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年鉴
- 目录对比阅读
- 年鉴热词
- 热门人物
- 热点事件
拼接阅读
提示:点击上方[拼接阅读]按钮可在同一文件中阅读,最多可拼接4个。
-
2019
-
特辑
收起-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
- 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关于印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的通知
- 附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
- “中国民俗学会第九届代表大会暨2018年年会”在广州召开
- 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
热点话题
展开- 郑振铎与文学整体观视域中的民间文学
- 朝戈金对中国少数民族口头文学研究及其他领域的贡献
- 文化生态保护区: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
- 开创生动局面 提供中国经验
- 2018年民俗学研究动态一览
- 2018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
- 文化的力量
-
研究综述
展开- 2018年民俗学理论研究综述
- 2018年神话学研究综述
- 2018年史诗研究综述
- 2018年传说研究综述
- 2018年故事研究综述
- 2018年民间戏曲、曲艺研究综述
- 2018年歌谣研究综述
- 2018年民间艺术研究综述
- 2018年物质民俗研究综述
- 2018年人生仪礼研究综述
- 2018年社会组织民俗研究综述
- 2018年节日研究综述
- 2018年民间游戏研究综述
- 2018年旅游民俗研究综述
- 2018年民俗体育研究综述
- 2018年少数民族民俗研究综述
-
论著评介
展开- 【顾颉刚中山大学时期民俗学论集】
- 【民间文艺学的诗学传统】
- 【村寨里的纸文明——中国少数民族剪纸艺术传统调查与研究】
- 【中国宗教性随葬文书研究——以买地券、镇墓文、衣物疏为主】
- 【长辛店历史与文化】
- 【文体的社会建构:以“十七年”(1949—1966)的相声为考察对象】
- 【中国风俗发展简史】
- 【钟敬文全集】
- 【图说中国人生礼仪】
-
年度优秀论文
展开- 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民间文艺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内在矛盾
- 从感生到帝系:中国古史神话的轴心转折
- 史诗演述的常态与非常态:作为语境的前事件及其阐析
- “传说动力学”理论模型及其反思
- 论民间故事价值的多层级结构
- 史实、传闻与历史书写
- 当代传统婚礼的礼俗再造与价值重建
- 社会的民俗、历史民俗学与社会史
- 博弈与坚守: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 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节庆文化的建构
-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转型
- “丝绸之路”作为方法
-
重要论文摘编及摘要
展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文化的自愈机制】
- 【劳作模式:民俗学关注村落生活的新视角】
- 【现代技术、日常生活及民俗学研究思考】
- 【口头传统与图像叙事的交互指涉——以浙南畲族长联和“功德歌”演述为例】
- 【反对社区主义——也从语词层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以社区参与为基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社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
- 【非遗保护标准与文化多样性的矛盾与调谐】
- 【民俗认同:民俗学关键词之一】
- 【日常生活实践的“战术”——以北京“残街”的“占道经营”现象为个案】
- 【口头传统专业元数据标准定制:边界作业与数字共同体】
- 【生活叙事:“敞开”和“共情”的民俗研究】
- 【“通过民俗”:从生活文化到行动意义的摆渡——兼论当代民俗学研究的日常生活转向】
- 【羌人尚白与夏人尚黑——文化文本研究的四重证据法示例】
- 【民俗学的田野范式与伦理反思】
- 【反思与革新:中国神话学的前沿发展】
- 【神话与现代性问题】
- 【从《长生宴》到《神话与史诗》——杜梅齐尔的东方神话研究】
- 【蟹与蛇:日本、东南亚和东亚之洪水和地震的神话与传说】
- 【现象学神话理论概览】
- 【神话与科学:格雷戈里·施润普的神话学思想与研究实践】
- 【心理学视角下的神话与神话主义——以罗洛·梅的《祈望神话》为中心】
- 【历史中的神话与神话中的历史——1949年后西南少数民族历史书写中的神话重述】
- 【巴·布林贝赫蒙古史诗诗学思想之论演】
- 【从诗歌美学到史诗诗学——巴·布林贝赫对蒙古史诗研究的理论贡献】
- 【诗心与哲思——论巴·布林贝赫《蒙古英雄史诗诗学》的汉译问题】
- 【卫拉特—卡尔梅克《江格尔》在欧洲:以俄罗斯的搜集整理为中心】
- 【作为体裁的史诗以及史诗传统存在的先决条件】
- 【口头史诗的文本与语境——以《玛纳斯》史诗的演述传统为例】
- 【拉祜族史诗的生长与延展:书写文本的意义阐释】
- 【傣族史诗的演述人与演述语境】
- 【音像记录者在场对史诗演述语境影响】
- 【多元化的南方史诗类型思考——基于创世史诗《布洛陀》与《崇般突》比较研究】
- 【比较视野下的《玛纳斯》研究与口头诗学】
- 【中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传承理论创新——以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中心】
- 【《格萨尔》史诗说唱与藏族文化传承方式】
- 【壮族布洛陀叙事的历史化与经典化】
- 【论《格萨尔王传》人物唱段音乐的多样性——以西藏那曲地区艺人的演唱为例】
- 【五十步笑百步:历史与传说的关系——以长辛店地名传说为例】
- 【民间信仰起源传说的嬗变——以潮州双忠信仰为例】
- 【清代彝文抄本《董永记》整理与研究】
- 【族群历史记忆与多元文化互动——河湟汉人“南京珠玑巷移民”传说解读】
- 【顾颉刚“层累说”的再审视——以大禹传说研究为中心】
- 【民间传说与文化景观的叙事建构——以嫘祖传说为例】
- 【“老獭稚”故事的中国渊源及其东亚流播——以清初《莽男儿》小说、《绣衣郎》传奇为新资料】
- 【藏族湖泊来历传说“泉水成湖”母题研究——兼与汉族湖泊来历传说“地陷为湖”母题比较】
- 【传说的框定:全国性神灵的地方化——以山西洪洞地区的杨戬二郎信仰为例】
- 【试论青海湖形成传说——以《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青海卷》收录者为考察范围】
- 【祖先崇拜、家国意识、民间情怀——晋地赵氏孤儿传说的地域扩布与主题延展】
- 【论牛女传说在古代诗歌中的反映】
- 【“五鼠闹东京”传说的类型与意义】
- 【传说文本与历史记忆:明清时期洱海地区白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历史变迁】
- 【神奇记忆:一个重要的欧洲传说学概念】
- 【在“逃离”与“加入”之间:从吴将军传说看山地族群的国家认同】
- 【他者“制造”与家园守护——“老虎外婆”型故事中的儿童教育观】
- 【“老鼠噉铁”型故事及图像在古代亚欧的源流】
- 【“丝绸之路”沿线民族宝物故事的宝物类型与意涵】
- 【“诞生”与“出世”:中日幽灵育儿故事比较研究】
- 【索引与故事类型研究文献搜集】
- 【顺服与反抗:关于“天子地”故事的文化分析】
- 【故事流:历史、文学及教育——燕大的民间故事研究】
- 【从叙事心理学角度看靳景祥对其故事讲述人身份的建构】
- 【《六度集经》与中韩民间故事和小说】
- 【从民间故事看中国家族关系——论“傻女婿”“巧媳妇”的回娘家情节】
- 【“嘴茬子”与“笔头子”:基于满族“民间故事家”傅英仁的建档研究】
- 【当代民间故事活动的价值发生研究】
- 【中国少数民族屠龙故事文本与禳灾传统】
- 【中日学者眼中的《桃太郎》】
- 【民间的视角与立场:钱南扬先生戏曲研究的特色】
- 【20世纪民间小戏研究路径及其范式考察——以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末为主要讨论对象】
- 【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分类方法研究】
- 【伞头秧歌考——兼论《元史》记载中的金门大社问题】
- 【“丁戊奇荒”视野下的山西演剧】
- 【“大闹”与“伏魔”:《张四姐大闹东京宝卷》的禳灾结构】
- 【行业神做为地方保护神:福建作场戏中所见“戏神群”探析】
- 【艺术性与神圣性——太行山说书人的民俗认同研究】
- 【地方戏曲复兴与乡村社会重建——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宛梆剧种研究之二】
- 【国家意识形态整合下的乡民艺术:“戏改”背景下的徽州戏曲变迁】
- 【戏曲传承的路向抉择】
- 【“政府主导”非遗保护模式意义再探讨——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胡集书会为个案的分析】
- 【变与不变:技术世界中的定州秧歌】
- 【时代、人物及问题:现代歌谣学的三个维度】
- 【保守与激进:委以重任的近世歌谣——李素英的《中国近世歌谣研究》】
- 【行走的歌谣:“三原”论视阈下瑶族信歌探赜】
- 【中国民间歌谣文学经典化的路径与价值】
- 【歌谣的形式美学:生发于“歌谣运动”的文学语言观】
- 【从节气歌谣、谚语看二十四节气的活态传承】
- 【“四音”应“八调”,韵味亦盎然:雷州歌即兴歌唱及创作规律分析】
- 【从“他者”到“本土”:民国至今珠江三角洲疍民咸水歌的历史叙事与文化变迁】
- 【西南边地少数民族歌谣与中国现代文学】
- 【儿歌:自觉于现代文学语境的百年】
- 【由“匠”至“心”:论民族艺术美学中的生命本体与历史理性】
- 【想象的农民与农民的想象——龙门农民画的规训与传播】
- 【手工艺共同体的理论、意义及问题——以陕西凤翔泥塑村为例】
- 【失语与言说之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中池州傩戏的不同话语与角力】
- 【凝结在手工艺中的时间——论手工艺品的时间性】
- 【从历史功能论角度谈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以潍坊风筝为例】
- 【“非遗”语境中民间艺人社会身份的构建与认同——以山东潍坊年画艺人为例】
- 【一座移民村落对传统的再生与利用——以广州市沙坑村及其龙狮团为中心】
- 【现代性的两面性与民俗艺术的传承困境、机遇及其应对——以湖州石淙蚕花为例】
- 【身体性与祛身化:一种关于共同体衰变机制的分析】
- 【从柳宗悦到柳宗理——日本“民艺运动”的现代性及其启示】
- 【从“高地”到“低地”——从“佐米亚”概念看清代云南边境的普洱茶贸易与族群互动】
- 【面食之路与“秃秃麻食”】
- 【女为悦己者容:中国古代女性服饰表征与审美取向】
- 【“神圣空间”的理论建构与文化表征】
- 【藏族碉楼的“神性”——理性与遗产性】
- 【门的信仰:符号与图像】
- 【从桃符到春联的演进——基于祝由文化兴衰的视角】
- 【中国香文化的学术论域与当代复兴】
- 【视觉文本与史诗口头文本的互文性——以彝族毕颇身体装饰及祖师坛神像为中心】
- 【谁是正统:中国古代耕织图政治象征意义探析】
- 【交换的礼物:艺术人类学视域下“中国红”之名与实】
- 【生命礼仪的过渡意义及精神价值】
- 【中国都市民俗学的学科传统与日常转向——以北京生育礼俗变迁为例】
- 【“人”的再生产——清末民初诞生礼俗的仪式结构与社会意涵】
- 【当代成人礼俗的类型、源流与发展】
- 【潮汕“出花园”成人礼之祆教因素探究】
- 【便溺·生育·婚嫁——马桶作为一个隐喻的力量】
- 【回族“耍公婆”婚礼习俗的文化解读】
- 【家国情怀:民国以前南洋华人婚礼的“上头”仪式】
- 【当代民间礼俗秩序与日常生活——以湖南湘乡丧礼为例】
- 【祖先祭祀与乡土文化传承——以浙江松阳江南叶氏祭祖为例】
- 【当代祭祖礼仪传统重建的内在生命力】
- 【“信仰惯习”:一个分析海外华人民间信仰的视角——基于新加坡中元祭鬼习俗的田野考察】
- 【多元祭祀与礼俗互动:明清杨家埠家堂画特点探析】
- 【现代日本社会的“祭礼”——以都市民俗学为视角】
- 【袭旧与更新:近代经济变迁中的民间祭祀组织——以杭州湾南岸地区为例】
- 【文人礼书“以礼化俗”的基本类型——以朱子《家礼》祭礼为例】
- 【明清谱碑与鲁中宗族地域性的形成】
- 【影像的神力:高淳的庙会与禳解法】
- 【江南庙会的现代化转型:以上海金泽香汛和三林圣堂出巡为例】
- 【庙宇宗教、四大门与王奶奶——功能论视角下的燕大乡土宗教研究】
- 【民间信仰的公共化困境——以浙江海滨社区的民间信仰为例】
- 【仪式中的礼物流动——以苏州上方山庙会为例】
- 【明清巴蜀地区迎神赛会的演进轨迹】
- 【清代江南与徽州之间的运棺网络及其协作机制——以善堂为中心】
- 【礼物的竞争与调剂:民间信仰活动自我扩张的社会机制——以浙东福村为例】
- 【慧能信仰与地域祭祀共同体建构的人类学考察——广东新兴县“六祖轮斋”的个案研究】
- 【社会组织、治理与节庆:1930年代平郊的青苗会】
- 【乡村剧团与社会动员——以1944年河北阜平县高阶《穷人乐》的编演为中心】
- 【以民众为本位:当代节日志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追求——以“传统节庆文化论坛”相关讨论为核心】
- 【遗产化与民俗节日之转型:基于“2017‘敛巧饭’民俗风情节”的考察】
- 【一个藏族村落“男人节”的多层社会记忆——普兰县科迦村节庆“普堆羌”的传统及其变迁】
- 【“凝视”他者与女性身体展演——以广西龙胜瑶族“六月六”晒衣节为中心】
- 【节日狂欢与日常“律动”:苏州评弹与近代江南乡土休闲节律】
- 【节气与节日的文化结构】
