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191.222.230,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年鉴
收藏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2008卷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0-08 字数(千字): 751
I S B N
978-7-5004-8805-7
点 击 量
20367
其他卷次
2021 2020 2010 2009 1986
关键词

学报

比较文学

文学

文化

译本

大学学报

诗歌

涅槃

中国文学

作家

译文

分类
  • 目录浏览

  • 综述\概况

  • 热门文献

  • 会议活动

  • 大 事 记

  • 图 书

  • 最佳论文

2008年该大事记下共有共61条信息

  • 1月

    01.01

    “中美诗歌诗学协会”(CAAP)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正式成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聂珍钊教授担任协会副会长。该协会是一个致力于诗歌创作和诗学研究的国际性学术组织,其宗旨在于推动诗歌和诗学理论的研究、交流和译介,促进中美诗歌创作与学术研究的繁荣。

    [查看详细]

    01.22

    1月22日,“中韩第二届古代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师大文学院召开。这次会议由湖南师大古代文学学科和韩国古小说学会共同举办,与会者有中韩两国36所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90多位学者,共提交了43篇论文。论文及会议讨论的主题涉及了湖湘文化与中韩两国的古代文学,中韩古代文学、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交流等多个方面。湖湘文化与中国古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是此次会议的一个中心主题,多位中国学者在论文及发言中都对此进行了探讨。对于“中韩古代文学、文化间的互相交流与影响”这一论题,中韩两国学者的论文及发言中也多有涉及。

    [查看详细]

    01.26

    1月26日至27日,由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系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学国际会议暨第四届青年学者“中国文学与韩中比较视野”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来自中韩两国的众多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两国学者就中国文学内部的具体问题以及中韩两国文学的交流与对话展开了探讨,其间又分作“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两部分进行专门讨论,既有大学教授专场演讲,也有在读研究生论文发表。

    [查看详细]
  • 2月

    02.02

    2月2日,《世界文学》杂志编委、前主编、翻译家陈冰夷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3岁。

    [查看详细]

    02.10

    2月10日,文学翻译家蔡慧在上海逝世,享年77岁。

    [查看详细]

    02.11

    2月11日,翻译家、中国译协名誉理事刘重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下午6时在长沙逝世,享年94岁。

    [查看详细]
  • 3月

    03.29

    3月29日至30日,由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在北京凤山温泉度假村召开,会议有来自美国、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等地的海内外学者、诗人近40人参加。与会者在两天的时间里,以叶维廉的诗歌创作为中心进行了热烈的研讨。最后,叶维廉先生总结了自己的诗歌创作及诗歌翻译情况。

    [查看详细]
  • 4月

    04.14

    4月14日,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的“诗人的春天在中国——中法诗歌现状座谈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举行。这次座谈会是法国驻华使馆“诗人的春天在中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来自法国大使馆、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部分诗人也参加了会议。与会学者回顾了法国诗歌近五十年来的发展道路,比较了中法两国诗歌创作的传统背景差异及当代发展趋势。此次中法诗人、学者的对话,对于考察法国诗歌发展态势和加强中法文学、文化交流具有一定意义。

    [查看详细]

    04.17

    4月17日至18日,第五届“北大—复旦比较文学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两校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师参加了本次论坛,有关专家应邀出席。会议围绕“未来十年两校比较文学展望”这一中心议题,就各自未来十年的学科规划与远景展望、人才培养与语言训练、教材编写与课程设置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务实的讨论,提出了一些意见与设想。

    [查看详细]

    04.18

    4月18日上午,“祝贺齐赫文院士90华诞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外文楼二楼会议室举行。中俄比较文学研究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远东研究所的汉学家代表、数位中国学者以及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的部分师生参加了座谈。谢尔盖·列奥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曾任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现为俄罗斯科学院主席团顾问、史学家学会会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委员,长期从事外事教育工作,多次获得苏联和俄罗斯的勋章和奖章,以及国家奖金。与会代表从学术研究、外交工作和私人交往等多个方面对齐赫文院士给予了高度评价,展现了其严谨的学术精神及人格魅力。

    [查看详细]

