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222.24.251,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年鉴
收藏

中国哲学年鉴1990卷

 

出版单位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出版日期
1990-08 字数(千字): 379
I S B N
7-5000-0295-5
点 击 量
93853
其他卷次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3 2002 2001 2000 1999 1998 1997 1996 1995 1994 1993 1992 1991 1989 1988 1987 1986 1985 1984 1983 1982
关键词

哲学

学报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科学

认识论

哲学思想

哲学研究

实践

哲学史

美学

客体

分类
  • 目录浏览

  • 热门文献

  • 会议活动

  • 大 事 记

  • 图表荟萃

  • 图 书

  • 人 物

  • 最佳论文

1989年该大事记下共有共55条信息

  • 1月

    01.01

    ▲1989年1月 美国纽约市人事管理协会教授包伟思、金素珊访问厦门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介绍他们在人才研究与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

    [查看详细]

    01.01

    ▲1~6月 应香港民间团体“公教教研中心”之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傅乐安赴香港考察研究。傅乐安为撰写《当代西方天主教》查阅和搜集了当代天主教哲学、神学等方面的资料,并与香港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

    [查看详细]

    01.20

    ▲1月20日 北京市哲学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与苏联哲学家凯列教授就“苏联哲学问题”进行了座谈,参加座谈的除北京市19所大专院校、党校的哲学专家学者外,还有在京开会的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的哲学专家学者共35人。凯列教授讲了3个方面的问题:1.苏联的哲学改革问题;2.教科书编写问题;3.对一些原著的评价问题。

    [查看详细]
  • 2月

    02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3月

    03.09

    ▲3月9~24日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民主德国科学院社会科学学术交流协议,民主德国科学院哲学代表团布尔、霍尔斯特曼、赫尔茨、埃彭贝克、克雷纳教授一行5人来华访问。3月11~I4日,该代表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举行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发展问题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民德代表团5位成员和中方的汝信、梁志学、赵凤歧、徐崇温、王锐生、王鹏令、李景源等在会上作了报告和发言。这是中国和民主德国首次哲学讨论会,双方认为,这次讨论会增进了友谊和理解,是两国在学术交流与合作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民德科学院哲学代表团还访问了广州和深圳。

    [查看详细]

    03.11

    ▲3月11~26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李泽厚偕夫人马文君应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理事长鹿取泰卫的邀请,赴日本进行学术访问。李泽厚研究员同日本学者进行了多次座谈,并发表演讲,介绍他本人的学术观点和中国思想史研究状况,同时考察了日本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学术成果。

    [查看详细]

    03.18

    ▲3月18日至4月14日 英国牛津巴里奥尔学院蒙泰菲洛教授及夫人来华进行学术访问和讲学。蒙泰菲洛教授对伦理学和分析哲学有比较深入的研究,曾多次赴美国、法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讲和访问。在北京期间,蒙泰菲洛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生院、北京大学哲学系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多次学术讨论。在厦门、广州期间,访问了厦门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哲学系等单位。

    [查看详细]

    03.20

    ▲3月20~23日 第1届国际医学未来学学术讨论会在西德巴特洪堡举行,来自中国、西德、美国、法国、荷兰的2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方面参加这次会议的有邱仁宗、范瑞平及彭瑞聪、石大璞、梁浩材、顾湲。会议围绕医学说明模型、健康责任、高技术医学伦理学、残疾人护理和生殖伦理学展开了热烈讨论。会后,举行了有关医学教育和医学伦理学的圆桌讨论会,邱仁宗介绍了中国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和教学状况,石大璞介绍了中国医学教育的现状。另外还举行了一次医学伦理学案例讨论会。

    [查看详细]

    03.20

    ▲3月20~25日 “人与生物圈:历史与现代”国际学术会议在莫斯科附近的科学城“普希诺”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柳树滋、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颜泽贤、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周义澄等应邀参加。会议讨论了苏联伟大学者В.И.维尔纳茨基关于生物圈的思想,讨论了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保护问题,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及其有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会议决定在普希诺建立国际生物研究中心。

    [查看详细]

    03.28

    ▲3月28日至4月7日 应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冯达文赴香港进行学术访问。他在该校哲学系举办的学术讲座上作了题为“魏晋玄学的非理性倾向”的学术报告,并与该系师生就中国哲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座谈。

