一番‘平民的教育’,这是改造新世界的第一步”。[※注]“‘平民主义’的‘教育’就是:要个个人都受着教育,再进一层,还要个个人都受着程度相等的教育。”[※注]
第二,平民教育是实现平民政治的基础。平民教育社同仁认为,现在中国社会种种的不平等是教育不平等所致,因此,教育的平等是实现平民政治的工具和基础。“不先有了平民教育,哪能行平民政治?哪能使用平民政治的工具?就说我中华民国罢,挂了8年平民政治的招牌,那平民政治的工具还不会使呢。所以,我们要来细谈根本改造的教育,不愿去高论‘空中楼阁’的政治。”[※注]
第三,平民教育就是人人养成独立、平等、自由的品格。平民教育社同仁非常关注平民教育的真精神,并且认为平民教育的真精神就是求得社会的每一个人具有独立的人格,养成平等、自由的思想,否则是不能达到平民教育真正的目的。[※注]“教国民人人都有独立人格的与平等思想的教育,就叫做平民教育。”[※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适合学生的需要、在合理的范围内须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注]
第四,实施平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平民教育社同仁踊跃探讨了实施平民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综合起来说,主要包括:改革汉字,使用简化汉字和白话文;教育经费与机关独立;男女教育平等;平民教育不能仅限于学校教育;实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自动”、“启发”的教育;提倡工学合一的教育。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