    04.18

    4月18日至20日,第一届“全国英语诗歌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大学、西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多家单位合办,160名来自国内外高校的新老学者齐聚一堂,就新时期中国的英语诗歌研究、教学与翻译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查看详细]

    04.22

    4月22日至24日,由渤海大学与《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共同主办的“华语文学与世界文学”——2008渤海大学文学高峰论坛在渤海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众多专家、学者与会,部分作家也出席了会议。学者们回顾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特别着眼于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在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碰撞与交流,并结合华语文学创作与研究的现状,探讨了如何从新的视角、新的思维,认识和理解华语文学创作在继承传统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的创作倾向和叙事方式,部分学者对文学的翻译问题也给予了特别关注。与会学者最终达成共识,认为华语文学在创作上应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在华语文学研究中,要以宽容的文化心态,认真梳理和研究各种文学现象和创作倾向,共同推动当代华语文学的发展,使华语文学真正走向世界。

    [查看详细]

    04.24

    4月24日18时45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顾问、中国现代文学与比较文学专家贾植芳先生在上海辞世,享年92岁。

    [查看详细]

    04.26

    4月2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与北京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美国《亚特兰大评论》合办的“全球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诗歌”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第二会议室举行,会上同时举行《亚特兰大评论》“中国诗歌专号”首发式。《亚特兰大评论》主编Dan Veach,“中国诗歌专号”入选诗人、译者,以及在京的一些诗人和诗歌评论家出席会议。与会诗人、评论家和学者围绕诗歌写作的境遇、当代诗歌与现代汉语的关系及诗歌翻译的相关问题谈了各自的看法。

    [查看详细]
  • 5月

    05.09

    5月9日22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名誉会长、著名学者王元化先生逝世,享年88岁。

    [查看详细]

    05.15

    5月15日至18日,由南京大学、江苏作家协会和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主办,南京大学法语系、南京大学翻译研究所承办,大众书局、香港翻译学会和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协办的傅雷诞辰百年纪念暨“傅雷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法国、英国、比利时、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以及台湾、香港、大陆的180余名文学界、翻译界和文化界的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这是我国从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角度对“傅雷与翻译”进行全面探讨的一次峰会。

    [查看详细]

    05.15

    5月15日至18日,“莎士比亚学术研讨会(北海会议)”在广西北海市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莎士比亚研究分会(筹)、河北省莎士比亚协会、北海市会议展览协会主办,来自全国十余个省市高等院校的40多位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研讨会主要围绕国内的莎士比亚研究、演出和教学、莎剧中的和谐话语、莎士比亚与我们的时代和生活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会议还举办了“近年莎士比亚研究成果展示”,展示了百部近年出版的中国莎学研究著作。同时,大会还举行了中国莎学研究奖的评选。

    [查看详细]
  • 6月

    06.02

    6月2日至4日,由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及潍坊学院共同主办的“新时期比较文学3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年会在山东潍坊召开,有来自中国大陆及台湾、美国、英国、捷克、埃及、孟加拉国的中外专家、学者代表1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以“新时期比较文学30年”为主题,分别展开“比较文学教材改革与建设”、“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外国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学研究”、“跨文化视野下的比较诗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五个方面的专题讨论,会议期间举办了博士论坛。

    [查看详细]

    06.21

    6月21日至22日,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外语学院共同主办的“首届全国埃兹拉·庞德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举行,全国多所大学的60余名学者与会,诗人西川、北塔、王家新、车前子和沉沙也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翻译家屠岸、许渊冲、江枫和赵毅衡、钱兆明和常耀信做主题发言。会议对庞德的诗歌、翻译、文学理论以及庞德与中国的关系进行了研讨,特别关注了庞德翻译的中国诗歌集《华夏集》和他的《诗章》第49首“七湖诗章”,庞德的人格、政治观点和乌托邦理想,以及庞德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做出的杰出贡献。

    [查看详细]
  • 7月

    07.14

    7月14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法国文学研究会、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云南省作家协会、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联合主办,由云南派仕法语培训中心和云南会展经济研究会承办的“纪念西蒙娜·德·波伏瓦诞生100周年学术讨论会”在昆明召开。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吴岳添、副会长罗国祥等近4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与会者分别就波伏瓦的《第二性》、波伏瓦与萨特的爱情、波伏瓦在中国的接受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发言积极,讨论热烈。7月14日是法国国庆节,与会学者应云南派仕法语培训中心的邀请出席了当晚的庆祝会。