- 【寒食节的礼仪解读】
- 【民族节日旅游中的文化表演及地方建构——以广西侗族多耶节为例】
- 【闽台中元节习俗的特色、功能与治理】
- 【传统节日的现代性危机与日常生活批判】
- 【都市春节的重构与理想主义学术情结】
- 【宋元节日文化与元杂剧孙悟空形象的塑造】
- 【消费视角下的北宋东京节日生活】
- 【节日的定义、分类与重新命名】
- 【节日民俗志的提出及其关注重点】
- 【作为一种规训与整合机制的节日——以平郊的青苗会为例】
- 【地方节日与区域社会——以山东曹县花供会为例】
- 【民节官庆:民族传统节日的发明与实践】
- 【重振传统节日体系】
- 【儿童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传承与创新】
- 【民间游戏资源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
- 【闽南民间体育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白族民间儿童游戏的演变及开发对策】
- 【游戏话语的历史转换】
- 【藏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文化内涵】
- 【人类学仪式理论视角下的射柳功能分析】
- 【困境与出路: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教育的共生研究】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及应用】
- 【村落民俗体育文化传承问题的社会根源及解决对策】
- 【民俗学视域下的朝圣旅游研究——以普陀山观音圣地为中心的考察】
- 【民俗旅游中被发明的传统与景观文化——以观陵山风景区的开发为例】
- 【“不灭窑火”与非遗旅游开发——基于民俗主义视角的讨论】
- 【鲁南地区民宿建筑空间改造设计研究——以日照任家台民俗旅游村改造为例】
- 【民俗生态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协同发展研究】
-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改革发展40年回顾与展望】
- 【民族国家建构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形成的历史动因】
- 【社会思潮影响下国人近代体育观变迁研究】
- 【论体育民族志研究的方法论及其新趋势】
- 【“国家—社会”关系中的民俗体育考察——来自骆山村“骆山大龙”的田野报告】
-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社区与城中村体育组织发展差异研究】
- 【以竹为生:乡村传统手工艺的集体记忆建构及价值传承】
- 【遗产语境下民俗体育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以连城隔田村“天川胜会”为例】
- 【蚶江海上泼水节变迁的田野考察】
- 【“非遗”保护视域下农村民族民间体育的文化再生产】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及分类的诠释与重构——基于对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族聚居区的田野考察】
- 【闽台宋江阵的仪式、象征与认同研究】
- 【场域演化与民俗体育文化再生产关系研究】
-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解读】
- 【民族传统体育与区域文化的通融性诠释——河湾村摆手舞保护研究的再发现】
- 【传统村镇活态文化保护的闽台合作机制——以福州嵩口镇社区营造为例】
- 【视觉描述与族群边界:历史书写中的景颇族认同考察】
- 【鄂伦春族日常生活节奏的变迁与适应】
- 【傣族传统稻作农业生产体系的生态人类学考察】
- 【摩梭人“依米”文化及其变迁——基于云南落水村的调查】
- 【畲族服饰中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以及应用研究】
- 【白族本主崇拜:儒释道融合的民间典型】
- 【鄂伦春族自然现象起源神话之日月星辰的产生】
- 【当代裕固族鄂博祭祀的复兴与变迁——以肃南县明花乡“小海子”鄂博为例】
- 【从相遇到相离:一个多民族村落族际交往与分离的社会学考察】
- 【“显”与“隐”:从新旧族谱看赣南畲族族群认同的变迁】
-
优秀学术随笔
展开-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 从“刘基文化”看民俗认同
- 从三个故事看文化遗产保护与“民心相通”
- 村落庙会彰显官民合作的管理水平
- 庙会文化是乡村文化振兴有效途径
- 清明节源流考
- 清明礼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从招财猫传统到借势宠物消费
-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的中国实践
- 民间文学:在政治与文艺之间多面向重构
- 中国节:我们内心深处的幸福密码
- 每个人都是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人
- 从中华民族神话中寻找追梦精神
- 留住民间文学中的民族记忆
- 重塑“小世界”的“大上海”
-
学人评介
展开- 孙末楠:Folkways与燕大民俗学研究
- 江绍原:一生清贫的民俗学者
- 杨堃:学术“同工”的批评
- 钟敬文:抗战时期在广东的岁月
- 张振犁:中原神话学田野上的如歌行者
- 乌丙安:穿透云层的那束光
- 叶春生:民俗学是用脚走出来的学问
- 朝戈金:面向人类口头表达文化的跨学科思维与实践
-
学术活动纪要
展开- 【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活动在广州举行】
-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全面启动】
- 【“中国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能力建设培训会”在衢州举办】
- 【“我们的节日”春节民俗展演暨传统村落与庙会文化的当代价值研讨会在井陉举行】
- 【“太湖流域民间信仰文艺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 【中国民俗学会非遗团队与新加坡来宾举行会谈】
- 【推动“三大史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 【“2018年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暑期学校:社区如何向他者展示自身”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举办】
- 【中国当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
- 【“2018中国·嘉兴二十四节气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
- 【“纪念居素普·玛玛依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乌鲁木齐举行】
- 【“中国创世神话产业开发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
- 【“民俗学的本土话语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
- 【“第十五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
- 【“口头与书面文学及其他——中国与澳大利亚少数民族及原住民文学”学术研讨会分别在贵阳和西江苗寨两地举行】
- 【“民俗学的实践研究:村落传统与社会治理研讨会”在京召开】
- 【“中国秃尾巴老李传说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
- 【“都市化进程中的民俗走向”高端论坛在沪举行】
- 【“从启蒙民众到对话民众——纪念中国民间文学学科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8年年会”在桂林市召开】
- 【“《民俗》周刊创刊九十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 【中国“藏医药浴法”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 【在新起点上开启履约保护新征程——记“藏医药浴法”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保护工作座谈会】
-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在毛里求斯举办文化雅集】
- 【“一带一路”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
- 【“中国蒙古民俗研究百年历程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举办】
- 【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
- 【2018中国非遗十大事件】
-
-
2018
-
第一篇 特辑
收起-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 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工作情况的报告
- 国务院关于文化遗产工作情况的报告附件摘要
- 机器人可以写诗,但永远不能取代荷马和普希金
- 朝向可持续发展的新人文学术
- 关于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几个问题
- 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 开创非遗当代传承发展的生动局面
- 2017年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研究报告
- “中国民俗学会2017年年会”在贵阳举行
- 中国民俗学会2017年年会开幕式致辞
-
第二篇 热点话题
展开- 二十四节气的形成过程
- 二十四节气:精英与民众共同创造的简明物候历
- 二十四节气制度的历史及其现代传承
- 节点性与生活化:作为民俗系统的二十四节气
- 危机·转机·生机:二十四节气保护及其需要解决的两个重要问题
- 2017非遗保护工作:踏着时代的节拍阔步前进
- 记录中国非遗人的坚守与荣光
- 在新起点上的非遗保护
- 整体性保护破解非遗传承难题
-
第三篇 研究综述
展开- 2017年民俗学理论研究综述
- 2017年神话研究综述
- 2017年史诗研究综述
- 2017年传说研究综述
- 2017年故事研究综述
- 2017年民间戏曲、曲艺研究综述
- 2017年歌谣研究综述
- 2017年民间艺术研究综述
- 2017年物质民俗研究综述
- 2017年人生仪礼研究综述
- 2017年社会组织民俗研究综述
- 2017年节日研究综述
- 2017年民间游戏研究综述
- 2017年旅游民俗研究综述
- 2017年民俗体育研究综述
- 2017年少数民族民俗研究综述
-
第四篇 论著评介
展开- 【民俗学概论新编】
- 【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
- 【诸神纪】
- 【中国史诗】
- 【陈细怪传说】
- 【布老虎寻踪——北方三省布老虎活态调查和研究】
- 【田野花信风:二十四节气的民俗故事】
- 【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
- 【朝山】
- 【行香走会:北京香会的谱系与生态】
-
第五篇 年度优秀论文
展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后现代伦理意识
- 神话作为方法
- 中国史诗研究的学科化及其实践路径
- 黄道婆传说的当代建构及社会记忆转型
- 民间叙事的形态研究
- 说唱文学的活态文本及其传承机制
- 关于泰山石敢当研究的几个问题
- “立尸祭”与“总落鬼头”:祭祀仪式的“具象”身体沟通
- 精神性存在的让渡:旧京的庙会与庙市
- “知性的僭妄”与打不败的想象力:人工智能的人文之思
- 旅游民俗学的学科基础与民俗叙事问题研究
-
第六篇 重要论文摘编及摘要
展开- 【迈向日常生活的村落研究——当代民俗学贴近现实社会的一种路径】
- 【由《丸经》对古代捶丸活动的记载看中国传统体育运动观】
- 【中产阶级生活方式:都市民俗学新课题】
- 【文化空间的概念与边界——以浙南畲族史诗《高皇歌》的演述场域为例】
- 【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中的社区参与问题】
- 【托名传言:网络代言体的兴起与新箭垛式人物的建构】
- 【实践公设的模态(价值)判断形式——“非遗”保护公约的文体病理学研究】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体系的建立】
- 【女性民俗学者、田野作业与社会性别制度——基于对22位民俗学者的访谈和个人的田野经验】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后现代伦理意识】
- 【人是目的:实践民俗学的伦理原则】
- 【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的能动性与非均质性——以街亭村民间信仰重建过程中村民互动为例】
- 【民俗艺术田野调查与艺术民俗志书写】
- 【口头传统文类的界定——以哈尼族“哈巴”为个案】
- 【取法民间:口传史诗的搜集、整理及抄写机制——以“玉树抄本世家”为例】
- 【民族记忆构建的民间文学方式】
- 【通向历史记忆的中国民间文学】
- 【神话的当代性】
- 【试论活形态神话的传承】
- 【从开天辟地到“解放”来了——佤族司岗里神话的历史表述】
