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教育本质的“新上层建筑论”
来 源
:
|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6 | ||
摘 要
: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间,学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先后形成了以下多种主要的思想主张。这些不同的思想主张不仅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教育社会政治环境的不同,也深刻折射出中国当代教育变迁的轨迹。一教育“上层建筑论”。针对教育的生产力本质和教育的上层建筑本质的基本观点,有研究者提出教育本质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进入新世纪以来,研究者对教育本质问题的研究视阈更为宽广、研究思路更为多样,提出了富有启示的教育本质的观点。 | ||||||
关键词
:
|
生产力 人类社会 教育 社会现象 社会生产力 阶级性 教育者 本质属性 本质问题 上层建筑 职能 |
在线阅读
六 教育本质的“新上层建筑论”
字体:大中小
教育本质是上层建筑,它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界盛行的传统观点,也是对我国教育学科的理论建设与教育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改革开放初期开展的教育本质观讨论,核心问题是反思“教育本质是上层建筑”的观点。一是否定教育本质是上层建筑。认为教育本质是上层建筑并没有真正揭示教育的本质。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以上层建筑的原理作为理论依据,这个原理能说明的问题是很有限的,它只能说明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联系的一些社会现象的本质。而教育不仅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教育还同社会生产力、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复杂的社会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注]
除了对这一观点持否定立场外,也有研究者提出要全面、完整、客观地理解教育是上层建筑的观点。高时良在“论教育的本质属性”一文中综合了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指出教育本质是上层建筑的观点。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对教育本质是上层建筑的观点产生了不同看法:如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属于社会生产力,不是上层建筑;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是;教育是独立的社会实践,教育是生产和阶级性的统一等观点。他通过对这些不同观点分析后指出,教育的本质属性不是生产性与阶级性的统一,不是作为独立的社会实践或旨在培养社会生活能力,不是部分属于上层建筑而部分不是,也不是超越于社会关系之外的生产力,而是属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范畴。并且,他指出,对这个问题引起讨论,甚至被研究者所否定,主要是过去几十年受到“左”的思想路线影响,对教育本质是上层建筑进行片面理解。片面强调上层建筑的阶级性,片面强调教育为阶级斗争服务,从而使有些人不自觉地把阶级性看作上层建筑的唯一标志。在阶级社会里,上层建筑具有阶级性,不等于说不具有阶级性的社会现象(例如某些艺术作品和教育的某些组成部分)就不是上层建筑,要避免一种错觉,即认为只有在阶级社会里才存在上层建筑。这样理解上层建筑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因此,他认为教育本质比较完整的提法是:教育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以一定的组织形式,用符合当代社会或阶级要求的道德规范和知识技能教育受教育者的过程。[※注]
对教育本质是上层建筑的观点的不同认识以及对此作出的否定与辩护的立场,黄济教授在30年后对此作了评论。他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文章“对教育本质的再认识”中强调,讨论教育本质是否是上层建筑,当时的意图是反对片面强调教育的政治功能,把教育具体化为是实现阶级斗争的工具。认识教育本质是否是上层建筑,涉及对社会上层建筑作何理解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在论述社会上层建筑时,并未把教育列入其中,社会上层建筑是否都具有阶级性,也是一个有待商榷的问题,由此引申出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并非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不过,当时引发的这个问题的深入讨论对否定坚持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的观点,起到了积极作用。[※注]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