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教育“多重本质论”
来 源
:
|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4 | ||
摘 要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间,学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先后形成了以下多种主要的思想主张。这些不同的思想主张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社会政治环境的不同,也深刻折射出中国当代教育变迁的轨迹。一教育“上层建筑论”。针对教育的生产力本质和教育的上层建筑本质的基本观点,有研究者提出教育本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进入新世纪以来,研究者对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视阈更为宽广、研究思路更为多样,提出了富有启示的教育本质的观点。 | ||||||
关键词
:
|
生产力 人类社会 教育 社会现象 社会生产力 阶级性 教育者 本质属性 本质问题 上层建筑 职能 |
在线阅读
三 教育“多重本质论”
字体:大中小
随着对教育本质讨论的深化,有研究者从教育本身进行考察,并认为教育具有生产力属性和意识形态双重或多重属性。有学者认为,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通过传授系统知识和培养思维、品德、意志、心理和生理素质等,使受教育者在体力、脑力和知识技能等方面获得发展,是教育劳动者、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设备、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制度和教育过程的总和。因此,教育的本质具有双重属性,一部分属于非物质的观念形态,即精神文化,一部分则属物质形态,诸如教育劳动者,教育对象、教育组织形式、仪器设备、语言文字、科学技术以及提高劳动者知识技能的手段等。[※注]
成有信教授指出,社会主义教育本质是大生产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他认为教育本质是由人类社会发展需要决定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质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联系、矛盾与变革的过程,它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这样,作为人的教育活动,则与当时社会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状况密切相连,受到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制约,也要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革新创造条件。因而产生了教育的两个社会职能,第一,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职能,即使新一代适应一定生产力要求而成为具有一定生产知识和劳动能力的人;第二,培养和训练社会人的职能,即使新一代适应一定生产关系的要求而成为具有一定思想品质和社会活动能力的人。这样,教育的目的应当使新一代人成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者和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社会人的统一体。教育的这两个职能决定了教育的两个特性或教育本质的两个方面: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职能决定了教育适应生产力的特性,这就是教育的生产性或教育的生产本质,培养和训练社会人的职能表现了教育适应生产关系的特性,这就是教育的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的社会性的主要表现就是它的阶级性或它的阶级本质。[※注]
对教育本质双重性的探讨(也有研究者概括第三种、第四种属性,习惯称是教育本质的多重属性)思路,其实是看到了教育职能与教育功能的多重性,避免从狭窄的思路把教育理解成只具有政治功能,这样理解教育本质的认识思路,并没有把决定、制约影响教育职能、教育功能多重性现象的关键因素揭示出来。其实,教育职能与教育功能的双重性、多重性,它只是教育功能在不同社会环境中的不同体现,是社会发展多方面需求给予教育职能的一种规定。然而这一点未能引起持有教育本质多重性观点研究者的重视。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