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44.211.24.175,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年鉴
收藏

中国语言学年鉴2023卷

Almanac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023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10 字数(千字): 1167
I S B N
978-7-5227-2855-1
点 击 量
654
其他卷次
2022 2003 1998 1994 1993 1992
关键词

ʔ

ɕ

ɔ

ʂ

方言

ə

ɣ

修辞

语言文字

语料库

分类
  • 目录浏览

  • 综述\概况

  • 热门文献

  • 大 事 记

  • 图表荟萃

  • 人 物

  • 黄衍

    作者: -

    来源: 学者简介

    点击量: -

  • 鲍厚星

    作者: -

    来源: 学者简介

    点击量: -

  • 饶长溶

    作者: -

    来源: 学者简介

    点击量: -

  • 陈泽平

    作者: -

    来源: 学者简介

    点击量: -

  • 陈新雄

    作者: -

    来源: 学者简介

    点击量: -

  • 郭锡良

    作者: -

    来源: 学者简介

    点击量: -

  • 近百年汉语书面语的语域演变研究

    作者: 许家金 李佳蕾

    来源: 数字时代语言伦理的新形态和新表现

    点击量: -

  • 胡明扬

    作者: -

    来源: 学者简介

    点击量: -

  • 罗杰瑞

    作者: -

    来源: 学者简介

    点击量: -

  • 符淮青

    作者: -

    来源: 学者简介

    点击量: -

2022年该大事记下共有共59条信息

  • 1月

    01.07

    中宣部出版局召开规范使用汉字工作座谈会 2022年1月7日下午,中宣部出版局在京召开“规范使用汉字工作座谈会”,针对当前汉字使用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就出版、影视、媒体等领域加强用字管理进行座谈交流,研究安排下一步工作。中宣部、教育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委宣传部有关职能部门,相关行业协会、中央宣传文化单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字库企业共45人参加了会议。 与会人员就加强汉字规范管理和使用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汉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计算机汉字字体广泛应用于出版、影视、传媒、广告、网络、移动终端等面向公众的领域,较好地满足了单位和个人多样化、个性化的用字需求,但也存在字体运用场合不当、书写不规范等问题。特别是有的字体故意把汉字笔画和结构进行粗俗、草率的夸张变形,忽视了文字的书写规范、书写技法和文化内涵、审美特征,不利于社会大众汉字书写规范意识和审美素养的提升,尤其会对青少年产生误导。加强汉字使用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势在必行。 会议提出,将从六个方面着手,开展汉字使用的规范和管理工作。一是建立协调机制,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分工,加强沟通联系、密切协调配合,共同做好汉字使用的规范管理。二是开展专项整治,重点清理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网络出版物、媒体、影视作品中用字不规范的情况,指导字库企业开展自查自纠。三是加强行业引导,指导相关行业协会联合发出规范用字倡议,遴选推荐优秀字体,引导出版、影视、媒体领域提升规范用字的自觉意识,落实好规范用字的各项要求。四是突出重点领域,发挥中央媒体和宣传文化单位示范带动和引导监督作用,促进行业用字规范化建设。五是完善法规规章,配合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修订工作,对《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等规章进行修订。六是加强标准研制,指导相关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展研究,推动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立项、编制工作,为规范用字提供技术支撑。

    [查看详细]

    01.08

    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发布第十二批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 此次拟推荐的外语词中文译名包括信息技术类12组、媒体网络类5组、信息通信类2组、金融财经类1组、组织机构类1组。审议会专家认为,第十二批译名筛选工作细致、方法科学,在网络语料和数据库核查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征询专家和相关行业部门意见,兼顾了译名的科学性和通用性,有利于译名的推广应用。 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推荐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使用规范的外语词中文译名。

    [查看详细]

    01.13

    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直属中国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指导下,腾讯旗下搜狗输入法、信息无障碍研究会、全国残疾人用品开发供应总站共同发起“众声”无障碍输入公益计划。 该计划基于搜狗输入法、腾讯技术公益的无障碍技术积累,搭建无障碍输入开放平台,向全行业免费开放视障输入、肢障输入、长辈输入、OCR读图、AI手语翻译等技术解决方案。共同参与该计划的还有来自vivo、TobiiDynavox听到科技、汉尼康科技等不同产业链的参与方。 此外,搜狗输入法还首次发布“眼动输入”解决方案。该方案主要借助一款内置眼球追踪技术的眼控仪,让残障用户通过眼球转动和凝视,即可操作电脑完成文字输入。

    [查看详细]

    01.14

    《冬奥中文100句》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冬奥村举行。这是一本面向各国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人群的语言服务手册,由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下简称语合中心)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同合作开发并出版。该书通过展示100个中文常用句的基本含义和交际场景,满足冬奥期间各国代表团在华参赛和生活的基本需求;通过冬奥场馆的介绍,体现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通过来自不同行业的奥运人物故事,体现追求团结、和平、进步、包容的共同目标;通过中国文化要素的呈现,真实、客观、生动地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和当代中国发展。中、法、英三语对照便于不同母语者使用,配套有声电子书可以帮助使用者随时随地学说中文。