    [查看详细]

    07.26

    7月26日,复旦大学中文系与台湾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联合举办了“2008年复旦—辅仁比较文学博士论文学术交流论坛”,此次论坛由台湾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承办,在台湾辅仁大学召开。除了复旦大学和辅仁大学的比较文学研究生外,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的七位青年比较文学研究者也在座谈会上就其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发言。

    [查看详细]

    07.27

    7月27日至31日,由国立台东大学主办,国立台湾史前文化博物馆协办的“第九届亚洲儿童文学大会”在台湾举行。此次会议的举办,目的在于提供世界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及学术发展的新方向,促进世界儿童文学的发展,来自亚洲各国的众多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土·土·土’:生态、全球化和主体性”,学者们讨论了如下议题:儿童文学与生态文学;全球化的趋势对亚洲儿童文学的影响;亚洲儿童文学发展的在地化与主体性;儿童文学的自然书写与生态伦理;从土地伦理思考儿童文学的未来;人与自然的共生:动画及漫画作品的生态议题。会议期间,主办方还在展览厅展出了各国与会者的作品及台湾本土的儿童文学作品。

    [查看详细]
  • 8月

    08.04

    8月4日至7日,“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在上海举办,大会主题为“翻译与多元文化”。来自7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0位翻译界人士参会,与会的还有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委员会等30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翻译界权威机构的代表,与会国家和人数均超过历届世界翻译大会的规模。这是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译联)首次在亚洲举办的世界翻译大会。大会安排了88场分论坛,议题涉及翻译与文化、教育、科技、翻译服务、外交等各个领域。作为本届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由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2008中国(国际)翻译产业展览会”于8月4日至6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政府相关领导、中外翻译同行、专业人员、学术专家、翻译服务供应商、出版商等参加展会。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际译联领导机构,其中,中国译协副会长黄友义再次当选为国际译联第一副主席。闭幕式上,国际翻译家联盟向为翻译事业和国际文化交流做出突出贡献的五名翻译家和两个翻译组织分别颁发了七个荣誉奖。

    [查看详细]

    08.18

    8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日本文学研究会主办,大连外国语学院承办的“日本文学研究会第十一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外国语学院召开。来自国内外日语文学研究领域的12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本届会议的主题为“国际性、学际性:学术互动中的日本文学研究”,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研讨会分为古典文学、近现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三大区域,在五个分会场进行了多方位的细致讨论。

    [查看详细]
  • 9月

    09.01

    9月1日至2日,为纪念郭沫若留学日本九州大学90周年,由日本郭沫若研究会主办的“郭沫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日本九州大学举行,会议的主议题是“郭沫若与日本”。参加学术研讨会的有中国、日本、韩国的专家学者五十余人。学者们就郭沫若在日本的生活、创作与学术研究等问题作了发言,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会议期间,专家学者们寻访考察了多处留下郭沫若活动足迹的地方,对于他的留学生涯有了更真切、感性的认识。此次会议是中日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一次很有意义的学术交流活动。

    [查看详细]

    09.10

    9月10日,由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现代室主办的“翻译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讨会,在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召开。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翻译与20世纪文学的关系、翻译文学与文学史的关系及其地位的确立、翻译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本次研讨会对于翻译文学研究的强调,使现当代文学研究超越了影响比较研究的层面,向更深更广的层面发展。

    [查看详细]

    09.19

    9月19日至21日,由宁波大学外语学院主办的“海洋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宁波大学隆重举行。研讨会集中了国内二十余所高校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典等国外高校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围绕“海洋文学的历史与现状”、“海洋文学与人类生态文明”、“海洋文学与人类核心价值”等话题,分别提交了论文,进行了深入而具有建设性的讨论。

    [查看详细]