    [查看详细]

    03.31

    ▲3月31日至4月20日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邀请,荷兰当代著名哲学家皮尔森教授及夫人来华访问和讲学。皮尔森教授是荷兰莱顿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哲学的研究,《文化战略》一书是他在文化哲学方面的名著。在京期间,皮尔森教授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单位,就感兴趣的问题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座谈和讨论。皮尔森教授及夫人还参观访问了泰山、曲阜、西安、上海等地。

    [查看详细]
  • 4月

    04.01

    ▲4~6月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薛华应邀参加在西德举行的海德格尔国际讨论会,会议主题是“海德格尔的哲学现;实意义”。会后,薛华研究员应乌培河谷大学哲学系教授阿尔伯特的邀请,与阿尔伯特教授合作举办了中国哲学研讨会。

    [查看详细]

    04.01

    ▲4月1日至6月8日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高级讲师洪镰德博士应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哲学系的邀请来华讲学。洪镰德博士为上述学校哲学系师生作了题为“新马克思主义评介”的讲演。讲学的内容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流行和引进;“西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性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和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中两股相反潮流的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马克思主义可以划等号吗?“西方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兼介绍台湾对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情况;新马克思主义在海外的发展等。洪镰德博士在讲学中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各派代表人物基本思想的联系和区别进行剖析。在广州期间,他与中山大学教授叶汝贤合作编写了两部论文集:《海峡两岸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争鸣》和《西方马克思主义鸣放集》。他还组织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者撰写《新马克思主义评介》丛书。

    [查看详细]

    04.07

    ▲4月7~22日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邀请,美国南伊利诺斯大学哲学系主任埃姆斯教授和圣路易斯大学瓦格纳教授来华进行学术访问。埃姆斯和瓦格纳教授是研究美国哲学史的著名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杜威和罗素哲学的研究,她们在杜威和罗素哲学对“五四”以后中国思想界的影响的研究方面也有较深造诣。在北京期间,埃姆斯和瓦格纳教授就美国哲学、当代西方哲学及双边交流诸问题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座谈和讨论。

    [查看详细]
  • 5月

    05.06

    ▲5月6~20日 加拿大约克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克瑞列应山东大学哲学系的邀请前来讲学。讲学内容为:1.后现代哲学与18世纪形而上学;2.认识论与逻辑学。

    [查看详细]

    05.08

    ▲5月8日至6月8日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社会科学学术合作协议,捷克科学院哲学社会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兹登涅克来华访问。兹登涅克毕业于布拉格大学,主要从事评介孔子和儒教在现代中国思想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工作。访华期间,他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等单位就当代哲学,特别是语言哲学和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情况及传统观点在中国现代思想中的作用等问题举行了多次座谈。

    [查看详细]

    05.10

    ▲5月10~12日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大学哲学系、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共同举办的“海峡两岸纪念‘五四’运动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大学举行。65位学者参加了这次讨论会。会议围绕“‘五四’运动及其人物评价”、“‘五四’新文学运动评估”、“中西文化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4个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查看详细]

    05.10

    ▲5月10~15日 应中央民族学院宗教研究所的邀请,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宗教系教授史密斯偕夫人来华访问。史密斯教授在宗教研究所作了题为“世界宗教研究动向”的学术报告,并与该学院的部分宗教问题专家、学者进行了座谈。

    [查看详细]

    05.14

    ▲5月14~30日 应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令邱赴该校哲学系讲学。讲学的题目是“闽学及其发展”,内容有:闽学和闽学研究;闽学形成的社会基础和思想渊源;闽学的创立和闽学的一般特点;闽学的传衍和分化;闽学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

    [查看详细]

    05.15

    ▲5月15~18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闵家胤副研究员应邀参加维也纳未来研究院国际进化研究所国际一般进化论研究小组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900周年校庆活动期间举行的、题为“认知图谱的进化:21世纪的范式”学术会议,作了“中国文化的认知图谱”的学术报告,并被推选为国际一般进化论研究小组的正式成员。这次会议是国际一般进化论研究小组的年会。

    [查看详细]