- 【“双重二元对立话语逻辑”与百年中国神话学】
- 【从书简看袁珂填海逐日的神话思想】
- 【从洪水神话到洪水叙事:以山西洪洞灾民为中心的灾难叙事和社区重建】
- 【河南灵宝阳平“八大社”庙会与夸父神话考察】
- 【山陕后稷神话的多元化民间叙事】
- 【神话观念决定论与文化基因说】
- 【神话历史与神话图像】
- 【《山海经》“鱼妇”神话原型考释】
- 【民俗生命的循环:神话与神话主义的互动】
- 【祛魅型传承:从神话主义看新媒体时代的神话讲述】
- 【论藏缅语民族谷种起源神话的结构与实质】
- 【盘瓠神话源于中原考】
- 【论太阳祭祀活动中的神话传统——以云南汤果村女子太阳节为个案】
- 【追寻那会飞的稻谷——泰国侗台语族群谷种神话搜集纪略】
- 【古印度摩奴洪水神话探析】
- 【“一带一路”与口头史诗的流布和传播——论中国—吉尔吉斯斯坦《玛纳斯》史诗传统及其互动交流】
- 【史诗歌手记忆和演唱的提示系统】
- 【格萨尔:文学生活的世代相承】
- 【傣族创世史诗《巴塔麻嘎捧尚罗》:文本形态与演述传统】
- 【《格萨尔》对“层累说”的补充价值】
- 【遗产化进程中的活形态史诗传统:表述的张力】
- 【《格萨尔》史诗艺术改编与跨媒介传播探赜】
- 【《格萨尔》史诗的当代传承及其文化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 【北京木刻版《格斯尔》新旧汉译本比较研究】
- 【《格斯尔镇压黑纹虎之部》异文比较研究】
- 【《格斯尔》降妖救妻故事变体与佛传关系考述】
- 【传说情节植入史诗母题现象研究——以巴林《格斯尔》史诗文本为例】
- 【牧童、可汗、圣主——格斯尔的三功能】
- 【论当代《格萨尔》研究的局限与超越】
- 【《格萨尔》手抄本和木刻本的传承与文本特点】
- 【百年“格萨尔学”的发展历程】
- 【《格萨尔》史诗的集体记忆及其现代性阐释】
- 【格斯尔射山传说原型解读】
- 【彝族洪水史诗《慕颇密约》论析】
- 【顾颉刚大禹神话传说研究与“层累造成古史说”的提出】
- 【古典的遗传:日本牛郎织女传说的在地化分析——以大阪交野牛郎织女传说为个案的探讨】
- 【明清时期山海关的姜女庙与孟姜女传说——以朝鲜燕行文献的记载为中心】
- 【西汉“九主”传说探论】
- 【〔望江南〕传说研究】
- 【“小孩弹弓杀老人”:一则当代传说中的道德困境与集体焦虑】
- 【心理疏泄与群体记忆:基于《火烧松明楼》传说“完型化”过程的探讨】
- 【民间叙事文类的界定与转换——以查树源的“罕王叙事”为例】
- 【话语转换:地方口头传统的“在地化”——以新余毛衣女传说为例】
- 【“木客”传说、历史记忆与社会生活(上)——以赣南鹭溪社会的身份认同为中心】
- 【食品谣言的传统变体及叙事生长点】
- 【中国都市传说研究的述评与思考】
- 【怀旧、反思与消费:“民国热”与当代民国名人轶事的制造】
- 【论裕固族东迁传说的社会记忆功能】
- 【替罪羊原型:屠龙故事真相新探】
- 【叙事文学“被杀前获救”类型之渊源及叙事功能】
- 【熟人社会伦理与“偷听”母题的跨文化传播】
- 【“蛇郎”童话中的女性成年母题】
- 【口头叙事的结构、传播与变异——阿克塞尔·奥里克《口头叙事研究的原则》述评】
- 【戴遂良与中国故事学】
- 【中西叙事传统比较论纲】
- 【汉藏“猴子的心忘在家”故事比较】
- 【讲述与书写:以杨久清《亢三》为例】
- 【闽台“不敬土地婆”故事的文化意蕴】
- 【“定亲”型故事中“月老”形象传承的文化根基】
- 【民间叙事的结构形态研究——以递进结构为例】
- 【论民间故事的“改写”】
- 【民间故事讲述人与苗族“花场”的建构】
- 【丰饶之秋与饥饿的亲属——论KHM47“杜松树”和相关故事中的谋杀与食人情节】
- 【“小红帽”故事的精神分析学研究之批评】
- 【民间叙事与国家在场——日本桃太郎故事研究】
- 【蟒古思:蒙古族民间故事中的妖怪】
- 【核心序列:故事的计量单位】
- 【学人与视野:近代南戏研究范式建构中的民俗学语境】
- 【史料局限与模式偏颇:20世纪上半叶戏曲史纂批判】
- 【论灯戏的草根特性】
- 【肉傀儡即布袋戏考论】
- 【弹词《白蛇传》的经典化历程】
- 【试论目连戏与弋阳腔的渊源关系】
- 【《太姥宝卷》的文本构成及其仪式指涉——兼谈吴地神灵宝卷的历史渊源】
- 【村落语境中的艺术表演与自治机制——以鲁中地区三德范村春节“扮玩”为例】
- 【民国时期上海新型木偶班社及其演剧】
- 【补做遗剧:论现代梁祝杂剧】
- 【仪式的“复活”:民间泛戏剧形式在中央苏区的遗存与再造】
- 【从新秧歌剧建设再论延安文艺的民族性】
- 【戏曲电视剧场景艺术“由虚转实”趋势漫谈】
- 【“你”怎么看:胡集书会保护与传承的艺人视角】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岫岩香卷及其传承】
- 【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刘三姐歌谣论析】
- 【北大歌谣征集运动的回顾与反思】
- 【口头程式理论下新疆民间汉语歌谣语言研究】
- 【作为启蒙的“民间文学”:革命语境下左翼文学对“歌谣体”新诗的建构】
- 【跨语境的“接合剂”:歌谣的文化政治审美功能探析】
- 【“歌以咏政”:作为舆论机制的先秦歌谣及其政治传播功能】
- 【当代红色歌谣及其社会记忆:以湘鄂西地区红色歌谣为主线】
- 【陇东革命歌谣的文化地理学阐释】
- 【论汉乐府的生成模式及其体制特征】
- 【歌谣与吴地文人——以清代常州为例】
- 【苗绣商品化视域下苗族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重塑——基于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的个案研究】
- 【清代民间年画慈孝图像的功用价值探赜】
- 【各表其枝:即兴对唱“阿依特斯”的跨境传承】
- 【工匠文化的周边及其核心展开:一种分析框架】
- 【民间传统手工艺传承中的“隐性知识”及其当代转化】
- 【手工技艺的生产性保护:回归生活还是走向艺术】
- 【传统手工艺的复兴与生态中国之路】
- 【论民间音乐田野调查的两个难题】
- 【物质关系和物质文化的四层结构】
- 【齐尔塞尔论题在晚明:学者与工匠的互动】
- 【纺织与一个鲁西南乡村女性的生命故事——山东省嘉祥县彭前村家庭主妇张凤云口述】
- 【跨越历史的生命之舍——自梳女居所“冰玉堂”作为生命空间的人类学研究】
- 【现代身体感知与空间意义生产——一种日常生活场域建构的民俗学解析】
- 【都市化村庄的公共生活、“二元时间”与地方节奏——以珠三角宁村为个案的分析】
- 【器物之灵:作为文化表达的包浆与意义的再生产】
- 【论祝寿图像中民俗与文化的共生现象】
- 【清江流域土家族“打喜”仪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表述】
- 【伦理:中国成人礼的核心概念】
- 【朱子《家礼》婚服考】
-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军婚保障机制——以华北抗日根据地为中心的考察】
- 【“热闹”的白喜事:复合的仪式过渡与身体表述】
- 【从墓园祭祀延续儒家“仁”道教化——兼谈马来西亚华人殡葬的礼仪传承】
- 【清中期城市社会的差序格局——以北京旗人日记《闲窗录梦》中丧葬礼俗实践为例】
- 【丧葬礼仪传统与当代生活传承】
- 【现代中国的“亡灵”三部曲——唐山、汶川、玉树大地震遇难者的悼念、祭祀与超度问题】
- 【从“亡灵”到“祖灵”或“英灵”:清明墓祭的文化逻辑】
- 【“祭祀”与“纪念”之间——对“东方之星”事件“头七”公祭的考察】
- 【明代国家山川祭祀的礼仪形态和多重意义】
- 【从主妇到厨娘——传统宗祠祭礼中女性角色的历史变迁】
- 【稻作与祭天——《布洛陀》与《崇般图》的文本比较】
- 【朔望烧香祭祖礼仪考源】
- 【论“马王”的密宗起源:马头明王与中国的马祭】
- 【汉人宗族发育过程中的等差数列现象及其原因探析】
- 【聚焦山西:中国宗族史研究的新区域】
- 【北方宗族的世系创修与合族历程——基于山西阳城白巷李氏的考察】
- 【困局与应对——对沂水刘南宅家族神话的一点看法】
- 【“登麦”苗族的“鼓藏”祭仪与文化象征】
- 【朝向日常生活的妙峰山研究:二十年来妙峰山庙会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旧瓶新酒:庙会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乡互动】
- 【庙会的非遗化、学界书写及中国民俗学:龙牌会研究三十年】
- 【朝山:庙会的聚与散】
- 【手帕姊妹:明清江南地区娼妓结拜习俗研究】
- 【柬埔寨粤属华侨华人社团的传承与发展】
- 【跨洋流动、地方适应与中国联结——毛里求斯华人社团与社会探析】
- 【论节日空间的生成机制】
- 【春节习俗是重要的德育资源】
- 【唐朝的清明节】
- 【“科学”还是“迷信”:《齐民要术》作曲、酿酒时间论考】
- 【传统节日场域中礼物馈赠现代转型的文化解读——以中秋节为例】
- 【从地区性的哀思到全民性的欢愉——寒食节的诠释史研究】
- 【当代七夕节的保护与传承】
- 【二十四节气在日本的传播与实践应用】
- 【高校联盟模式下的节日文化谱系建构——以清明祭祀为例】
- 【高校社区节日文化的建构与民俗学学科发展研究——以华东师范大学的传统节日传承为例】
- 【节日的构建与都市的想象——以北京市满族颁金节为例】
- 【论传统节日仪式在当代的重建】
- 【论节日祭祀中的集体文化记忆】
- 【论宋元小说话本中节日叙写及其变迁】
- 【生活在传统中——论节日遗产在当代的传承与保护】
- 【微信时代清明节仪式空间与民间叙事的重构】
- 【文化复兴与传统节日的回归】
- 【重阳节的传承与保护】
- 【民间游戏:学术定位与生命活体】
- 【哲学游戏: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 【斯蒂芬逊传播游戏理论的思想史背景】
- 【游戏的人与游戏精神:移动社交时代的“游戏化生存”】
- 【在游戏表演与身体活动之间:古代罗马的体育与法】
- 【自由、圈养、捆绑——游戏空间的变迁与儿童身体处境】
- 【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儿童抗战游戏】
- 【法国中世纪晚期的狂欢文化研究】
- 【状元筹、中秋博饼与科举习俗的现代遗存】
- 【不平等的童年——基于流动儿童游戏文化的田野考察】
- 【文化传播视角下民俗艺术的传承与再生产——以韩国四物游戏为例】
- 【城市家庭3—6岁儿童游戏权保障策略研究】
- 【融合创新:体育竞技游戏节目发展与转型探析】
- 【民俗旅游与旅游民俗:中国民俗学之于旅游研究的双重取向】
- 【七仙女传说与新余爱情主题民俗旅游发展】
- 【遭遇石头:民俗旅游村的纯然物、使用物与消费符号】
- 【略论民俗旅游影视化过程中文化本真性保留的必要性】
- 【中华龙舟文化演变的生态适应论绎】
- 【瓯江“水上蛟龙”的生存逻辑与发展之道】
-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生存文化的变迁】
- 【从原生态至生态文明:少数民族体育发展的生态历程与辩证复归】
- 【中西方身体训练哲学的差异与身体训练方法的融合】
-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困境与对策】
- 【身体与精神双重构建下的民俗体育村落治理——以江西宁都“中村傩戏”为例】
- 【文化安全视野下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 【韩国传统拔河的大众化开发研究】
- 【民族传统体育的复兴与文化再生产——日本那霸赛龙舟的个案研究】
- 【以数字技术驱动和建构丝绸之路民族体育文化认同】
- 【民族国家与国家民族:民族传统体育的认识基点和解读语境】
- 【论民族传统体育对族群建构的文化意义——以仡佬族、彝族和傣族为例】
- 【身体文化与族群记忆——以黔南谷撒寨苗族芦笙舞“长衫龙”为个案】
- 【村落民俗体育的本土特征与启示:以湖南省双胜村为例】
- 【原生态苗歌侗歌演唱展示体现贵州民族文化多彩性韵味探究——以贵州黔东南为例】
- 【民族迁徙历史图景与宗教信仰的文化解读——以羌族神话史诗《羌戈大战》为例】
- 【裂变中的传统:再论土族民间宗教信仰的变迁——基于对青海互助东山乡联大村与吉家岭村的田野调查】
- 【景颇族民间宗教信仰中的自然观与神鬼观】
- 【释比与长老:羌族祭山仪式的区域差异研究】
- 【一个景颇族村寨驱火仪式的宗教人类学考察】
- 【鄂伦春族“南绰罗花”纹的符号学解读】
- 【民族、婚姻、伙有共耕与上帝:基督教嵌入藏区傈僳族社会之阐释——以滇西北德钦县霞若乡为例】
- 【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
-
第七篇 优秀学术随笔
展开- 如何看待少数民族文学的价值
- 由重申民间文艺的重要价值说起
- 民间文学是民众自己的文学
- 探寻“一带一路”的文化价值理念
- 非遗保护应把传承主体放在首位
- 非遗保护要回到民间、回到生活
- 坚守人民立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以古人之规矩 开自己之生面
- 为歌师陈兴华五言体《亚鲁王》点赞
- “城隍出巡”仪式与民间传统信仰中的道德关怀
- 神话是远古人类的历史观
- 创世,众神用了“洪荒之力”
- 神话学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的理论诉求
- 神话:从原始法典到当代生活
- 盘古神话:历史长河中变化生长的鱼
- 英美汉学家讲述牛郎织女传说策略多样
- 从东亚时间和东亚文化谈端午节
- 七夕节俗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 晋祠礼俗文化的分合
- 蒙古族萨满文化:变容与保护
- 拓展互联网时代民俗学研究视域
- “指阅”时代的非遗文化传播
-
第八篇 学人评介
展开- 黄石:一个被隐没的民俗学家
- 孙作云:抗战时期神话研究的心路探寻
- 董均伦:与中国民间故事相映生辉的名字
- 陶阳:创世神话研究的始创者
- 乌丙安:中国民俗学大家
- 郝苏民:我的学术深深扎根在西北大地
- 柯杨:守望西北“花儿”一生
- 李子贤:学术思考与历史使命
- 朝戈金:创立中国史诗研究新范式
- 万建中:做守护传统文化代言人
- 林继富:向阳而立 向善而行
-
第九篇 学术活动纪要
展开-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研讨会”在京召开】
