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批判
来 源
:
|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9 | ||
摘 要
:
|
1949—1956年,党中央在文化教育界开展了一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提出了“争取、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基本方针,其主要目的是清除知识分子头脑中的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旧思想和反动思想,形成统一于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新的思想价值取向。于是,教育界也和其他文化战线一样开展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通过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提高教师思想觉悟,树立革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更好地践行党的教育工作,服务教育实践。 | ||||||
关键词
:
|
知识分子 教育思想 资产阶级 武训传 教育界 教授 知识分子思想 反动思想 电影 无产阶级 旧社会 |
在线阅读
三 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批判
字体:大中小
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传授文化知识,教育界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对那些还在恪守着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或者缺乏对无产阶级教育思想研究,其学术思想还未能与无产阶级联系起来的知识分子,就成为当时思想改造运动中受批判的对象。
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的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曾经师从杜威,留美归国后便一直投身于中国人民的教育事业。作为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最可贵的品质是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的一系列的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激烈的政治运动以及思想批判运动使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遭到了错误的批判。批判直指其所谓的“小资产阶级教育思想”。1951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的社论,认为电影《武训传》的出现,特别是对于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歌颂竟然如此之多,说明了我国文化界的思想混乱到了何等地步。资产阶级的反动思想侵入了战斗的共产党,“有些人向这种反动思想投降”[※注],进而号召“展开对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著作和论文的讨论,求得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错误”。
1951年6月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中央教育部关于开展电影《武训传》和“武训精神”的讨论。指出:由电影《武训传》所引起的思想争论,目前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思想运动,这一运动应当引起全国教育工作者的严重注意。武训这一具体历史人物,在我国教育界是很熟悉的,所谓“武训精神”,在教育工作中影响极深,也极为普遍。这种影响模糊了革命的立场观点,成为人民教育事业前进的严重思想障碍,因此,在各级教育行政机关及各级学校中深入讨论《武训传》和有关武训这一历史人物以及所谓“武训精神”是十分必要的。[※注]
由于陶行知先生曾经自比为“新武训”,并且热烈地歌颂过武训精神,加之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有很深的影响。于是,教育界借着批判电影《武训传》,又出现了批判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的浪潮。此时,学术思想上的讨论已被上升为政治观点、政治立场、政治运动来认识。一切学术思想观点要遵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标准,“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因为“一切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派的教育思想的共同特点就是所谓‘超阶级’,‘超政治’的教育观,就是教育与政治分离的看法”,而陶行知根本离开了政治,提出了所谓“四有”,这也是陶行知思想中的改良主义因素和典型表现。
1951年9月《人民日报》载《从讨论武训问题我们学到什么》,指出:“尽管陶先生在三十年中的思想是不断前进的,而且我们也可以估计,如果他能活到现在,他的教育思想还不是无产阶级的教育思想,而是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在他的教育思想和马列主义的、毛泽东的教育思想之间还存在着原则的差别”,文章还批判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的公式,就是一个片面的、反科学的、反马克思主义的公式。陶行知“主张在生活中求教育,认为生活斗争是大众唯一的学校”,“不要学校,不要系统的理论知识,不做系统的有领导的课堂教学,而只是零零碎碎的从所谓实际生活中求得零零碎碎的知识”,“这实在是杜威反动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再版,实际上等于取消学校”。[※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