    [查看详细]
  • 2月

    02.01

    为进一步规范出版、影视及相关新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汉字使用,中国出版协会、中国报业协会、中国期刊协会、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中国版权协会、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共11家协会、学会日前联合发布《关于规范使用汉字的倡议》。 《倡议》指出,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根,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规范使用汉字、表现汉字之美,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各协会、学会将加强引导,推动行业把汉字美的特征展示出来,反对为了迎合市场而粗制滥造、牵强附会,无序传播、贻误大众,大力弘扬汉字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精神,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新期待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 内容如下: 关于规范使用汉字的倡议 汉字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根,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标识。规范使用汉字、表现汉字之美,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进一步规范出版、影视及相关新媒体等大众传播媒介汉字使用,我们倡议: 1.自觉担负社会责任和文化使命,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汉字使用的规范、美观作为重要标准,在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2.严格遵守有关法律规章和文件规定,积极推广应用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自律,配合管理部门做好汉字规范使用工作。 3.加强字库字体使用审核把关,对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电影、电视、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及相关广告、宣传品等,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规范汉字。在国内外举办的各类展会、宣介等活动,均应注意汉字使用的规范性。 4.鼓励研发和使用优秀字库字体产品,自觉抵制忽视汉字书写规范、书写技法和文化内涵、审美特征,故意将汉字笔画和结构进行粗俗、草率夸张变形的“丑书”“怪书”类信息化字体产品,坚决抵制汉字字体领域侵权盗版行为。 5.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汉字使用规范意识和业务能力素养。在组织有关审读、质检、考核、评比时,把规范使用汉字作为一项重要标准。 6.发挥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广泛宣传,正确引导,加强监督,提升全社会规范使用汉字意识和审美水平。

    [查看详细]

    02.14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的通知》,就应急救援的语种、应急救援人员的多言多语能力和专业化应急语言服务队伍建设提出要求。

    [查看详细]

    02.15

    国家体育馆场馆新闻发布厅举办《冬奥会交际汉语口袋书》首发式。该教材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针对零基础学习者编写,是为更好地满足世界各国代表团与工作人员了解中国文化、感受冬奥精神的需求,解决其在华参赛期间可能面临的语言障碍,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汉语日常交际用语,所以具有突出口语交际功能,即时查阅,随学随用,开口交流的特点。 教材采用英文、法文两种语言注释,按照12个交际主题分类编写,分别是:问候与问询;日期与时间;住宿与服务;交通与出行;谈语言;谈天气;谈饮食;谈旅游;娱乐与购物;观赛与议赛;健康与养生;求助与应急。 另外该教材服务冬奥,特色突出,融入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会徽、比赛场馆和比赛项目等介绍,最大限度地满足奥运会代表团及对相关内容感兴趣人员的语言使用需求。 教材采用彩色口袋书的形式制作,成书为32开本,便于随身携带。全书图文并茂,配有反映中国现代生活及奥运会相关的精美插图,使用与冬奥会相称的设计风格,力求简洁明快。

    [查看详细]

    02.22

    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规划》。

    [查看详细]
  • 3月

    03.10

    2022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在线上召开。大会的宗旨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精神”。会上,河北省教育厅、北京师范大学等六家单位结合2021年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工作作了交流发言。田学军副部长的发言总结了教育部2021年的语言文字工作,分析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语言文字事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并部署了2022年的重点工作。田学军在讲话中回顾总结了2021年语言文字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强调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语言文字战线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语言文化的重要论述,深刻理解语言文字工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的重要作用,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语言文字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深刻把握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的迫切需求,提高政治站位,全力抓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建设数字中国,进一步加强语言文字信息化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以语言文字数字化建设推动教育和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战略,不断提升语言文字工作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能力;坚定文化自信,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持续深化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语言文字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查看详细]
  • 4月

    04.01

    新闻出版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日前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领域不规范使用汉字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新闻出版、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和新闻出版、广播电视领域各单位,对出版物、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等汉字使用情况开展全面自查和清理,切实提升内容质量,充分发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作为宣传和规范使用汉字主阵地的重要作用。

    [查看详细]

    04.01

    中华书局古联公司发布“殷墟甲骨文数据库”,这是以陈年福教授的甲骨文文本整理成果为基础,进一步增补、修订形成的数字化产品。收录卜辞数量达到14万条,参考国内外数十种甲骨文著录文献以及近十几年来甲骨缀合的成果,使得本库所收录的卜辞更为完整、全面。全部卜辞均提供清晰摹写、对应释文、所属分组和主题内容分类,系统地反映了卜辞的知识属性。

    [查看详细]

    04.08

    “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系列活动首场报告暨国家语委重大科研项目开题会在线上举办。 2022年,国家语委科研办创新实施“重大项目+”管理模式,通过邀请有关领域知名专家作报告、召开学术会议等形式,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引领作用,广泛调动学界聚焦相关领域开展研究的积极性。在语言文字战线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氛围。 “三农”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温铁军教授在题为《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人文学者的使命与担当》的学术报告中指出,乡村振兴是中国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压舱石,强调人文知识分子要有使命意识和反思能力,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查看详细]

    04.11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古籍抢救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促进古籍事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主要目标是,让古籍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健全,工作水平有效提升,古籍保护传承、开发利用成效显著,人才队伍发展壮大,让古籍工作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更为凸显、作用更加突出,助力古籍事业繁荣发展。 《意见》还就完善古籍工作体系等提出了要求。

    [查看详细]

    04.20

    联合国第13个中文日,为庆祝这一意义重大的日子,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联合国总部中文笔译处和联合国工作人员文娱理事会中国书会牵头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宣传中文在联合国多边外交工作中的作用,彰显中国语言与文化的魅力。

    [查看详细]

    04.23

    由中国文字博物馆授权开发的甲骨文动态区块链数字作品上线。

    [查看详细]