-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全国第三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沂源举行】
- 【“《山东省志·民俗志》新书发布会暨‘民俗志书写与民间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召开】
- 【“中国立春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首届立春文化传承保护研讨会”在衢州召开】
-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5年,文化部请第三方机构评估落实情况】
- 【“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 【“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安徽淮南市举行】
- 【“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智库名家·贵州学术年会暨中国酒文化高峰论坛”在贵州举行】
- 【“长岗龙母文化研讨会”在井陉县举行】
-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博物馆联盟筹组大会”在京举行】
- 【“2017全国非遗保护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 【“《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学术体例研讨会暨‘大禹神话与口头传说’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
- 【“山东省民俗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山东民俗学与民间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召开】
- 【“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 【“‘民俗文化与特色小镇’2017年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善县举行】
- 【“《中国香文献集成》新书发布会”在京举办】
- 【“第十四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17年年会”在石河子大学举行】
- 【“张振犁教授新书发布会暨‘挑战与机遇:新时期中原神话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
- 【“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国际研讨会暨暑校”在呼伦贝尔学院举办】
- 【“首届东亚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论坛:当下东亚各国民俗文化传承的现状与走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举行】
- 【“黄庭坚与中国香文化研讨会暨香圣黄庭坚铜像揭幕仪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
- 【“中国(新余)七夕文化高峰论坛暨‘中国夏布技艺之乡·中国夏布绣传承与发展基地’授牌仪式”在新余举办】
- 【“国际民俗学会联合会”宣布成立】
- 【“传统节庆文化论坛”在山东大学举办】
- 【“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美食高峰论坛”在平度市举办】
- 【“中国非遗保护数据库、中国俗文学文献数据库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新书发布暨非遗保护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
- 【“《民间文化论坛》创刊三十五周年纪念座谈会”在京召开】
- 【第七届“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讲习班:图像、叙事及演述”在京举行】
- 【“《民艺》杂志创刊座谈会”在京举办】
- 【“2017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非政府组织论坛”侧记】
- 【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团出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二届常会”】
- 【“中国冬至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2017冬至文化论坛”在三门举行】
- 【“中华创世神话上海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
- 【“2017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揭晓】
- 【“2017中国非遗十大年度事件”发布】
-
-
2017
-
第一篇 特辑
收起- 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绎读与评骘
- “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文化部举行“二十四节气”列入“非遗”名录发布会
- 中国“第五大发明”申遗历程
- 申遗代表团成员还原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背后的故事
- 中国民俗学会“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专家座谈会”综述
- 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团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
- 文化部部署新时期非遗保护工作六大任务
- “中国民俗学会2016年年会”在南京召开
- “《中国民俗学年鉴·2015》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
第二篇 热点话题
展开- 重视我们的口头传承
- 让灿烂的口头文学永远相传下去
-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三大工程”成果丰硕
- 如何科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俗文化是旅游开发的“富矿”
- 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刻不容缓
- 以人民为中心,繁荣民间文学研究事业
- 拓展民俗学研究的三个方向
- “礼俗互动”:当代国家正与民间缔结新契约
- 谣言作为民间文学的文类特征
-
第三篇 研究综述
展开- 2016年民俗学理论研究综述
- 2016年神话研究综述
- 2016年史诗研究综述
- 2016年传说研究综述
- 2016年故事研究综述
- 2016年民间戏曲、曲艺研究综述
- 2016年歌谣研究综述
- 2016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
- 2016年民间艺术研究综述
- 2016年物质民俗研究综述
- 2016年人生仪礼研究综述
- 2016年社会组织民俗研究综述
- 2016年节日研究综述
- 2016年民间游戏研究综述
- 2016年旅游民俗研究综述
- 2016年民俗体育研究综述
- 2016年少数民族民俗研究综述
-
第四篇 论著评介
展开- 【史诗学论集】
- 【中国民间叙事诗史】
- 【河北民间后土地祇崇拜】
- 【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
- 【作为实验的田野研究:中国现代民俗学的“科玄论战”】
- 【蒋观云学术思想研究】
- 【神话与古史:中国现代学术的建构与认同】
- 【中国仙话与仙人信仰研究】
- 【刘伯温文化遗产研究论文集】
- 【汉藏民间叙事传统比较研究:基于民间故事类型的视角】
- 【中国民间小戏史论】
- 【满族说部研究:叙事类型的文化透视】
- 【华北乡村社会姻亲关系研究】
- 【中国民间游戏总汇】
- 【民间艺术的审美经验研究】
- 【长阳传统手工技艺:九佬十八匠】
- 【运河记忆:嘉兴船民生活口述实录】
-
第五篇 年度优秀论文
展开- 民俗学伦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 探寻本土神话研究的路径
- 论口头史诗中的多级程式意象
- 民间文献与民间传说的在地化研究
- 网络谣言的语法
- 湖北英山地区的“生死异姓”现象及传说
- 民间文艺学经典研究范式的当代适用性思考
- 太行山说书人的社会互动与文艺实践
- 民族、女性与商业
- 范庄龙牌会与两种文本中的信仰表达
- 精神返乡与历史记忆:易代之际的民俗书写
- 从生活智慧到文化传统
- “农家乐”与民俗主义
- 西部民族传统体育的身体经验和身体意义
-
第六篇 重要论文摘编及摘要
展开- 【城市化背景下民俗学的“时空转向”:从民间文化到大众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动物使用”的伦理困境】
- 【“动物保护”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来自“狗肉”“猴戏”与“点翠技艺”的法律思考】
- 【超越语境,回归文学——对民间文学研究中实证主义倾向的反思】
- 【图像谣言:数字时代的谣言新宠】
- 【辟谣公式的三项要素】
- 【民间文艺表达私法保护的目的论】
- 【“一国”的文化共享:《中国年俗》的民俗国家化过程探究】
- 【作为方法与文体的民间文学志:民间文学田野研究中的叙事四面体】
- 【“以女性民俗实践者为中心的情境研究”探索】
- 【信息技术如何进入日常生活:一个知识扩散的视角】
- 【礼俗互动与中国社会研究】
- 【论布洛陀神话的文化价值】
- 【“神话细胞”论与神话学方法论的拓新——陈建宪教授的母题分析理论述评】
- 【台湾原住民地底人神话】
- 【尧舜禅让:儒家政治神话的历史建构】
- 【破石而生的英雄——关于“禹生石纽”神话传说的考察】
- 【神话VS神话主义:神话主义异质性质疑】
- 【书面神话与神话主义——1949年以来云南少数民族神话书面文本研究】
- 【《山海经》与古代朝鲜的世界观】
- 【山与物:《山海经·五臧山经》“物”记述】
- 【神话如何进入历史:张光直神话研究述略】
- 【傣—泰民族的“布桑该与雅桑该”创世神话及祖先信仰】
- 【中国神话的创世模式及其“神圣叙述”】
- 【中国民俗神话学的践行者——徐华龙神话学研究述评】
- 【走进上古神话历史】
- 【从蚕马神话到盘瓠神话的演变】
- 【心灵与秩序:“神话主义”与当代西王母神话研究】
- 【神话与宗教的同质性:马林诺夫斯基的神话观】
- 【《格萨(斯)尔》史诗音乐范式与汉族曲牌】
- 【《格萨尔》域外传播的翻译转换与话语体系】
- 【《勒俄特依》之“物”】
- 【论《江格尔》的边缘型篇章和体裁转换型篇章——产生的根源及其在系列史诗形成或解体过程中的作用】
- 【人物角色转换与史诗变体的生成——以《汗青格勒》史诗中蒙异文为例】
- 【格斯尔本土形象与信仰——以巴林右旗为例】
- 【云南少数民族迁徙史诗的叙事程式】
- 【哈萨克族史诗的母题组合类型】
- 【从“追魂—弃魂”母题看《尼山萨满》传说的形成】
- 【蒙古族《青蛙儿子》故事与蒙古族史诗传统】
- 【布努瑶密洛陀史诗的活态传承与文化自觉】
- 【归化与异化:《格萨尔王》中藏族特色文化意象翻译策略】
- 【藏传佛教“众生平等”与传统女权主义“男女平等”之比较——以藏族《格萨尔》为例】
- 【巴·布林贝赫蒙古史诗诗学中的艺术自然论】
- 【仁钦道尔吉的蒙古史诗结构研究之思想渊源】
- 【从神灵“移民”看民间信仰的传承动力与演化逻辑】
- 【都市传说分类方法述论】
- 【史诗的传说化与传说的史诗化——以巴林格斯尔传说叙事结构为例】
- 【介子推传说的历史记忆与当代建构】
- 【文化记忆的建构、遗忘与重构——以上海“康王建城”叙事为中心的讨论】
- 【女性主义视角下对观音本生与显化传说的再审视】
- 【日本“山姥”传说的现代文学解构】
- 【蒙冤叙事与下层抗争:天地会起源传说新论】
- 【中古时期蒙古人的另一种祖先蒙难叙事——“七位幸免于难的脱险者”传说解析】
- 【改土归流背景下他留人族群传说的话语建构】
- 【从碑志看高句丽人的始祖记忆与族群认同】
- 【攀附与逃离:作为社会记忆的中渡城隍传说】
- 【故事类型的不变母题和可变母题——以中国洪水再殖型故事为例】
- 【存在论转向下的“母题”概念探析】
- 【关于编纂《蒙古族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与数据库建设的一些思考】
- 【童话现象学:苦心孤诣谁愿识?】
- 【西方故事学的转型与民族志故事学的兴起——以琳达·德格的“以讲述者为核心的叙事表演研究”为中心】
- 【法国类型索引编制史与口头文学研究思潮】
- 【从“英雄奇异诞生”论情节单元的跨国、跨故事现象和情节单元索引的编写】
- 【“弃老”故事与长生成仙信仰】
- 【跨族际的故事比较——汉族、藏族“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
- 【佛教譬喻故事“略要本”在西域和敦煌的流传——以敦研256号写卷为例】
- 【“舜子变型”故事在中日两地的流传变异】
- 【山西狼/狐精怪故事的比较研究】
- 【“轮流奉妖”母题的传播与文化的异变整合】
- 【“边缘”之魅——文化视野中的古代狐精故事解读】
- 【浅谈“浴女”习俗与毛衣女故事】
- 【略论故事形态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 【论“民间笑话圈”】
- 【民间故事讲述的话语互动序列与合作叙事——以亲子间两次听讲《包公行医》为例】
- 【“灰姑娘”型故事研究批评】
