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IP是18.117.216.191,欢迎访问中国社会科学年鉴数据库 !

当前位置: 首页 > 年鉴
收藏

中国比较文学年鉴2009卷

 

出版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23-03 字数(千字): 875
I S B N
978-7-5227-1272-7
点 击 量
64
其他卷次
2021 2020 2010 2008 1986
关键词

学报

文学

比较文学

文化

诗歌

译本

老师

文学における

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中国文学

分类
  • 目录浏览

  • 综述\概况

  • 热门文献

  • 大 事 记

  • 图 书

  • 最佳论文

2009年该大事记下共有共89条信息

  • 1月

    01.10

    1月10日至12日,由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中日文化交流与中国现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该校图文信息中心七楼同声传译会议室举行。日本东京大学、韩国忠北国立大学、摩尔多瓦大学、中国南开大学、中国台湾静宜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高校(研究机构)的40余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中国现代文学前会长、汕头大学终身教授王富仁先生作为学术界代表发言。他从华文文化现象和欧美、日本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截然不同的影响两个视角,从方法论层面阐述了对“中日文化交流与中国现代文学”这个议题的学术见解。本次研讨会围绕中国现代文学与留日学生、日本与中西方文化交流、日本经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等话题,以发言、点评、提问的形式组织了四场学术讨论会,并商讨了下一次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主题及其他筹备事项。

    [查看详细]
  • 2月

    02

    本月无大事记

    [查看详细]
  • 3月

    03.08

    3月8日至11日,国家教育部创新计划项目“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全国博士生论坛在暨南大学成功举行。此论坛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暨南大学承办,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协办。来自台港澳和海外以及内地近50所高校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博士后等共100余位代表参加了此次学术论坛。该学术论坛以“创新与对话”为主旨,论坛的主题为“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与会博士生代表围绕“海外华文文学与诗学”“海外华文文学书写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经验’”“海外华文文学典型个案解读”“作为海外华文文学‘引桥’的台港澳文学”等四个专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由海内外华文与传媒的著名学者进行现场评讲。论坛评选委员会还组织以著名学者饶芃子教授为首的专家小组,对参选论文进行了反复评审,最终评出“最佳学术创意奖”“最佳表达奖”“最佳演示奖”各三名以及鼓励奖五名。

    [查看详细]

    03.10

    3月10日,由澳大利亚驻沪总领事馆和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第六届澳大利亚当代作家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来自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地理系、物理系和资环学院的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共100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动。澳大利亚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学者、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历史系亨利·雷诺兹(Henry Reynolds)教授回溯澳大利亚土著历史的基础上,向听众阐述了多年来其研究澳大利亚历史的一个重要角度——充分结合土著历史和文化,直面黑白文明冲突。澳大利亚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和记者大卫·马尔(David Marr)先生对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特里克·怀特的人生历程和文学创作进行了精彩的介绍,深入探讨了怀特的文化认同问题。

    [查看详细]

    03.19

    3月19日,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举办“当代澳大利亚文学动态讨论会”。澳大利亚著名作家尼古拉斯·周思(Nicholas Jose)教授和作家、出版家艾弗·因蒂克教授(Ivor Indyk)应邀与会,外语学院数十名师生参加了本次讨论会。周思教授结合自己20多年来的创作历程,介绍了当代澳大利亚文学的发展趋势,因蒂克教授介绍了创办文学刊物《热度》的成功经历,并探讨了近年来澳大利亚文学的动向。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师生和两位澳大利亚作家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就澳大利亚文学的特点、作品的主题,以及文学创作的规律等进行了探讨。

    [查看详细]

    03.25

    3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主办的第四届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台湾东华大学工学院国际会议厅召开,中日韩业内学者纷纷出席此次会议,十数位专家发表了研究成果,既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境内外传播的话题,也触及了东西方的相互影响等议题。

    [查看详细]
  • 4月

    04.07

    4月7日,乌克兰诗人塔拉斯·谢甫琴科诞辰195周年纪念会暨诗歌朗诵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的阳光大厅举行。此次活动由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及乌克兰驻华使馆主办,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及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协办。受邀前来参加活动的嘉宾有乌克兰驻华大使馆大使卡梅舍夫,乌克兰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伊萨耶夫,驻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大使馆前经济商务参赞孙敏、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高莽,北京师范大学苏联文学研究所所长谭得伶,中乌友好协会理事李明滨教授,已故著名外国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戈宝权的夫人梁培兰女士等。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的众多师生也前来参加。会上介绍了谢甫琴科的诗歌成就在中国的影响,评述了中国对其的研究成果,北京大学俄语系的师生、乌克兰使馆工作人员还特别准备了诗歌朗诵和文艺演出。

    [查看详细]

    04.07

    4月7日,由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翻译协会、西安翻译协会、陕西省作家协会承办的“首届东西部文化翻译产业论坛”在西安举行。这是陕西省人民政府首次将文化翻译产业论坛纳入一年一度的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是一次东西部以中译外为主题的高端论坛。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江苏、河北、山西、湖北、湖南、四川、广西、云南、江西、重庆、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新疆等20多个省区市及美国的近百名中外专家、作家、学者共同探讨我国中译外事业的发展之路。本次论坛上,陕西推出了SLOT计划,即“陕西文学海外翻译计划”,由省作协和省译协联合打造“中译英”精品,将陕西20位著名作家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首先译成英文。9月同时在国内外出版发行,作为国庆60周年的献礼。这是陕西省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地将中国优秀文学作品集中翻译,并在海外出版。

    [查看详细]

    04.11

    4月11日至12日,“第二届法国现当代文学与翻译国际研讨会”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隆重举行。共有来自法国里昂高师、法国普罗旺斯大学,中国南京大学、外交学院、苏州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国内外近二十名学者和专家受邀参加了本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共进行了四场会议,共有参会的16名代表在会议上发言,各位发言的代表对法国现当代文学与翻译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来自法国里昂高师的J.M.Glaize和Eric Dayre教授、法国普罗旺斯大学Joëlle Glaize教授均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中国法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刘成富教授的《20世纪法国“反文学”的得与失》,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刘娟老师的《神圣的疯狂——读波兰,〈言语炼金术〉》,西安外国语大学法语教师张鸿的《女性自由的悖论》、宋敏生的《艺术家的使命——论纪德的自我书写》等发言博得一致赞同。

    [查看详细]

    04.17

    4月17日,“诗人的春天在中国——中法诗人座谈会”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大厦隆重举行。会议由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出席会议的有法国诗人安娜·波尔蒂加尔,中国诗人潇潇、楚天舒,中国人民大学王以培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系李冰梅教授,以及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吴思敬教授和孙晓娅副教授,另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多名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参加了会议。

    [查看详细]

    04.18

    4月18日至20日,“2009文学之路——德国古典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此次会议系《文学之路》(中德语言文学文化研究年刊)第十届年会,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承办。来自德国、瑞士和我国日耳曼学界的专家学者与上外德语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计70余人与会。研讨主题包括:德国古典时期文学的概念、特征与发生机制;歌德的美学方案、教育思想、自然科学研究成就,其传记因素与文学创作间的关系;歌德在其他作家文本中的接受和在中国的译介;席勒的人格因素、美学理想、和谐认识及其与孔子和老庄学说框架内之和谐理解的异同;荷尔德林的接受问题;启蒙时期诗人普菲弗尔对中国寓言作品的接受及其意义等。其他讨论对象涉及:洪堡特语言哲学在中国的接受和认知视角下专业交流中的术语学问题等。研讨会期间,共安排有4场大会主旨报告,分别是:“席勒的个性”(报告人:《文学之路》第一主编北京大学张玉书教授),“前古典时期作家莱辛及其在接受中的形象”(报告人:慕尼黑大学Prof.Dr.Friedrich Vollhardt),“普菲弗尔所接受的中国寓言与其伦理学所受的相关影响”(报告人:上外德语系卫茂平教授),“歌德与交游中的‘行动法则’”(报告人:费希特大学Prof.Dr.Markus Fauser)。

    [查看详细]

    04.25

    4月25日至27日,50余位中外学者前在北京出席了“歌德——席勒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纪念德国伟大诗人歌德诞生260周年、伟大戏剧家席勒诞生250周年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文化史视域里的歌德、席勒及德国古典时代”,研讨的主要问题有“民族精神与历史语境”“麦斯特与浮士德”“比较视域与世界理念”“科学精神与思维模式”“歌德、席勒在中国的接受”“艺术世界与美学精神”,及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和科学。魏玛国际歌德学会会长约翰·戈尔茨(Jochen Golz)博士、中国歌德学会会长叶廷芳和北京大学教授范大灿作了主题演讲,题目分别是:《歌德诗歌中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他们共同铸造着一个大写的现代人》和《文化民族还是民族文化:18世纪末的德国文学登上顶峰的原因解释》,华中师范大学的张玉能教授在随后的报告中探讨了席勒美学对于当代世界和中国的理论意义和当代价值。在主题演讲之后,会议按6个不同的议题展开讨论。“民族精神与历史语境”议题下的讨论中有沃尔夫冈·里德尔(Wolfgang Riedel)教授的《“体系”抑或“混乱”?——作为历史思考者的席勒》、刘皓明教授的《荷尔德林与歌德和席勒》等报告;在“麦斯特与浮士德”议题下,冯亚琳、韩瑞祥、吴建广、谷裕等专家学者分别就《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和《浮士德》的具体文本做了各自角度的阐释与解读;在“比较视域与世界理念”议题下,印度歌德学会会长Anil Bhatti博士、黄凤祝教授、印芝虹教授、罗炜、叶隽等专家学者分别从歌德与文学冒险、经典作家的身后荣誉、席勒和儒家、席勒的古典图镜观及其中国资源等角度做了发言;在“科学精神与思维模式”议题下,方在庆、莫光华、贺骥等学者分别探讨了歌德的《颜色论》等自然科学研究和歌德的天才观;在“歌德、席勒在中国的接受”议题下发言的有顾正祥、方厚升、袁志英、董健等专家学者;“艺术世界与美学精神”议题下的讨论主题多样,分别涉及歌德、席勒对表演艺术的论述、《浮士德》及《图兰朵》在中国的戏剧改编、歌德的绘画艺术、贝多芬的歌德歌曲等。这些角度多样的广泛讨论无疑将会为专家学者们今后的研究和思考提供很多富有价值的参考和启发。