    04.28

    由29家高校、企业、协会组织等联合发起的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在京成立。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田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应急管理部、国家民委、共青团中央等部门代表参会并致辞,天津外国语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防灾科技学院、中国聋人协会等五家单位作交流发言。服务团联合发起单位、国家语委科研机构及专家代表200余人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参加会议。 田学军指出,加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能力建设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是语言文字战线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举措,是提升国家语言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升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水平的有力抓手。从抗击疫情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我国应急语言服务,是语言文字战线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生动案例,充分展现了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家国情怀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体现了语言文字战线的使命担当。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应急语言服务翻开了新篇章。 田学军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伟大抗疫精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要提高思想认识,切实担当起应急语言服务的职责使命;要坚持强基固本,大力提升应急语言服务的质量水平;要强化协同发力,统筹做好应急语言服务的组织实施。希望服务团以“强语强国,应急有我”的担当精神,扎实做好应急语言服务各项工作,助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共同推动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迈上新台阶,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是由志愿从事应急语言服务的相关机构和个人自愿组成的公益联盟组织,主要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及国家其他领域重要工作中急需克服的语言障碍,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汉语方言、手语、盲文、外国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语言服务。2020年以来,众多高校、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专家学者、志愿者等积极投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应急语言服务,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并成为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建设的基础力量。 会前,召开了服务团联合发起单位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章程并推选了首届理事会。成立会后即召开工作启动会,对服务团近期工作进行部署安排。

    [查看详细]
  • 5月

    05.01

    经国务院第147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的《地名管理条例》自5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条例共7章44条,对地名管理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 一是明确管理原则。条例规定,地名管理应当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 二是健全体制机制。条例按照统一监督管理、分级分类负责的原则,规定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地名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 三是加强命名更名管理。条例进一步完善地名命名规则,明确地名命名更名应当提交的申报材料及开展综合评估、专家论证、征求意见等要求,分级分类规定地名命名更名批准程序。 四是规范地名使用。条例规定地名用字、读音、拼写等应当符合规范,国务院民政部门统一建立国家地名信息库。 五是强调文化保护。条例规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以及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国内著名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报国务院批准。

    [查看详细]

    05.12

    “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系列活动第二场报告暨国家语委重大科研项目“我国语言文字治理体系现状及创新研究”开题会召开。 北京大学王逸舟教授作了题为《中国外交的新趋势与新挑战》的学术报告。报告简要回顾了中国外交三个时代的特点、开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重要成就,结合具体案例深入剖析了新时代中国外交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和新机遇。报告对于语言文字专家尤其是中青年学者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查看详细]

    05.12

    外语中文译写规范部际联席会议专家委员会审议通过第十三批12组推荐使用外语词中文译名。此次推荐使用的外语词中文译名,以广电行业为主要范围,选自《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2018-2020)、《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2020)等。中文译名及用例均主要来自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官网以及各地广播电视机构的专业部门网站。审议会专家认为,第十三批译名筛选工作细致、方法科学,在网络语料和数据库核查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征询专家和相关行业部门意见,兼顾了译名的科学性和通用性,有利于译名的推广应用。

    [查看详细]

    05.20

    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第28届年会(IACL-28)以线上形式召开。会议由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承办。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亚洲其他地区以及欧洲、澳洲和北美洲的35个国家和地区的99篇论文作者在年会上做了报告,内容涉及句法、语义、语音、音系、形态、语用、汉语方言、语言获得、心理语言学、历史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话语分析、中文信息处理及语言类型学等领域。

    [查看详细]

    05.2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 《意见》提出了8项重点任务。一是统筹利用文化领域已建或在建数字化工程和数据库所形成的成果,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二是夯实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依托现有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广电5G网络和互联互通平台,形成国家文化专网。三是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四是鼓励和支持各类文化机构接入国家文化专网,利用文化数据服务平台,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五是发展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六是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七是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布局,在文化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呈现等领域培育一批新型文化企业,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方向。八是构建文化数字化治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强化文化数据要素市场交易监管。 《意见》要求,在数据采集加工、交易分发、传输存储及数据治理等环节,制定文化数据安全标准,强化中华文化数据库数据入库标准,构建完善的文化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文化资源数据和文化数字内容的产权保护措施。加快文化数字化建设标准研究制定,健全文化资源数据分享动力机制,研究制定扶持文化数字化建设的产业政策,落实和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在文化数字化建设领域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支持符合科创属性的数字化文化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融资,推进文化数字化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用好产教融合平台。 《意见》强调,各地要把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相关部门要细化政策措施。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意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协调指导,注重效果评估。

    [查看详细]

    05.24

    “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系列活动第三场报告暨国家语委重大科研项目“基于数字化的红色 文化资源开发与有效传播”开题会举行。 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作了题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基础与核心关切”的学术报告。他指出,在“数字中国”“教育强国”“智慧社会”的发展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和引领,我国教育信息化在过去十年中持续推进,其成就与经验在国际上日益被认同和借鉴。面对当前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新要求,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识变应变、顺势而为、合作包容、共筑共享,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使智能技术真正促进教育发展,造福人类社会。

    [查看详细]

    05.26

    “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系列活动第四场报告暨国家语委科研项目“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语言景观调查研究”开题会召开。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郭华东院士作了题为“空间技术助力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报告。报告从世界遗产概况、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遗产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十年研究与发展成就、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CBAS)遗产可持续发展平台五个方面介绍了空间技术助力世界遗产的监测、探测、保护等工作,以及在全球开展的利用空间技术助力遗产科学研究、监测评估、管理保护与能力建设的成功案例,分享了“丝绸之路”“长城”“大运河”等中国文化遗产的空间技术应用案例,以及探索大数据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路径。

    [查看详细]