    05.26

    ▲5月26~27日 “香港浸会学院”主办的“后现代世界中的终极关怀”学术会议在香港举行,厦门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高令邱等应邀参加。出席会议的还有台湾、美国、加拿大等地区和国家的学者。讨论的中心问题是中国文化和基督教信仰在未来社会的关系和作用。试图确认基督教传统中的洞见和智慧对中国文化在现代世界中的发扬有重要意义,祈求中国文化与基督教传统有更深入的沟通。学者们认为,未来的社会形态将以资讯为中心,而现代化将造成污染和耗尽资源的危机。因此,中国文化和基督教信仰要共同面对未来社会这个难题。

    [查看详细]
  • 6月

    06.01

    ▲6月 以新川翁占教授为团长的日本冲绳易学代表团访问厦门大学,与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就易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学术交流。

    [查看详细]

    06.01

    ▲6月1日 应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邀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格鲁伯及其夫人与哲学所及多事从事皮亚杰认识论思想研究的有关人员举行了一次小型座谈会,双方就中国皮亚杰研究方面的情况交换了看法。格鲁伯教授是1989年3月应武汉大学之邀来华讲学的,他曾与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一起工作过,为皮亚杰的《生物学与知识》的写作提供了大量资料,他在英海尔德之后主持了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的工作。

    [查看详细]

    06.01

    ▲6月1日至7月30日 辽宁大学哲学系教授郭国勋应日本关西大学之邀去该校文学部讲学。郭国勋教授考察了日本哲学发展的现状和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情况,与日本学者就中国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改革情况交换了看法。

    [查看详细]

    06.25

    ▲6月25日至7月2日 北京大学教授汤一介等3人应日本“亚洲问题研究会”代理理事长和崎博夫的邀请赴日本作短期访问。汤一介教授等访问了日本尚纲大学、东京大学、日本大学、京都大学等,与日本学者就“道教的特点”、“中国当前的文化研究”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和讨论。6月27日,汤一介教授在日本大学作了题为“中国的道教”的讲演;6月29日在东京宪政纪念馆举行的“梁漱溟先生逝世一周年纪念会”上作了“梁漱溟与中国文化”的讲演。

    [查看详细]

    06.27

    ▲6月27~30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梁志学参加了在克拉科夫举行的以“先验哲学与辩证法”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是波兰华沙大学哲学研究所为祝贺慕尼黑大学赖因哈德·劳特教授70岁生日而举行的。来自10个国家的32位哲学家向会议提交了32篇报告,梁志学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青年费希特人际关系理论”。这些报告对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法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查看详细]
  • 7月

    07.24

    ▲7月24~29日 “国际中国哲学会”第6届年会在美国夏威夷举行,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有关中西方哲学中的“心、性、理”问题。来自世界各地的100多位学者出席这次会议,共提交了80多篇论文。汤一介、方克立、陈俊民、刘大钧、李书有、胡啸、吴熙钊等参加了这次会议。汤一介的报告题目是:“再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真善美问题”;陈俊民:“宋明‘三教合一’思潮中的‘心性’旨趣”;李书有:“儒家的心性论”;胡啸:“谭嗣同的心性观”;吴熙钊:“中国哲学变革与现代化”。

    [查看详细]

    07.30

    ▲7月30日至8月12日 第6届东西哲学家会议在美国夏威夷举行,会议主题是“文化与现代化”。汤一介、陈来、江天骥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汤一介作为中国方面的代表宣读了题为“论儒家哲学中的超越性与内在性问题”的报告。这次会议还讨论了相对主义、普遍伦理等问题。

    [查看详细]
  • 8月

    08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9月

    09.01

    ▲9月 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鸟羽钦一郎访问厦门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双方主要讨论了管理哲学方面的问题。

    [查看详细]

    09.01

    ▲9月1~6日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苗力田、杭州大学教授陈村富赴意大利参加在佩鲁贾举行的第2届国际柏拉图哲学讨论会。苗力田在会上作了“从钟爱者到爱智者”的学术报告。这次会议是本世纪以来关于柏拉图哲学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其中心议题是柏拉图的《斐德罗篇》。大会期间,成立了国际柏拉图学会。

    [查看详细]