    [查看详细]

    04.29

    4月29日至5月1日,台湾艺术大学召开“2009挪威剧作家易卜生(Henrik Ibsen)国际学术研讨会”,法国法宫旭大学、英国Aberystwyth University、美国学者以及岛内知名专家列席,分享对于作品理论、著述与实务经验的研究成果,并探讨现今剧场之易卜生作品创作之相关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查看详细]
  • 5月

    05.07

    5月7日至8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印度文学研究分会第十三届年会暨“印度文学与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名城洛阳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国内诸多著名院校和研究机构的40余位学者、专家济济一堂,围绕印度文学经典翻译、中印文学比较、印度宗教与文化研究等中心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会上有20余位专家学者就国内印度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作了主题发言。在文学研究和翻译方面,黄宝生先生就近期的教学和翻译工作做了简要汇报;深圳大学郁龙余教授对徐梵澄先生的印度文学哲学汉译进行了评述,对我们构建本学科史颇有启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白开元译审畅谈了自己根据孟加拉语翻译泰戈尔《园丁集》的深刻体会;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王宗教授对尼泊尔文学的兴起和发展作了简要阐述,认为尼泊尔文学发源于印度文学,印度文学是尼泊尔文学成长的沃土;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戈富平教授对印地语贱民文学作了界说和介绍;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邓兵教授则对印地语小说《虚假的事实》和《黑暗》作了全面细致的比较分析。印度英语文学也成为本次会议的重点议题之一。颜智强教授认为,印度英语文学的自觉始于20世纪30年代而非独立后,以30年代为界,印度英语文学作家的本土性和专业化程度都有所增强;石海军教授作了题为《后殖民印英文学之间》的发言,就东西方之间复杂的文化互动关系作了独到而深入的剖析。在印度宗教与文化方面,北京大学姜景奎教授探讨了印度教的分期问题,认为印度教分期与社会历史发展和种姓制度变迁紧密相关;刘曙雄教授从人口和语言两个层面分析了南亚伊斯兰文化的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南研究员就无首女神的传说和故事起源进行了深入探究;王燕教授则从黄河小浪底“云话”的创始故事中透视出印度文化元素的影响。天津师范大学孟昭毅教授通过对印度《爱经》的研究,认为该书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是一部人情味十足,兼具平等自由和自然喜乐思想的作品。此外,本次会议的一大亮点便是对印度文学文化研究方法沦的热切关注。社科院亚太所的刘建研究员提出:在研究印度文学与文化时,应充分重视印度思想家著述对我们的启示,从而使我们的研究得以深入。在这方面,也有学者另辟蹊径,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印度文化文学的相关问题,如青岛大学的侯传文教授认为,将印度古代文化和文学经典放置在生态文明的视域中进行解读,可以发掘出其中被遮蔽的价值和意义;西北大学的梅晓云教授则强调文本细读对研究印度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四川大学尹锡南教授就20世纪以来印度的梵语诗学译介研究和比较诗学的发展作了简要概述,为我们了解该领域的国际研究现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查看详细]

    05.07

    5月7日至10日,由全国英国文学学会主办、河南大学承办的“全国英国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开封的河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102所高校、科研院所、出版单位的两百多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针对大会主题“中国视野下的英国文学”的发言有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高继海教授的《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的写作与接受》、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和文学院陈世丹教授的《论福尔斯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排比构成的特殊文体结构》、南京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杨金才教授的《当代英国小说的核心主题与创作走向》、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张冲教授的《莎士比亚:语境化及其教学意义》。会上按照五大研究类别(英国小说;英国戏剧、诗歌、散文;英国文学史、文化史;英国文论、批评、文艺美学;英国文学、文化与跨学科研究)的分组原则,所有按时提交论文的与会代表分为三十个研讨组,在各组主持人的主持下进行小组学术研讨。会议还讨论并通过了新增选的副会长、常务理事及常务理事单位名单,宣布2010年将在武汉大学召开专题研讨会,2011年将在西南大学召开第八届年会。

    [查看详细]

    05.12

    5月12日,德国博世基金会和柏林文学促进会共同举办的“‘面对面’——德语文学在中国”中国巡回活动进入南京站。德国著名作家Marcel Bayer、批评家Jörg Magenau、著名翻译教学家和汉学家Ulrich Kautz走进南京大学德语系,从上午10点到下午5点,共作了三场报告,介绍德国当代文学和作家研究以及中国文学的德译情况,与德语系师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

    [查看详细]

    05.18

    5月18日至19日,在挪威王国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使馆的支持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挪威奥斯陆大学易卜生研究中心、襄樊学院和《外国文学研究》杂志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了“绿色易卜生”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挪威、韩国和中国的100余名专家学者,以生态批评为视角探讨易卜生作品的意义与价值,体味“绿色”的易卜生。会上,来自挪威奥斯陆大学易卜生研究中心的前主任、易卜生研究权威布莱恩希尔兹沃(Knut Brynhildsvoll)教授首先作了题为“为什么说易卜生是生态主义者”的主题发言,我国著名易卜生研究专家、华中师范大学王忠祥先生的发言题目为“绿色之思·道德之艺——易卜生戏剧《野鸭》的现代阐释”,来自挪威卑尔根大学的裘内兰德(Eivind Tjønneland)教授发言“易卜生和达尔文”,韩国成均馆大学的李圣敏副教授发言“构建多元一体的审美:自然、女性、《培尔·金特》和生态批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刘岩教授以“建还是不建——建筑大师的道德困”为题做了发言,奥斯陆大学雷克德尔(Anne Marie Rekdal)教授发言“多色彩的易卜生”,韩国建国大学金锺甲教授做了题为“脱离现实的解构自然:《野鸭》中的理想”的发言,南京晓庄学院杨迎平教授以比较文学流传学视角探讨了易卜生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又以影响学视角探讨了易卜生对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陈世丹教授也分析了《人民公敌》的生态伦理价值,湖北黄冈师范学院的谢岚岚副教授运用生态批评分析了《约翰·盖博吕尔·博克曼》,江苏大学吴庆宏副教授的发言从生态女性主义入手,湖南大学的王娟同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安安同学则选择了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别解读了易卜生戏剧《玩偶之家》和《海尔格伦的海盗》,湖南科技学院的王远年副教授解读了《海尔格伦的海盗》,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的汪余礼博士发言的题目是“易卜生晚期戏剧中的生态智慧”,从哲学和宗教视角审视了易卜生的生态观,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万雪梅老师针对汪余礼博士发言中提到的“工具主义世界观”发问并进行了交流,四川外语学院姜小卫博士以“绿色易卜生:‘人民公敌’的社会良知与责任”为题目发言,来自马来西亚的林宛莹以易卜生戏剧《海上夫人》为个案研究,阐释了易卜生的和谐自然观,江汉大学彭松乔教授做了“人本生态观——易卜生生态思想的核心理念”的发言,上海大学的俞建村副教授的发言对“生态”一词的界定进行了审视,南京晓庄学院的张春蕾教授在“对人的自然本性的诉求和捍卫——《人民公敌》的生态批评”的发言中,倡导人对其自然本性的复归,江苏大学万雪梅老师发言就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的出走与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小说《觉醒》中的女主人公埃德娜投身大海的结局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从生态角度对两位女主人公的人生选择进行了反思。

    [查看详细]

    05.22

    5月22日至23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了题为“中国英美文学教学与研究30年”的英美文学国际研讨会。本次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主办、文学研究院和英美文学研究中心承办,与会成员包括中国、英国、美国、伊朗、新加坡等国的两百多位学者。有十名国内外著名学者做了主题发言,小组发言内容涵盖英美文学领域里的文学理论、生态批评、女权批评、比较文学、美国小说、英国小说、族裔文学、文学教学、诗歌研究、戏剧研究等方面。议题包括中国英美文学教学与研究30年回顾、中国现代化与英美文学、中国英美文学史研究与编撰、英美文学名家名作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热点问题、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学、英美文学教学研究。

    [查看详细]

    05.29

    5月29日下午,乌克兰驻华大使馆在一楼大厅举办纪念果戈理诞辰200周年圆桌会议,来自各高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报社、出版社、欧美同学会等单位的3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李明滨教授、刘洪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蓝英年、夏忠宪、李正荣,西安外国语大学教授温玉霞,人民文学出版社温哲仙博士,商务印书馆冯华英博士等出席大会并发言。

    [查看详细]

    05.29

    5月29日至3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室、河北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多元文化中的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在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哲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的近40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河北大学文学院院长田建民主持,河北大学校领导哈明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党圣元、文学研究所理论室主任高建平分别致辞。与会学者围绕着“多元文化中的中国美学”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研讨,议题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美学发展中的本土化与全球化问题、美学的边界与美的本质问题、马克思主义美学问题以及中国美学研究的其他问题等方面。

    [查看详细]
  • 6月

    06.04

    6月4日,我国著名翻译家、中国译协名誉理事、中国外文局资深外语专家、原《中国建设》(现为《今日中国》)副总编辑沈苏儒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90岁。沈苏儒曾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第五届理事会名誉理事、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专家委员会顾问,于2002年被中国译协授予资深翻译家荣誉称号。

    [查看详细]

    06.10

    6月10日,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召开了“文学经典的重释与普及”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国内业界学者与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以及该所60多名师生。郑克鲁、谢天振、孙景尧、杨乃乔、朱振武等知名学者做了精彩发言,普遍意识到文学经典在当代面临的困境,强调了经典对于当代人的意义。

    [查看详细]

