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3.148.200.14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

二 学习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热潮的兴起

来 源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6
摘 要
苏联教育理论以铺天盖地之势被引入中国,而在众多的苏联教育理论中,凯洛夫《教育学》和马卡连柯教育学说更是被时人所青睐。之后,湖南长沙五中的袁宗凯、黄实君报道学习凯洛夫《教育学》的情况,并在《人民教育》上发表了《我们是如何学习教育学的》一文,一些教育学者也为如何学习《教育学》献计献策,认为“教育学的教学方法,应以系统的、连贯的讲解为主。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教育理论界完全成了苏联教育学的“市场”。
关键词

教育学

教育理论

教养

讲座

教育工作者

教师

教育方法

学说

卡连

共产主义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二 学习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热潮的兴起

字体:

马卡连柯(1888—1939)出身于一个工人家庭,1904年毕业于克列勉秋克市市立四年制学校,1905年在市立学校附近的一年制师资训练班毕业后,在克留科夫镇教育部部立两班铁路职工子弟学校担任教师,1914年进入坡尔塔瓦省师范专科学校,3年后以金质奖章获得者的资格毕业。之后,他曾担任过校长、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主任。在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教育理论著作。所以有人称马卡连柯是苏联现代卓越的教育理论家、教育革新家、教育实践家和教育艺术家。

20世纪50年代,国内大量翻译了马卡连柯的著作,如《马卡连柯教育文选》(1—4册)(中外出版社1951年版);《新教育五讲》(作家书屋1951年版);《家庭与学校的儿童教育》(中外出版社1951年版);《苏联儿童教育讲座》(中外出版社1950年版);《塔上旗》(上、中、下册)(正风出版社1952年版);《双亲读物》(第一册)(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年版);《论共产主义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5年版);《教育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等等。与此同时,研究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著作也被翻译出版,主要有麦丁斯基《马卡连柯的教育学说》(五十年代出版社1953年版);特尔·盖文江《马卡连柯的生平与其教育学说》(新华书店东北总分店1950年版);维格多娃等《论马卡连柯的教育学遗产》(中外出版社1952年版)等。在报纸杂志上还刊载了大量研究马卡连柯的文章。

随着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广泛传播,中国教育界对学习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热情也随之高涨。读者高万春一口气读完了《推荐〈苏联儿童教育讲座〉》,认为“这本书里所举的各个例子来看,都是我们日常随时随地可以看到听到甚至是亲身体验到的。使我们感到在儿童教育问题上许多工作基本原则是完全适用于今日中国的”。他最后指出:“像马卡连柯这本《苏联儿童教育讲座》不仅应该推荐给新中国的父母们,甚至有利用广播介绍给全国人民的必要。每一个学校教育工作者,更有虚心学习它吸取教育的一般原则和宝贵经验的必要。”[※注]陈侠在《介绍〈马卡连柯第五卷〉》一文中则介绍了该卷的主要内容,并指出:“我们新中国的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保卫者的光荣任务。要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向这位苏联的伟大教育家学习,学习他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针对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来培养新生一代的成功经验!”[※注]当时,广大中小学和师范院校的领导都号召教师向马卡连柯学习,教研组经常组织马卡连柯教育思想研讨会。许多教师还作了详细的读书笔记,比较典型的有张方旭和燕国材。张方旭在《学习马卡连柯教育学说的初步体会》一书的前言中说道:“我是个中学教师,几年来,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开始向马卡连柯的教育学说探索。在学习中,我对他的学说发生了兴趣,也有了些体会。如对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目的和方法的相互关系,它们的作用;在教育方法上创造性地运用辩证法的精神;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应具备的条件;集体在培养品德中的强有力的作用,和怎样培养、教育集体;劳动在教育中的地位;自觉纪律是道德教育的结果,不仅仅是教育的手段;惩罚的教育意义;传统在教育中的继承性作用等等。虽然我的体会是很肤浅的,但已深深地感到学习马卡连柯的教育学说,对培养我国年青一代成为共产主义的积极战士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每一位教师所必须学习的。”[※注]燕国材在《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一书的前言中则指出:“在为共产主义青年一代的工作中,苏联伟大的共产主义教育家安·谢·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曾给我们以巨大的帮助。”“我企图把马卡连柯所创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较有系统地介绍出来,以供教育工作者参考。”在书中燕国材还指出了马卡连柯的教育体系的七大特点:第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性。他认为政治是教育学牢不可破的基础;第二个特点是具有集体主义的精神。马卡连柯提出了“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而教育”的原则;第三个特点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第四个特点是具有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第五个特点是具有革命的乐观主义;第六个特点是具有创造性;第七个特点是具有战斗性。[※注]最后燕国材引用高尔基的评价,认为马卡连柯的教育体系具有世界性的意义,他对我国的年青一代的共产主义教育的指导意义也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地系统地学习他的著作,创造性地研究和应用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以便于把我国的儿童、少年和青年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建设者”。[※注]

整个50年代,国内对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学习充满着真诚,希望从马卡连柯的著作中汲取思想营养。通过学习,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都一致认为“马卡连柯是把辩证法应用于教育领域的大师”、“马卡连柯关于教育方法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教育的学说为依据的”、“马卡连柯的许多教育见解对我国教育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注]在马卡连柯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当时我们新建了许多工读学校。马卡连柯的关于班集体的理论和原则、平行教育影响原则、要求与尊重相结合的原则等都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当然,除了学习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和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外,还学习克鲁普斯卡娅、加里宁等人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教育理论界完全成了苏联教育学的“市场”。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