    09.05

    ▲9月5~10日 杭州大学哲学系邱国权副教授赴美参加在哈佛大学举行的纪念皮尔斯150周年诞辰国际学术会议,在会上作了题为“皮尔斯符号学的启迪”的学术报告。

    [查看详细]

    09.08

    ▲9月8~12日 美国国际教育基金财团执行主席鲁本·G.托里教授应中央民族学院宗教研究所的邀请来华访问。托里教授在该院宗教所和哲学系作了基督教研究一般状况的讲演,并与宗教所的专家学者就宗教研究的一些问题和如何加强双方在宗教研究方面的合作问题进行了座谈。

    [查看详细]

    09.18

    ▲9月18日至12月16日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日本学术振兴会交流协议,《中国哲学年鉴》《世界哲学年鉴》副主编李今山赴日本进行为期3个月的访问研究。李今山访问了东京大学、关西大学、京都国立博物馆等,与今道友信、竹内良知、铃木正、冈田武彦等日本学者就近现代美学研究、中江兆民、狩野亨吉研究及日本和世界各国儒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查看详细]

    09.21

    ▲9月21~30日 应香港中文大学的邀请,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邹永贤前往该校哲学系讲学。讲学题目为“马基雅维利与韩非”,并与哲学系有关人员就朱熹的两一思想、治国思想进行了座谈。

    [查看详细]

    09.22

    ▲9月22日至10月7日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苏联科学院合作协议,苏联科学院远东所费奥克蒂斯托夫教授和研究人员尤里凯维奇来华访问。他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哲学史研究室、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等有关人员举行了多次座谈,并就双方合作编写《中国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辞典》进行了商讨。他们还访问了天津社会科学院。

    [查看详细]

    09.25

    ▲9月25日至10月8日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日本国际文化会馆交流协议,日本东京大学教授前田专学偕夫人前田式子教授来华进行学术访问。在北京期间,前田专学夫妇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汝信、哲学所研究员巫白慧、亚太所研究员黄心川、北京大学教授金克木、楼宇烈、北京图书馆馆长任继愈等中国学者就印度哲学、佛学进行了广泛交流,并访问了中国佛教协会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在西安、杭州、上海期间,前田专学夫妇分别访问了陕西省、浙江省和上海市社会科学院。

    [查看详细]
  • 10月

    10.02

    ▲10月2~17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著作展览》(1978~1989)在苏联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图书室主任王正义参加了这次书展,并参观了苏联科学院远东所图书馆、情报所图书馆、列宁图书馆、莫斯科大学善本图书馆、全苏外语图书馆等。

    [查看详细]

    10.04

    ▲10月4日 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费德林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与哲学所副所长陈筠泉、姚介厚、于良华进行了座谈。费德林院士此次访华的目的是参加10月份在北京举行的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

    [查看详细]

    10.08

    ▲10月8~14日 “费尔巴哈和哲学的未来”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西德比勒菲尔德大学混合学科研究中心举行。来自西德、瑞士、美国、苏联、中国等国家的60多名代表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决定成立“费尔巴哈研究者国际协会”。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国杰、副教授李忠尚,中央党校副教授蒋永福、讲师张慎、侯才、李小兵应邀参加这次会议,并作了大会发言。罗国杰的报告题目是:“不同文化圈对话中的伦理问题”;蒋永福的题目是:“肉体和精神:费尔巴哈无神论和王充、范缜无神论思想发展的比较”:李忠尚:“哲学的前革命和哲学的未来——费尔巴哈哲学在中国”;侯才:“费尔巴哈和莫斯·黑斯”;李小兵:“人的本性、超验性和社会性”;张慎:“从感性原则和自然概念看青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不同发展”。

    [查看详细]

    10.10

    ▲10月10~24日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苏联科学院交流协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贾泽林、沈真出访苏联。他们访问了苏联科学院哲学所、莫斯科大学哲学系、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哲学教研室、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马恩研究部、乌克兰科学院哲学所、基辅大学哲学系等,了解了80年代苏联哲学、尤其是1985年以来苏联哲学改革进展情况,苏联认识论,符号学及对人的哲学问题研究方面的情况和研究成果,苏联对费希特的研究情况和研究成果。10月底,贾泽林应瑞士弗里堡大学东欧研究所所长G.奎恩教授的邀请顺访瑞士一个月,考察该所苏联东欧哲学的研究状况。