    09.22

    9月22日,由中国西北大学和日本东北大学合办的“中日鲁迅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古都西安举行。来自日本东北大学、山形大学、顺天堂大学和中国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19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做了主题发言。这次会议共组织了四场学术研讨会。其中,日本学者的论文主要围绕鲁迅的“医学笔记”以及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关系展开。后两场报告会主要由中方学者发言,虽然都围绕鲁迅展开,但议题相对比较分散。此次会议展示了两国学者在鲁迅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查看详细]

    09.29

    9月29日,著名翻译家、学者方平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88岁。

    [查看详细]
  • 10月

    10.09

    10月9日至11日,由清华大学外语系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超越梭罗:文学对自然的反应”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参加协办的有美—中富布赖特项目、清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以及北京一月当代画廊等国内外机构。出席研讨会的近80位正式代表分别来自欧洲、北美、亚洲、澳洲等地区的十多个国家以及中国的港台地区。会议期间,一批国际生态研究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学者应邀赴会与中国学者进行交流和对话。多家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主编前来赴会与中国学者进行讨论和对话。会议以梭罗为中心,讨论了文学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这是在中国举行的第一次专门探讨文学生态学的国际学术会议。

    [查看详细]

    10.09

    10月9日至12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暨“近30年来外国文学史研究及教学”全国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金海湖培训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为:对中国30年来外国文学史研究的回顾、具体文学史问题的研究以及对外国文学教学的思考。会议共安排了12位代表进行四场大会演讲、40人进行六场小组报告,来自全国各所高校的60多位学者参与讨论。

    [查看详细]

    10.12

    10月12日至14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来自中、法、美、英、韩、印、日、新、墨、匈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50多位学者出席了这次大会,其中有14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258位学者在18个分组和圆桌会议上宣读了论文。“多元文化互动中的文学对话”是本次大会的主题,会议的所有分组与圆桌讨论都渗透着多元互动的文化对话精神,大会在和而不同的学术争鸣之中落下帷幕。

    [查看详细]

    10.14

    10月14日,《世界文学》编委、中国诗人、翻译家树才先生荣获法兰西共和国骑士勋章,以表彰其为中法文化交流所做出的贡献和在法语文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查看详细]

    10.16

    10月16日至18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当代世界文学》杂志联合主办的“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来自中、美、德、加拿大、罗马尼亚等国的160多位作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80余篇。大会分七个分会场举行,包括“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世界文学理论与中外文学比较”、“英语视阈中的世界文学”、“汉语视阈中的世界文学”、“全球化语境与批评视界”、“当代汉语诗歌与世界”、“全球化与比较文学”。研讨会上,国内外学者怀着共同的“世界文学”理想齐聚北京,就当代世界文学以及中国文学的发展状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查看详细]

    10.17

    10月17日至20日,“第五届全国典籍英译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典籍英译学科委员会主办,大连大学承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来自全国各地47所高校、研究所、出版社的13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共有20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本次大会主题报告人,将典籍最新研究成果和该领域最前沿的知识呈现给与会代表。会议主题包括:新形势下典籍英译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典籍英译的译者研究及作品研究;典籍英译的译文比较研究;典籍英译的标准与过程研究;典籍英译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典籍英译的理论与实践;典籍英译的学科建设;诗词曲联翻译的理论与实践。主题报告及分组讨论的内容涵盖典籍英译理论、技巧、实践与感悟等各方面的问题,使广大致力于典籍英译事业的参会者颇有收获,也为国内兄弟院校众多爱好翻译工作的同行们和翻译家提供了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

    [查看详细]

    10.18

    10月18日,江苏镇江市政府直接领导和承办的“纪念赛珍珠获诺奖70周年暨国际友好交流大会”在镇江举行,与会的中外人士达300多人,其中美国赛珍珠文化交流团有63人,日本各地友人也有60多人,还有多位德国学者。此次会议共发表论文及论文提要70多篇,作者来自16个省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所讨论的中心议题为赛珍珠获得诺奖的作品——以中国为题材的《大地》,专题论文近20篇。

    [查看详细]

    10.24

    10月24日至27日,“海外汉学与中西文化交流国际研讨会”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哥本哈根大学跨文化和区域研究所、爱丁堡大学历史学、古典学和考古学学院联合主办,由浙江大学英语文学研究所承办。会议聚集了海内外的汉学专家和学者,参会人数达到103人,其中外国学者35人,台湾学者12人,香港学者1人,中国大陆学者55人。会议的六名主题发言人分别做了大会发言,涉及海外汉学发展史、中国书籍在国外的传播、中西文化的互动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查看详细]

