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188.250.166,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年鉴
收藏

中国哲学年鉴1989卷

 

出版单位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89-07 字数(千字): 462
I S B N
7-5000-0258-0
点 击 量
176346
其他卷次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90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关键词

哲学

哲学思想

马克思

客体

伦理学

认识论

美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

唯物主义

出版

分类
  • 目录浏览

  • 热门文献

  • 会议活动

  • 大 事 记

  • 图表荟萃

  • 图 书

  • 人 物

  • 最佳论文

1988年该大事记下共有共40条信息

  • 1月

    01.05

    ▲1月5~17日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易经》研究会会长钟启禄博士,应云南师范大学和云南大学的邀请,在昆明进行学术访问。他在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学院,云南大学进行了学术讲演和座谈,题目包括:1.教育的未来;2.中国人与中国文化;3.哲学的几个问题;4.道德辩证法;5.关于因果律问题。

    [查看详细]
  • 2月

    02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3月

    03.10

    ▲3月10~18日 瑞士弗里堡大学教授,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TSP)指导委员会成员兼司库孔格(G.Küng)及夫人,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邀请来北京访问。他就FISP同中国哲学界的联系问题,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和哲学所进行了会谈。孔格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现象学美学、道德哲学和苏联哲学。在京期间,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生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就“现代重新恢复实践哲学和社会惯例的评价”,“伦理意识和道德理论”等题目进行了讲演和座谈。他是结束了在复旦大学哲学系的讲学(1987~1988)后进行这次访问的。

    [查看详细]

    03.28

    ▲3月28日至4月10日 根据中法社会科学交流协议,法国普瓦蒂埃大学教授、法国哲学协会主席董特(J.D'Hondt)来华访问。3月28日至4月2日,董特教授在北京期间,同中国社会科学院进行了工作会谈,并在哲学所就“法国当代哲学中的历史观和非历史观”进行了座谈。4月2~5日,他应邀赴武汉参加由湖北大学和《德国哲学》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德国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向会议提交了题为《黑格尔论人的本质》的学术论文。

    [查看详细]

    03.28

    ▲3月28~30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薛华,应邀出席在西柏林召开的第17届国际黑格尔大会。大会由国际黑格尔协会(IHG)主办,主题为“自然与精神”,有近10个国家的300名哲学家参加。薛华在大会上作了题为《中国诗人哲学家嵇康论自然和名教》的讲演,并向大会提交了一篇《黑格尔论自然与互主体性》的论文。

    [查看详细]

    03.31

    ▲3月31日至4月25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邱仁宗,应邀对南斯拉夫、法国和英国进行学术访问。在南斯拉夫杜布维尼克国际大学研究中心作了科学哲学课程的专题讲座,并且访问了萨格勒布大学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研究所和贝尔格莱德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在法国,他在巴黎第一大学科学史研究所同法国学者就中国的科学史研究的状况和生命伦理学中的问题进行座谈。作为中英暑期哲学学院中方主席,邱仁宗研究员同英方主席布宁(N.Bunin)博士就执行英国皇家哲学所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交流计划和中英暑期哲学学院的举办事宜进行了工作会谈。

    [查看详细]
  • 4月

    04.01

    ▲4~10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李泽厚,在结束了新加坡东亚哲学所为期15个月的客座研究员的学术活动之后,应邀赴美国格莱洛德(Graylora)大学任访问教授,讲学半年。他主讲的主要课题为中国美学和中国思想史——从孔子到毛泽东。

    [查看详细]

    04.01

    ▲4月1~5日 关于“德国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武汉举行。此次会议由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所和《德国哲学》编辑部主办。有来自联邦德国、民主德国、法国、美国、瑞士、日本的9位教授和中国方面的数十名学者参加。会议围绕人的中心论题,提出了十几篇论文。与会的著名学者有西德的施莱德尔巴赫、施密特(G.Schmidt)、法国的董特(J.D'Hondt)、民主德国的舒芬豪尔(V.Schuffenhauer)、瑞士的格洛伊(K.Gloy),中国的张世英、齐良骥、陈修斋、杨祖陶教授等。

    [查看详细]