    [查看详细]

    10.12

    ▲10月12日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成中英在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后,专程赴济南与山东大学哲学系、山东大学周易研究所谭欣田教授、刘大钧副教授、王守华副教授等商讨易经研究和中国哲学在国内外的发展问题,并就中国哲学在西方社会发展中的影响、作用问题,与山东大学哲学系、周易研究所部分师生进行了座谈。

    [查看详细]

    10.13

    ▲10月13~27日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与保加利亚科学院交流协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景天魁、杨远访问了保加利亚科学院哲学所和索非亚大学,就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哲学问题、伦理学和道德教育问题等与保加利亚学者进行了广泛交流,并就双方合作研究进行了磋商。景天魁、杨远还顺访了苏联科学院哲学所,与苏联学者讨论了社会认识论问题。

    [查看详细]

    10.13

    ▲10月13~27日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与苏联科学院合作协议,以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布耶娃授为团长的哲学代表团一行7人来华访问。该团是在中苏关系改善后来访的第一个苏联哲学代表团,7位成员是布耶娃、普列特尼科夫、布洛夫、什维列夫、尤金、舒列节诺夫和安德烈延科娃。在北京期间,苏联代表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以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苏联哲学家介绍了近几年苏联哲学界在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认识论、自然辩证法、哲学新思维、人的问题、社会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双方表示要进一步发展中苏两国哲学家的合作,签定了学术合作初步方案,拟采取举行双边学术讨论会、定期交换学术刊物、研究资料和研究果、互派进修人员等多种交流合作方式。苏联代表团还访问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苏东所、中央教育研究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会。10月18~23日,苏联哲学代表团访问了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受到了当地社会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友好接待。

    [查看详细]

    10.16

    ▲10月16~23日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邀请,以日本伦理研究所常务理事北奥三郎为团长,丸本征雄、田形健一、丸山敏秋、中野里孝正为团员的日本伦理研究所代表团访华。日本伦理所成立40多年以来一直进行实践伦理学的研究和普及工作,出版了不少书籍和刊物,培训了很多人才,在日本颇有影响。10月17~19日,中日实践伦理学第3次讨论会在北京举行,中方的汝信、刘启林、陈筠泉、陈瑛、滕颖等20多人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围绕家庭婚姻、企业职业道德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会后,日本伦理研究所代表团访问了曲阜、上海等地。

    [查看详细]

    10.16

    ▲10月16~30日 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李华钰赴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讲学。讲学内容是:“当代中国家庭问题”。

    [查看详细]

    10.18

    ▲10月18日至11月1日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日本学术振兴会的学术交流备忘录,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教授坂本百大偕夫人坂本美智子来华进行学术访问。坂本百大是日本符号学会会长、著名逻辑学家。在京期间,他参加了中国逻辑与语言研究会建会10周年论文讨论暨符号学报告会。坂本百大教授访问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河南大学等单位,就符号学问题与中国学者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查看详细]

    10.23

    ▲10月23日至11月11日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德生应苏联科学院哲学所所长、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斯乔平的邀请访问苏联。朱德生教授访问了苏联科学院哲学所、《哲学问题》编辑部、苏联社会科学院哲学教研室、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列宁格勒大学哲学系,主要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西方哲学等问题与苏联哲学界有关学者、专家交流了各自的观点。

    [查看详细]

    10.24

    ▲10月24~28日 应意大利葛兰西研究所所长瓦卡教授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田时纲参加了在福米亚市召开的“葛兰西在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了题为“葛兰西研究在中国”的学术报告。这是中国学者首次参加葛兰西国际学术会议。

    [查看详细]

    10.24

    ▲10月24日至11月5日 维也纳国际进化研究所所长、国际一般进化论研究小组创始人、著名美国系统哲学家欧文·拉兹洛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邀请,来华进行学术访问。拉兹洛在哲学所和文献情报中心联合举办的“世界系统面临的突变和对策”高级研讨班上作了系列学术报告,介绍他在一般进化论方面新的研究成果《世界系统面临的分叉和对策》,这是拉兹洛继《进化——广义综合理论》《进化——超越偶然性和设计》之后关于一般进化论的第三本论著。访问期间,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钢琴独奏音乐会。他还访问了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