- 【苗族民间故事善恶观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
- 【宝卷文献研究述略】
- 【戏曲史家民俗学家张次溪】
- 【20世纪以来口述戏剧史料的整理与研究】
- 【歌子戏载体“杂念调”之研究】
- 【新疆曲子戏的发生学研究】
- 【民间祭祀戏剧表演空间探论】
- 【从乡村戏台到城镇舞台:江西傩艺人身份的艺术人类学考察】
- 【民间文化对元杂剧叙事结构的影响】
- 【地方戏曲戏弄特色探究——以二人台为例】
- 【苏州评弹与近代江南乡民日常教化】
- 【从艺校教学到师徒传承——兼论恢复柳琴戏师徒传承模式的价值和意义】
- 【社会主义文艺的边缘人:“戏改”中的艺人流动与私人办团现象】
- 【中国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研究】
- 【西部少数民族曲艺档案的文化价值与记忆功能】
- 【传统戏曲传播的新途径:移动新媒体平台】
- 【守护传统 返本开新——谈福建传统戏曲传承】
- 【“天才的”还是“集体的”:关于歌谣归属的文艺论争】
- 【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传播与影响】
- 【日本学界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对歌研究】
- 【“木兰从军”歌谣及北魏“天子”和“可汗”的并存】
- 【白茆山歌“劳动歌”与先秦歌谣对比研究】
- 【巴渠民歌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的关系研究】
- 【论“歌谣体”新诗在左翼文学中的发生与嬗变】
- 【庙堂仪礼与巫觋表演——《诗经》《九歌》中的戏曲因素和戏曲品性】
- 【文化共生视野下鄂豫皖苏区文化动员的实践与表达——以革命歌曲为例】
- 【客家歌谣女性书写的当代价值】
- 【工匠精神的社会学批判:存在与遮蔽】
- 【“生生”美学与民间艺术】
- 【当代民间艺术的奇美拉化——围绕农民画的讨论】
- 【绘画与生活:嘉兴灶头画的民俗学分析】
- 【明清以来年画中女性形象的母题探析】
- 【政治空间压缩与杂技传统的建构——基于杂技艺人“化外之民”形成与发展历程的考察】
- 【作为文化表征的仪式艺术与文化再生产——以两个场域中的湘西苗族绺巾舞蹈为例】
- 【论多工序性民间制作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宣纸制作技艺为例】
- 【艺术人类学视野中民间艺术的文化意蕴】
- 【青藏地区冬虫夏草的经济形态和文化变迁】
- 【木头变黄金:尼泊尔菩提的跨国流动】
- 【清代湖州“笔客”考——笔商的另一种社会身份】
- 【藏文化的空间句法——视觉人类学视野下的藏族空间观念】
- 【景德镇瓷业生产的时间性结构建制】
- 【“文创”神偶之显圣性及实现——台湾南投县个案】
- 【面具之“声”——艺术人类学的原理关涉】
- 【台儿庄古城的重建:记忆重构、公共记忆与国家话语】
- 【河浜·墓地·桥梁:太湖东部平原传统聚落的景观与乡土文化】
- 【奥斯曼(Otto)与鲁米(Rumi):外籍“景漂”与景德镇陶瓷人文景观建构的互动关系】
- 【“过渡礼仪”理论概念与实践模型的描述与建构】
- 【革“弊”?中国人—神敬拜的礼俗辩证】
- 【地方礼俗教化权利的分享与边界——以清前期士绅赵执信《礼俗权衡》为例】
- 【德都蒙古人洗礼仪式与仪式音乐的文化变迁】
- 【“演礼”以“成人”——中国古代“成人仪式”的理想与实践】
- 【从字说创作看元代冠礼的传承与变迁——兼论儒家的成人观念】
- 【中原地区婚俗变迁初探——以河南开封尉氏县L村为例】
- 【宋代以降的家礼实践与乡村礼俗重建】
- 【散杂居地区回民婚俗文化探析——以山东地方镇为例】
- 【实践的亲属关系——关于“娘家”与“婆家”的人类学研究(下)】
- 【花亡配婚:广西南宁地区的冥婚——兼与香港、台湾冥婚的比较】
- 【儒家丧礼“饰死者”析义】
- 【《家礼》对《仪礼》丧葬礼仪知识的继承与发展】
- 【人生仪礼、家庭义务与朝山进香——冀中南地区苍岩山进香习俗研究】
- 【浦江郑氏家族的《家礼》实践——以家族祭祀活动为中心】
- 【地方认同与族际关系的仪式表达——青海三川地区二郎神祭典仪式的考察】
- 【沁县族谱中的“门”与“门”型系谱——兼论中国宗族世系学的两种实践类型】
- 【祭簿与房的运作——以清代广东乐昌楼下邓氏为中心】
- 【宗族研究中的分枝与立户问题——基于山西曲沃靳氏宗族的个案研究】
- 【“各族皆有家神”——以湘潭阳塘龙王信仰与周氏宗族建构为中心】
- 【宗族、民间宗教与地方社会发展——基于珠三角农村的田野调查】
- 【民族国家、承包制与香火经济:景区化圣山庙会的政治—经济学】
- 【交换断裂——妙峰山庙会的危机】
- 【结社的断裂与重建——当代北京香会的多元生态】
- 【30年来近代华北泰山信仰礼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约纵连衡”与“庆叙亲谊”——明清以来番禺地区迎神赛会的结构与功能】
- 【社庙演变、村际联盟与迎神赛会——以清以来广州府番禺县茭塘司东山社为例】
- 【汉人传统庄社的基本性质】
- 【理想的民间体认——顾颉刚妙峰山考察的思路问题】
- 【坚守与调适:城市化进程中清明节的传承与变迁】
- 【公祭节日与当代城市人文空间的构建】
- 【城市、创意与传统节日文化——台北、仙台的七夕活动观察与比较】
- 【传统节日的时间节点性与坐标性重建——基于社会时间视角的考察】
-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蕴】
- 【端午节的文化传承:凤舟竞渡与女性参与】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过程与社会性别角色再生产——对一次春节面食制作过程的微观分析】
- 【国家治理视域下的传统节日发展】
- 【节俗的文化关联:以嘉兴清明节为例】
- 【论端午节俗与民俗舟船的谱系】
- 【山西介休的清明传统与当代实践】
- 【温州端午节龙舟竞渡习俗的传统仪式与保护策略】
- 【粽子与龙舟:日渐标准化的端午节】
- 【论节日事项的“共有”“扩散”与“移借”诸问题——以端午节为例】
- 【假装与语言游戏】
- 【我国儿童游戏研究现状及趋势——基于游戏硕博士学位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 【民间游戏教育价值研究综述】
- 【作为传播的游戏:游戏研究的历史源流、理论路径与核心议题】
- 【丝绸之路古代游戏、娱乐与竞技场地空间分布考研】
- 【生态移民背景下宁夏回族民间体育游戏传承与发展】
- 【重建幼儿混龄游戏的理论基础及现实途径】
- 【中国电视体育游戏节目研究】
- 【人工智能与人类智能——从认知科学五个层级的理论看人机大战】
- 【游戏中的共在——人机对弈的解释学】
- 【论民俗旅游的文化视阈】
- 【民俗旅游的文化空间建设与语境表达】
- 【旅游语境下的客家民间信仰重构——以粤东灵村的惭愧祖师信仰为例】
- 【民俗节庆真实性研究——以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为例】
- 【遗产旅游中的民俗叙事研究——以泰山遗产旅游为例】
- 【体育人文社会学的方法意识与问题意识——徐晓光教授学术访谈录】
- 【民间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与传统体育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辨析】
- 【人类学视野下民族传统体育价值观的调查整理方法——以壮、侗、苗、瑶等的村落体育项目为例】
- 【壮族蚂拐舞的文化本源与体育文化价值研究】
- 【中国古代球类活动演进与捶丸起源研究——兼具考古学资料分析】
- 【文化记忆下的腊湾老人舞研究】
- 【传统村落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
- 【巫风舞影:溧阳社渚镇傩舞现代传承的动力及路径】
- 【民族体育的身体行为研究】
- 【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舞蹈蕴含的生命观】
- 【中日文化交流视域下的日本武道现代化转型及其启示】
- 【仪式体育:作为身体实践的族群记忆】
- 【西北走廊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根异功现象】
- 【失衡与适应: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及其变迁】
- 【20世纪哈萨克斯坦的《玛纳斯》学】
- 【傣族民间叙事诗《召树屯》的整理出版与改编】
- 【《玛纳斯》的当代传承与史诗演述传统的发展走向】
- 【都市回族流动人口节日文化的价值——开斋节、古尔邦节观察】
- 【宗教人类学视野下目瑙纵歌节日仪式研究】
- 【满族萨满教的祖先神信仰研究】
- 【“活态传承”理念下民族特色乐器的传承研究——以京族独弦器为例】
- 【纳西族口头传统特征刍论】
- 【仫佬族依饭节来源新探】
- 【赫哲族历史文化遗产开发与利用的成就及影响】
-
第七篇 优秀学术随笔
展开- 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
- “共同体”如何想象
- 推进中国民间叙事文学理论话语体系建设
- 杨七郎的传说:一段故事 一种敬仰
- 寺庙传说:佛教文化的珍宝
- 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
- 猴生肖与猴文化
- “年味淡了”是对民俗的误解
- 年俗:变的是形式 不变的是内涵
- 农历:民族信仰与情感的时间载体
- 传统节日的全媒体传播
- 避免民俗文化过度消费
- 神山崇拜文化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积极作用
-
第八篇 学人评介
展开- 周作人:早期神话研究
- 顾颉刚:中国现代民俗学与历史地理学的开创与扭结
- 丁山:神话研究
- 叶德均:民俗学与俗文学研究
- 贾芝:守望民间文化的半壁江山
- 周巍峙:立德、立功、立言
- 姜彬:倡导区域文化与民间文艺学新体系的民俗学家
- 乌丙安:用双脚走出来的民俗学家
- 刘锡诚:使命意识与学术史写作
- 刘守华:开掘民间故事这口深井
- 李子贤: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 那木吉拉:少数民族神话研究
- 朝戈金:开创中国民族史诗研究新局面
- 刘德增:齐鲁文化 我情有独钟
- 刘宗迪:超越神话学的神话研究
- 吴晓东:神话学研究
- 陈岗龙:多元文化视野中的比较研究
-
第九篇 学术活动纪要
展开- 【“杨柳青国际摄影大展民俗摄影专题学术研讨会”在杨柳青镇举办】
- 【曲阜师范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揭牌】
-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餐饮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落户江苏常州】
- 【“第二届中日香文化交流活动暨松声庵香室落成纪念香会”在京举办】
- 【“民俗文化与美丽乡村”2016年嘉兴端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凤桥梅花洲举行】
- 【“第三届中国神话与西王母文化研究年会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在新疆石河子举行】
- 【“追本溯源——凤舟竞渡与端午文化传统”学术研讨会在长江大学举行】
- 【“性别与民俗”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在上海开班】
- 【“传统伦理下的非遗传承与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贵阳召开】
- 【“第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16年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
-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研讨会”在呼和浩特举行】
- 【中、日、美三国民俗学会联合召开工作会议】
- 【“中国《江格尔》研究会2016年学术研讨会”在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召开】
- 【“中国七仙女文化高峰论坛”在新余召开】
- 【“2016昆仑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论坛”在格尔木举行】
- 【“中国·稷山第二届中国生肖文化学术研讨会”在稷山举办】
- 【“东北亚民间叙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年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
- 【“盘王节歌会暨汉族叙事长歌高峰论坛”在湖北咸宁举行】
-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花儿”传承暨苏平表演艺术高层论坛在西北民族大学举行】
- 【“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的可能性”论坛在中山大学举办】
- 【“民俗学与民族文学:学科理论思考与教学实践”研讨会在京召开】
- 【“民俗学专业责任与研究伦理工作坊”在京召开】
- 【“第二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暨宁安萨满文化学术考察活动”在黑龙江牡丹江市召开】
- 【“农耕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以二十四节气与六合农民画为案例”学术研讨会在高淳举行】
-
-
2016
-
第一篇 特辑
收起- 传承保护合力已经形成
- 文化部推动非遗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
- 文化部、教育部联合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 文化部:探索非遗传承人培养新方法