    05.27

    “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系列活动第五场报告暨国家语委重大科研项目“中国语言学话语体系建设与传播研究”开题会召开。 近50位知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国语言学话语体系建设和传播主题,深入探讨中国语言学话语体系的功能定位、内容特点、研究历史、发展现状及前景规划等。来自全国11个省(区市)21所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部分海外的专家学者1400余人参会。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阐释了中国语言学话语体系建设的若干关键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沈家煊研究员提出了中国语言学的“大语法”纲要,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讨论了新时代语言学话语体系建设应关注的语言信息化与语言权利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论述了内在学术语言及如何建构学术话语体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陈平教授论述了当代语言研究的理论基础。系列报告对于语言文字专家尤其是中青年学者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查看详细]

    05.31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印发《“十四五”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规划》。

    [查看详细]
  • 6月

    06.01

    “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系列活动第六场报告暨国家语委重大科研项目“海南自由贸易港语言服务研究”开题会召开。 海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和平教授以“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为题作报告,指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是党中央着眼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入研究、统筹考虑、科学谋划作出的战略决策。并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海南重要讲话精神,详细解读海南自贸港“一本三基四梁八柱”的战略框架和发展目标。

    [查看详细]

    06.18

    北京语言大学面向全球正式发布“国际中文智慧教育工程”核心成果“国际中文智慧教学平台1.0版”,这是我国首个面向全球中文学习者的智慧教学平台。发布会得到了中国日报网、《光明日报》、《北京日报》、央视新闻、《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等众多新闻媒体的报道。 此次发布会通过哔哩哔哩平台面向全球直播,获得广泛关注。

    [查看详细]

    06.18

    第八届中国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学术研讨会在线上召开。会议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中国语言学会语言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和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主办,国家语委科研基地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语言政策与标准研究所、《语言规划学研究》编辑部承办,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社会语言学与媒体语言研究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协办。会议还得到《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的支持。会议以“数字经济时代中国与世界的语言生活问题”为主题,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等8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150余位知名专家、中青年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会议,在线听众超过1000人。

    [查看详细]

    06.28

    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第六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成就。主会场设在教育部,分会场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邀请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周为,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田立新,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刘利,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刘友谊,广西壮族自治区语委办主任、教育厅语工处处长黄凯,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红渡镇六纳村原驻村第一书记吴桂彬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会上介绍的党的十八大以来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发展成就: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文盲率下降至2.67%;截至2021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10个联合国下属专门机构将中文作为官方语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文教育,76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语言文字四大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取得成效;广西普通话普及率已超全国平均水平;北京语言大学十年来培养10多万来华留学生等。 教育部新闻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新闻发布会。

    [查看详细]

    06.30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织“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系列活动。2022年6-9月,国家语委科研机构连续举办名家讲坛,宣介语言文字事业成就,总结理论成果,探讨创新发展方向。 “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名家讲坛第一场以线上方式举办。该场讲坛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和国家语委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讲坛主题是“胸怀国家,情系人民——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的理念与情怀”。北京语言大学李宇明教授、武汉大学赵世举教授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应邀作报告。近1000人线上参加。

    [查看详细]
  • 7月

    07.06

    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宣传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开展第25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的通知”,定于2022年9月12-18日举办第25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以下简称“推普周活动”)。《通知》指出:推普周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活动主题是推广普通话,喜迎二十大;活动内容是组织开展全国性宣传活动,指导开展全社会宣传活动,创新开展特色化宣传活动;工作要求是加强统筹谋划,精心组织部署,聚焦重点工作,务求取得实效,挖掘典型案例,持续深入宣传,统筹发展和安全,严守各项要求。

    [查看详细]

    07.14

    “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系列名家讲坛第二场举办,该场讲坛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国家语委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教育教材中心、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主题是“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这十年”,主办单位围绕该主题特别设计了国家语委科研机构成果展示、主旨报告、云端对谈三个环节。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刘朋建所长、厦门大学/喀什大学苏新春教授和首都师范大学周建设教授作主题报告。社会各界1600余人通过腾讯会议参与此次讲坛。

    [查看详细]

    07.28

    “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系列名家讲坛第三场举办,活动由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广州大学)联合主办,主题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语言资源与语言服务研究实践这十年”。“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是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理念,语言生活观、语言资源观、语言服务观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理念的主要支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语言生活观测与引导、语言资源科学保护、语言服务国计民生等方面奋力开拓,取得重要成就。

    [查看详细]

    07.28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在京联合召开《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GB 18030-2022)强制性国家标准发布宣贯会。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标准委主任田世宏,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张云明,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田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田世宏指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具体举措。文字编码是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标准化是文字编码发挥作用的重要路径。无论是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是实现政务服务“网上办”“掌上办”,都需要中文编码标准化。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将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强化标准实施,持续推进标准创新,统筹优化标准体系,深化标准国际合作,切实推动语言文字标准化工作实现新发展、迈上新台阶。 张云明指出,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语言文字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语言文字信息技术标准体系日趋完善,语言文字信息技术产业化稳步推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化效果显著。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推动语言文字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促进语言文字信息技术产业化应用,推动语言文字信息技术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田学军指出,《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是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推动《通用规范汉字表》在社会各领域实施的重要举措,是坚定文化自信、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切实需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体现。下一步,教育部、国家语委将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合作,协同推动《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标准的贯彻落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质量的语言文化需求。 《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是中文信息技术领域最重要的基础性标准,对汉字和我国多种少数民族文字进行了统一编码,需要进行中文处理的信息系统均需应用此类编码标准,因此标准实施场景丰富、应用范围广泛,标准首次发布于2000年,2005年第一次修订,支撑了我国中文信息处理和交换需要。 新版《信息技术 中文编码字符集》强制性国家标准将于2023年8月1日正式实施,共收录汉字87887个,比上一版增加录入了1.7万余个生僻汉字,不仅收录国务院发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全部汉字,还可覆盖我国绝大部分人名、地名用生僻字以及文献、科技等专业领域的用字,能够满足各类使用需求,为传承中华文化、增强中文信息处理能力、满足姓名生僻字人群用字需求提供强有力的标准保障。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对标准内容进行解读,公安部和中国人民银行代表标准应用单位发言,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等有关部门、标准起草单位等近50人参加了会议。