    04.01

    ▲4月1~28日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哲学系教授、罗马俱乐部成员拉兹洛(E.Laszlo)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邀请来华进行学术访问。他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华中工学院、浙江省委党校、浙江大学、广东省社科院、广东社会科学联合会、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作了16场学术报告,主要题目是:“现代科学的新形而上学”;“系统进化的自然辩证法”;“感觉和认识的控制论”,“世界系统——罗马俱乐部的透视”;“当代社会的控制论”,“自然进化和社会发展”;“技术和社会进步”;“文化和发展”;“自组织系统”;“人类的新目标——促进在80年代发生的社会形态的改变”。在学术报告和座谈中,拉兹洛教授着重谈到在科学新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综合哲学——一般系统论的可能性,以及根据他的思路,将一般系统论作为统一的范式发展为一般进化论的尝试,并且介绍了他所在的罗马俱乐部建立世界模型和世界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所进行的工作。

    [查看详细]

    04.01

    ▲4月1~14日 民主德国科学院中央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舒芬豪尔(V.Schuffenhauer),根据该院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合作协议来华访问。在北京期间,舒芬豪尔教授就马克思世界观的历史问题和其理论来源及前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的作用)的问题,同邢贲思、蒋永福、李忠尚等学者进行座谈。在武汉期间,舒芬豪尔教授参加了“德国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国际学术讨论会,向会议提交了题为“马克思和费尔巴哈关于人的认识”的论文。

    [查看详细]
  • 5月

    05.01

    ▲5月1日至6月12日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中华全国美学会的邀请,联邦德国明斯特大学教授曼纽什(H.Mainusch)及夫人来华访问。曼纽什教授在明斯特大学主讲英美文艺理论,研究西方怀疑论传统与美学与艺术理论。他们还访问了北京、保定、兰州、西安、敦煌、郑州、洛阳、沈阳等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河北大学,西北大学,辽宁大学及一些学术出版机构进行了学术交流。这次活动得到了辽宁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查看详细]

    05.02

    ▲5月2~28日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邀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社会科学部哲学与人文科学处官员邱淑华(Chu Shu Hua)女士来华进行工作访问。邱淑华祖籍台湾,在教科文组织长期任职。她先后访问了北京、兰州、敦煌、西安,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副院长汝信、赵复三以及外事局、哲学所、文学所的负责人,就加强中国社会科学界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进行了会谈。她还访问了教科文中国全国委员会、文化部等单位。

    [查看详细]
  • 6月

    06.13

    ▲6月13~17日 应香港中文大学邀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汪维藩、深圳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刘小枫、中国天主教主教金鲁贤等,赴香港参加“儒学和基督教”学术讨论会。在会上,汤一介作了题为“儒家哲学思想中的超越性和内在性的报告”,刘小枫作了“从绝望到信仰”的讲演,金鲁贤、汪维藩、沈以范作了题为“国内基督教与文化问题”的联合发言。会议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南朝鲜、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

    [查看详细]

    06.18

    ▲6月18~20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复三,《历史研究》庞朴研究员和编辑王和,北京大学汤一介教授和周航讲师,山东大学孔令仁教授,北京大学费孝通教授,应邀参加在香港举行的“宗教伦理现代化问题讨论会”,会议代表还有来自台湾、香港、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中国学者所作的发言题目包括:赵复三:“中国宗教伦理与现代化”;费孝通:“论梁漱溟先生的文化观”;庞朴:“文化冲击与民族意识”;汤一介:“论儒、释、道三家关于生死问题的理论”;周航:“从传统愚忠伦理的遗存论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差别”;王和:“传统伦理与现实功能”。梁漱溟先生未能到会,他为会议提供的录音讲话的题目是“中国伦理现代化问题”。

    [查看详细]

    06.18

    ▲6月18日 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哲学系主任彭佐教授(V.C.Punzo),应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道德与文明》编辑部的邀请,莅津作了“西方民主的4个支柱”的专题演讲,他谈到西方民主发展的4个支柱包括:1.古希腊的遗产;2.犹太—基督教传统;3.16世纪开始的近代实验科学;4.技术和工业化。天津学术界的近40位学者参加了活动。

    [查看详细]

    06.20

    ▲6月20~24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邱仁宗,赴泰国曼谷参加由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CIOMS)组织的“计划生育中的伦理学和人的价值”国际学术会议。会议由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等机构主办,目的在于根据不同国家和文化条件,鉴定计划生育中存在的伦理学问题,并鼓励决策人,卫生人员、科学家、伦理学家和公众就伦理学问题进行跨文化对话。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当对人类生殖作出决定时,个人的权利和责任与社会的权利和责任之间实际和潜在的冲突问题,以及这种冲突对妇女,儿童和家庭的影响。有来自世界各国的155名代表出席了会议,主要围绕“伦理学的科学,法律角度”和“地区间差异”进行发言和讨论。邱仁宗研究员提供了“中国的计划生育与卫生服务”的报。