- 非遗保护的未来
- 非遗保护当随时代而动
- 让非遗讲述中国故事
- 中国民俗学会代表团出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届常会
- 中国民俗学会2015年年会综述
-
第二篇 热点话题
展开- 中国民俗学会与国家文化建设
- 融入生活 全民共享
- 我国传统年节传承保护的世界意义
- 传统节日的传承与发展
- “新型城镇化”改造应维护非遗承续的“文脉”不被切断
-
第三篇 研究综述
展开- 2015年民俗学理论研究综述
- 2015年神话研究综述
- 2015年传说研究综述
- 2015年故事研究综述
- 2015年民间戏曲与曲艺研究综述
- 2015年歌谣研究综述
- 2015年民间艺术研究综述
- 2015年物质民俗研究综述
- 2015年人生仪礼研究综述
- 2015年社会组织民俗研究综述
- 2015年节日研究综述
- 2015年民间游戏研究综述
- 2015年旅游民俗研究综述
- 2015年少数民族民俗研究综述
-
第四篇 论著评介
展开- 【《亚洲民族学》杂志“中国民俗研究”特刊】
- 【二十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
- 【中国民间故事史】
- 【一个蕴含史诗魅力的中国民间故事】
- 【中国农民画考察】
- 【背过身去的大娘娘:地方民间传说生息的动力学研究】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史诗卷】
- 【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
- 【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
- 【清代说唱文学创作研究】
- 【戏曲行业民俗研究】
- 【北方民间宝卷研究】
- 【中国科技口述史研究——以河北传统造纸和造船为例】
- 【汉唐风土记研究】
- 【都市中国的乡土音声:民俗、曲艺与心性】
- 【山西省民俗地图集】
- 【民间仪式·艺术展演·民俗传承:彝族花鼓舞田野民俗志研究】
- 【深圳民间节俗】
- 【两个人的乡村——作家通信】
- 【民间文化遗产传承的原生性与新生性——以纳西汝卡人的信仰生活为例】
- 【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
- 【北京798艺术区:市场化语境下的田野考查与追踪】
-
第五篇 年度优秀论文
展开- “表演的责任”与民俗学的“实践研究”
- 民间文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载体
- “神话”概念的内容规定性与形式规定性
- 镇江金山寺“高僧降蛇”符号的叙事体系
- 传说形象的生活化功能
- 民间故事讲述的话语互动及其田野研究
- 口头传统的电子媒介化
- 分餐与共食
- 汉文化中人的“生涩”“夹生”与“成熟”
- 古代人怎样发现了时间的秘密?
-
第六篇 重要论文摘编及摘要
展开- 【接续民间文学的伟大传统——从实践民俗学的内容目的论到形式目的论】
- 【《转过身来的大娘娘》】
- 【民俗学的哥白尼革命——高丙中民俗学实践“表述”的案例研究】
- 【返回民间文学的实践理性起点】
- 【论民间文学的时间存在形式】
- 【中国民俗学的新时代:开创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学】
- 【民俗学的中国机遇:根基与前景】
- 【浪漫主义与德国民俗学】
- 【走向“文化研究”的芬兰民俗学】
- 【风俗与善治:中国古代的移风易俗思想】
- 【语境方法的解释学向度】
- 【对象化的乡愁:中国传统民俗志中的“家乡”观念与表达策略】
- 【身体民俗学视角下的个人叙事——以中国春节为例】
- 【“民间文学志”概念的提出及其学术意义】
- 【“表演”新释】
- 【口头表演的诗学与政治学——关于“表演”的批评与反思】
- 【当代民俗学“以演述为中心的方法”——理论背景、发展轨迹及概念解析】
- 【表演中的文本与语境:文本化与语境化】
- 【“他者的”遗产:城市文化、市民社会与城市展望】
- 【“文本的民族志”——劳里·航柯的“史诗研究”】
- 【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学理到实践】
- 【从语词层面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公约〉“两个中文本”的分析】
- 【非遗时代民俗学的实践回归】
- 【国家话语与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以满族说部为例】
- 【延安时期解放区革命歌谣:社会记忆与时代“共名”】
- 【论神话生境】
- 【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思维理论浅说】
- 【程憬先生中国神话研究简论】
- 【神话现象学的逻辑原则】
- 【神话社会学:族群灾难应对话语经验索引意义解读】
- 【论神话的民俗学阐释功能】
- 【论中国神话母题编码体例的建构——以〈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为例】
- 【多元“玉成”一体——玉教神话观对华夏统一国家形成的作用】
- 【民族国家与文化遗产的共构——1949—1966年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
- 【试论牛郎织女传说圈——地理系统的研究】
- 【从移民传说到地域认同:明清国家的形成】
- 【身体、家庭与超越:凡女得道故事的中法比较】
- 【凡人成神的传说模式】
- 【传说与神灵的地方化——以山西洪洞的青州二郎信仰为例】
- 【混同与选择——湖北孝感“董孝子”传说研究】
- 【口头传说在非洲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 【景观生产与景观叙事——以“白蛇传”为中心】
- 【谣言的发生机制及其强度公式】
- 【民族主义谣言的两极策略】
- 【谣言背后的“神话心性”及世界观研究】
- 【超越民俗学的故事研究:数据与分析】
- 【东亚口头传承数字化之策略、实践及国际协作的可能性】
- 【性别制约与规范重叙:中国巧女故事研究】
- 【傻女婿的傻样——兼论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家族关系】
- 【三条鱼的故事——印度佛教故事在丝绸之路的传播例证】
- 【朝格日布之“汉族故事”研究——以〈王外外的故事〉为个案的分析】
- 【中日弃老故事比较研究——以“原谷型”与“姥捨て型”为中心】
- 【中日“解难题”型龙女故事比较——以格雷马斯矩阵分析为中心】
- 【女巫与父权:“龙女”与“百鸟衣”复合型故事解析】
- 【IT笑话:网络社会中的新民间叙事】
- 【作为表达资源的笑话——以万荣笑话为例】
- 【民间口头叙事传统的变迁与保护——基于湖北省都镇湾故事讲述传统的调查】
- 【讲述人、讲述视角与巧女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再认识——兼及巧女故事研究范式的反思】
- 【柳田国男与日本民间故事整理和分类法】
- 【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学科史意义】
- 【刘守华民间故事比较研究述评——以“求好运”故事研究为例】
- 【新中国成立前民间戏曲演出习俗考论】
- 【“口述”与“文本”——辰河高腔传承人百年记忆的表述方式】
- 【早期目连戏、观音戏文本的演变及其对辰河高腔之影响】
- 【略论元明戏剧中的抢婚与收继婚风俗】
- 【分别与交流——戏曲与祭祀仪式剧异同论】
- 【戏曲行业禁忌习俗的属性与特征探微】
- 【略论中国仪式戏剧之演进——以闽台戏剧为例】
- 【“十二寡妇征西”故事新考】
- 【国家话语下的地方娱乐——以“化妆相声”《资本家与洋车夫》为个案】
- 【论书面创作对文类形态的重构——以“十七年”(1949—1966)时期对口相声为例】
- 【非主流相声:社会转型中的民粹与狂欢】
- 【作为年节庆典的乡村民间舞蹈——以河北省沧州市车官屯落子展演为例】
-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民间美术”研究属性的诘问】
- 【政治视觉与视觉政治——从新年画运动到春节联欢晚会】
- 【近现代中国画中“狮子”的图式与观念】
- 【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方法论及价值向度】
- 【论民俗艺术的认知取向与符号系统】
- 【“创意导向生活”——无形文化资产保护的台湾经验】
- 【圣物的流转:墨西哥印第安琥珀的现代化历程】
- 【宁夏“八景”与“回族风情”:景观的变迁及其作为资源的意义】
- 【传统江南棉稻区乡村民众之年度时间生活——以上海县为例】
- 【显与隐:中国农事器物记录观念论】
- 【艺人、商人、传承人:北京珐琅行业能人的知识结构与社会资本】
- 【酸的轮廓:变化中的身体感】
- 【民间碑刻使用的文字传统与民俗传统——从民俗学与语言文字学交叉研究的角度切入】
- 【民间知识视野下的环境问题——以湖泊渔民的“想象力”和“生活经验”为中心】
- 【人情往来与新“差序格局”——基于河北顺平县东委村的考察】
- 【实物符号的象征与想像——穗东北客家村仪式的媒介人类学解读】
- 【“磕头”的艺术:仪式生活中的身体】
- 【明清江浙“四礼”演剧活动考论】
- 【礼仪与文体】
- 【况周颐笔记中的民俗史料举隅】
- 【从乡俗到非遗:佛山“官窑生菜会”的传承、衍变与再生】
- 【《黄四姐》:从生活传统到文化品牌】
- 【传统童年观念的社会学研究——基于乡村民众的底层立场】
- 【成年礼的仪式传统及其当代实践】
- 【冠礼与成人之道——由冠礼释义看儒家哲学的礼义诠释特征】
- 【1950年《婚姻法》对汉中婚俗文化的影响】
- 【从“婚姻自由”到“婚姻自主”:20世纪40年代陕甘宁边区婚姻的重塑】
- 【皖北喜歌中婚礼正日女性的聚合礼仪】
- 【因时因事而变:在时代的需求中适应传统——论魏晋南北朝丧葬文化的特征】
- 【“剺面”源流考】
- 【试论辽代真容偶像葬俗】
- 【当代关中砖椁墓对古代棺椁制度之承继——基于关中地区G村的田野考察】
- 【丧葬仪式、信仰与村落关系构建】
- 【丧礼知识传统的当代民俗实践——以湖南湘乡礼生“喊礼”为例】
- 【明器与冥器】
- 【墓券所见东汉时期的人鬼互动】
- 【“纸钱”流变考论】
- 【从客家祠堂庆典仪式看民间文化的传承价值与机制】
- 【汉军萨满祭祀仪式的象征与功能——以2012年吉林乌拉陈汉军张氏家族祭祀仪式为例】
- 【礼生与祭礼知识传承】
- 【祭孔礼仪的标准化与在地化】
- 【记忆与想象:神堂上的家与世界】
- 【对帕特南粘合性社会资本与连接性社会资本关系的研究——兼论西方的教会式社团与中国的香会式社团】
- 【民国社区研究与民间教门——以西镇圣谕坛为例】
- 【民间武术的“礼治”传统及神圣运作——冀南广宗乡村地区梅花拳文场考察】
- 【乡村梅花拳的公益观念与生活实践——冀南广宗县北杨庄梅花拳调查】
- 【藏族传统节日的地域性特点】
- 【建构时代的中国节日建设】
- 【童年、故乡和春节:民俗纪录片《中国年俗》的“三重想象”】
- 【节日神话:概念及其结构——以《荆楚岁时记》为中心的讨论】
- 【再次命名与传统节日的现代转换——基于重阳节当代变迁的思考】
- 【山东中元节节俗述略】
- 【法国狂欢节与城市政治:从文艺复兴到现代狂欢节的兴起】
- 【论日本七夕传说的祭文形态】
- 【节气民俗:时间观念中的黄土社会——以介休节气民俗考察为中心】
- 【场景、民俗及认同:天津古文化街年货市场研究】
- 【传统民俗节日的循环再生——以广西隆安县那桐镇“四月八”农具节为例】
- 【论贵州生态移民传统节日的变迁】
- 【民族节日的拟仿与政治意义的表达——中、缅、老边境地区“嘎汤帕”节的人类学考察】
- 【民族精英与节日文化重构——以滇西少数民族地区为例】
- 【外国人中国传统节日认知与参与情况研究——以山东大学来华留学生为例】
- 【扬拱水族霞节:家族的当代实践与地域权力重塑】
- 【神圣与世俗的跨越——从马尼拉黑耶稣节看菲律宾民间天主教节日】
- 【麻批麻普:黑树林地区螺蛳寨段氏家族节日变迁与族属流变】
- 【凉山彝族文化中的“都者节”】
- 【西和乞巧舞蹈的特征与社会功能浅析】
- 【国境线上的盘王节:勐腊县磨憨镇新明瑶村的边界实践】
- 【作为体化实践的社会记忆:论岁时节日中的民间舞蹈】
- 【商品化民族节日中表演者的角色认同与管理——以西双版纳傣族园泼水节为例】
- 【宋元小说话本中的节日叙事——以元宵节、清明节为中心】
- 【《新闻联播》传统节日话语研究】
- 【民俗旅游语境中女性东道主与民俗传承】
-
第七篇 优秀学术随笔
展开- 一个地方女神的记忆与精神传统
- 故乡,还是他乡
- 能不能把端午节过大
- “泛娱乐”战略让知识产权跨界增值
- 民间舞蹈生存需要节日民俗文化“温床”
- 发展传统民间游戏需要新的文化空间
- 重新“发明”传统节日
- 延续每一个故事“自己的生命”
- 保护传统年节的地域特色
- 给“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泼点冷水
- 鸟舟竞渡
- 德国人的“乡愁”与家乡文化保护
- 21世纪中国文化发展的开篇力作
- 延安民间文艺是一座历史丰碑
- 文化时间,色彩斑斓
- 寻求中国史诗学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 春秋代序,辞以情发
- 修复与提升:传统村落保护的关键词
- “城乡民俗连续体”有重构趋势
- 创世神话“盘古开天地”的现代启示
- 春节:民俗的教化场
- 神缘文化助力“海上丝绸之路”
-
第八篇 学人评介
展开- 抗战中的民间文艺家
- 周作人:人本主义民俗学立场
- 郑振铎:中外史诗研究
- 程憬:中国神话学的全面研究
- 钟敬文:把生命的根脉扎进民间土壤
- 周扬:对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的贡献
- 贾芝:百岁老人的呼唤
- 田兵:客籍黔地民间文艺学家
- 周巍峙:镌刻在文化长城上那个雄赳赳的身影
- 乌丙安:“大家”与“大家的”
- 段宝林:以热心肠做冷学问
- 刘魁立:听风 采风 追风
- 刘锡诚:求真、求新、求深
- 郝苏民:情系民俗 拓荒深耕
- 李万鹏:对山东大学民俗学的贡献
- 仁钦道尔吉:蒙古史诗研究和中国各民族史诗研究的奠基者
- 邢莉:民俗学家的情感诉求与民俗志书写