    [查看详细]

    07.29

    “但使文章能寿世,不求闻达以骄人——《我的百年人生——吴宗济口述史》新书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商务印书馆联合主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商务印书馆、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领导和吴宗济先生的亲友故交、新书作者、新书责编等30余人参加了会议。

    [查看详细]
  • 8月

    08.11

    “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系列名家讲坛第四场举办,该场讲坛由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研究中心和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联合承办,主题为“服务社会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这十年”,报告人为国家语委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立军,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行政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顾定倩,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何婷婷。

    [查看详细]

    08.26

    经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团体标准委员会审定,《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标准》(T/ISCLT 001-2022)(以下简称《标准》)由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发布,自发布之日起正式实施。 《标准》是世界汉语教学学会首个以团体标准形式发布,规范引领国际中文教师培养、培训、能力评价与认定及教师专业发展的准则,也是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继2021年发布《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后推出的又一重大标准。《标准》的发布对加快构建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增强标准服务质量、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促进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适应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民间化、市场化、国际化需求,《标准》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发起,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埃及开罗大学孔子学院、澳大利亚中文教师联会、柬埔寨皇家科学院、美国国际文教学会、日本青少年育成协会、西班牙汉语教师及教学协会等来自13个国家的28所高校、社会团体、企业机构联合起草。 《标准》适应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新趋势新要求,突出师德为先、素养为基、学习者为本、跨文化能力为重等国际中文教师发展理念,以中文为第二语言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评价等理论为基础,参考借鉴多国语言教师标准,继承和发展了《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2年版),是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最新成果。 《标准》研制历时3年,广泛征求300余位中外专家学者、5000余名各国中文教师、国际中文教师志愿者,以及100余家各国中文教育人才培养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开展大规模调查研究,组织学术研讨会、讨论会、工作会百余次,经过反复研究、充分论证修改,并经来自国际中文教育、中国标准化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专家组成的标准化技术工作组审查修改后完成。 《标准》突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强调教师终身发展,突出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以国际中文教师胜任力模型为基础,通过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实践和专业发展5个一级指标和16个二级指标将国际中文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以及专业发展等能力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水平,对每一级水平进行了详细描述。同时,《标准》将《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分级认定规范》作为规范性附录,规定了国际中文教师分级认定的评价指标和认定标准,进一步增强了《标准》的指导性、实用性。 《标准》适用于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各方面,可为国际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可为国际中文教师专业能力认定与评估、国际中文教育培训等提供依据和规范,也可为国际中文教师专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依据,还可为中外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不同层次的国际中文教育和“中文+”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育实践、招聘选拔等提供参考。

    [查看详细]

    08.31

    “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系列名家讲坛第五场在线上举办,主题为“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语言文字国际交流合作这十年”和“国际化发展与中国的外语生活”。此次讲坛由国家语委科研机构秘书处统筹,国家语委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国家语委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共同承办,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晔、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天伟联袂主持。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赵蓉晖就“语言文字工作国际化发展的成就与未来”作专题报告,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文斌作题为“国际化背景下的外语生活与外语教育”的专题报告。

    [查看详细]
  • 9月

    09.08

    由国家语委主办、河南省语委协办、中国文字博物馆承办的“党的语言文字事业百年光辉历程”展在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开展。展览共有图片档案、图书、实物等330件展品,分为“星火燎原”“日月新天”“与时俱进”“奋勇逐梦”四个单元。正式展期为9月8日至12月7日。展览通过梳理、总结百年来党领导下的语言文字事业走过的光辉历程,全面系统呈现百年来语言文字政策和实践的发展变迁,展现语言文字事业为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显著成就,彰显作为中华基因的语言文字在新时期对提升国民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查看详细]

    09.08

    以“推广普通话,喜迎二十大”为主题的第25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以下简称“推普周”)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开幕。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全国推普周领导小组组长怀进鹏发表视频致辞。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推普周领导小组副组长田学军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省长,省语委主任张治礼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怀进鹏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语言文字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特别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怀进鹏强调,自1998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推普周以来,推普周在宣传引导社会语言文字规范使用、提高人民群众语言文化素养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在新征程上,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用好推普宣传周平台,凝聚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高度共识。要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全社会营造和谐健康的语言环境。要肩负起新时代的光荣使命,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新思路新举措,着力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和质量,服务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 田学军对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出工作要求,指出要坚决扛起宪法赋予的法定责任,以人民为中心、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张治礼表示,云南省将全面加强新时代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谱写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新篇章。 开幕式前后,田学军一行深入福贡县老姆登村、第一中学、石月亮乡依陆底幼儿园,贡山县独龙江乡九年一贯制学校,怒江州减贫中心以及泸水市和谐社区幼儿园、和谐社区扶贫车间调研,分别了解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青壮年劳动力和基层干部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情况。调研期间,田学军同志看望了人民楷模高德荣同志。 推普周期间,推普周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全国各地、各行业系统,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也将围绕本届推普周主题,开展推普“智能+”展示、典型案例宣传展示、普通话测试员专业化队伍推普志愿服务、系列新媒体“云上活动”等,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查看详细]