    [查看详细]

    06.21

    ▲6月21~28日 日本筑波大学教授高桥进,应邀到吉林大学哲学系和黑龙江大学哲学系进行学术访问。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高桥进作了题为“东亚的传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的学术报告,从六个方面认真分析了东亚、特别是日本的道德、伦理思想,认为东方传统思想在现代社会仍有很强的生命力,它不仅是现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现代的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宝贵指南。在座谈中,高桥进教授介绍了日本伦理道德的现状,并就与会者的提问,回答了日本青年性道德教育,职业道德的有关问题。他在黑龙江大学也进行了学术讲演和座谈。两校及哈尔滨教育学院、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省委讲师团的部分师生参加了这次学术交流活动。

    [查看详细]
  • 7月

    07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8月

    08.01

    ▲8月1~19日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英国皇家哲学研究所的双边交流协议,中英暑期哲学学院在清华大学举办。学院由中国社会科学哲学所和清华大学联合主办,并得到中国语言与逻辑函授大学,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和中国逻辑学会的支持。本届学院为第一期,主题为“分析的哲学与哲学的分析”。牛津大学教授斯特劳森爵士(P.F.Strausson)讲授“分析和形而上学”;布里斯托大学哲学系教授莫顿(A.Morton)讲授“真理、客观性和语境”;阿尔斯特大学哲学系讲师阿查德博士(D.Archard)讲授“分析和身心问题”;牛津大学圣安妮学院讲师格雷林(A.Grayling)讲授“分析的概念:摩尔、罗素和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学院还安排了研讨会和自由交谈等多项学术活动。来自全国各地及香港地区的40名加强班学员及60名普通班学员参加了暑期学院。通过学习和研讨,使中国的青年学者们有机会直接了解分析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新进展,了解分析哲学的主要人物和重要问题,获得了较大的收获。最后,由学院的英方教师根据考试成绩,从学员中选派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和北京大学现代外国哲学研究所的各一名青年研究人员,赴英国进行访问研究。学院的英方教师在结束学院教学工作后,于8月20~27日赴西安和成都市进行访问,还分别访问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和四川大学。

    [查看详细]

    08.04

    ▲8月4~1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邢贲思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刘启林研究员及翻译廖子威,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民主德国科学院双边交流协议,赴民主德国进行工作和学术访问。他们访问了柏林、莱比锡和德累斯顿,邢贲思和刘启林与德国科学院中央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作了两次学术讲演,题目包括“中国哲学界现状”;“中国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等,并与民主德国科学院秘书长等领导进行多次会谈,签订了双边学术交流协议草案。

    [查看详细]

    08.14

    ▲8月14日至9月13日 比利时根特大学逻辑与认识论教授德梅(M.De Mey),应邀到武汉大学哲学系讲学。他为该校师生举办了认知科学系列讲座共4次:1.认知研究方法;2.马尔(Marr)的视知觉理论,人工智能方法。3.林伯格(Linberg)的科学史研究方法;4.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方法。并举办了多次座谈会和讨论班。德梅教授从社会学研究方法、人工智能方法、科学史方法及实验心理学方法四个方面,介绍国外把认识论研究转变为科学的动向,并介绍了他本人所进行的“透视(视角)研究”以及在综合性认知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查看详细]

    08.20

    ▲8月20~27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赵功民,应邀作为中国科协代表团成员之一,参加在加拿大多伦多举办的第16届国际遗传学大会。会议由国际遗传学协会举办,有来自世界各国的近4000名代表参加。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遗传学的发展和作为当代自然哲学的热点和核心的遗传学的历史性前景。赵功民还参加了遗传学与社会的专题讨论。

    [查看详细]

    08.21

    ▲8月21~27日 由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FISP)举办的第IS届世界哲学大会在英国布莱顿召开。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000名学者参加大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汝信、邢贲思、叶秀山、王锐生,副研究员姚介厚、张春波,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所长王淼洋,人民出版社金春峰,北京社科院哲学所洪汉鼎,以及在国外的一些留学人员共19位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的主题是“对人的哲学理解”。汝信研究员作了大会发言,由邢贲思为主席召集的“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圆桌会议受到了广泛好评。

