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义务教育学制的研究背景
来 源
:
|
当代中国教育学术思想研究2009 \ - |
作 者
:
|
- |
浏览次数
:
|
13 | ||
摘 要
:
|
所谓学制,即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关系。合理的学制关系到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提高。因此,多年来,教育学术界始终关注与学制相关问题的研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组认为,在欧洲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小学学制一般都比较短,实行四年制或五年制,中学学制一般都比较长。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组指出:“据日本教育界人士多年的观察,儿童在成长到十一岁左右时,在身心两方面都进入一个急速成长时期,但现行学制将这些孩子置于小学。而基于地广人多、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以及学制的内在规律,又必须保持学制的灵活性,促进学制的多元化发展。 | ||||||
关键词
:
|
学制 五四制 六三制 义务教育 初中 修业年限 学术界 小学 教育质量 相关问题 研究成果 |
在线阅读
一 义务教育学制的研究背景
字体:大中小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曾经比较重视学制的改革。有关部门曾组织学制改革研究,各地在中央相关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也曾经开展过多方面的学制改革试验[※注]。这些学制改革研究与试验,都涉及了中小学学制改革。与此相应,学术界也发表了一些与学制改革相关的研究成果。如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了题名中有“学制”的期刊文章853篇,其中2/3以上论述学校教育制度的相关问题。此外,还有一些关于学制研究的专著问世,如璩鑫圭和唐良炎的《学制演变》、龚乃传主编的《中国义务教育学制改革大思路》、钱曼倩和金林祥主编的《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刘远碧的《新中国义务教育学制改革与发展研究》,等等。在这些关于学制的研究中,有专门的关于义务教育学制的研究,其中又以义务教育学制是实行“五四制”还是实行“六三制”之争为主线。这一争论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末基本结束,一直持续近20年时间。
自1922年“壬戌学制”以后,“六·三·三制”一直就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主流学制。“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中小学学制曾大为缩短。粉碎“四人帮”后,针对当时普通小学五年、中学四年这种学制偏短的情况,教育界普遍要求延长学制年限,以提高教育质量。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延长中小学学制作了原则规定:“中小学学制,准备逐步改为12年制。今后一段时期,小学学制可以五年制与六年制并存,城市小学可以先试行六年制,农村小学学制暂时不动。”在这一文件精神的影响下,全国绝大部分地方很快将小学、初中的学制恢复为“六三制”。
但是,对于12年的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段修业年限该如何划分仍有争议,其中,有部分人不同意小学初中“六三”制,主张“五四”制,并试图通过实验来证明和完善这一主张。从1980年开始,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中小学学制研究小组,与国内有志于学制研究和实验的部门协作,共同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学基本学制,并着重进行了“五四制”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他们将取得的经验及对相关理论的思考或写成文章或编成文集公开出版,从而使“五四制”的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支持“六三制”的学者也不甘示弱,他们反驳“五四制”的观点,研究和宣传“六三制”的优点,由此形成了“五四制”与“六三制”之争。
显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