    09.16

    “迎接二十大,语言文字这十年”系列名家讲坛第六场“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弘扬这十年”学术访谈在方正大厦召开。该场活动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北京大学中国文字字体设计与研究中心和郑州大学汉字文明传承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国家语委科研机构秘书处统筹,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和商务印书馆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参与协办。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副司长刘宏等领导和专家出席线下活动。清华大学教授黄德宽、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震、郑州大学教授李运富、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培贵四位专家,采用访谈、对谈的方式开展互动。

    [查看详细]

    09.23

    中国语言学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在西安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语言学会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及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承办,商务印书馆、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协办,国内8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百余位中国语言学会会员和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线下会议。共有10位专家作了大会学术报告,分组报告共计16场,宣读133篇论文,与会学者就汉语史、古文字、现代汉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语言规划与政策、语言应用等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 会议期间还完成了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会换届选举工作。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了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一届会员代表大会,听取了第十届理事会工作报告,选出87位学者为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召开了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中国语言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及主要负责人,听取并讨论中国语言学会四个分支机构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74份入会申请。

    [查看详细]

    09.29

    迎接二十大,推动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9月29日在京举办。此次论坛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召开,由中国语言资源开发应用中心和《语言战略研究》编辑部主办,国家语委科研机构秘书处、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秘书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协办。语言文字战线专家学者、国家语委委员单位代表、地方语委代表参会。有关视频号对论坛进行了全程直播。 时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田学军,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常勃出席并讲话。中宣部出版局负责同志出席论坛。

    [查看详细]

    09.29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第二辑)20册发布。《中国语言文化典藏》是教育部、国家语委重大语言文化工程“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的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资助,先后列入“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中国语言文化典藏》目前已出版2辑50册,调查范围涵盖全国21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汉语方言文化典藏37册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典藏13册,具有原创性与抢救性并存、系统性与规范性兼备、学术性与可读性并重的特点。这是在迎接二十大,推动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发布的。

    [查看详细]

    09.29

    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疫情防控应急手语100句》正式上线发布。这是在教育部、国家语委指导下,国家应急语言服务团成员单位中国聋人协会、国家手语和盲文研究中心、国家通用手语数字推广中心牵头研制的。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部分听力残疾人无法通过电视、广播、新媒体等渠道,及时完整地获取科学、权威的防护信息和疫情通报,特别是老年听力残疾人和识字不多的听力残疾人对此类需求尤为迫切。研制团队面向一线实际需求,对全国22个城市不同年龄、身份、文化背景的手语使用者进行访谈,遴选听力残疾人在新冠疫情防控过程中最急需的手语语句,以国家通用手语为基础,通过全国12个手语采集点征集手语打法,历经5次专家会审完成研制。成果也可用于医护人员、社区防疫人员快速学习掌握应急手语。《疫情防控应急手语100句》直面社会迫切需求,充分尊重听力残疾人手语使用者群体的语言权益,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群体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展现了我国应急语言服务工作的新成效,是伟大抗疫精神的生动实践。

    [查看详细]

    09.29

    在“迎接二十大,推动新时代国家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天伟代表国家语委首期语言文字应用研究高级研修班全体学员,发布“致全国语言学界中青年学者倡议书”。倡议书内容如下。 在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化的重要论述,更好服务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语委中青年学者代表,我们向全国语言学界中青年学者发出如下倡议。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深切寄望,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心怀“国之大者”,将学术研究融入国家发展中,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在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使研究成果服务国家、惠及人民,努力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贡献的学者。 深刻把握语言文字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和战略资源属性,充分认识语言文字事业的基础性、全局性、社会性和全民性特点。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深入调研海内外语言生活,系统考察不同层级、领域的语言应用。深化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紧盯前沿领域和新兴领域,努力构建本土特色理论体系,进一步促进语言研究方法的现代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语言文字事业发展作出学术贡献、提供智力支撑。 树立学术自信,立足中国实践,推进中国特色语言学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学术对话,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提升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向世界阐释推介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语言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作为,践行学术报国、为国育才的光荣职责,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积极服务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查看详细]
  • 10月

    10.01

    《中国语文》举办纪念创刊七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 《中国语文》1952年7月创刊,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历史最长的专业学术刊物之一。2022年迎来了创刊七十周年,为此,《中国语文》以多种方式组织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 1.编辑“《中国语文》创刊七十周年纪念专刊”。 2022年第4期、第5期《中国语文》为“创刊七十周年纪念专刊”,集中刊发了语言学研究各领域高质量论文20多篇。其中包括与《中国语文》多年相伴的著名语言学家的新作,也有活跃在语言研究第一线的中青年学者的代表性作品,内容涉及现代汉语句法和语义、汉语历史语法词汇学、汉语方言研究、词典学和词汇学研究、出土文献和古文字研究、语言接触研究等等。同时推出“学术体系与学科建设”专栏、“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专栏、“意识形态与语言理论”专栏。 2.编辑部策划出版五卷本“《中国语文》创刊七十周年纪念文丛”,对创刊七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纪念文丛”主要内容包括如下。 (1)《中国语文》七十年文选(共三卷),精选创刊至今《中国语文》发表的代表性论文88篇,反映七十年间中国语言学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历程。 (2)《中国语文》历史回望(一卷),邀请《中国语文》的编者、编委、老作者撰写回忆文章,收录《中国语文》第一代编辑和编辑部老领导的采访录音整理,节选记载《中国语文》成长历程的图片、工作书信等珍贵史料。 (3)《中国语文》七十年总目索引(一卷),并配有电子检索。

    [查看详细]