    [查看详细]

    08.21

    ▲8月21日至9月30日 日本东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教授近藤邦康,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邀请来华访问。近藤教授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特别着重研究毛泽东思想。他此次访华的目的是:1.深入研究毛泽东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地位,特别是关于《实践论》《矛盾论》的历史背景。2.同中国学者进行交流并实地考察和收集资料。在北京,近藤教授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哲学所、政治学所,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同丁守和、于良华、何成轩、严家其、李方、龚育之、楼宇烈、林茂生等学者进行了交流。在上海,他访问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历史所,会见了汤志钧,李华兴等学者。在江西,近藤教授在南昌,井冈山,瑞金等地进行了实地考察。

    [查看详细]

    08.22

    ▲8月22~25日 北京大学哲学系与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哲学研究室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日唯物辩证法研讨会。中方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黄楠森为团长,共有来自15个单位的11名正式代表。日方以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岩崎允胤教授为团长,共有来自5所大学的7名正式代表。双方共提交了19篇学术论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各自国家的发展情况,并就唯物辩证法进行了热烈深入的讨论。

    [查看详细]

    08.27

    ▲8月27日至9月10日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同南斯拉夫双边交流协议,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教授马尔科维奇(M.Markovic)来华访问。马尔科维奇教授是著名的南斯拉夫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这次来华访问,同时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10届世界未来学大会。在北京,马克科维奇教授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国未来学会。他所作的关于“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学术报告受到欢迎。在访问上海时,他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了讲演和座谈。

    [查看详细]

    08.29

    ▲8月29日至9月4日 由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举办的“儒学发展的问题和前景”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新加坡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方克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庞朴、包遵信、甘阳,中国科学院金观涛,武汉大学肖 113 126 夫,复旦大学朱维铮,北京大学汤一介、陈来等学者应邀参加会议。会议由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吴德耀博士、顾问杜维明教授和余英时教授联合召集。41名出席会议的正式代表还来自香港、台湾、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和地区。会议的讨论的问题主要包括:儒学现状的估计,五四以来儒学的困境,儒学在华裔文化心理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应扮演的角色,以及儒学的展望等问题。

    [查看详细]
  • 9月

    09.13

    ▲9月13~17日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哲学系教授、联合国教科文国际顾问沃杰霍夫斯基,应邀到兰州大学哲学系进行为期一周的学术访问。他为该系的师生作了题为“知识生态学”的系列报告,并举行了多次座谈会。

    [查看详细]

    09.14

    ▲9月14~21日 第10届国际退溪学讨论会在南朝鲜汉城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张立文、葛荣晋、杨宪邦、李甦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辛冠洁、蒙培元、冯增铨、徐远和,历史所步近智,中央党校崔龙水,延边大学鲁学海应邀参加会议。会议围绕退溪哲学的自身发展、退溪学同中国儒学特别是理学的关系、退溪学与日本儒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讨论。中国学者提供的部分论文为:张立文:《朱子与退溪、粟谷道心人心说之比较》;葛荣晋:《李退溪太极图说》;杨宪邦《退溪学和中西文化融合》;李甦平:《鹅湖之会与四七论辩》;步近智:《李退溪与明代诸子学》;鲁学海:《四七论辩与经世致用——朝儒与日儒》。

    [查看详细]

    09.16

    ▲9月16~24日 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教授隈元忠敬及夫人,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邀请来华进行学术访问。隈元教授是日本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专家,现为日本费希特研究会主席。在京期间,隈元教授在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作了题为“费希特在当代”的学术报告,并与该所“费希特哲学研究及其著作编译”课题组成员进行学术交流。此外,他还访问了北京大学哲学系,与中国同行就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交流。

    [查看详细]

    09.20

    ▲9月20日至10月20日 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哲学协会副主席奥依则尔曼,应北京大学哲学系邀请来北京大学讲学。讲学的内容是:20世纪70~80年代的哲学;改革与新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列宁阶段;西方马克思主义评述。在京期间,他还和中央马列编译局、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等单位的学者进行了座谈。

    [查看详细]