    06.13

    6月13日至14日,首届中国“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研讨会在杭州西湖边的三台山庄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外语学院英语文学研究所、美国新奥尔良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编辑部、浙江省外文学会、浙江省翻译协会联袂主办。继1996年在耶鲁大学召开的“现代主义与东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04年在剑桥大学举办的相同议题的国际研讨会之后,本次会议作为国内首届以及2010年现代主义和东方文化国际研讨会的预演,吸引了来自中美28个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约76位专家、学者,其中28位宣读了论文。其中,美国新奥尔良大学文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现代主义研究中心主任钱兆明教授以“现代主义与中国文化:美国现代派诗人与他们的杭州合作者”为题,以大量第一手研究材料,阐述了美国现代派诗人从他们的中国朋友与合作者那里受到的深入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的孙宏教授从学术界对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褒贬不一的评价出发,认为庞德虽然对英国诗歌虽有许多误读,但更多的是对原作的重构,力图传达中国诗歌的神韵,并由此倡导一种“新的学术方法”;浙江大学的张德明教授通过分析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中国长城建造时》,引导听众从他者的角度出发,对自己身处的社会体制、文化境遇和存在状况进行反思和追问;中山大学的区鉷教授以细致的文本解读,介绍了英国诗人蒲龄思的诗歌特点和中国诗意;浙江大学的高奋教授从中西诗学观照的角度,解读了伍尔夫的“现实观”,指出其与中国传统诗学精神的内在会通;浙江大学的范捷平教授、张剑教授和美国普渡大学的林立丹教授接着发表了主题演讲。浙江大学的范捷平教授以德语现代文学中德布林和瓦尔泽的中国题材文学文本为例,探讨了文学面具的现代性问题;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剑教授分析了《荒原》和《四个四重奏》中的佛教印度教思想,指出了艾略特宗教立场的转变;美国普渡大学的林立丹教授和与会学者们分享了她在塞缪尔·贝克特和中国音乐的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讨论会上,学者们分别围绕庞德、现代主义诗歌、现代主义小说、现代主义文论与东方文化的关系展开论述与讨论,内容涉及多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20位作家和诗人,涵盖哲学、宗教、音乐、美术、文学、文化等领域。

    [查看详细]

    06.14

    6月14日至20日,第十二届国际易卜生年会于上海复旦大学召开,此次年会的中心议题为“跨文化的易卜生”(Ibsen Across Cultures),旨在讨论易卜生作品(文本与表演)在不同文化中的研究和传播,交流从不同文化视角研究和改编易卜生作品的成果。共有来自挪威、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典、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约70位学者和戏剧界人士参加本次大会。此次年会共收到论文90篇,其中有18篇来自国内,包括《易卜生与中国文化的构建》《易卜生的戏剧和思想:在印度文本下的多重表现》等。此次会议是第一次在亚洲地区举行的国际易卜生年会。

    [查看详细]

    06.15

    6月15日至24日,以色列举办“赫尔曼·麦尔维尔与地中海”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的杨金才教授参加了大会并并作了题为“中国学术视野下的赫尔曼·麦尔维尔”(Critical Reception of Herman Melville in China)的大会发言。

    [查看详细]

    06.16

    6月16日至18日,外国语言文化和宁波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在宁波举行“海洋文学和人类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工作会议。外文所党委书记、副所长陆建德研究员和外文所所长、研究中心主任陈众议研究员先后为宁波大学外院师生们做了题为“略论康拉德的海洋小说”和“从西葡古典文学看西方霸权的文化先行策略”的精彩的学术讲座。

    [查看详细]

    06.19

    6月19日至21日,“2009亚裔美国文学研讨会”在北京中协宾馆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主办,会议的主题为“新世纪的亚裔美国文学”。此次会议云集了来自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余位专家学者,包括来自台湾的李有成教授、单德兴教授、冯品佳教授等人,大陆老一代亚裔美国文学研究的拓荒者吴冰教授、张子清教授等人,以及来自美国名校的张敬珏教授、凌津奇教授、俞宁教授等参加了此次盛会。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张敬珏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吴冰教授、中央民族大学的郭英剑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的陆薇教授在大会上做了主旨发言。陆薇教授的题为“亚裔美国文学的格特叙事研究”的发言引起了国内外与会者的浓厚兴趣和《文艺报》等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会上,来自两岸三地的学者们就亚裔美国文学的多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小组讨论分专门的作家研究、作品研究、理论研究、比较研究、教学研究等,在文类上涵盖了小说、戏剧、诗歌、传记、理论著作等,议题具有很强的前沿性,代表了亚裔美国文学国际研究的最高水平。

    [查看详细]

    06.19

    6月19日至22日,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十届年会于杭州召开。此次会议由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承办,会议的中心议题为“外国文学研究60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四川外语学院、人民文学出版社等五十多家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出版社的一百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学术论文八十多篇。大会发言中,殷企平教授结合19世纪英国转型时期的文化背景,解读了英国作家莫里斯的小说《来自乌有乡的消息》;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以伦理禁忌为出发点,根据细腻的文本分析,剖析了哈姆雷特的弑母意识与两难选择;社科院外文所陆建德研究员的发言纵横捭阖,从《读书》杂志1982年的一篇文章《从特罗洛普想到的》谈起,回顾了建国六十年来外国文学的译介和研究,提出了如何在研究中体现我们特殊的问题意识和社会关怀;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从当下的背景出发,反思了外国文学史教材编写中的人文传统;东北师范大学刘建军教授生动地论述了文化发展中的三大冲突:人文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冲突、角色与身份的冲突、个体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冲突;北京语言大学宁一中教授做了题为《比彻家族与美国文化记忆》的发言,指出人才辈出的比彻家族在宗教、政治、文艺、妇女运动和教育等领域对美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影响。此外,北京大学申丹教授、清华大学王宁教授、浙江大学范捷平教授、社科院外文所吴岳添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汪介之教授分别做了《叙事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世界文学的形成及翻译的干预作用》《文化学转向中的中国学者主体意识》《法国文学六十年》《俄罗斯文学史构建的若干问题》的发言。年会的12场分组会议上,与会的专家学者围绕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欧洲文学、翻译研究、60年外国文学研究、理论研究、亚非文学、比较文学、俄罗斯文学、文学史等议题作了发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还投票增补了四位理事,分别为浙江大学殷企平教授、宁波大学段汉武教授、上海大学朱振武教授、南昌大学刘婷教授。

    [查看详细]
  • 7月

    07.07

    7月7日至10日,由国际翻译与跨文化研究学会(IATIS)主办、澳大利亚Monash大学承办的第三届国际翻译研讨会在墨尔本召开,会议的主题是“Mediation and Conflict:Language and Culture in a Global Context”(调停与冲突:全球环境下的语言与文化)。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248名代表到会,就当今世界的译介理论与实践问题展开讨论,几家国际知名的语言和翻译专业出版社赞助并派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探讨的问题牵涉面很广,按照类别,有文学翻译、影视翻译、自译、口译、法律翻译、新闻口笔译等;按照内容,有儿童语言翻译、翻译中的审查、全球市场中的“小”语种、影视文本中的冲突调停、翻译的技术冲突、宗教调停、笔译与口译过程的认知研究、翻译教育的语境、翻译与化解冲突、早期译本与现代理解、全球环境下的口译培训、跨文化旅游和国际营销,以及太平洋地区文学翻译研究。这次会议对中国的特别关注是前所未有的。会议特别设立了“翻译与中国现代性的形成”专题组,由清华大学罗选民博士主持。这是大会唯一的国别翻译研究专题组,组内发言者包括来自中国的学者和来自其他国家的中国研究学者,其中大陆有4位学者(罗选民、李养龙、王建新和赵文静)到会并发言。中国香港学者做第一场主题发言,题目是“对激进主义的再思考:晚清时期(1840—1911)翻译的权力与动力”。

    [查看详细]

    07.10

    7月10日至12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外国文学研究》杂志联合主办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学术研讨会在武汉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六十多所高校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忠祥教授以“外国文学教材建设的回顾和前瞻——建构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的新范式”为题发表演讲,认为21世纪以来我国的外国文学史研究和编写成果丰硕,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众多外国文学史教材有同水平的重复;二是联系中国文学不够,无法做到中西贯通;三是偏重西方文学忽视东方文学现象严重;四是外国文学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有待进一步改善;五是外国文学教研人才流失严重。汪介之教授作了题为“国内外文学史教材编撰中的若干问题”的发言,重点对朱维之教授主编的《外国文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和郑克鲁教授主编的《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指出这两部教材存在四大问题:第一,史的意识比较淡薄,缺乏对艺术形式及其演变的描述;第二,宏大叙事倾向,把文学史写成“主义”更替史;第三,庸俗社会学的倾向尚未完全清除;第四,个别细节问题,如对古罗马神话的忽略等。汪教授进而阐述自己关于文学史编写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刘洪涛教授的发言题目是“中国的世界文学史写作与世界文学观”,认为中国学者从1927年撰述世界文学通史类著作至今,在以下四个方面积累了经验:一,在世界文学史著述中,本国文学应该缺席还是包含其中?如果包含其中,如何给予它适当的地位?中国学者对这一困扰学界的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答案。二,中国学者强调东西方文学的二元对立,以及东方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三,在世界文学史动力理论的探讨上,中国学者提供了阶级论、人性论、世界主义三种有价值的模式。四,中国学者撰述的世界文学史,其构成因素基本上只取那些在国别文学中享有世界声誉的优秀作品,而国际间对此却有更丰富、深入的探索。聂珍钊教授作了以“外国文学课程与《外国文学史》教材建设的思考”为题的重点发言,他首先对“课程”和“教材”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教材与课程、教材与教师、教材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继而针对外国文学教材的现状与不足,提出了新编《外国文学史》的方案,指出外国文学教材的主要价值在于全面提供外国文学课程的丰富信息,帮助学习者建立系统完整的外国文学知识结构,从宏观上了解整体外国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总结整体外国文学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从微观上认识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并据此批评我国大多数外国文学史编成了教师授课用的讲义,形成了“三突出”模式:概述+作家+代表作品,其结果是将复杂的文学现象简单化,将多样性文学单一化。揭示了我国外国文学史编写中存在的知识结构不完整、东西方文学相互割裂、文史不分、忽视资源建设四大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华中师大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曾巍作了“关于策划出版外国文学史教材的构想”的发言,认为新的教材构想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突出了知识的系统性,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与会代表结合自己的教改实践,指出了目前外国文学教材存在的问题,并对新世纪外国文学教材编写提出了诸多有益的建议。

    [查看详细]

    07.11

    7月11日,中国学术界的两位泰斗——任继愈先生、季羡林先生先后在北京因病去世。任继愈先生生前为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是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新中国宗教学研究奠基者,对中国哲学、宗教学、历史学、图书馆学等多学科的创立和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季羡林先生生前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建树卓著。

    [查看详细]