- 吕微:走向神话现象学
- 陈建宪:神话母题分析
- 叶舒宪:神话符号学
- 赵宗福:深惟重虑 力行不怠
- 向柏松:追“水”溯源
- 田兆元:社会神话学思想
- 陈连山:深入浅出释经典 融通中外论新学
- 王宪昭:探寻中国民族神话研究之路
- 杨利慧:中国神话研究的民俗学派
-
第九篇 学术活动纪要
展开-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生肖文化研究中心在稷山成立】
- 【《民间文化论坛》召开在京编委会议】
- 【“民俗运用与当代社会发展论坛”暨《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4》发布会在济南举行】
- 【首届“中原年俗文化论坛”在郑州召开】
- 【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总目项目在京启动】
- 【《中国民间故事史》发布会暨研讨会在京召开】
- 【甘肃省民俗文化产业协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在兰州召开】
- 【第二届中国白马人民俗文化研讨会在甘肃文县召开】
-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沧州召开】
- 【第23期敬文民俗学沙龙在京举办】
- 【中国节日影像志影片《献牲》在芝加哥国际影展展映】
- 【“十部文艺集成志书”香港卷、澳门卷编纂工作交流研讨会在深圳召开】
- 【“中美民族博物馆合作研讨会”在贵阳举行】
- 【“恢复南海诸岛民间庙宇及其民俗文化活动”学术研讨会在文笔峰召开】
- 【“纪念顾颉刚妙峰山考察9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在北京大学举办】
- 【“《江格尔》学术交流暨仁钦道尔吉史诗研究讨论会”在京召开】
- 【“礼俗互动:近现代中国社会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举行】
- 【第17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研讨会在台北举行】
- 【“妙峰山与民俗文化暨纪念顾颉刚先生赴妙峰山民俗调查90周年座谈会”在妙峰山镇香会博物馆举行】
- 【首届中日香文化交流会在京举行】
- 【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河北召开】
- 【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座谈会在山西后沟村举行】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全书》首发式暨出版座谈会在京召开】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国际培训”在泉州举行】
- 【中国传承人口述史研究所在天津成立】
- 【《节日研究》“节日与舞蹈”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 【《中国民俗志·湖北宜昌市卷》首发式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
- 【二十一世纪民俗节庆文化发展及“嘉兴模式”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
- 【第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评选结果公布】
- 【“中国多民族文学高层论坛”在云南腾冲召开】
- 【中国端午节俗与屈原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湖北黄石召开】
- 【首届“文学民俗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生暑期学校在河南大学举办】
- 【山东社科论坛——海盐文化与盐业民俗学术研讨会在潍坊学院举行】
- 【《民间文学》创刊60周年纪念座谈会在浙江嘉善举行】
- 【“中国窑洞文化遗产田野考察研讨”活动在陕西举办】
- 【第三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 【“海洋民俗文化研究”暑期学校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 【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第16届学术大会在乌兰巴托召开】
- 【中国蒙古族女教授敖其获蒙古国科学院“忽必烈汗”金质奖章】
- 【中国古村落保护高峰论坛在泰宁举行】
- 【北京王府井中国民俗文化中心揭牌】
- 【中国民俗学会二级研究机构工作交流会在牡丹江市召开】
- 【中国民俗学会颁布《中国民俗学会二级研究机构管理条例》(试行)】
- 【第三届通古斯语言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通古斯“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在呼伦贝尔召开】
- 【第二届滇中非物质文化与彝族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双柏举办】
- 【第四届上海“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 【全国《格斯尔》保护暨非遗工作培训在内蒙古巴林右旗举办】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编制”研讨会在京召开】
- 【“2015·中国多民族文学论坛”在贵州召开】
- 【第五届泰山石敢当文化节在泰安举行】
- 【第五届“中国·成都2015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在成都举行】
- 【“和平与正义之声——歌谣与抗战”研讨会在京召开】
-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2015年学术研讨会”在银川召开】
- 【民进中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 【庆贺柯杨先生从事民间文艺研究工作60年座谈会在兰举办】
-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5·文学)在京召开】
-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第四次代表大会暨岭南祠堂文化研讨会在汕尾举行】
- 【“首届中国维吾尔族民间达斯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 【闽台民间文学图书信息总库初步建成三大工程】
- 【中国民俗学会2015年年会在沈阳召开】
- 【“《玛纳斯》与柯尔克孜族民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
- 【《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新疆兵团卷》首发式在乌鲁木齐举行】
- 【首届“民族文学繁荣发展与文化多样性”高层论坛在昆明举行】
- 【2015年度“中国节日影像志”项目交流会在京召开】
- 【首届青岛高校民俗文化青年论坛在中国海洋大学举办】
- 【《中国史诗百部工程》项目交流会在京召开】
- 【2015年海峡两岸傩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萍乡学院举行】
- 【2015中国·宁强羌文化挖掘保护发展高峰论坛在陕西举行】
- 【山东省民俗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菏泽市召开】
- 【菏泽市民俗学会成立】
- 【2015文化科技创新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 【2015首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在凯里举行】
- 【《民俗研究》创刊30周年纪念活动在山东大学举办】
- 【中国南方史诗与口头传统学术研讨会在贵州举行】
- 【“中国精神·中国梦”城镇化与农民画发展路径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 【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在浙江海宁公布】
- 【第十二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评选结果公布】
- 【“山花奖”获奖代表、传承人代表座谈会在浙江海宁召开】
- 【“文化遗产传承与数字化保护国际论坛”在中山大学召开】
- 【《〈山海经〉世界地理与中国远古文明》即将在京出版】
-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间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在京成立】
- 【2015中国食文化发展大会在京举办】
- 【第二期中美民俗影像记录田野工作坊在华中师范大学启动】
- 【中国民间文艺发展趋势研讨会在山东召开】
- 【“中泰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研讨会”在南宁召开】
-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乡愁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在京成立】
-
-
2015
-
第一篇 特辑
收起-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 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促世界和平谱写新篇章
- 中国民俗学会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申报“审查机构”
- 朝戈金当选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
- 我们站在文艺发展的历史新起点上
- 民间文艺永恒价值的诘问
- 民间文艺事业就是“人民”的事业
- 多民族中国的“中国梦”
- 一个有传统、有理想、有方向、有追求的学术共同体
-
第二篇 热点话题
展开- 重建文学的民族性
-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口头传统文化
- “神话主义”的再阐释:前因与后果
- 论经济民俗学的研究范畴
- 都市传说视野下的谣言研究
-
第三篇 研究综述
展开- 2014年民俗学理论研究综述
- 2014年神话研究综述
- 2014年史诗研究综述
- 2014年传说研究综述
- 2014年故事研究综述
- 2014年民间戏曲与曲艺研究综述
- 2014年歌谣研究综述
- 2014年民间艺术研究综述
- 2014年物质民俗研究综述
- 2014年人生仪礼研究综述
- 2014年社会组织民俗研究综述
- 2014年节日研究综述
- 2014年民间游戏研究综述
- 2014年旅游民俗研究综述
- 2014年少数民族民俗研究综述
-
第四篇 论著评介
展开- 【“神话学文库”第一辑17种】
- 【中国神话母题索引】
- 【中国神话母题W编目】
- 【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以四个汉族社区为个案】
- 【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
-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类型】
- 【20世纪新故事文体的衍变及其特征研究】
- 【佛经故事与中国民间故事演变】
- 【清末上海石印说唱鼓词小说集成】
- 【当代北京评书书场研究】
- 【当代民间信仰与民众生活】
- 【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信仰】
- 【西和乞巧节】
- 【中国节日志·安国药王庙会】
- 【远古的桨声——浙江沿海渔俗文化研究】
- 【忧郁的民俗学】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
- 【物微补志——茶马古道的记忆与变迁】
- 【多元视野下的《格萨尔》文化】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 【古代器物溯源】
-
第五篇 年度优秀论文
展开- “回到声音”的口头诗学:以口传史诗的文本研究为起点
- 民俗与民族主义
- 民间文学:转向文本实践的研究
- 论神圣叙事的概念
- 《尚书·尧典》:儒家历史编纂学的“神话创世纪”
- 当代中国电子媒介中的神话主义
- 现代口承神话的民族志研究
- 文体的协作与互动
- 地方传说的生命树
- 地方历史脉络中的屯堡叙事及其演变
- 地方叙事与族群想象:陈元光“征蛮”传说研究
- 性别冲突与话语权力
- 麦克斯·吕蒂的童话现象学
- 柳田国男故事学理论述评
- 论印度《鹦鹉的故事》在中国各民族中的传播
- 新型社会意识形态的建构与中国新故事家研究
- “民族艺术”的历史建构
- 自洽衍变:“非遗”理性商业化的必然性分析
- 丧葬仪式中买地券的象征意义
- 当代祭祖礼仪模式初探
- “顺水推舟”:当代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应忘却乡土本位
- 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多样性主体的作用
- 从“敬神”到“祭祖”:微山湖湖区渔民宗族文化的建构
- 中国近十年岁时节日研究综述
- 古代中国的时间生活
- 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
- 遗产旅游语境中的神话主义
- 体验经济时代的节日遗产旅游:问题与经验
-