    10.11

    新时代十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回答一系列重要命题,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交上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时代答卷。中国社会科学网为此开设了“哲学社会科学这十年”专题栏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张伯江发表文章《哲学社会科学这十年之语言学:新时代语言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文章指出,新时代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也是我国语言学知识体系构建取得重要突破的时代。十年来,语言学以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宗旨,积极推进与我国综合国力相适应的语言文字事业全面发展。作为语言服务的基础支撑,语言学理论研究不断得到深化和发展。 语言学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里方法论色彩很强的一门特色学科,在20世纪中后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语言学者在中国境内语言和方言的调查研究实践中,广泛参与国际语言学对话,积极关注各种新兴的理论学说,参考和吸收其中的有益成分,尤其是研究方法的借鉴和使用。改革开放以来,面对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转向,中国语言学一方面紧密关注社会语言需求;另一方面遵从学术自身逻辑强化理论建设和学科发展,初步形成了从自身学理出发的语言学学科体系建设,并形成了与国际语言学前沿大致相应的学术体系。新时代这十年,句法语义研究总结和反思我国学者经过百余年对汉语语法规律的探索,走出了机械模仿或照搬套用西方语言学框架的迷途,找到了一条植根于汉语文化传统、符合汉语实际的路子。历史语言学研究也在前一个时期对西方语言演变理论和语法化理论的简单比附基础上,更加注重汉民族共同语自身形成规律的探讨,着眼于民族融合、语言接触和社会交流的历史观察,广泛运用现代语言学理论和方法,考察汉语历史上和现代方言中所发生的语法演变和词汇语义演变,揭示汉语语法演变和语义演变的动因、机制和规律,都上升到了新的境界,为民族文化传承载体的研究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研究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语音研究显示出如下突出特色:多领域、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方式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有助于全面把握语音的本质,推动实验语音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开展跨学科研究和类型学研究,借鉴和运用新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以及其他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数据资源建设和大规模数据统计分析。从心理语言学角度研究儿童的语言获得与发展以及老龄化引起的语言蚀失,显示了我国语言学者的社会情怀。 汉语方言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成绩最显著的学科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汉语方言研究提升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来认识,方言研究的理论深度和调查广度都得到了新的发展。在学术层面,开展语言资源保护研究工作,以期推进深度开发应用,全面提升我国语言资源保护和利用水平,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服务。目前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一期建设已顺利完成。 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高度重视以古文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指示精神,古文字和出土文献的语言研究这十年里达到一个空前的热度。接应了百年来学界持续重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比较研究的传统,同时发挥语言学科的优势,突破了字形研究、文字考释的目光局限,从“音义结合”的角度去解读字义、探究文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新时代语言学的学科建设和学术创新,既标志着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构建走向成熟,也表明语言学在助力文化强国建设事业中的培元、强基、铸魂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查看详细]

    10.20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2年,语言学)——新时代语音学前沿问题国际研讨会”在线上举办。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语言大学、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联合主办,由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和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联合承办。会议紧密围绕新时代语音学前沿问题,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以大会报告方式分享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集中呈现国内外语音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报告内容除了有语音学基础研究之外,还有关于言语障碍、心理治疗、汉语语音教学、语音技术,以及关于自闭症儿童和阿尔茨海默症人群的相关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关注社会和时代的现实需求,彰显了语音学研究在语言智能、语言教育和语言健康等领域的学术引领作用。

    [查看详细]

    10.28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习近平总书记步入殷墟博物馆,仔细观摩青铜器、玉器、甲骨文等出土文物。随后,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车马坑展厅,察看商代畜力车实物标本和道路遗迹。 他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殷墟我向往已久。”总书记谈起了专门来此的目的,“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中国的汉文字非常了不起,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汉文字的维系。在这方面,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习近平总书记这次考察,跨越地理山河,穿透文明古今,立足新的征程,传递鲜明信息: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查看详细]
  • 11月

    11.15

    国家语委在京召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会议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田学军出席会议并讲话。

    [查看详细]

    11.18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教育部、国家语委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是第一个对高等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作出系统部署的文件。 2020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到80.72%,实现了普通话基本普及的目标,高等学校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实现普及程度和质量的提升,需要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意见》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高等学校五大职能入手,对高等学校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工作作出部署,提出了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主动融入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积极探索推普服务社会应用和人民群众需求新手段等三大任务十项举措,并提出创新高等学校语言文字工作体制机制等保障措施。 《意见》的出台,将激励高等学校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在高质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更好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查看详细]

    11.27

    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打造辞书传世精品”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国辞书高层论坛在京举办。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国家语委主任田学军致辞。全国辞书界资深专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辞书研究者、中国辞书学会全体会员参加论坛。

    [查看详细]
  • 12月

    12.08

    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会议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和世界汉语教学学会承办。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大会开幕式由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外研集团(外研社)外研社社长王芳,外研社副社长刘捷等受邀参加开幕式。

    [查看详细]

    12.09

    国际中文教育学术论坛暨世界汉语教学学会2022年学术年会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本次活动由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是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一场重要活动。以“创新与融合: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标准化与多元化”为主题,设置特邀报告、学术交流和专家对话等环节,中外数百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交流。

    [查看详细]

    12.22

    首届友好城市语言文化交流合作论坛在线举办,论坛以“语言为媒 特色发展 深化友城合作”为主题。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胡志平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赞比亚、意大利、法国、瑞典和中国的有关友好城市的市长、官员及相关教育文化机构和企业代表、专家等在线参会。

    [查看详细]