    07.17

    7月17日至19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亚美研究系共同主办、译林出版社协办的“2009美国华裔文学国际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美国族裔文学研究学者Evelyn Hu-DeHart、张敬珏、凌津奇,美国华裔诗人梁志英、林永得,中国台湾美国文学研究专家单德兴、李有成,韩国东国大学Rho Heongyun,国内华裔研究学者王宁、张子清、程爱民、赵文书、李建波、李贵苍等参加了研讨会等海内外100多位学者、作家与会,会议主题为“文化·语境·读者”,下设7个议题:1.“全球、本土与离散”,2.“记忆与历史”,3.“身体与欲望”,4.“叙事还是纪实”,5.“文化挪用与翻译”,6.“族裔互涉关系”,7.“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读者及其他问题”。张敬珏、凌津奇、王宁、Hu-DeHart、赵文书先后作了大会主题发言。代表们围绕研讨会的中心议题就本土与离散、记忆与历史、身体与欲望、自传与小说、叙事与纪实、中国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形象、文学与媒体的交叉、文化挪用与翻译、族裔互涉关系、美国华裔文学教学中的读者与听众等问题,展开了自由而热烈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查看详细]

    07.20

    7月20日至24日,由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编辑部主办、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外国语学院承办的“2009年当代外国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威海举行。来自全国88个科研、教学及出版单位的15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本次研讨会以20世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其特有的文学观念、艺术品格及创作规律等,同时也包括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其他议题。在诺贝尔文学奖这个大题目的统辖下,涉及东西方各国的作家作品研究,除了英、美、法、德、俄等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外,还广泛地涉猎了南非、土耳其、日本等获奖作家,对其他议题的研究主要围绕英语小说、戏剧和诗歌作品展开。发表的论文包括: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刘海平教授的《诺贝尔文学奖与美国文学》,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王腊宝教授的《帕特里克·怀特与当代澳大利亚文学批评》,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王丽丽教授的《后“房间里的安琪儿”时代:从房间意象看莱辛作品的跨文化意义》,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海榕之的《刘易斯小说的地理景观叙事与文化情感结构》,上海大学英美文学研究中心朱振武教授的《威廉·福克纳国内研究卅载回眸》,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新木教授的《勒克莱齐奥小说〈蒙多〉的语义构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建军教授的《当代文化发展趋势与西方文学走向》等。发表的演讲包括: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周敏的《流散身份认同——读奈保尔的〈世间之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黄荭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在中国的译介历程》、朱雪峰的《论贝克特后期静态剧的时空结构》,等等。大会还从当代外国文学研究的历史、现实、主题、形式、文化体制、意识形态、批评遗产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涌现出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念和研究成果。

    [查看详细]

    07.23

    7月23日,上海市比较文学研究会主办“中韩著名作家刘震云、崔秀哲作品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举行。两位作家亲临现场,面对面进行了对话问答,并就中韩文学的共性和差异表达了各自的认识。朴明爱、杨剑龙、郝雨等来自中韩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十余名专家、学者、读者代表,以及《中华读书周报》《文汇报》等媒体记者,也在会上围绕两位作家作品展开了热烈研讨,形成了读者、评论家与作家三方之间生动高效的互动交流。

    [查看详细]
  • 8月

    08.04

    8月4日至7日,北京大学世界传记研究中心、黑龙江大学西语学院和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在黑龙江大学召开了黑龙江大学第十四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自传文学研究”会议。来自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出版社的60余名学者、创作者与会。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有:自传文学的定义、自传文学的形式、自传诗学、自传的叙事艺术、自传与虚构性文类的关系、自传家、自传名著、自传理论的研究。对跨文化传记写作的观照是这次研讨会的亮点。德国梅因兹古腾堡大学(Gutenberg University of Mainz)哲学与语文学院院长、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霍农(Alfred Hornung)教授做了题为《跨文化传记写作》的主题发言。对类文本、亚自传叙事、自传性材料的互文关系、自传主体的虚构性、流变性的考察是研讨会的一大焦点。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副院长许德金教授以雅各布斯(Harriet Jacobs)的《一个黑人女奴的生活往事》及汤亭亭的《女勇士》为例,聚焦其中的类文本叙事现象及其特征,并从叙事学的视角考察其独特的类文本叙事特点及其不可靠叙事之间的关系,为我国当代的自传叙事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另外,南京国际关系学院二系的唐岫敏教授、北京大学德语系的胡蔚博士等与会专家、学者也都围绕着会议议题进行了深入细微的探讨和交流。

    [查看详细]

    08.07

    8月7日至9日,马来亚大学中文系、马大中文系毕业生协会与武汉大学文学院合办的“中国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隆坡顺利召开。与会89位学者来自中国、马来西亚、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46所大学。本次会议由武汉大学中国文学传播接受研究中心主任王兆鹏教授与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潘碧华博士共同组织筹划。集中探讨了以下问题:一,相关理论的建设及学术史的考察;二,对文学传播过程具体要素的考察;三,对经典作家、作品传播与接受的考察。陈文忠、王兆鹏、杜敏等学者作了发言。此次会议论文涉及的问题相当广泛,从时间跨度来说,上起先秦,下至当前,真正是“跨越时空”;从内容上说,不仅涉及传播诸层面的考察,也涉及理论建设问题;从方法上说,不仅有传统的方法,也出现了问卷调查、定量统计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查看详细]

    08.12

    8月12日至14日,由清华大学外语系和亚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翻译全球文化:走向跨学科的理论建构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各大洲十多个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近100位代表出席了本次研讨会。此次会议由国际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宁教授主持。包括国际文学理论学会主席、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加州大学厄湾分校杰出教授J.Hillis Miller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华盛顿大学人文科学研究中心主任Gerald Early在内的一大批国际文化理论、翻译理论和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学者,同时还有《批评探索》等多家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的主编就精英文化及其产品、文化记忆、文化研究教学等问题进行了对话和讨论。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翻译全球文化”,对以往狭义的拘泥于语言间转换的“翻译”进行了重新定义,这种“文化翻译”实际上就是多元文化间的一种相互沟通和影响。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英语的强势地位依然存在,但汉语的普及和中国文化的世界性特征已经日益显示出来,文化翻译也应该将其重点转向把中国文化的优秀产品翻译到全世界,而此次中美两校的“强强联合”正充分展示了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方学术交流和对话的力量。

    [查看详细]

    08.15

    8月15日,国际东方诗话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在延边大学开幕,主题为“历史文化视阈下的东方诗话”。来自韩国、日本、新加坡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8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和中国内地学者一起,围绕各国诗话作家作品、诗话的理论与内容、诗话比较研究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并向大会提交了60余篇论文。延边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蔡美花作了题为《朝鲜古代诗论的审美思维方式》的主题发言。

    [查看详细]

    08.27

    8月27日至28日,由世界各国学者参与的郭沫若国际学会第一届国际会议在美国华盛顿Jones Hopkins University举行。与会学者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美国、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历时两天的会议上有18名学者发表了学术报告。会议讨论题目以“郭沫若与世界文学与文化”为大主题,子题分为:郭沫若的文学作品研究,郭沫若与国际关系问题研究,郭沫若生涯活动研究,郭沫若与中国历史研究,郭沫若与考古学研究,郭沫若与书法文字研究,国际性郭沫若研究动向。会上由中国学者蔡震先生、日本学者岩佐昌章教授、韩国学者朴宰雨教授、美国学者周海林博士分别介绍了各国的郭沫若研究状况。此次学会内容丰富,除文学研究外还有不少崭新的研究成果披露,其中,比较文学方面,日本郭沫若研究会会长岩佐昌暲先生发表了《日本郭沫若研究·介绍的九十年》;韩国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朴宰雨教授的发言题目是“韩国研究郭沫若的历史与动向考察——从《司春的女神歌》的翻译到《郭沫若的韩人题材作品研究》”;美国学者周海林发表了以“On the Reception of Upton Sinclair from Japan to China:A Route Through Chuangzao She“Creation Society”为题目的报告,特别触及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通过日本接受和介绍美国文学的问题,提出了日本、中国、美国之间文学交流的课题;韩国学者金良守教授发表了《凝视“关东大地震”的三个视线郭沫若·李箕永·中岛敦》,围绕日本关东大地震期间日本作家中岛敦、中国作家郭沫若、韩国作家李箕永的作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澳门大学的朱寿桐教授生动解说了他在郭沫若文学创作研究中发现的空域背景问题;郭沫若面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复杂性成为参会者的关注焦点,来自美国俄亥俄州Wesleyan大学的陈小明教授以郭沫若为研究个案,针对郭沫若本人在五四时期对于传统儒道文化的取舍,对西方文化的吸纳程度等事实,讨论了五四运动与中国文化取向,进而探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李怡教授发表了《欲望的生成与焦虑的克服——郭沫若的日本记忆及其文学史价值》;美国Villanova大学的周海林女士就“从日本到中国,通过创造社,对于辛克莱的接受路径”发表演讲。此次学术会议与迄今的学会不同之处还在于会议特设立了“青年学者优秀奖”和“优秀论文奖”。会议最后经评奖委员会的审评选出两名“青年学者优秀奖”得奖人,5名“优秀论文奖”得奖者,由会长藤田梨那向得奖者颁赠了奖状和奖金。

    [查看详细]

    08.29

    8月29日至30日,由“国立”台湾文学馆主办、“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承办的“第六届台湾文学研究生学术论文研讨会”在“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召开,国内外台湾文学相关研究所的博硕士班在学研究生前来参会。研讨会的主题是“台湾文学与历史、社会的对话”,研究台湾文学与历史话题、地理空间的关系。一方面,台湾大学甘炤文的《都市风景点线面:试论林耀德散文的“都市”意象——以〈一座城市的身世〉、〈迷宫零件〉、〈钢铁蝴蝶〉为中心》、彰师大陈鸿逸《历史语境下的生命剧场:一种凝视人生的视角——以黄克全的〈流自冬季血管的诗〉为探讨范畴》、成功大学曹世耘《空间、记忆、历史魅影——论〈巫言〉与〈看得见的鬼〉》等从文学史、文类史、思潮史的书写、文学经典的文化领导权争夺等方面探讨台湾文学的历史语境;另一方面,清华大学吴昱慧的《日治时期「南方」/“南方”的文学——以龙瑛宗为例》、国北教大潘为欣的《通译经验的转化——小野西洲土语小说〈罗福星之恋〉创作》、中正大学梁钧荃的《翻译、主体,在场与位移——论魏清德小说〈倾国恨〉》以及台湾师大王俐茹的《日本·台湾汉文人的交游网络及其拾遗?——以馆森鸿为个案》等则从台湾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角度讨论台湾文学核心与边陲的依赖、家国与地方认同的纠葛、全球化与在地化的矛盾等空间议题。其后的“新世代论坛”研究生座谈会的主题是“台湾文学如何跨领域:方法、理论与研究趋势”,台湾师大陈慕真、“国立”政治大学蓝士博等人发表了相关论文。