    [查看详细]

    10.27

    ▲10月27日至11月1日 日本弘前大学人文系教授中屋敷宏访问湘潭大学哲学系,与该系毛泽东思想研究室主任沧南教授就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来源及毛泽东方法学进行了座谈。中屋敷宏教授还与刘子科、彭铎福、范贤超等进行了座谈与讨论。

    [查看详细]

    10.28

    ▲10月28日至11月1日 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翼星、编审汤侠声应苏联科学院哲学所的邀请,参加在莫斯科近郊兹维尼戈罗德城召开的“认识论与对知识的社会文化分析”学术讨论会。会议主要讨论了四方面问题:知识结构的方法论方式与社会学方式的相互关系;真理与技术鉴定;认识的方法论与人类学;作为认识论基础的规范主义和描写语言。张翼星在会上作了“中国近10年来的认识论研究”的发言。

    [查看详细]

    10.30

    ▲10月30日至11月1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印度社会科学理事会共同举办的“传统与现代化相互作用”学术讨论会在北京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印双方正式代表有17人,会议共收到26篇论文。部分论文题目如下:《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印度工业领域的传统和现代化》(库勒·曼伽斯);《甘地、尼赫鲁和现代化》(托玛斯·帕萨姆);《儒家人文主义思想与现代化》(张岱年);《论中国宋明新儒学与佛教》(石峻);《印度哲学思想与印度现代化》(巫白慧);《关于中国传统与现代化的讨论》(李泽厚)等。

    [查看详细]
  • 11月

    11.09

    ▲11月9~23日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奥地利科学院合作协议,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弗兰茨·鲁佩尔特·赫鲁彼教授访华。赫鲁彼从事实践哲学、尤其是经济伦理学的研究。他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经济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经济所、中山大学等单位有关学者进行了座谈,双方探讨了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中因经济的增长而产生的积极作用与消极后果之间的不协调,不发达国家中存在的饥饿和贫困等问题。

    [查看详细]

    11.13

    ▲11月13~22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孙克信、研究员邝柏林和近代史所陈铁健应苏联科学院远东所的邀请,参加苏联纪念李大钊诞辰100周年学术会议。这次会议是苏联科学院根据苏共中央指示由苏联科学院远东所、哲学所、东方所、苏中友协、苏联对外友协、全苏汉学家协会等6个单位主办的。孙克信、邝柏林在会上分别作了“论李大钊在中国传播唯物史观的伟大历史功绩”、“关于李大钊从进化论史观到唯物史观的转变”的学术报告。会后,孙克信、邝柏林与苏联科学院远东所举行了多次座谈,希望今后进一步加强中苏两国学者在李大钊研究方面的合作交流,苏联科学院远东所表示愿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建立双边协议,加强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多方面的合作研究。

    [查看详细]

    11.22

    ▲11月22~30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辛冠洁、副研究员蒙培元荣获“退溪学国际学术奖”,赴南朝鲜领奖并进行学术访问。11月25日在安东市陶山书院举行了授奖仪式,辛冠洁、蒙培元在“退溪学国际学术奖纪念讲演会”上作了讲演。之后,辛冠洁、蒙培元又访问了嶺南大学、檀国大学、退溪学研究院等地方,进行学术讲演和座谈,并与南朝鲜学者就儒家文化为何走上世界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交流。

    [查看详细]
  • 12月

    12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1988年该大事记下共有共55条信息

    • 1月

      01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2月

      02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3月

      03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4月

      04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5月

      05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6月

      06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7月

      07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8月

      08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9月

      09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10月

      10.01

      ▲1988年10月至1989年1月应日本国际文化会馆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巫白慧赴日本进行学术访问。他访问了东京大学、东方学院、京都大学、佛教大学、龙谷大学等。他在东京大学、京都大学、龙谷大学作了学术演讲,介绍中国东方哲学研究状况。他同中村元、服部正明、前田专学等日本学者就印度哲学、佛教学、西藏学、伊斯兰学的研究进行了座谈。

      [查看详细]
    • 11月

      11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12月

      12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相关推荐

热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分析框架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