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3.58.192.154,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2009 > 文献详情

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

十七 阿拉伯文学研究

来 源
当代中国外国文学研究2009 \ -
作 者
-
浏览次数
14
摘 要
1978年以后,外国文学译介工作全面复兴,东方各国的文学也得到了较为全面的翻译介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较之同时期西方文学,东方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却稍嫌薄弱。综合性成果主要有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编的《东方文学专集》(两卷, ,它是我国第一部翻译介绍和研究东方文学的综合性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的东方文学翻译与研究日趋兴盛,很多高校里都开设有东方文学课程,教课老师从事东方文学研究,同时招收东方文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由此形成了一个阵容较为庞大的从事东方文学研究的学术群体。从原苏联独立出来的中亚和高加索诸国由于其文学长期划在苏联文学范畴,故而尚未引起东方文学研究者的足够关注。
关键词

文学

文学史

作家

学者

外国文学

作品

俄罗斯文学

专著

东方文学

学界

诗歌

注释
收藏

在线阅读

十七 阿拉伯文学研究

字体: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对阿拉伯文学的翻译和研究逐渐展开,总起来说,大致经历了如下的发展阶段。

翻译早于研究,我国对阿拉伯文学的关注同样具有这一特色。1978年之前,被翻译过来的阿拉伯文学作品主要集中在宗教和古典经典作品、民间文学作品上。主要有时子周译《古兰经国语译解》(1958),纳训译《一千零一夜》三卷(1957—1958),后又多次再版。这一时期,被翻译过来的现当代阿拉伯文学作品为数不多,主要有秦星译塔哈·侯赛因的《日子》(第一、二部,1961)、冰心译纪伯伦的《先知》(1957)、冰心选译《沙与沫》(1963)等。

在研究方面,1956年马坚为纳训译《一千零一夜》作序,以此拉开了新中国成立之后阿拉伯文学研究的序幕。但截至1980年,我国专门研究阿拉伯文学的论文寥若晨星,基本上都是些一般性介绍文章。

1978年后,中国对阿拉伯文学作品的译介呈现出新的面貌,被介绍作品的时间跨度逐渐拉长,涉及作家范围逐渐扩大,从知名作家到新兴作家,从经典作品到时下新作,从严肃文学到通俗文学,各种阿拉伯文学作品的译著都开始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除少数译作外,大部分译作都能够准确地呈现原作风貌,译文或通俗流畅,或典雅清新,具有较高的语言艺术水平。对重点作家、重点作品的翻译更是不断更新,一方面适应读者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在翻译水准上力求不断实现突破和进步。例如,除《一千零一夜》、纪伯伦的作品被反复出版外,埃及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三部曲《宫间街》、《思宫街》、《甘露街》等大部分小说都被翻译成了中文,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许多阿拉伯国家当代知名作家作品有中文译本问世。截至目前,共有上百部阿拉伯文学作品被译成中文,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1978年之后翻译的。此外,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东方文学研究室学者郅溥浩翻译的黎巴嫩汉纳·法胡里著《阿拉伯文学史》(1990),成为近三十年来研究阿拉伯文学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1978年后,我国阿拉伯文学研究论文数量不断增多,研究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方法逐渐多样化,并不断成熟。到2008年为止,共刊出论文近五百篇。综合来看,这些论文具有如下几个特色。

(一)覆盖面由单一到全面,由介绍性文章,逐渐发展到具有一定研究水平的专业论文。涉及面不仅包括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也开始注重对古代阿拉伯文论、近现代电影等多方面文艺形式的研究,涉及埃及、黎巴嫩、叙利亚、利比亚、海湾国家等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的文学作品,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小说、诗歌、戏剧等方方面面。早到《古兰经》、阿巴斯时期诗歌,到近代埃及诗歌、戏剧革命,再到现代小说的诞生,国内都有论文进行分析,阐述。这表明,我国的阿拉伯文学研究已摆脱了最初重视经典文学的束缚,开始了多方位、多角度的研究。