    09.20

    ▲9月20日至10月20日 武汉大学哲学系唐明邦教授应香港中文大学之邀,赴香港参加王宽诚学术教育基金会学术讲座。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浸礼学院、法住文化学院以“中国周易研究之新进展”,“道家、道教与中国文化”,“道藏中的哲学、文学和科学思想”为题进行了学术讲演。他还参加了10月13~18日在香港举行的“文化传统与当代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哲学教育传统”和“明清之际文化教育特点”的报告,受到好评。

    [查看详细]

    09.30

    ▲9月30日至10月22日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哲学系教授布朗(J.R.Brown)应邀到兰州大学哲学系进行为期3周的教学访问。他主要为该系研究生讲解“科学的价值”的研究方向,并为兰大师生作题为“思想实验”和“理性与社会”的学术报告。

    [查看详细]
  • 10月

    10.05

    ▲10月5~24日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彭燕韩应邀访问美国。7~9日,他出席了在芝加哥举行的美国黑格尔哲学学会第10届年会,在会上作了“近年来中国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的报告,13~15日,他参加了美国现象学及存在哲学第27届年会。彭燕韩副教授还应邀在罗约纳大学讲学,并访问了芝加哥大学等学术机构。

    [查看详细]

    10.14

    ▲10月14~20日 印度哲学大会主席穆尔蒂(K.S.Murty)教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南亚研究所和世界宗教研究所的联合邀请来北京访问。他在3所联合举行的学术报告会上作了有关印度吠檀多哲学的讲演,并同中国学者进行了讨论。在中国人民大学,穆尔蒂教授接受了该校授予的名誉教授的证书,并作了“哲学与自然科学在印度”的报告。

    [查看详细]

    10.20

    ▲10月20~27日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主编列克托尔斯基教授,应邀到中国访问。他分别访问了北京和广州市。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作了关于“苏联哲学的改革”、“主体、客体和认识”的学术报告,并同中国学者进行了交流。

    [查看详细]

    10.26

    ▲10月26日至11月11日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民主德国科学院合作协议,民主德国科学院哲学代表团一行三人来华进行学术访问。代表团包括民德科学院中央哲学研究所生物学哲学问题研究室主任路德博士(R.Loether),科学发展的哲学问题研究室副主任多林博士(E.Doelling)和魏尼希博士(K.Wenig)。他们在北京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文献情报中心、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中心等机构。在上海,访问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所。在广州,访问了广东省社科院哲学所、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他们学术访问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中国关于哲学与生态学的理论观点,及中国当代哲学中发展与进化问题的研究。他们分别就哲学的发展理论与生态学进化论之间的关系、自然语言逻辑、逻辑与形式本体论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报告,并同中国学者进行了座谈交流。

    [查看详细]
  • 11月

    11.03

    ▲11月3~5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所长陈筠泉为团长,哲学所李奇、滕颖、陈瑛、石毓彬,北京大学魏英敏,中国人民大学许启贤为团员的中国伦理学家代表团,应日本伦理研究所的邀请,赴日本东京、大阪、神户进行访问。他们同日本伦理研究所的学者及会员们讨论了职业伦理、社会伦理及伦理教育等问题。

    [查看详细]

    11.24

    ▲11月24~28日 由香港中文大学主办的“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研讨会”在香港举行。北京大学洪谦,中国科学院范岱年、李醒民、董光壁,中国社会科学院邱仁宗,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淼洋、纪树立、沈铭贤,武汉大学江天骥,中山大学张华夏、林宝夷应邀出席了会议。会议代表共有32人,由香港中文大学刘述先教授和何秀煌教授主持,主要讨论科学哲学和分析哲学的重要理论问题和重要代表人物。

    [查看详细]
  • 12月

    12.04

    ▲12月4~11日 中央民族学院哲学系副研究员牟钟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许抗生,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之研究员为团长的中国学者代表团,应邀赴日本东京出席由日本经济调查协议会主办的“东亚知识人会议”。会议主题是讨论东亚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牟钟鉴在会上作了题为“儒学在现代中国的命运及其展望”的发言。

    [查看详细]

    12.05

    ▲12月5~8日 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应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杭州大学的邀请,到杭州讲学。冈田武彦教授的讲学题目是“中国哲学的简古精神”。并进行了学术座谈。

    [查看详细]

    12.15

    ▲12月15~19日,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主任刘述先教授,应邀到厦门大学哲学系讲学。他演讲的题目是:1.“中西文化与哲学思想比较”;2.“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反思”。

    [查看详细]

相关推荐

热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分析框架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