    [查看详细]
  • 9月

    09.03

    9月3日至4日,由“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主办的“‘没有主义’?文本与语境脉络、思想与意识形态的交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立志弥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日本、俄罗斯现当代文学比较与文化交流研究的不足,与会学者从文本(texts)与不同语境派络(contexts)的分析入手,进而探索思想(ideas)与意识形态(ideologies)交会下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意识。

    [查看详细]

    09.05

    9月5日至8日,由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明报月刊、世界华文文学旅游联会和澳门中华文学艺术协会主办,香港作家联会合办,亚联公司和领汇管理有限公司赞助的第二届世界华文旅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共同围绕主题“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大会由潘耀明与张双庆主持,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总结。

    [查看详细]

    09.05

    9月5日至13日,南京大学法语系黄荭副教授参加了国际杜拉斯学会和日本东北大学联合举办的“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东方”国际研讨会,主持了一场主题为“Métaphysique(s)”的会议并作了“Marguerite Duras à l’épreuve de la Chine”的会议发言。

    [查看详细]

    09.10

    9月10日至11日,由台湾大学台湾文学所、哈佛燕京学社主办的“交界与游移:近现代东亚的文化传译与知识生产”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台北召开。来自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中国台湾等地区的学者宣读了共二十篇会议论文,召开了“交界、游移、跨领域——哈燕社学人座谈会”与“重返《福尔摩沙》座谈会——苏维熊、吴坤煌及其时代”两次圆桌会议。

    [查看详细]

    09.18

    9月18日至2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理论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所联合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了题为“外国文学理论六十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暨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外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世界历史所、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及北京大学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等国内著名机构的近8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大会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外国文学理论的翻译、研究、教学、应用以及对中国的文化渗透、影响与转变、历史流变和时代趋势,做出了深入的回顾、总结与展望,代表们围绕“外国文论研究六十年的成绩与空间的拓展”“外国文论译介六十年的成果与当下的任务”“外国文论中国化探索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外国文论教学与教材建设六十年的经验与问题”“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与前景”等议题展开讨论,法国巴黎国际哲学院研究员、同济大学欧洲文化研究院高宣扬教授,英美文论专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张中载教授,比较文论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刘象愚教授,文学理论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吴元迈研究员,德国文学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章国锋研究员,文论专家、北京师范大学王一川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高建平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王柯平教授,兰州大学张进教授,北京语言大学宁一中教授等学者纷纷作了报告。此外,大会还召开了“外国文论译介:问题与空间”圆桌座谈会,以及“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学术筹备小组会议,相关人员讨论了《文学理论的文化共性与个性——外国文论六十年反思》编写组稿事宜,与会的英、德、法、俄语文学理论专家为外国文论的译介、研究和教学建言献策。

    [查看详细]

    09.21

    9月21日至24日,南京大学许钧教授应邀参加韩国文学翻译院组织的“国际翻译家论坛”,作了题为“文学翻译再审思”的大会报告。

    [查看详细]

    09.24

    9月24日至26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许钧教授应邀参加韩国高丽大学的“翻译批评国际研讨会”,作了题为“多元文化语境下翻译的使命与批评”的大会报告。

    [查看详细]

    09.24

    9月24日至26日,由厦门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和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中日视野下的鲁迅”国际学术会议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学术报告厅隆重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厦门大学、日本东北大学和北京鲁迅博物馆联合主办。会议围绕“鲁迅与日本”“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性别视角下的鲁迅”等议题,分为“中日视野下的鲁迅”“鲁迅与日本”“鲁迅与外国文学”“鲁迅与中国新文化运动”“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鲁迅与中国现当代文学”“性别视野下的鲁迅”等七场主题发言开展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来自日本、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海内外各大学术院校、机构的80余位学者、专家、教授出席了会议。同期日本东北大学还在厦门大学举办“鲁迅在仙台”图片展。图片展分为鲁迅留学日本时的仙台、鲁迅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鲁迅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以及公寓的交友关系、幻灯事件、鲁迅“医学笔记”与藤野严九郎、芦原的藤野先生、鲁迅在仙台的史迹等七个专区,共展出各种珍贵图片150多张。其中,鲁迅在仙台医专教室所观看的幻灯片(现存15张),及藤野为鲁迅亲自批改的“医学笔记”影印件,是这次展览的核心内容。它们是了解鲁迅“弃医从文”的真正心理动因,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和深厚师生情谊,以及鲁迅与中日近代文化关系重要、珍贵的文献资料。

    [查看详细]

    09.26

    9月26日,由北京语言大学汉学研究所、斯洛文尼亚文化与教育协会、卢布尔雅那大学亚非系联合举办的“早期欧洲来华传教士与汉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斯洛文尼亚、葡萄牙、美国、日本、波兰、中国澳门及中国内地各大学与机构的约70人参加了会议。本次研讨会的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欧洲各国赴华传教士研究,涉及欧洲各国传教士与中国文化及欧洲文化的关系、传教士与汉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有一场关于斯洛文尼亚传教士刘松龄的专题讨论。以卢布尔雅那大学亚非语系主任Mitja Saje教授为首的海外学者近年来与中国学术界及档案史料部门积极合作,对来华传教士刘松龄的生平活动及意义做了具有重大推进性的研究,此次会议上他们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他几场讨论会广泛涉及早期欧洲诸国传教士的在华经历、传教士办学与汉语教育、传教士对各种双语词典的编纂、传教士对汉字与语法的研究、传教士的译文及双重译文理论、传教士在中国宫廷的生活与工作、传教士与明清政治的关系、传教士创作的中国小说,传教士的满语学习与满汉文本、传教士墓地与碑文等。

    [查看详细]

    09.26

    9月26日至27日,由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和德语系共同举办的“德语文学中的文化记忆与民族价值观的形成”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外语学院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德、韩三国著名的学者,其中包括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知名专家教授,来自德国的参会者有乌珀塔尔大学的文化记忆研究专家Astrid Erll教授、柏林自由大学的Feger博士和Schoor博士以及开姆尼茨工大的Osterheimer博士,来自韩国的女子大学的李埈瑞教授,除此而外,还有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并做了发言。

    [查看详细]

    09.27

    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以来江苏省外国语言文学与翻译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结果揭晓,刘海平、王守仁主编的《新编美国文学史》,许钧的《翻译论》,张柏然主编的《新时代英汉大词典》,陈嘉的《英国文学史》,陈敬咏的《当代苏联战争文学评论》,范存忠的《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的英国》,魏向清的《双语词典译义研究》获得特别贡献奖;王守仁的《心灵的舞台——19世纪英国诗剧研究》,朱希渝的《不合时宜的思想》,朱刚的《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刘海宁等翻译的《拉贝日记》,江宁康翻译的《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获得荣誉奖;王文宇、文秋芳的L1 use in the L2 Composing Proces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16 Chinese EFL Writers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朱雪峰、刘海平的Euaene O’Neill as Traditional Chinese Theatre:Adapting Desire under the Elms,刘华文的《汉诗英译的主体审美论》,何宁的《叶芝的现代性》,常玲玲的《德语句法现象对比研究》获得一等奖;刘云虹的《论翻译批评空间的构建》,陈民的《试析布莱希特笔下人物的多层次塑造》,张琦的《重返自我——论福柯的〈性经验史〉》,张俊翔的《当代报纸新闻体裁的言语结构》,高方的《文学生命的继承与拓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汉译简评》获得二等奖;方红的《华裔经验与阈界艺术汤亭亭小说研究》,张辛仪的Formen und Funktionen der Intertextualitat in Erzahlwerken von Gunter Grass,赵杨的《拉斯普京作品中的乡土情结与民族意识》,黄荭翻译的《解读杜拉斯》获得三等奖。

    [查看详细]
  • 10月

    10.05

    10月5日下午,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研究》编辑部会议室召开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空间问题”专题研讨会。此次会议由《外国文学研究》与《诗歌月刊》副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邹建军教授主持。出席此次研讨会的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台港文学所所长古远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何锡章教授、长江文艺出版社编审赵国泰先生、湖北省作协原副主席与《诗歌月刊》执行主编谢克强先生、武汉出版社总编室主任邹德清先生、诗人与作家许雨浓先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永健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张岩泉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江少川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杨秀芝副教授、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常芳博士、湖北经济学院王娜讲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树福博士等。研讨会关注文学地理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围绕从地理空间角度研究文学的可能性,从地理空间角度研究文学的重要性,文学地理学与从前的作家作品之地理分布研究的区别,文学地理学与生态批评、环境批评、空间批评的区别,文学地理学作为一种批评方法而发挥作用的可行性,人文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研究能够为文学批评方法带来的影响,文学地理学研究能够为中国的比较文学学科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文学地理学的发展前景等问题展开讨论。

    [查看详细]

    10.05

    10月5日至9日,台湾中研院中国文学和哲学研究所在台北举办了“大江健三郎作品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等一行六人应邀赴台出席此次研讨会。出席这次研讨会的还有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研院文哲所和欧美研究所、政治大学、台湾大学、台东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学者,海峡两岸的知名作家、翻译家莫言、朱天文、刘慕沙、李欧梵等。会议特邀嘉宾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荣誉研究员”,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先生应邀与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表感言。外文所所长陈众议研究员、副所长陆建德研究员、外文所的日本文学研究专家,大江健三郎作品的中译本主要译者许金龙编审先后主持了会议讨论。陈众议、陆建德、许金龙以及《世界文学》主编余中先编审、外文所中北欧文学研究室副主任李永平研究员和外文所所长助理吴晓都研究员在会上分别作了做学术主题发言。

    [查看详细]