(二)对重点作家、重点作品的研究逐渐深入化。这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古兰经》研究历来受到国内学界的重视。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第1期刊出了《〈古兰经〉的文学探讨》(陆孝修、王复)一文,探讨了《古兰经》的文学价值及其对阿拉伯散文发展的影响。此后,研究学者们从多角度、多视点出发,研究《古兰经》这部阿拉伯文化、宗教、哲学经典。也有学者将其与其他宗教经典或史诗相比较,以此探寻其折射出的特殊历史、人文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如孙承熙的《〈吉尔伽什〉史诗、〈旧约〉和〈古兰经〉中洪水传说及其相互联系》(《中国比较文学》1989年第3期)。

《一千零一夜》也是阿拉伯文学研究的重点。从1979年到目前为止,有关《一千零一夜》的研究文章就有近四十篇,其中有些论文着重分析了《一千零一夜》中所折射出的社会状况、文化背景或是经济面貌,也有些论文或从平行比较的角度,或从影响比较的角度出发,研究其与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关系,这方面论文比较出色的有郅溥浩的《〈一千零一夜〉和中国文学》(《阿拉伯世界》1986年2月)、伊宏的《〈一千零一夜〉与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9辑,1984),等等。另外,郅溥浩还撰写了多篇文章,对《一千零一夜》中的多个母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还将其与中国民间文学相类比,发现了许多有待深入研究、挖掘的切入点,在这方面,他取得了前人未及的成果,集中体现在其二十五万字的专著《神话与现实——〈一千零一夜〉论》中。该著作在我国《一千零一夜》研究史中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大大深化了学界对这部文学巨著的认识,对后世研究极具参考价值。

(三)对著名的黎巴嫩旅美作家纪伯伦的研究,也是我国阿拉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点。这方面的论文共约三十篇,主要从美学、文艺学、哲学等方面对纪伯伦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尝试挖掘其作品蕴涵的艺术价值,也有将其与中国庄子哲学思想或是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的论文发表,遗憾的是,这些论文数量虽不算少,但其深度和广度还十分有限。截至目前,除了伊宏所著的《东方冲击波——纪伯伦评传》(1993)外,国内还没有深入地研究纪伯伦的专著问世,这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四)国内阿拉伯文学研究界对埃及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马哈福兹给予了极大关注。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东方文学研究室学者李琛的《纳吉布·马哈福兹与埃及电影》(《阿拉伯世界》1984年2月),是国内第一篇研究马哈福兹的文章。马哈福兹获奖后,有关其人其作的研究文章纷纷问世,仅1984—1989年六年时间,就有十七篇。此后,国内学者对他的研究热潮始终居高不下,粗略统计下来,近三十年来共约八十篇,为国内阿拉伯专题文学研究之首。许多学者将其与日本的川端康成,中国的鲁迅、巴金等进行比较,试图探析其作品内在的社会和思想蕴涵,多数文章都以分析马哈福兹对社会、宗教的批判精神为主,张洪仪和谢杨主编《大爱无边》(2008)是一部纳吉布·马哈福兹研究专辑。遗憾的是尚未有研究专著。

尽管取得了上述诸多成就,国内阿拉伯文学研究仍较薄弱,近六十年来出版的研究专著屈指可数,且多为普及介绍类的读本,其中较为值得一提的是李琛的《阿拉伯现代文学与神秘主义》(2000),这部著作从神秘主义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宗教与阿拉伯现代文学的关系,无论是角度还是立意都堪称新颖、深刻,并且,这种单角度深入切入的研究也标志着我国阿拉伯文学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台阶。除此之外,仲跻昆的《阿拉伯现代文学史——东方文化集成》(2004)可谓国内阿拉伯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里程碑。该书共约五十万字,详尽介绍了阿拉伯现当代文学,摆脱了过去学界只能通过阿拉伯原文史学著作了解其文学面貌的限制,增进了对阿拉伯文学的了解。

1987年,阿拉伯文学研究会成立,每年召开学术会议,给国内的阿拉伯文学研究提供了交流信息、互助互进的平台。2007年,埃及作家黑托尼应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的邀请访华,同年他两部作品《落日的呼唤》、《宰阿法拉尼区奇事》出版,它们分别由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东方文学研究室学者李琛和宗笑飞翻译并作序言。2008年,叙利亚旅法诗人阿多尼斯应北京外国语大学之邀访华,其诗歌集薛庆国译《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2008)中文译本出版。这些都进一步推动了国内阿拉伯文学研究的发展。

显示更多

相似文献

引用

引用格式: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