第六篇 重要论文摘编及摘要
展开- 【接续民间文学的伟大传统——从实践的内容—目的论到形式—目的论的哥白尼革命】
- 【民间文学:最值得保护的是权力还是权利?】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新东西——兼谈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的理念】
- 【“民俗主义”及其差异化的实践】
- 【“民俗文本”的意义与边界——作为“文化实践”的口头艺术】
- 【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自觉(1949—1966)】
- 【同异之间:礼与仪式】
- 【以语言为中心的民俗学范式——戴尔·海默斯的交流民族志概说】
- 【事象与意象:中国神话呈现方式的类型分析】
- 【外来说与本土说:理由与问题——盘古创世神话研究述评】
- 【中体西用:关于中国神话文学移位研究的思考】
- 【神话观念决定论刍议】
- 【“玉帛为二精”神话考论】
- 【慎用图腾学说诠释中国古代神话——以禹娶涂山女神话与纬书感生神话为例的考察】
- 【月亮的圆缺变化与不死观念——论中国古代神话中月亮的能指与所指】
- 【西北民间祭祀歌中的神话范型、典型场景与主题】
- 【傣—泰民族的泼水节起源神话及其祈雨本源】
- 【瑶族盘瓠神话及其崇拜流变——基于对广西红瑶的考察】
- 【狗取谷种神话起源考】
- 【神话视域下的苗族史诗《亚鲁王》】
- 【“神圣的”伊利昂“坚固的”特洛伊——神话历史视阈下伊利昂和特洛伊名源考】
- 【《希腊神话》与“酒神之谜”】
- 【“神话”的传统文化渊源】
- 【从“神话与历史”到“神话历史”——以20世纪“神话”与“历史”的关系演变为考察中心】
- 【马林诺夫斯基信仰功能理论的内在矛盾——以《信仰和道德的基础》为例】
- 【偷盗谷物型神话——台湾原住民族的粟种起源神话】
- 【玉兔因何捣药月宫中?——利用图像材料对神话传说所做的一种考察】
- 【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
- 【列维—斯特劳斯的神话观】
- 【“神话段子”:互联网中的传统重构】
- 【中国神话在电子游戏中的运用与表现——以国产单机游戏《古剑奇谭:琴心剑魄今何在》为例】
- 【历史英雄、记忆争夺与族群认同——基于湖南省绥宁县上堡侗寨的调查】
- 【互文的魅力:四大民间传说新释】
- 【写传说——以“接姑姑迎娘娘”传说为例】
- 【对一个民间神明兴废史的田野知识考古——论民俗精英的动态联合】
- 【历史与传说间的文学变奏——伯奇本事及其历史演变考论】
- 【华北三皇姑的传说体系与层累生成】
- 【古代戏曲对“牛郎织女”与“董永遇仙”传说的不同接受】
- 【卡特里娜飓风传说:有权犯错、幸存者对幸存者的故事讲述和疗伤】
- 【“太平家乐福谣言”的历史根源与文本分析】
- 【末日谣言的蝴蝶效应及其传播动力】
- 【“呼兰大侠”:被谣言神化的变态杀手】
- 【羌族“毒药猫”故事的文本与情境】
- 【叙事辅助和语言游戏:歌谣在民间故事中的两种功能】
- 【小红帽2.0版——数字人文学的新发展】
- 【论《五卷书》在泰国的传播及特点】
- 【《镜花缘》佛经母题溯源三题】
- 【故事视角下的古代英雄传奇】
- 【以讹传讹,以俗化雅——从梁灏故事的衍变看古代戏剧题材的世俗化】
- 【中国现代民间说唱艺术的生存与经营——兼与戏班经营比较】
- 【温州鼓词的现代传承】
- 【建国初的相声艺人改造运动】
- 【“西游”宝卷的取材特点及原因探析】
- 【“举谣言”考辨】
- 【中国现代歌谣研究的分类问题探讨】
- 【邛崃《竹麻号子》研究的赋学意义】
- 【葛兰言对中国古代歌谣的异读】
- 【本质主义的汉服言说和建构主义的文化实践——汉服运动的诉求、收获及瓶颈】
- 【三七种植与乡村社会文化——以云南建水宁寨彝族村为个案】
- 【食在方便——中国西北部关中地区一个村落的面食文化变迁】
- 【以发寄魂与身体之孝:红瑶人蓄长发的文化逻辑】
- 【晚明造物艺术的经世致用造物观——以《天工开物》为例】
- 【从成年礼到同辈共同体——上海农村“庆号”习俗的社会学考察】
- 【“五四”以来汉族成年礼研究述评】
- 【男性在哭嫁仪式中的“失语”与“开声”——以鄂东南地区哭嫁仪式为例】
- 【农村青年外出务工与婚姻习俗的变迁——以广西贺州一客家家庭为个案的研究】
- 【《诗经》“析薪”事象民俗蕴意新探】
- 【南涧彝族婚礼“跳菜”的饮食象征】
- 【山野奇花的旷世魅力——“撒叶儿嗬”简论】
- 【东北丧葬仪礼中的“二人转”】
- 【仪式象征与社会关系的再生产——以鲁西南丧葬纸扎为例】
- 【大小传统理论视野下的礼生“叫礼”习俗】
- 【宗教对魏晋南北朝丧葬的影响】
- 【庙会、公共性与乡村发展的文化意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妙峰山庙会之影响——以妙峰山庙会申报非遗前后的活动为中心】
- 【组织发展的历史境遇及生存逻辑——基于黔中J村“老协会”的生命历程考察】
- 【明清以至民国时期海洋民间组织的历史演变与当代启示——以海洋渔业生产互助组织为中心的考察】
- 【当前海外华人民间信仰跨地区交往和结盟现象研究】
- 【陇南七夕风俗的异域渊源】
- 【中秋月饼考】
- 【日本平安时期重阳诗宴的来源及其仪式】
- 【泛化的端午节与村民的端午日——以嘉兴海宁长安镇的三个村落为例】
- 【甘肃西和与广州珠村两地乞巧文化的比较】
- 【岭南传统民俗节庆重构对居民地方依恋的影响——以广州珠村乞巧节为例】
- 【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 【革命与节日——抗战时期山西革命根据地的节日文化建设】
- 【国家节日的仪式在场及规约——延安新秧歌运动的文化阐释】
- 【印象“泼水节”:交织于国家、地方、民间仪式中的少数民族节庆旅游】
- 【侗族节日设置的层次类型及特点分析——以黎平黄岗侗族为例】
- 【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生产性保护路径研究】
- 【11月11日:从文化建构到商业收编——对光棍节和“网购狂欢节”的分析】
- 【革命化春节:政治视野下的春节习俗变革——以上海为中心的研究】
- 【“圣诞”在中国:一个名称背后的社会文化迁移】
- 【端午节和“宇宙药”】
- 【多学科视域下传统节日的研究和思考】
- 【时空观念与宋代天象岁时赋】
- 【遗产旅游:民俗学的视角与实践】
- 【人际交往模式的改变与社会组织的重构——现代旅游的民俗学研究】
-
第七篇 优秀学术随笔
展开- 守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古村落
- 中国社会的乡愁传统与现实问题
- 民俗文化遗产亟待修复与维护
- 共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典的“味道”
- 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创新意义及价值
- 非遗保护:民众参与至关重要
- 给予民间文学应有的发展空间
- 30年坚守,为学科建设“爬坡”
- 激活民间叙事的文化基因
- 当代荷马 不朽传奇
- 民族历史在歌声中存续
- “口头传统”理论方法开辟东巴文献整理新路径
- “立夏祭冰神”与民间剪纸的祭祀功能
- 被“承包”的庙宇
- 福字是最深切的春节符号
- 法律要为年俗留下空间
- 七夕:一种积淀着民俗文化历史的符号
- 55.1%受访者建议重拾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 城镇化进程中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改善民生
- 萨满教与中国古代的“萨满式文明”
- 释比进城:灾后羌族传统文化变迁新现象
-
第八篇 学人评介
展开- 刘策奇:中国民俗学开倡时代的致力者
- 袁家骅:“歌”以记言 “研”以致用
- 贾芝:百岁老人的拓荒之路
- 张振犁:中原神话研究的拓荒人
- 李福清:与中亚回族语言文化的情缘
- 刘锡诚:“边缘人”心境与“农民”本色
- 郝苏民:带着气场的巴克西
- 刘守华:六十载倾情于中国故事学研究
- 赵宗福:对花儿学研究的贡献
- 苏独玉:一个美国人的三十载“花儿”梦
-
第九篇 学术活动纪要
展开- 【《民间文化论坛》编委会成立暨第一次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 【第四届海峡两岸民间文化论坛暨中国地域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牡丹江召开】
- 【东亚俗文学与民俗文化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温州大学召开】
-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成果演示会在北京举行】
- 【刘锡诚先生从事民间文艺60年研讨会在京召开】
- 【田野中国·乡规民约与乡土社区建设论坛在济南举行】
- 【2014全国古村落工作经验交流会暨第四届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研讨会在佛山举行】
- 【中国民俗学会调研组在嘉兴调研端午、清明节俗文化】
- 【首届中日民俗学高层论坛在贵州民族大学举行】
- 【中国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揭牌】
- 【纪念“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启动30周年】
- 【2014端午民俗文化的当代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嘉兴举行】
- 【“留住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在京启动】
- 【城镇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京召开】
- 【民间文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 【第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评奖结果公布】
- 【中国少数民族民俗艺术亮相美国史密森民俗节】
- 【民间文化青年论坛2014年会在京召开】
- 【第二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研究生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 【“2014年‘民俗传统与当代社会——中美民俗研究的对话与交流’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 【“《江格尔》与世界史诗”国际研讨会在新疆召开】
- 【2014昆仑文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学术论坛在格尔木召开】
- 【2014年名师(井冈学者)引领民俗学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赣南师范学院开班】
- 【亚细亚民间叙事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举行】
- 【民俗学:学科属性与研究范式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
- 【中国民俗学会中国香文化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
- 【“民族梦·中国梦——中华‘春节符号’专家媒体高端对话”在京召开】
- 【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换届会议在山东沂源召开】
- 【首届民族文学研究博士后论坛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
- 【青海·湟源西王母文化论坛在青海举办】
- 【首届《玛纳斯》国际演唱会暨保护论坛在新疆举行】
- 【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会在昆明召开】
- 【中国民俗学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暨2014年会综述】
- 【陈岗龙教授荣获“2014年度中国民俗学奖·青年学术奖”】
- 【2014年度“中国民俗学会生命树奖”奖励12位青年志愿者】
- 【中国宝卷国际研讨会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14年会召开】
- 【柯尔克孜族百科全书《玛纳斯》综合研究史诗歌手研讨会综述】
- 【“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学科建设圆桌恳谈会在兰州举行】
- 【“岭格萨尔的多种面孔——纪念石泰安”学术研讨会侧记】
- 【2014年美国民俗学会年会侧记】
- 【“学人对话:史诗与我们”学术圆桌会议在京举行】
- 【第六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讲习班”在京开讲】
- 【“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14年·文学):现代社会中的史诗传统”在京举行】
- 【2014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现状与前瞻研讨会在南京召开】
- 【中国民俗学会将全面参与联合国非遗评审工作】
- 【首届民间信仰研究高端论坛综述】
- 【2014中国少数民族民俗研究高层论坛在新疆举行】
- 【山东省民俗学会召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民俗生活实践”学术研讨会】
- 【文化部命名442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 【2014年度甘肃省民俗学及民间文艺活动信息】
-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