    10.07

    10月7日上午9时11分,马来西亚文坛耆老姚拓于吉隆坡班台医院病逝,享年88岁。

    [查看详细]

    10.10

    10月10日至11日,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研究生会发起并主办的“跨文化视野下的浪漫主义全国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3所高校的近六十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均携带论文前来参会,讨论内容覆盖了“欧美浪漫主义研究”“中国浪漫主义研究”“浪漫主义美学研究”“中西浪漫主义比较”“德国浪漫主义”等五个专题。

    [查看详细]

    10.15

    10月15日上午,意大利文学学会在京召开意大利悬疑推理小说座谈会。来自意大利的三位作家——姜卡罗·德卡塔尔多,皮埃罗·科拉普里科,布鲁诺·莫尔齐奥——与30多位中国翻译界、评论界和出版界人士进行了热烈的互动式对话。座谈会在幽默轻松的气氛中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出席座谈会的中方人士谈到中国的公案小说传统,意方作家认为这是推理小说的源头。双方由此展开对中意悬疑小说的异同进行比较。双方就文学与影视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还对意大利悬疑作品进入中国市场的前景进行了种种预想和设计。

    [查看详细]

    10.15

    10月15日至16日,由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会协办、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和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联合举办的“近六十年海峡两岸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在台湾大学举行,同时庆祝许倬云先生八十寿庆。其中与比较文学有关的是南京大学黄荭的发言《二十世纪法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历程:回顾与展望》。

    [查看详细]

    10.16

    10月16日,在中国与挪威建交55周年之际,以挪威当代著名作家拉格纳尔·霍夫兰德的代表作品《半夜飙车》《小熊小狗跑出来》,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纳入“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系”推出为契机,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挪威驻华大使馆、中南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主办的“中挪儿童文学与青少年成长研讨会”在北师大文学院励耘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论坛邀请了拉格纳尔夫妇与中国作家交流、研讨。文学院副院长刘洪涛教授、挪威驻华使馆文化参赞欧德琳女士、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总编辑谢清风致辞祝贺。中南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彭兆平、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王泉根主持会议。参加研讨会的有束沛德、金波、柳鸣九、石琴娥、樊发稼、刘勇、刘洪涛、王泉根、彭兆平、汤锐、谢清风、吴岩、陈晖、李东华、安武林、王林、舒伟等作家、评论家和出版人五十余人,以及首都新闻界《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北京日报》等二十多家报刊及新浪网、搜狐网、易网等媒体记者。研讨会上交流了中国和挪威儿童文学发展的现状,并就儿童文学的人文内涵与美学责任、现实性与幻想性、欧美与中国儿童文学比较等论题展开了研讨。

    [查看详细]

    10.16

    10月16日,由浙江大学德国学研究所冯黛绿教授发起的,由浙江大学和“国际孚希特万格研究组织”共同举办的“2009孚希特万格讨论会”在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顺利召开。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也是德国犹太小说家孚希特万格先生的孙侄,Drian Feuchtwanger先生,专程从英国赶来对他的祖舅和Feuchtwanger家庭做了精彩讲述。同时,德国学研究所目前的客座教授Ian Wallace教授也在报告中对孚希特万格的生平和作品作了介绍。其报告的核心部分围绕小说《奥普曼一家》而展开。

    [查看详细]

    10.16

    10月16日至18日,由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和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举办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学术研讨会”暨马克思文论研究会第26届年会在江西省南昌市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举行。这次年会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分议题有: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原则与方法、评价标准与价值取向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文艺批评的其他具体问题研究和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60年。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西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华中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湘潭大学、广西民族学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年会。马列文论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荣誉学部委员吴元迈研究员在开幕式上致辞并作大会主题发言。外文所所长助理,研究会副秘书长吴晓都研究员也做了《列宁与文艺批评》的大会发言。同时在研究会理事会全体会议上,再次推选著名文论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名誉学部委员吴元迈先生为新一届研究会会长,推选外文所所长助理吴晓都研究员为研究会副秘书长。

    [查看详细]

    10.17

    10月17日,应北京外国语大学邀请,台湾地区政治大学外语学院院长于乃明教授率团来京访问。10月20日上午在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在座谈会上,陆建德书记和于乃明院长分别介绍了外文所和政治大学外语学院的概况以及双方与会学者的专业领域和学术成就,并就今后的学术交流拟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与政治大学外国语文学院学术交流与合作协议》。

    [查看详细]

    10.17

    10月17日至18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主办的“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暨《俄罗斯文艺》创刊三十周学术研讨会”在北师大英东学术会堂隆重举行。莅临大会的嘉宾有中国俄罗斯研究会会长石南征研究员、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安娜女士、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穆树源教授、齐齐哈尔大学李延龄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副院长王丽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交流处肖凯副处长。出席研讨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人民网和其他媒体代表及曾在俄罗斯文艺编辑部(原苏联文学编辑部)工作过的老师共90余人。会上总结了《俄罗斯文艺》三十年来在中俄交流上的重要作用,并举行了《我的俄罗斯记忆》征文大赛颁奖仪式。《俄罗斯文艺》前任主编吴泽霖教授主持了研讨会,章廷桦、顾蕴璞、张捷、蓝英年、李明滨和程正民等几位老一辈俄苏文学专家就《俄罗斯文艺》的创刊史和学术价值等问题在研讨会上作了主题发言,从不同视角对俄罗斯文学与文论在中国的传播与研究展开热烈讨论,集中探讨了“俄罗斯思想的文学传播”“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俄罗斯文论在中国传播”“俄罗斯经典作家与中国”“我与《俄罗斯文艺》杂志的故事”等当前俄罗斯文学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查看详细]

    10.17

    10月17日至19日,由华中师范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杂志与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家园意识、种族政治与现当代英语文学的流变”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围绕移民与北美族裔文学、英国黑人写作、非洲与加勒比英语文学、英美文学中的田园主义、出版制度、阅读伦理与小说发展等议题,以发言、提问、讨论的形式组织了三场学术讨论会。会议上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刘建军教授发表了《作家库切的跨文化性以及〈耻〉的“耻”的内蕴》,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陆建德研究员发表了《小说与根系与一地的感情》,杭州师范大学殷企平教授发表了《莫里斯逃离现实了吗?》,南京师范大学傅俊教授发表了《在后殖民地批评语境下看加拿大文学的复杂性》,浙江师范大学李贵苍教授发表了《文学与自然的对话:自然文学与环境文学的异同》。

    [查看详细]

    10.21

    10月21日至24日,“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第二届国际会议暨第四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在四川外语学院“山隐秋鸣”酒店召开。来自美国的苏珊·S.兰瑟教授、大卫·里克特教授,加拿大的梅尔巴·卡迪-基恩教授,挪威的雅各布·罗斯教授,德国的沃尔夫·施密德教授等国际知名叙事学家到会并分别进行了大会发言,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会长,长江学者申丹教授参会并致开幕、闭幕词,叙事学分会副会长、江西师范大学校长傅修延主持了此次会议。

    [查看详细]

    10.24

    10月24日,由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日本大手前大学共同举办的“东亚诗学与文化互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80多所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津门,包括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川本皓嗣教授以及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国际理解研究所所长中川谦教授,韩国汉阳大学尹相仁教授以及来自日本熊本大学、京都造型艺术大学、筑波大学、福山大学、日本政法大学、日本佛教大学和韩国暻园大学的几十位外国专家,以及北京大学严绍璗教授、北京语言大学阎纯德教授以及八十五岁的“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教授等国内学者参加了大会。会上围绕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诗学及比较诗学,东亚文化(文学)经典的翻译、阐释和接受,东亚文化相互理解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其中,国际比较文学学会前会长、日本大手前大学校长川本皓嗣教授作了《“国语”、“国文学”与民族主义》的基调演讲;日本帝冢山学院大学国际理解研究所所长中川谦教授作了题为《和解之路——欧洲以及与东亚的比较》的基调讲演;北京大学严绍璗教授认为,研究他国文学必须注意三个层次,任何整体的文化复制都是不可能的,把一个族群的文化整体复制到自己的族群中来,乃是本族群文化的危机,就东亚的实际情况来看,“东亚儒学文化圈”是一个伪概念,“以汉字为基础的文明共同体”才是其存在形态;北京语言大学阎纯德教授认为西方汉学远远晚于我们的东亚邻国;85岁的“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教授向代表们作了题为《古典诗歌创作问题》的基调演讲;韩国尹相仁教授也发表了题为《旅之歌:夏木漱石俳句论》的基调讲演。会议围绕“互读”“共赏”“知同”“明异”的主题,就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各国诗学理论、比较诗学和东亚文化(文学)经典的翻译、阐释和接受以及东亚文化相互理解的诸问题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分别由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日本佛教大学黑田彰教授、韩国璟园大学校朴真秀、南开大学阎国栋教授从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方面作了总结。会上,“天津师范大学国际中国文学研究中心”宣告成立。

    [查看详细]

    10.24

    10月24日至25日,“全球化视域下翻译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全国102所高等院校、6家出版社及其他翻译业界代表共226人与会。本次会议也是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的第八届年会,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翻译研究会、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教学委员会和浙江师范大学共同主办。谢天振教授从2009年国际翻译日的主题中解读出全球化视域下的“合作翻译”趋势,认为翻译职业化时代已经来临,必须从职业化的角度设计翻译课程,探索职业化翻译教学的理论。大会组织了15场专题研讨会,与会学者们分别就“译学理论研究”“专业翻译教学研究”“口译教学与研究”“典籍翻译研究”“译介学研究”“实用文献翻译研究”“文学翻译研究”等七个专题进行了交流与研讨。

    [查看详细]

    10.26

    10月26日至28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巴黎马尔盖国家建筑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市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共同举办的“21世纪都市发展和文化:上海—巴黎都市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讨论会的主题是“21世纪都市发展和文化:上海—巴黎都市文化”,来自巴黎、南京、上海等地的专家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交流和研讨。与比较文学相关的论文有陈晓兰的《巴黎:一座迷宫——19世纪法国小说中的巴黎》,宋莉华的《上海、法租界与晚清小说对异域的想像性建构——以〈孽海花〉为中心》。

    [查看详细]

    10.28

    10月28日下午,南京大学法语系举行了“纪念何如先生诞辰一百周年(1909—1989)座谈会”。

    [查看详细]