    10.31

    10月31日至11月2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青岛大学外语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面向新世纪的西葡拉美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青岛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会议包括三个主要议题:1.西葡拉美文学的最新发展状况及其走向;2.当代著名作家作品研究;3.新形势下西葡拉美文学研究和翻译介绍工作的重点。围绕以上内容,有关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对当代西葡拉美文学的新形势、新情况进行了梳理,这将对我国的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与译介产生推动作用。

    [查看详细]
  • 11月

    11.01

    11月1日至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联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及外国语学院召开了题为“现代化进程与外国文学”的学术研讨会。会议主张把文学放回其安身立命的社会中予以审视,倡导从我国现代文明建设的视角发现外国文学研究的新论题,进而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反思现代化进程的正面意义以及与其共生的负面效应。全国各高校共60余名学者与会,大家围绕会议的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细微的探讨和交流。研讨会上,学者们通过对具体作家作品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文学对现代性的审视和质疑。研讨会为期三天,因论题集中而形成了热烈的学理争论和观点交锋。

    [查看详细]

    11.07

    11月7日至10日,首届“庄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以及韩国、日本、新加坡、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学者与会,学者们着力围绕以往庄子研究成果、各国庄子学动态、庄子学发展史、《庄子》篇目及其真伪、《庄子》文学特征和哲学思想价值、以西方思想理论恰当阐释《庄子》、庄子学术研究与面向大众、庄子天人合一思想与当前生态环境、庄子万物平等思想与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等几大议题展开讨论。大会从哲学、史学、文学、政治学、文化学、文献考证等方面对庄子学所包含的众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体现了当今庄子研究中的新成果,在海内外学者之间、在不同学科之间搭建了一个对话的平台,将为庄子研究和庄学研究开拓出新的领域。

    [查看详细]

    11.07

    11月7日,文学翻译家金隄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87岁。

    [查看详细]

    11.08

    11月8日,九叶派诗人、翻译家、学者袁可嘉先生在美国去世,享年87岁。

    [查看详细]

    11.08

    11月8日,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主办的“思想史语境下的19世纪欧洲文学”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国内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从事19世纪欧洲文学和思想文化研究的学者20多人。会议就19世纪欧洲文学研究中的一些重要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讨论议题包括19世纪欧洲的社会、文化和思想处境与文学的关联,维多利亚时期的文化、思想变迁在作者笔下的反映,启蒙以后的德语文学等等。

    [查看详细]

    11.08

    11月8日至10日,“文学与环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杂志、江汉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共同主办,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承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本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20余篇,采取主题发言、专家讲座和分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题发言主要围绕着六个方面展开,即亚洲生态文学与生态批评、经典文学的生态批评重读、生态批评视野中的英美文学与文化、生态批评理论研究、文学文本的生态批评解读和社会现实中的生态批评。分组讨论围绕若干会议子议题展开。

    [查看详细]

    11.09

    11月9日至11日,“东西方民族文学与比较文学”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东方文学研究会、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十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韦建国主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副会长扎拉嘎研究员、延边大学校长金柄珉教授、东方文学研究会会长王向远教授等十位代表做了主题发言。会议分为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两种方式,分别对丝绸之路古代民族文学研究、东方和西方文学的比较研究、中国与亚洲诸国戏剧文学关系、比较文学与民族文学关系等学术课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查看详细]

    11.10

    11月10日至13日,由南京大学法语系、上海译文出版社与法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处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法语系、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系和法语联盟协办的纪念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百年诞辰暨“波伏瓦及其当代的意义”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法国、加拿大、英国和中国的近50名学者参加了会议,就波伏瓦写作的时代意义和社会影响、波伏瓦创作的艺术特色、《第二性》和女性主义、波伏瓦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接受、波伏瓦对中国女性写作的影响等多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而广泛的交流和讨论。

    [查看详细]