    12.27

    在第七届语言服务高级论坛上,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国家开放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单位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在北京、广州、武汉三地联动,共同启动上线“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https://fw.ywky.edu.cn/)。 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是由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委托、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网络媒体中心建设和运行维护的全国性、综合性在线开放资源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语言文字资源服务的搜索及链接服务。该平台以服务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为目标,秉持“开放、共享、智能、服务”建设理念,深入分析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应用中急需的语言文字需求,汇聚近50家单位提供的近百项高质量语言资源。平台聚焦语言规范服务、汉字信息服务、精品字库服务、语言翻译服务、应急语言服务、手语盲文服务等近20项语言服务。其中,语言规范服务汇集60余种规范标准,为教师、学生以及新闻媒体等公共服务行业的语言文字工作者掌握应用语言文字规范提供便捷服务,应急语言服务针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提供涵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手语、盲文、外语等语言服务,包括多语种疫情防控外语通、疫情防控应急手语一百句、多语多言宣讲消防安全知识等。

    [查看详细]

    12.27

    在第七届语言服务高级论坛上,发布了《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2)》《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2022)》《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2)》《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发展报告(2022)》四部皮书。 2021年,中国语言生活丰富多彩、生机勃勃。中国共产党在接续奋斗中迎来百年华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全面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乡音乡语助力党史教育,网络“清朗”行动提升语言文明,中文走进太空,智能手语主播亮相央视频,反诈宣传语出新又入心。国际中文教育活动丰富多彩,多方助力海外华语传承。智能信息平台语言服务适老化情况、城镇化进程中“新市民”的语言生活、地铁播报语言等一系列调查,反映中国语言生活的不同方面。 2021年,语言政策研究涵盖党的语言文字事业百年成就与经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言文字规范标准建设、国家话语能力、新时代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海外华语传承、应急语言服务、区域语言产业、语言学学科建设等议题,体现了问题驱动和家国情怀。《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2022)》还介绍了有关科研基金语言文字类课题立项、重要学术会议举办等情况,专题研究了新中国语言规范研究与实践、教材语言研究的缘起与发展等。 《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发展报告(2022)》是我国首部区域语言服务专题皮书。《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三年多来,语言服务在促进大湾区互联互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在人文湾区、智慧湾区、健康湾区、生活湾区以及教育和人才高地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彰显了大湾区多元化、国际化、智慧化和人文性的语言服务特色。语言文化服务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建设,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各类学校广泛组织,城市语言景观各具特色,地名用字用词记录地理变迁和历史文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发展报告(2022)》深入调查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城中村居民等不同群体的语言教育和语言融入服务,体现了大湾区的人文精神。语言技术服务赋能大湾区智慧城市群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服务发展报告(2022)》重点关注大湾区智慧政务、智慧文博、智慧旅游等方面的成就与经验,梳理分析互联网应用中的语言服务方式,调研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对智能产品与应用软件中语言服务的适应程度。应急语言服务助力健康湾区建设,香港开发语种丰富、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系列抗疫专题网站,澳门开展语种、形式和主体多样化的抗疫语言特色服务,广州面向外籍人士开展多语抗疫服务,深圳构建“一网两微三电”语言服务平台。 近年来,世界语言生活图景纷繁复杂。《世界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22)》重点关注与世界语言治理高度相关的八个国际组织,特别考察了与全球抗疫紧密关联的在线语言教育、语言服务行业的发展状况。本年度的报告依然保持客观报道的叙述风格,系统呈现世界各大洲的重大语言生活动态,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语言生活。

    [查看详细]

    12.27

    发布“语言服务助力数字中国倡议”。在第七届语言服务高级论坛的闭幕式上,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广东省教育厅指导的国家语委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和大湾区有关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联合发起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生活与语言服务建设联盟”。与会语言文字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语言服务助力数字中国建设达成共识。广州大学教授、国家语言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语言研究中心主任屈哨兵代表大会向教育界、学术界及全社会发出“语言服务助力数字中国”的六点倡议: 以高质量的语言服务助推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语言文字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提升国家语言文字信息化服务水平,支持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坚持开放、共享、智能、服务,汇聚各类高质量语言资源和优质语言服务,服务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此助力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 以高质量的语言服务助推数字技术创新。语言数据是数字技术创新发展的助推器,语言智能是数字技术突破创新的关键领域。发展语言资源服务以提升关键资源供应保障能力,发展语言数据和语言智能产业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此助力科技强国和平安中国建设。 以高质量的语言服务助推数字经济发展。语言文字是重要的经济资源,语言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增强语言经济意识,大力发展语言产业,加强语言标准化、资源化、多元化和智能化服务,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以此助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以高质量的语言服务助推数字社会建设。语言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利用语言文字为国家现代化进程服务,是百年来我国数辈学人的优良传统。推动数字化语言服务共建共享,推进线上线下语言服务融合发展,扩大优质语言服务资源辐射范围,促进社会信息无障碍,以此助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高质量的语言服务助推数字政府建设。语言文字是数字治理的重要抓手。提升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和语言智能服务水平,在服务机制、服务体系、服务平台、服务领域、服务功能、服务队伍、服务能力等方面增强有效服务供给,以此助力数字政府服务效能升级,营造良好数字生态。 以高质量的语言服务助推国家区域发展和全球的数字合作。提升面向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语言服务能力,助力京津冀、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区域的建设发展。提升国际语言服务能力,助力全球数字合作互利共赢,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发挥语言服务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的积极作用,以此助力文明交流、互鉴与共存。 倡议呼吁,社会各界携起手来,共同开创语言服务新模式新路径新格局,服务数字中国,赋能数字中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语言之力!

    [查看详细]

相关推荐

热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分析框架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