    10.31

    10月31日,中国意大利文学学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召开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是“走近经典(二):彼特拉克诗歌”。中国意大利语界学者和学生代表,以及在京的意大利文教专家近百人参加会议。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意语系主任王明利教授和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专员柯芳妮博士作为嘉宾出席。上午集中讨论彼特拉克诗歌。文化部原驻意参赞李国庆的发言主题是“彼特拉克和《歌集》中的劳拉形象”。对外经贸大学意大利专家奥希利亚·贝隆莫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弗兰切什科·彼特拉克——最现代的人文主义者和‘我们最伟大和最优秀的现代人’”,着重强调彼特拉克的现代性以及对其他近现代作家的影响。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胡立晨的发言题目是“《牡丹亭》与《歌集》中的情理纠缠”,通过分析这两部名著,将东西方古典爱情进行比较。会议还就“文学与传媒”、“中意文化交流”和“经典作家莫拉维亚”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与对话。除此以外,外交部李玉成参赞、北京语言大学赵秀英教授、北外沈萼梅教授、电影资料馆艾敏译审、社科院吴正仪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魏恬、大连外语学院青年教师谷倩兮、北京语言大学青年教师王苏娜等学者先后发言。

    [查看详细]

    10.31

    10月31日至11月1日,由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主办,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承办,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协办的“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盐城师范学院成功召开。大会主题为“反思·对话·展望——新世纪的比较文学课堂教学研究”,共有来自80多个省市高校及研究机构的90多位专家、学者莅临大会。在由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刘献彪教授主持的大会主题发言中,陈惇教授就“规范化与多渠道——比较文学本科教学的反思与前瞻”,孙景尧教授就“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概论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天津师范大学的孟昭毅教授就“比较文学教学的四个维度”以及北京语言大学的高旭东教授就“比较文学教学与其他文学课程的差异”分别作了精彩的发言。此届大会首次分组开设教学观摩课,分设四个小组,包括五十分钟的教学观摩课模块和两小时的分组讨论模块,四组观摩课分别由天津师大文学院的黎跃进教授、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的陈戎女教授、南京师大文学院的陈瑞红老师和扬州大学文学院的肖淑芬教授为主讲,参与观摩课的包括来自各个高校的代表和盐城师范学院的师生,课后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分组讨论模块涉及了比较文学专业在本科、硕士和博士各阶段教学方面的问题。

    [查看详细]

    10.31

    10月31日至11月1日“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第八届专题研讨会”,“美国文学研究与教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暨“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座谈会在南京举行,大会由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主办,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和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来自全国23个省区市的110多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议题包括一,“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历史回顾与前瞻。二,三十年来中国的美国文学研究:1.美国小说研究、美国诗歌研究、美国戏剧研究、美国文论研究;2.美国族裔文学研究、美国女性文学研究;3.美国具体作家、评论家、流派研究;4.美国文学经典在中国的形成与流变;5.美国文学的汉译与传播研究。三,三十年来中国的美国文学教学:1.课程设置与改革;2.教材编写与使用;3.教学方法研究与评价。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华裔美国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冰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盛宁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金莉教授、北京大学程朝翔教授、复旦大学张冲教授和南京大学王守仁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虞建华教授和南京大学杨金才教授等专家学者做了大会主题发言,其余专家学者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国文学研究与教学所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多方面的梳理与客观评价,并就新时期中国的美国文学研究与教学相关问题进了深入探讨。

    [查看详细]

    10.31

    10月31日至11月1日,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浙江省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台州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世界文学经典传播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被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列为“当代浙学论坛”活动项目。来自浙江大学、台州学院、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工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科技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温州大学、宁波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绍兴越秀外语学院、浙江万里学院、温州医学院、丽水学院、杭州日报、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等20多家单位的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30多篇,内容涉及“世界文学经典传播与研究”“外国文学研究60年”“文学翻译研究”“外国文学教学与课程建设”等议题。在专题发言的一天多时间里,浙江工商大学蒋承勇教授和雷体沛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毛信德教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张德明教授和傅守祥教授、浙江大学外语学院何辉斌教授和高奋教授、浙江财经学院姜岳斌教授、浙江理工大学张建宏教授、台州学院高万隆教授、绍兴文理学院杨坚定教授和孙鸿任教授等就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先后做了主题发言。围绕会议的各项议题,与会专家、学者展开了热烈讨论,就翻译文学、经典阐释、研究方法等议题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查看详细]
  • 11月

    11.09

    11月9日至10日,由南京大学法语系与法国巴黎第八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系、法国国家艺术史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翻译的地缘:法国、俄罗斯、中国、日本”国际研讨会在巴黎法国国家艺术史研究院举行。来自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南京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30余人与会。南京大学许钧教授在研讨会开幕式上代表南京大学致辞,他和法语系高方老师和张晓明老师在研讨会上分别作了题为“中国的外国文学摆渡者”、“论二十世纪中法文学交流的不平衡”和“阐释‘忠实’”的大会报告。

    [查看详细]

    11.11

    11月11日至13日,中国翻译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新中国翻译事业60年论坛在北京召开,大会选举产生了第六届中国翻译协会常务理事会和新一届中国翻译协会领导机构。外交部原部长、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肇星当选中国翻译协会会长,南京大学许钧教授当选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南京大学许钧教授还在论坛上作了题为“探索、建设与发展——新中国翻译研究六十年”的主题报告。

    [查看详细]

    11.11

    11月11日至14日,第十四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中国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此次研讨会由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委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具体承办。会议主题为“中国美国戏剧教学与研究30年”,探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美国戏剧教学与研究30年回顾;2.我国美国戏剧史研究与编撰;3.美国戏剧名家名作研究;4.戏剧理论与批评的热点问题;5.中国文化与美国戏剧;6.中美戏剧比较及翻译研究。谭国根香港公开大学首席教授谭国根做了“Englishzation in Asia”的讲座,四川大学外国语教授李兵做了《易普生后期剧作中的男性形象》的讲座;郭继德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导郭继德讲座题目是《中西荒诞剧比较研究——中国有荒诞剧吗?》,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海平讲座题目是《戏剧与中美文化交流》。发言的还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陈立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孟华,四川大学外国语教授、博士李兵,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教授,硕士生导师,国际学院院长习传进等。

    [查看详细]

    11.13

    11月13日至15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俄罗斯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上海鲁迅纪念馆、北京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当代俄罗斯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协办的“俄国文学的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纪念果戈理诞辰200周年、鲁迅《域外小说集》出版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了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代表拥有多元化的学术背景,既有来自国内俄语文学界、中国现代文学界、比较文学界的专家学者,也有来自国外俄语文学界、翻译界以及汉学界的专家学者。其中国内的专家学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台湾中研院等大陆和台湾科研机构。外国专家学者则分别来自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乌克兰科学院谢甫琴科文学研究所、日本早稻田大学、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考门斯基大学、德国鲁尔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大会发言涉及果戈理文学创作特色及其影响、国内外对果戈理及其创作的研究状况、外国文学(主要是俄苏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鲁迅研究以及中外文学特色对比和翻译理论问题等多个主题。

    [查看详细]

    11.13

    11月13日至16日,“回归文本:外国文学阅读、翻译与研究”研讨会在青岛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和《外国文学动态》编辑部、青岛大学联合主办,青岛大学师范学院承办,上海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协办。来自全国39家科研机构、高校、出版社和报刊编辑部的100余位外国文学专家、学者、翻译家、作家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代表就外国文学阅读、翻译、研究以及文学创作等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探讨。“回归文本”是此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陆建德研究员从破解“回归文本”这一议题入手,指出过分文本化不应提倡,但完全脱离文本,喜欢过度宏大的话语、空洞的美学,一味堆砌西方文学批评理论的概念、术语,致使文本从人们视野中消失的做法更不足取,他认为细节决定一切,对细节的关注也值得中国作家借鉴。我们要立足于文本的细节,善于感受文本暗含的褒贬,在立足于文本的基础上,添加理论关怀。吴晓都研究员结合研讨会的主题,首先阐发了“回归文本”的当代意义,回归文本是一个及时的文化召唤,时下某些对经典的误读恰恰是对文本的无知,特别是对文本产生的语境的无知。“回归文本”的主要意义就在于:每一次对文本的重读都是一个新的读者的诞生。当代著名作家赵玫探讨了翻译文学文本与中国作家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是直接得益于外国文学的。但也不可否认,在吸收其精华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创造力与创新性则相对滞后,这应该成为我国文学创作需要重视与解决的问题。外国文学翻译、翻译的标准、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是研讨会的另一重要议题。朱振武教授历数了当下文学翻译界存在的六种“假流”现象,结合自己翻译丹·布朗小说的实践,总结提出了译事十法和译事十诫;发出了对前辈持敬重之情,对后辈有奖掖之举,对同辈无相轻之意,共同努力,激浊扬清,营造译界和谐的倡议。王理行编审重申一位合格的译者应从文本出发,完美再现原作,尽量保留原作的内容及形式,减少纰漏,保证译作的高水准、高质量。林少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翻译理念:对中国、中国读者负责,即要首先审视自己的翻译能给中国读者、中国文化以至中国社会带来什么;继而在翻译的过程中想方设法做到审美忠实。除此以外,针对具体的文本翻译大会成果亦很显著。如杨仁敬教授开拓了国内海明威研究的新领域,阐述了海明威新闻作品的七大特色。刘亚丁教授认为俄罗斯汉学家在《诗经》翻译中虽偶有漏译和误译的现象,却体现了一种阐释角度:他们的翻译摒弃两千多年来儒家传统对《诗经》的过度阐释,使风和雅回归了民歌本色。彭青龙教授结合彼得·凯里小说的主题,指出澳大利亚文化身份建构的复杂性,使得澳大利亚的文化身份处于一种“非此非彼”的窘境。

    [查看详细]

    11.20

    11月20日至23日,由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承办的中国“俄语年”活动之一“为学习俄语的大学生和研究生举办契诃夫作品研讨会”在沈阳师范大学举行。会议旨在以研讨契诃夫及其作品为契机,唤起俄语专业学生研读经典名著的热情,以文学大师的思想滋润、充实社会的人文环境,提升大学生的文明素养。此次研讨会本着“为学生之间架起学术交流之桥”这一精神,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让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同学们对契诃夫进行了全新而有益的交流。讨论会上大家踊跃发言,不断提出新颖的研究角度,充分展现了当前俄语系学生们的精神风貌,表现出对学术研究极大的热忱。