    11.13

    11月13日至16日,“中国第六届诗歌翻译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西南大学召开。大会包括如下议题:翻译名家名作论;诗歌翻译新作点评;诗歌翻译评鉴标准;当代诗歌翻译理论与文化理论的关系;诗歌翻译史;诗歌翻译与文学教学;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以上均包括外汉和汉外诗歌翻译的理论、评论和综合等方面的研究。

    [查看详细]

    11.14

    11月14日,“汉学与国学之互动——以顾彬《中国文学史》为中心”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行。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中国文学史专家、著名诗人、翻译家顾彬(Wolfgang Kubin)教授以及国内学术界的有关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由顾彬教授主编的十卷本《中国文学史》(Geschichte der chinesischen Literatur)是西文中迄今为止卷帙最为浩繁的一部文学史巨著,此套《文学史》突破了传统文学史按王朝年代顺序的叙事方式,而采用依文体不同分别论述的方法,更为集中地梳理出中国文学的整体脉络。此次会议使中国学术界与德国汉学家顾彬就《中国文学史》直接展开对话,促进了海外汉学与中国当代学术之交流。

    [查看详细]

    11.14

    11月14日至16日,为纪念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成立30周年,由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和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联合举办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暨学会第25届年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30多位专家学者聚首武汉,围绕马列文论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建设、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读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和马列文论教学等重要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查看详细]

    11.15

    11月15日至16日,由武汉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主办的“莎士比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60多位莎士比亚研究者齐聚一堂,畅谈学术,就莎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思路展开讨论。此次研讨会主要围绕两个大的议题展开:莎士比亚全球化:评论、翻译与演出研究和莎士比亚教学与跨文化研究。在各分会场,与会代表分为四个小组,就“舞台及影视表演”、“翻译与翻译批评”、“课堂教学及其他”、“跨文化研究”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不少论者提出了有新意的见解,展示了新的研究思路。

    [查看详细]

    11.15

    11月中旬,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系举办了“英语文学与文化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6个国家的50多名代表与会,围绕“文化理论研究”、“文学与文化”、“西方文学与文化”、“英国文化研究”、“中西文化影响研究”等五个议题进行了热烈的发言与讨论。理论讨论形成三大热点:一是由批评文化研究过于泛滥到审美自足是一种幻象的交锋;二是文化研究目前面临的理论问题;三是如何在中国开展文化研究。

    [查看详细]

    11.27

    11月27日至30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在海口市海南大学旅游学院召开。本届大会由中美比较文化研究会、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海南大学联合主办,由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承办,各大学1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生态·社会·文化·文学,大会共分12个小组进行了交流与讨论。讨论中涉及生态文化与中美文化的跨学科研究,中美地域文化的相互影响研究,跨文化的中美文学对话,中美社会文化中的歧视现象对比研究,中美核心价值观念的共性与差异研究,中美教育(教学)理念的共性与差异研究,生态文化、女性文化与生态女性文化的相关性研究,中美文化比较的其他研究课题等。本届年会突出了“生态”的议题,这也成为一个亮点。

    [查看详细]

    11.28

    11月28日至12月1日,由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发起并由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学院、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和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承办的“中国文学人类学第四届学术年会”在贵阳举行,与会代表包括两岸多所高校的上百名学者。这次会议的宗旨是“通过对‘人类学写作’的思考和对话,探讨20世纪成长起来的人类学对文学艺术创作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影响”。会议强调了三个转向:1.文艺创作的人类学转向;2.人类学的文学转向;3.人文社会科学的人类学转向。此次会议议题如下:1.文学家的人类学创作;2.对人类学范式的文学转向的学术史意义和方法论意义的研究;3.对当代文学研究中的“文化阐释”潮流的学术史反思与系谱分析;4.范式与方法:人类学如何引导我们重新进入中国和世界的“历史”。

    [查看详细]
  • 12月

    12.05

    12月5日至6日,由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南京大学承办的“江苏省比较文学学会2008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盐城师范学院等2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出版社的80多名专家、学者和教师以及部分博士生出席了研讨会。开幕式后,5位学者围绕“21世纪的文学对话与多元文化会通”做了主题发言。之后,会议按“中外文化与文学关系研究”和“学科理论:翻译、作家与作品研究”两个议题分小组各自展开深入而热烈的讨论,回应了大会的主题发言并进一步延伸阐述。闭幕式上,南京大学周宪教授发表讲话,希望江苏比较文学研究者能够从文本出发,扎扎实实的研究,进一步加强沟通,互通有无,相互促进,共同把江苏省比较文学研究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查看详细]

    12.05

    12月5日至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理论室主办的 “改革开放与外国文论研究30年”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各高校及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外文所相关领域的学者约5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分四个议题:1.问题与前景;2.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空间的拓展;3.文学史观;4.翻译与接受。与会者肯定了30年来外国文学、文论在译介和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肯定了外国文学、文论在改革开放中对解放思想、建构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提出了当前外国文论研究中存在的值得深思和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此次会议既回顾了外国文论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历史意义,又指出了问题与不足,对今后外国文论研究发展十分必要。

    [查看详细]

    12.06

    12月6日至7日,由台湾成功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异时空下的同文诗写——台湾古典诗与东亚各国的交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湾举行。本次会议的举办,目的在于促进东亚汉诗学的研究与交流,促进东亚汉文学对于台湾古典诗的了解与研究。会议包括如下议题:古典诗的传播与接受、古典诗人的跨国交流、古典诗在租界区及沦陷区、古典诗社及其他文学活动、古典诗学理论的建构、世变下的古典诗、台湾古典诗的多元层面、各地古典诗史料的辑佚与编纂、汉文化圈诗歌之差异比较。

    [查看详细]

    12.06

    12月6日至9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教学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四个直辖市、六所师范大学的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设计了四个议题:“国际大都市视野中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本科教学”、“国际大都市视野中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教学”、“‘比较文学’系列课程与‘世界文学’系列课程之相互关系”、“中美与校际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学平台的构建设想”。最后,与会学者还参观考察了本学科先驱王国维、徐志摩两位前辈的故居。

    [查看详细]

    12.13

    12月13日,上海作协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上海比较文学研究会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在上海作家协会举办了题为“改革开放30年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的研讨会。来自上海各界的专家、学者、教师和博士生共5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回顾和总结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的成功经验,就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展开了学术探讨。专家们在回顾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30年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详细]

    12.13

    12月13日,为了纪念美国文学研究专家杨仁敬教授从教50周年,厦门大学外文学院举行杨仁敬教授从教50周年暨美国文学学术研讨会。

    [查看详细]

    12.20

    12月20日,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联合主办的2008年“东方文学研究和教学:动态与趋势”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民主楼召开。40余名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北大。在大会的主题发言中,张玉安教授的《〈东方民间文学研究〉课题介绍》、赵玉兰教授的《重译〈金云翘传〉的动因及对一些问题的思考》、王向远教授的《传统民族文学的现代化即为“国民文学”——试论国民文学的形成与提倡》等发言引起了与会代表们的热烈讨论。“东方文学青年沙龙”集中关注具体的文本研究和教学研究。此次研讨会既有宏观的学科理论研究,又有微观的文学文本研究,还关涉到东方文学普及教育以及研究后续力量培养的问题,这些无不与东方文学的生存状况和教研前景相关。与会者普遍认为,此次研讨会对于东方文学学科的进一步稳步发展具有启迪作用及推动作用。

    [查看详细]

    12.27

    12月27日至28日,“改革开放30年与俄国文学和哲学”学术研讨会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并召开。来自国内各所高校的近40位学者,回顾和反思了过去30年中国在俄国文学和哲学翻译、研究和教学上所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业绩和问题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关系,展望了未来中国在这方面需要做的事情。具体议题包括:1.俄国文学在中国30年来的研究历程之回顾;2.俄国文学教学的学科制度史问题;3.俄国文学史编纂问题;4.俄国文学研究和俄罗斯问题研究;5.俄国文学研究、教学和俄语翻译;6.中国的俄国哲学之研究、教学、翻译;7.中国的俄国文学研究和俄国哲学研究。与会学者还就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比较文学视角、俄罗斯思想史研究、问题和哲学的会通等论题各抒己见。

    [查看详细]

相关推荐

热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分析框架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