    [查看详细]

    11.20

    11月20日至22日,由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分会主办,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中国外国文学学会英语文学分会首届专题研讨会”在苏州大学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二十世纪世界英语文学”,参加本次研讨会的校内外代表80多人,来自全国49所高校院所,共提交59篇论文,涉及的内容有20世纪文学潮流,当代文学在世界的传播,文学批评理论等,课题论及英国文学、美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新西兰文学、南非文学、加勒比海地区文学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党组书记、副所长陆建德教授围绕“20世纪英语文学与帝国”进行了主旨发言,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王岚教授发言内容为“他者的形象——《失乐园》中东方主义创作探究”,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区鉷教授和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的谭惠娟教授分别以“蒲龄恩的中国诗意”和“实不为也,非不能也——理查德·奈特及其文学创作中的现代主义特征”为题作了发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程朝翔教授以“《哈姆雷特》:从英国文学到英语文学”为题发言,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杨金才教授以“当代美国小说的核心主题与研究设想”为题发言,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毛刚教授以“消释在能指舞蹈中的“我思”主体——论托马斯·品钦《叫拍第49号拍品》中主体性与意指结构”为题发言,安徽大学外国语学院的陈兵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吉普林《勇敢的船长们》中的教育理念”,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王腊宝教授的发言题目是“英美‘新批评’和澳大利亚文学”,英国Exeter大学的郭婷博士的发言题目是“英国Exeter大学新发起的Global Circulation Project及其Literature Compass杂志”。50多位与会代表分别围绕20世纪国别英语文学潮流、20世纪英美文学与世界英语文学、当代世界英语文学的研究范式、当代世界英语文学与批评理论以及20世纪世界英语文学与当代世界华文文学等议题在六个分会场进行了发言和讨论。

    [查看详细]

    11.20

    11月20日至22日,“翻译中国和重建现代性”(Translating China and Reconstructing Alternative Modernities)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由清华大学外语系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英国剑桥大学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美国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据悉,本次国际研讨会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化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清华大学外语系和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和剑桥大学艺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于2007年在北京达成协议,在其后的两年内共同分别在剑桥和北京举行系列国际研讨会,探讨的中心主题为“翻译中国,翻译现代性,翻译文化”。这项计划得到了英国艺术与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的资助,并迅速地得到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积极响应,从而形成了一个中、英、美三强联合的格局。这次会议是中英美三方以“翻译中国,翻译现代性,翻译文化”为主题共同主持召开的第三次国际研讨会。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就下列论文进行了广泛的讨论:1.文化翻译与文化变革;2.跨文化语境下的现代性与全球化现象;3.文化翻译与中国现代性的形成;4.他种现代性或多元现代性的建构与重构;5.国际传媒中的中国形象再现;6.文学翻译与经典重构;7.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国家形象的翻译和阐释;8.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9.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美国的中国研究刊物《当代中国》(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SSCI源刊)委托王宁以会议论文为主题编辑专辑,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文学等全方位向英语世界展示中国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该专辑还将由著名的路特利支出版社(Routledge)出版单行本。另一家著名的中国研究刊物《中国哲学季刊》(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A&HCI源刊)也将在会议论文中选发哲学理论方面的优秀论文。

    [查看详细]

    11.23

    11月23日,由中国北京语言大学与韩国启明大学联合举办的“启明大学孔子学院第二届中韩学术研讨会”在北京语言大学拉开帷幕,主题是“跨国时代的东亚文化”。中韩两国学者在研讨会上就中韩学术、文化、历史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中韩双方代表就东亚文化的最新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研讨会上,北京语言大学崔希亮校长做了《从语言到文化——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的主题报告,他从中韩的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推动东亚文化的发展与进步。他认为推动中韩两国关系发展的强大动力来自两国在历史文化上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韩两国形成了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即所谓的“汉字文化圈”或者说“东亚文化圈”,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体系是中韩两个国家共同的精神财富和价值体系。启明大学申一熙校长做了《东西方观念的比较》的主题发言,探究了西方观念与东方观念之比较。他认为只有属于存在者领域的东西才有可能被对象性地认知,而以认知可能为前提的对象存在,就是比较西方观念和东方观念的起点。北京语言大学方铭教授、黄卓越教授,启明大学金宣旼教授、李东熙教授等专家学者围绕“跨国时代的东亚文化”这一议题,就中韩历史文化的结合点、中韩哲学思想之表征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两国与会学者纷纷表示,此次研讨会为中韩学者提供了沟通和交流的平台,他们希望通过长期的学术交流和创建孔子学院,能够增进中韩两国的相互了解和友谊,给予两国教育的诸多方面带来机遇和发展。

    [查看详细]

    11.24

    11月24日至29日,首届中法文学论坛在巴黎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所法国文学专家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会长吴岳添研究员,作为由铁凝主席率领的中国作协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先后在法国文人协会和法兰西学院举办的中法文学论坛,并在法兰西学院发表了题为《文学翻译,从不忠实到忠实》的演讲,会见了法兰西文学院院士皮埃尔·让-雷米等著名学者,拜访了驻法使馆文化中心、孔子学院和法国图书中心,参观了大宫殿的雷诺阿画展和埃菲尔铁塔附近的盖·布朗利博物馆(非西方艺术博物馆)。访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双方一致同意论坛2010年在北京继续举行。

    [查看详细]

    11.25

    11月25日,“《近代文学批评史》出版暨学术翻译”研讨会在上海世纪出版大楼举行。与会嘉宾有复旦大学程雨民教授、吴中杰教授、陆谷孙教授、翟象俊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瞿世镜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梅德明教授、吴其尧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罗岗教授、袁筱一副教授,上海作协副主席、作家赵丽宏,作家孙甘露等。历经五十年,杨岂深、杨自武父子翻译的美国当代著名学者、比较文学泰斗雷·韦勒克的代表作《近代文学批评史》中文译本修订本全八卷终于在2009年国庆节面世,对此,与会学者探讨了人文学术翻译、沟通中西文化的问题。

    [查看详细]
  • 12月

    12.09

    12月9日,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和外文所邀请,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先生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访问,并以“旅行、阅读与写作”为题演讲。

    [查看详细]

    12.12

    12月12日至13日,由台湾比较文学学会主办,天主教辅仁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东亚比较文学研讨会,在台湾大学文学院召开。会议主题为“东亚文学形象学——东亚诸国在彼此文学中的形象”(Literary Imagologie in East Asia:East Asian Images of Each Other),讨论内容集中在以下四大议题:中国文学如何呈现东亚近邻;日本文学如何呈现东亚近邻;韩国文学如何呈现东亚近邻;台湾文学如何呈现东亚近邻。中国海峡两岸、日本、韩国等地的多位学者参与大会发表了论文,并举行了名为“东亚洲比较文学研究展望”的圆桌论坛。

    [查看详细]

    12.15

    12月15日至16日,首届“阿尔多瓦—南京讲坛”在南京大学举行。首届论坛由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和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共同主办,中法学者围绕着议题“文学批评:思想危机,思想的危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思考。南京大学朱刚教授在论坛上作了《危机意识过去与未来:对今日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现状的思考》的发言,刘成富教授、张新木教授、刘云虹副教授参会,并分别作了《从文化身份看法国当代文学》、《文学应该思考什么?》和《翻译批评的精神——从独白到对话》的发言。南京大学法语系博士生徐梦瑶和戴秋霞积极参与了博士论坛,针对博士论文论题向参会的中法学者进行了汇报。

    [查看详细]

    12.18

    12月18日,由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省翻译协会联合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黑龙江省翻译作品成果展”在黑龙江大学隆重召开,展览参展作品共300余部,包含200多位翻译工作者的译著。作品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科技、传记等;语种有英语、俄语、日语、德语、希腊语、朝鲜语。

    [查看详细]

    12.18

    12月18日至20日在苏州大学隆重举行了“2009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此次会议由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上海翻译》编辑部联合主办,参加此次会议的正式代表有169人,他们分别来自全国各地、包括香港和澳门地区的几十所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和博、硕士生。本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21世纪的中国翻译研究与教学。中国许多著名学者汪榕培、方梦之、王宏印、穆雷、罗新璋、廖七一、胡庚申、傅惠生教授在大会上做了精彩的主题发言。会议围绕本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分为“翻译理论”“文学翻译”“典籍英译”“翻译与文化”“应用翻译”“翻译教学”等七个分会场进行了热烈讨论。

    [查看详细]

    12.19

    12月19日至20日,由《外国文学研究》杂志联合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和美国富布莱特基金会共同举办的“美国非裔文学学术研讨会”在华中师大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和中国的100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美国非裔小说”“美国非裔诗歌与戏剧”“美国非裔女性写作”“美国非裔文学译介与研究在中国”等议题进行了研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书记兼《外国文学评论》主编陆建德研究员、美国迪拉德大学杰出教授杰瑞·沃德、佐治亚大学教授瓦莱丽·巴布、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赫尔曼·比弗斯、四川大学教授程锡麟、华中师范大学学院教授罗良功等10位中美学者作了大会主题报告。会议期间还举办了诗歌朗诵会。

    [查看详细]

    12.30

    12月3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俄语系、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作家协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和华东师大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纪念余振先生百年诞辰暨俄罗斯文学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与会的有华东师大副校长范军教授、华东师大中文系谭帆教授和北京大学俄语系领导王辛夷教授,以及京沪部分高校和出版社、作协和译协等机构的相关专家,余振先生的亲属和学生等40余人。会上,京津等地的一些学者,如曾与余振先生共事的北大的同人、受教于他的学生龚人放教授、岳凤麟教授、李明滨教授、张有福教授和刘伦振先生等学者以不同方式缅怀“北大俄语系开系元老、文学翻译教法的创立者之一、翻译家和教育家”。会议发言极为踊跃,与会者高度评价余振先生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也探讨了俄罗斯文学的翻译和研究中的某些问题,并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继承先生的优良传统,为中国的外国文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查看详细]

相关推荐

热点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技术人工物的概念分析框架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号:京ICP备05032912号-3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10108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售前咨询:010-84050797

售后服务:010-84050797

  •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微信公众号

    关闭